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婚姻挽回正文

「她曾用一首诗挽救了一段婚姻」一首诗挽回丈夫

今天给各位分享她曾用一首诗挽救了一段婚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首诗挽回丈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她是如何用一首诗换娶老婆的?

李白最疼爱的妻子是宗氏,她也是名人后裔。祖父是已故宰相宗楚客,到宗氏的时候,家里依然很体面。那宗模样俊俏不说,更是知书达理,温柔娴淑,在方圆百里,她的贤惠与才气是出了名的。

宗氏才貌双全,这本来是大好事,可在这方圆百里,却成了愁事。原来一家有女百家求,前来求婚的络绎不绝,不过大多是胸无点墨之徒。或者手里有了几个臭钱,买彩票中了个奖,居然癞蛤蟆想天鹅屁吃。那宗姑娘心眼奇高,居然对这样利欲熏心的男子非常鄙视,凡是前来求婚的,要么写一幅字,要么做几首小诗。以致宗姑娘后来居然成了“剩女”,那些觊觎美色的人也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说“我看你嫁不出去怎么办?”

那时候的大诗人李白老婆许夫人过世已久,又刚刚从长安游历过来。五十多岁的男人,整天形单影只,恰好在梁园一带和诗人高适杜甫等人游玩,有一次高兴起来,众人作诗助兴。轮到李白赋诗,但见醉眼惺忪的他抓起一支斗笔,踉踉跄跄走到雪白的粉壁前。二眸子放射出奇光异彩,胸中沟壑骤起狂澜,笔酣墨饱,不假思索地在粉墙上写下了“梁园吟”三个遒劲的大字。接着一首大作一挥而就。高适一见,拍手叫绝杜甫也赞美道:“真乃下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众人相视一笑,继续高谈阔论。

那天黄昏,宗姑娘恰好游园抚琴后打道回府路过这里的。透过窗户看见墨迹未干的白壁题诗,不由停下脚步。那荡人心魄的歌行体古诗深深吸引了她,见房中无人,便走进去观赏。

诗云: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绿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这首诗荡气回肠,借咏梁园古迹,追怀商丘历史上的名人盛事,抒发诗人欲济苍生的豪情壮志。姑娘低吟了一遍,顿觉心旷神怡。这时,守院的僧人进来见刚粉刷的白壁被涂得漆黑一团,很不耐烦,举起抹布就揩擦。姑娘回过神来,惊呼道:“休要动手!”“这面墙我买了,你要妥善保护。我马上派人送来一千两纹银”。

僧人不禁目瞪口呆。不过一会儿就见到白花花的真金白银。

宗小姐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后来传到李白的耳朵里,李白不由得怦然心动,自己飘零半生,居然没有一个女子对自己如此用心,于是托人打探,哪知道