首页 情感专家正文

「情感导师Steve说」steve情感导师微博

admin 情感专家 2022-08-08 13:11:57 48 0 情感导师Steve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情感导师Steve说,以及steve情感导师微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美国队长的耽美小说,cp不要巴基

最近我一口气看了美国队长12集和复仇者联盟原版带台湾翻译字母的版本,非常喜欢这个系列,也十分欣赏美国队长这个人物,找到此地大本营,说一些感觉

以前我就有耳闻Captain America还看过X-men等相关联的片子介绍,这次看了美队本身,才发现主角美国队长不仅强大(如果仅仅强大就跟普通的X-men变异人差不多了)更是心地善良,正义又坚毅,而且很可亲可爱,十分喜欢他,也希望他能创造出更多的好情节发展,收获事业和爱情~

在我看来,美国队长的众多CP(包括很多民间观众们喜欢凑对的)当中,能算得上他真爱的只有Bucky巴基,再加上能跟他互动及共患难的黑寡妇,其他的大多更像是战友、友情而非爱情。为何这么说呢,我接着来解释。

既然我看的是电影版本,没有接触过漫画,只能从电影中的描绘和线索来讲了,当然这系列电影都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的,所以应该分歧不会太大吧。按理说美国队长Steve的原配应该算是Peggy(猜测是这么拼写),然而在他的BG的CP里边我更支持黑寡妇的理由,是因为我觉得Peggy对他的情感更多的是迷恋、崇拜,而Steve对她的情感也大多是青涩的初次近距离接触女生的那种好奇和浅浅的喜欢而已。

本人对心理学比较喜欢以及有过研究,就大致来从这方面分析一下,当时Steve刚刚从矮小的状态变为高大的状态,以前的他原本很不受欢迎,突然变得很受欢迎然而却置身于一个大多是男人的军营空间,此时的他就好比突然被开启了异性交往的大门一般,在此之前,他看到朋友巴基跟女孩子跳舞只能自己一人走开,而现在他却比巴基更受到女孩子的关注,于是在这么一个新奇的世界向他敞开的时候,Peggy来到了他的身边出现在了他的视野内,加之在同一个军营工作,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她对Steve之所以那么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她是Steve真正有机会接触的、对他表示好感的第一个女人。

其实如果Steve不被冰封也不加入苦苦的军营战斗而在外面世界逛来逛去的话,喜欢他的女孩子会很多的,这类的邂逅和交集也并不那么珍贵,说白了也就因为是第一次,第一次他有机会接触女孩子以及受到女孩子的喜欢、且跟她一同共事,就产生感情了。Steve是很善良也比较单纯的,尤其是在刚刚变身的时候,在此之前他就简单一个人生活根本没想过会受到女孩子的垂青。然而Peggy就不是如此了,她在军营里是属于少数的女性,喜欢她的士兵们应该有不少,第一天集合的时候有小兵调戏她就是一个例子,Peggy原本对于瘦弱矮小的Steve并没有注意,就算Steve十分聪明善良在一群新兵当中表现最为突出,她也仅是为微微侧目而已。说实话,我在看那一段的时候,觉得Peggy对Steve的看好程度远不如那个给Steve做了超级士兵实验的教授呢!

那个教授真是慧眼识英雄,在Steve还那么瘦弱的时候就看出了他有潜质成为一个英雄人物,硬是坚持挑选他来作为超级士兵的实验者,可惜老教授年龄太大又死得太早,否则的话他跟Steve倒是也可以组成一对CP的,很有知音的感觉。

相比起来,Peggy对Steve变身后的转变,则难免有点花痴的嫌疑了。当初是老教授挑选了Steve而非Peggy挑选的,之后看到Steve变高大强壮优秀了,Peggy才跟他越来越默契了起来。

用通俗的中国人的概念来说,Peggy好比军花,众位男人对她众星捧月这么一个状况,然后突然有个男人成为了这群众多男人里边的一个最优秀者,这个男人就赢得了军花姑娘的芳心。这个男人,只是恰巧是Steve Rogers the Captain of America而已。

说点难听的,当时如果接受超级士兵实验的是另外一个男人,是阿狗阿猫变帅变优秀了,恐怕Peggy也会爱上他。我说话比较直接,希望盾佩党不要生气,然而我从影视剧人物心理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发觉就是这样的。

然而,Steve在冰封70年醒来之后接触到的又一个女人,也就是他第二个近距离接触的女人,跟他的关系所在的环境,却与他之前一个女人所在的环境和情况完全不同!

这么说吧,美国队长在与Peggy相好的时候,他是一个英雄;美国队长在与Black widow寡妇姐相好的时候,他却是一个逃犯!

黑寡妇一次又一次帮助Steve逃离追捕他的那些人,她对他的根本不是出于追英雄追星式的迷恋,她为了帮助他承担了非常大的风险,而且这时候的Captain America也并不是金光闪闪的英雄形象了。在他落难时候帮助他的女人,才更难得。

其实在电影当中的定位也透露了这两位女性孰轻孰重,美队1里边的Peggy虽然是女主角,但是美队1可谓是单男主的设定(我个人业余写小说,是个作者,所以对于单主角还是多主角的视角比较敏感),而美队2则是有真正意义上的女主。

我没有看过漫画版本,平时也不看漫画,就从小说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单主角和多主角的小说模式是比较有差异的,看电影的时候能够感受得出来。

我个人觉得,美队2才更像是这部剧的正片,美队1则更像是一个前传。这也是为何美队1的结局并不像是结局——队长醒来发现已是21世纪,完全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他的眼前——这更像是一个新的开始。当时那个刹那,美国队长的表情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遗憾,他表示自己错过了一个约会,这一点让我感觉很虐心。

其实在看美国队长1的时候,我也支持他和剧中的女主角Peggy能走到一起,因为我就像大多数观众那样还是期待大团圆结局而非悲剧,可是结合美队2来看,我发现这才是美国队长的重点,就是在现在时代,21世纪时代(或许可以这么说吧,美国人还是挺实用主义的,好不容易创造了一个英雄人物不甘于让他仅仅活跃在二战的舞台,而要让美国队长这个美国精神灵魂人物继续活跃下去),所以说,他们本身就并没有将美国队长与Peggy的错过当成一个悲剧,就我对美国文化的了解来说(我出国在北美生活有好几年了,不敢说十分了解美国文化,但还掌握了一些基本,btw现在我就在美国),他们塑造一个民族英雄形象不可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们不是古希腊崇尚悲剧英雄的那种人,他们塑造的民族英雄必定是一个完美的包括有完美结局的人物。

换言之,Peggy就不可能是美国队长的官配。

从这点来看,其实美国编剧们早就为Steve安排好了他的情感路线了吧,他的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就不是Peggy. 于是Steve与Peggy的共同战斗,也不如他与黑寡妇携手战斗来得那么密切和感人——Peggy虽然也是训练有素的女兵但是没有跟Steve一起上前线,相反,黑寡妇却跟他并肩挺身作战,一同经历生死。

这就是我在美国队长的男女CP里边支持他和黑寡妇的原因,接下来说他的BL组合,我最支持他和基友Bucky的缘由。

谁能介绍一下Steve Vai(史蒂夫.范)?

steve vai 曾获得包括葛莱美等无数奖项,神乎其技、极富创意的Steve Vai,是当今世界上摇滚吉他的第一把交椅。 Steve Vai出生于1960年6月6日纽约长岛,是八九十年代最杰出的吉他演奏家之一。少年时他曾师从于Joe Satriani,后进入Berklee音乐学校学习,并于19岁那年来到洛杉矶。Steve Vai是Frank Zappa的铁杆乐迷。他曾以实力证明自己能够演奏Zappa绝大多数的作品,并且有过耳不忘之功,从而加入Zappa乐队的机会。Zappa对Steve Vai在专辑Ship Arriving Too Late to Save a Drowning Witch中表现的评价为:"令人瞠目的吉他手"。 大约13岁时,Led Zeppelin 在纽约麦迪逊广场的演唱会是促使他学习吉他的催化剂,Jimmy Page在 'Heartbreaker'(Led Zeppelin 专辑)的solo抓住他的心,他回忆道:「我在那之前从未听过那么快的弹奏,以今天的标准或许不是伟大的solo,但在当时对我是极具意义的」。 Vai 14岁师承吉他英雄Joe Satriani,Satriani赞叹的说:「Steve Vai是我最初的学生之一,当时他还是个彻底的初学者,一手拿着没有弦的吉他,另一手拿着一包弦的那种人。然而到了最后教他的日子里,他弹了我不曾弹的,他已弹得和我一样快了,当时我痛恨所谓的速弹。Steve也和我钻研摇杆、点弦,他已经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弹奏家,但让我更惊讶的是,他已是一个特殊的音乐家!」 另一个对Steve Vai有着无形影响的是Jimi Hendrix,Vai说:「我想Jimi Hendrix最主要给我的是精神上的影响,他的表演方式激励了我,他完全凭本能弹奏没有copy任何范例,你没有听过他弹得像任何人,大多数的吉他手你能听出其影响来自谁,但Jimi Hendrix好像从金星或某处跑来令你捉摸不定」。 Steve Vai后来在波士顿柏克莱音乐学院念书,这段期间Vai被训练成很强的视谱者,他练习一切从图书馆可得到的谱,他觉得这样辛苦训练是值得的。而更大的苦工是在他负责誊写Frank Zappa的曲子,后来他也加入Frank Zappa,也在那儿录了生平第一张专辑。Vai回忆道:「当时我一天工作10个小时完全在翻写乐谱,有吉他solo、主奏部份、管弦乐部份,我家堆4呎高的谱,我已经能在心中听到音乐或形成在吉他上的把位,现在我一看到谱就能相当清楚音乐的性质及听起来如何,我如果想到一串旋律,我能马上写出来,就像写信一样」。 1984年Vai加入Alcatrazz取代离团的Yngwie Malmsteen,自此Steve Vai开始5年的吉普赛式职业打手的生涯,这其中还包括了David Lee Roth's Band、Whitesnake。这期间Steve Vai也参与电影 'Crossroads'的客串演出,Vai饰演带有邪恶气息的吉他手,最后与男主角(小子难缠男主角饰演)决斗输了,当然这只是戏剧效果。直到1990年发行 'Passion and Warfare'专辑,Steve Vai正式开始属于自己的吉他音乐事业。 听过Steve Vai所有专辑的人一定会发现到,每一张专辑的第七首曲子都是抒情曲,'Passion and Warfare'专辑封面也出现7的字样,这是他的幸运数字。基本上,Vai的每一张专辑都非常值得推荐,也很容易在唱片行买到,入门者可先买SONY最近发行的'史帝夫范 / 无限延伸-终极精选'双CD,顾名思义里头全是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如'For the love of God'和 'Tender Surender'等佳作都在其中,相信就算不弹吉他的乐迷也会被他富有情感的优美旋律所深深折服 1984年Steve Vai发行了个人处女专辑Flex-Able,其中不难看出Zappa和Satriani的痕迹。其后他先后加入了Alcatrazz, David Lee Roth, Whitesnake, 和 Alice Cooper乐队,并于1986年在电影Crossroads中饰演了一个吉他手。 1990年,Vai发行了他的代表作Passion and Warfare,随后成立乐队,取名为Vai。1993年他与主唱Devin Townsend合作录制了专辑Sex Religion,又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发行了演奏曲专辑Alien Love Secrets和Fire Garden。1999年的The Ultra Zone,2000年的The 7th Song: Enchanting Guitar Melodies, Archives Vol. 1 ,和2001年的Alive in an Ultra World一一展示了他炉火纯青的演奏技术。2001年,Steve Vai与恩师Joe Satriani 以及 Dream Theater的 John Petrucci一道进行了一次历时一个月的世界巡演。

为什么Tony在Endgame中对Steve如此生气?

自从他们在《复仇者联盟》中相识以来,托尼和史蒂夫的关系一直是动荡不安的。

当需要时,他们可以找到共同点并无缝地合作。他们经常互相争吵。

托尼是车队的未来主义者。自从洛基(Loki)试图征服地球以来,他就变得越来越恐惧和对另一个外星人入侵的偏执。他或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东西。

托尼(Tony)傲慢自大地将这些烦恼留给自己。有时,他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其他复仇者联盟都看不懂他的想法。他们看到托尼创造了奥创,试图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半途而废,并且预料适得其反。

这向他们证明了托尼正在干预他无法理解的事情是正确的,并且只会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另一方面,史蒂夫(Steve)发展成为更多的现实主义者。他在《冬日士兵》中的经历证明,当权者掌握的权力比他们所知道的要负责任的更大,这总是会导致心痛和灾难。

托尼会选择相同的道路,这使他感到沮丧,因为他认为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比其他人的意见要高。

但是,归根结底,托尼之所以在“残局”一开始就对史蒂夫很生气是因为美国队长做出了承诺。

托尼:我们是复仇者联盟。我们可以整天消灭武器经销商,但是那边那就是……这就是残局。你们打算如何击败它?

史蒂夫:在一起。

托尼:我们会输的。

史蒂夫:那我们也一起做。

不幸的是,托尼很快意识到这对他来说还不够。

内战事件直接影响无限战争的结果; 迄今为止,塔诺斯的胜利和复仇者联盟的最惨败。

托尼因与查理·斯宾塞(Charlie Spencer)的母亲带头的奥创(Ultron)惨败而感到遗憾,并因与佩珀(Pepper)失恋而产生了情感动荡。

最重要的是,托尼是一个受情感而非理性驱使的人。史蒂夫则相反。当他开始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时,他能够将理想主义与现实分开的困难时间减少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告诉万达,即使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时人们仍然会受伤。而且,如果他们找不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那么下次没有人会得到救助。

这自然使他们与索科维亚协议不符。托尼倡导者(读:推土机)使人感到需要监督。当他告诉史蒂夫他现在正在这样做“是为了使事情变得更糟”时,我们知道他在谈论最终的外来威胁。

但是,史蒂夫没有看到这一点,因为托尼没有给他机会了解他的真正动机。这使他们进一步分裂。

多亏了Zemo,Tony和Steve的关系似乎无法修复。

托尼感到不可思议地出卖了史蒂夫会把真相保留在他父母死后的真相,因此为什么他要向他们抨击他们两人,以对他造成尽可能多的伤害。

当史蒂夫(Steve)获胜而他放下盾牌时,这标志着两者的跌落幅度以及彼此之间的失落方式。

太糟糕了,以至于像“无限战争”这样的事件在他们最需要彼此时滚滚而来。

为什么有时越自卑的人反而越自信?

问题初听起来是挺奇怪。但是细想一下,还真是这个道理。

在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男主角华特是一个大龄青年的上班族,他平时总是唯唯诺诺,做事也不够勇敢,甚至是不敢和喜欢的人搭讪。

这样的他看起来自卑极了,他只能幻想做一些白日梦来安慰自己。

公司在他42岁时被并购了,他被派去寻找最后一期杂志告别封面的胶片,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然而,华特寻找的过程不怎么顺利,结果是不仅没有找到胶片被老板辞退,更糟糕的是他去找喜欢的人,却发现她的前夫在家。

当时的华特在情场和工作上都双双失意,导致内心更自卑,他开始对生活里的一切都失去了希望。

但是,在绝望最自卑的时候,在母亲的鼓励下,华特也明白自己再这样一事无成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他开始努力去提升自己,想方设法地去改变当时的局面,他决定重新寻找胶片。

华特在努力,想要脱离自卑,于是他开始去改变现状。我想,正是自卑成就了他。

最后,他成功找到了摄影师,并且得知胶片一直就在他身上的皮夹里,他不仅把胶片带回公司为自己出了一口气,当然,他还牵到了喜欢的人的手。

自卑,是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带来的落差感,就像华特,他所拥有的自卑也许就是由白日梦与现实的差距而造成的。

很多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然而,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像华特一样完成由自卑到自信的跨越。

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不会被内心深处强大的自卑束缚,而是把它转换成力量时,那么比起其他自卑的人,他拥有自信的可能性会大得多。

情感和心理健康导师Steve老师曾经开讲过一个题为《为什么越自卑的人,越有可能自信》讲座,他说,实际上自卑感产生的地方为自信建立了心理基础,他认为越自卑的人实际上越有可能自信。

对于自卑,如果你尝试着勇敢地去面对它,而不是对它感到害怕或逃避,那么你也许会有更大的可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朋友舒颜是我在大学时某次聚会上认识的一个女生,记得刚认识她那会,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内向的女生,而且在身材上还有点微胖,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应该是多少都会带点自卑的女生。

然而,与她真正接触以后,我发现自己之前所有的猜想都是错误的。

事实上,舒颜是一个性格很外向的女生,她在大学四年一直都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想要锻炼口才,于是她加入了辩论队,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在辩论赛上表现得能说会道的她,开始在学校里小有名气;她想要有好的身材穿漂亮衣服,于是她开始健身,也学会了属于自己个性的穿衣打扮。

后来我忍不住问她,当时她给人的第一感觉明明是很普通,可她是怎么这么积极自信地去面对自己生活的。

舒颜告诉我,其实她一直都是很自卑的人,但是,她一直选择接受自己内心的自卑,与它成为朋友。当她想要逃避某件事情时,她就会不断地在内心暗示自己,要敢于去尝试。

后来,多次的敢于尝试,反而让她慢慢地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开始逐渐变得自信起来了。

有些时候,自卑的人往往更有可能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如果你是一个自卑的人,当你在内心想要改变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时,是自卑给了你进步和改变的动力。

因为自卑,你可能会对人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你也会更加可能了解自己的不足。

于是,不甘于生活现状的你,也许会开始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敢于去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会更可能容易成功,从而变成一个自信的人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就像是华特一样,如果当初他没有对自己终日无所事事的困境感到自卑,那么即使母亲给了他鼓励,他也可能会无动于衷,更不用说会有想要改变现状的欲望,并且成功地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卑可以让个体产生自信(追求优越),但却不是越自卑的人越有可能自信。对于自卑有个特殊的解释就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自卑感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者说适当的条件下,会促使个体去追求优越(也就是产生动力和自信),这个时候自卑感越强烈,这种动力就越强。

但并不是说,自卑感越强烈越好,自卑感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或者形成自卑情结,产生自卑情节之后,个体表现出的一切强大都是“纸老虎”,因为自卑情节的表现就是面对问题,个体无法恰当的应对和适应,并坚信自己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时候表现出的强大是表面的,获得的优越感也是无意义的,不但不能减轻自卑感,甚至会加重。

之所以说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自卑感,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去追求优越(最初的自卑感是婴儿期)。在追求优越的时候,一些人通过努力改变了现状,消除了自卑感,获得了优越感;而一些人无法继续承受自卑感带来的压力,但又无法通过自己努力改善处境,就会通过其它方式去缓解自卑感。

这个方式是毫无意义的“优越感”和强迫自己凭空产生的“优越感”。

毫无意义的优越感,如:工作上不受重视,回到家之后通过家暴来显示自己重要;

凭空产生的优越感,如:说某某领导是自己亲戚,自己和哪个领导一起吃过饭,等等,(有点精神异常)。

所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个体能够保持勇气,就能改善现状,缓解、消除自卑感,获得优越感,这个时候,自卑感越强烈,动力越大、越有自信。如果,个体对改变现状感到无能为力之后,就不再试图去战胜,而是说服自己或者强迫自己去凭空产生优越感,这个时候是不会有自信的。

如何评价《盛女为爱作战》这个节目?

对《盛女为爱作战》的最中肯评价【Steve说约会61期】

《盛》好不好?

《盛》好不好?这节目对我们有启示意义,与此同时又在偷偷灌输一些糟糕的观念。启示的方面在于:

1.活得认真一点

一帮女人在节目里又是提升自信,又是调整内心,又提学往技能。这些事情,不应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一直应该努力关注的方面吗?为什么到了节目里面才想起来要努力?我常听到大龄女孩们说:“年轻时觉得无所谓,现在年龄大了就着急了。”我不禁想问你们之前干嘛去了?年轻无所谓,其实是对自己粗糙随意生活的借口。单身时的随性无伤大雅,可到了相亲约会中,大家都以无比挑剔的眼神观察彼此时,所有的毛病和问题都会一览无余。

人际交往缺乏训练、形体装扮毫不讲究、内心的幼稚阴暗自卑从未想过去改变,当然Steve老师知道因为这些事情还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因为你单身,因为你还不需要接受别人的挑选。就是因为这种无所谓和侥幸,很多人会在着急结婚的时候发现自己怎么都没人要。原因很简单,别人从你身上看不到二三十年人生的沉淀和积累。如果你一辈子活得很认真,你是不可能没有人欣赏的,而魅力这个东西,是没法抱佛脚的。

2.改变是有可能的

作为情感培训的业内人士,Steve老师看到这样的剧其实蛮开心的。从行业推广的角度来说,这节目是可以给很多人灵感和希望的。反馈积极的朋友,普遍在节目里找到的自己的影子,而导师们的指点也很有启发。这是在告诉很多困惑的人们,只要你决定改变,并且积极寻找专业支持,许多顽疾问题就会很有起色。

心理咨询师和约会教练这样的职业值得让更多人接触到,因为我们给人带来的改变终身受益。剧中的几位女主角,说实话改变的并不彻底。比如徐隽有了新男友,但是之前到底什么原因情伤,再比如雯颉约会颇为顺利,可是她102次相亲积累下来的演技和她内心的真实状态之间的差异,都是节目结束时没有触及的。换了真实生活中,只要有足够专业的导师和时间投入,这些问题都可以更深入地去探索。

3.深入了解不贴标签

节目初始,我们会对雯颉的世俗挑剔,璐璐的骄傲自大,宝妮的懦弱自卑,萍萍的天真幼稚等心生厌恶和成见。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然后下判断贴标签,彻底否定。可是这个节目给了我们机会去更深入地了解几位女孩,去看她们的生活,经历,家庭,然后你会发现几位女孩各有坎坷,会意识到披甲带刺往往都是因为成长艰难,并非内心有恶。

这里面的启示在于有时因为不耐烦或不喜欢给人贴了标签,却也不要放弃继续了解对方的意愿,因为了解才能有宽容和爱。这剧我并不全认可,但希望大家看了这些女孩的故事后能体会到上面这个道理,也能够用同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人们,这样的境界就是大爱了吧。

《盛》的批判

1.价值取向狭隘陈旧

这种价值取向的核心就是:女人的价值是由男人的喜欢来决定。如果说2007年全国妇联给出剩女一词的官方定义是婚恋狂潮的开始的话,那么《盛》是在时隔7年后冷饭重炒,希望靠一种近乎挑衅大家自尊心的方式(把剩改成盛)来赚取收视率。这个节目在“剩女”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角度和阐释,只是顺着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博眼球,这是最让我失望的部分。

初次看到这部剧的预告片时我曾有过幻想,或许在上海这个中国最文化和价值多元的城市里,我们可以做出一点创新和变革。可是当所有导师异口同声地以“你这样男人就不会喜欢你”、“如果你很行,为什么还单身”这种好事中年大妈的流氓逻辑来教育几位女孩时,我的幻想彻底破灭了。我只记得剧中吴迪提到一句如果女孩愿意过单身生活,其实也蛮好的。这是剧中唯一体现出“多元”的几秒钟。

试想一下,如果《盛》可以告诉女人们,改变主要为了自己变得更开心,更自信,男人的欣赏是副产品;或者女人不用试图取悦所有男人,你只需要找到真正欣赏你的少数(璐璐就如此,她一直的坚持和抗争让人心疼);或者甚至说女人们也应该去理解男人们的压力和他们背后的故事,因为大家其实都不容易。

许多人说《盛》宣扬对女性的歧视,Steve老师觉得男人也是受歧视的。节目中展现的男人们都异常挑剔、世俗、批判、自以为是,这样的展现除了加剧两性关系的紧张,没有任何积极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善良、包容、有爱心的男人,可是他们的声音都没有出现。所以《盛》的过错,不在于它歧视某一个性别,而在于它把一个狭隘单一的两性关系视角强加在了所有人身上,男人女人都是受害者。

2.误导婚恋问题的理解

婚姻这概念起源于政治、军事和经济联姻,婚姻在现代社会被普遍化合法化是为了便于政府管理、实现社会结构的稳定,而当代婚姻承载着情感、法律、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目的。所以婚姻从来就不单纯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事情。

可是《盛》却把女人们放在了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的真空里,完全忽略她们所处的环境给她们带来的影响。该剧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女人们的单身状态是因为她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或者外形上面出了问题。把情感之痛、婚恋之苦的根源个人化,心理化,忽视了大环境,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方向。

最引人反感的莫过于吴迪的人格障碍说,将“剩”和个体性格缺陷直接关联。我不否认一个人的性格会对亲密关系带来影响,可是人格障碍说的狭隘,就等同于用炒菜油烟排放来解释雾霾现象一样管中窥豹。前面说到许多年轻人活得粗糙,所以到了结婚的年龄都在挑剔中败下阵来。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是谁坐视甚至怂恿了我们的粗糙?当代中国适婚人群的情感之痛和婚恋压力,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想象一下,倘若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上海房价没有高出年收入十余倍,文化传统不强调男下娶女上嫁,大家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了丰富的社交和情感教育,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挣扎?《盛》带来的误导,是把婚恋的不顺利归罪于个体,而家庭,朋友,社会,经济等层面的责任一并忽视。可是反过来,一个人结了婚,上面的诸多群体又会得到好处。这就像是中小企业创业时政府不给予补助支持,创业成功了政府又邀功请赏地来收取各种税费。这种误导,导致更广泛的冷漠,更多的人身攻击和指责,并且阻碍大环境上利于缓解婚恋的改变。

3.片面呈现专业人士

吴迪一直鼓吹自己的麻辣风格,可我认为犀利刻薄,强势批判,带着明显的个人价值取向,都只是作为咨询师很不专业的表现而已,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心理咨询行业会认可这样的做法。我不否认她有其他积极的方面,可是在她处理雯颉这个个案时的方式让我难以苟同。

雷明则是人如其姓一般,更加让人哭笑不得。他的几乎每个提问都带着挑战和嘲讽的意味,而他的肢体语言和语气也毫无专业形象可言。沙盘是他把自己狭隘而又肤浅的妄想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工具。这老兄还不是特别聪明,认真听其对话你会发现他经常喜欢给自己挖坑。比如他问璐璐是否配得上中国男人,璐璐突发冷箭提出无需取悦所有人,只需要极少数般配,遗憾他理屈词穷的样子被节目组切掉不少。

Steve老师在此想和大家澄清,好的咨询师不会带任何价值判断,不会批判质疑,而会认真专注地倾听,耐心努力地支持你去改变。明显不专业的人,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水准。

我会怎么做?

古时候有一位智者说过:你行你上,不行别BB。那就说说如果Steve老师我会怎么办。

第一,生活情趣是几位女生最缺乏的东西。至少从节目里来看,除了徐隽以外,几位女生的生活感觉一片空白。要吸引别人做你的朋友或者爱人,你自己得先是一个有趣的人。几位女生没有给人这样的感觉,他人自然难以想象和你长期交往。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让别人想要围观甚至加入,是节目里漏掉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家庭关系是另一个极端重要的方面。节目开始时这个话题稍有触碰,然后发现几位问题女孩都有各种家庭矛盾和成长创伤。和家人的相处方式对亲密关系里的表现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婚恋的压力也往往是家人给的最多。可是很遗憾,专家们只知道做女生们的工作,却忘了去教训那些让她们成长的不快乐,不自信的家人。

说到这里,如果你的家人用这个节目来对你施加压力,你应该向他们指出:这些女孩的心理问题几乎都来自于成长经历,而成长过程中对她们影响最大的必然是她们的父母。婚恋问题不顺,经常都是自以为是的父母在旁边做猪一样的队友。

第三,女孩们在择偶策略上依然没有跳出上一辈人的荒谬思路,还在坚持以收入,工作,年龄等等标准来做判断。为什么说荒谬,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种按条件搜索的选择方式是合理的。两个差不多条件的人,未来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完全不同。通过更精准可靠的角度来筛选识别伴侣,女孩们太需要学习。

最后一句话点评每位女孩:璐璐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其实挺好,比她聪明牛逼能压住她的男人足以。雯颉相亲102次后约会初期演技超群,但是为何失败102次障碍丝毫未变。萍萍需要和她妈分床睡或者经济独立搬出来住。徐隽的问题不在恋爱的第一步,情伤的根源也丝毫未变。寅容应该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忽略女妖精们所谓的调教。宝妮改变最大,但愿她能一直坚持自我成长。

关于情感导师Steve说和steve情感导师微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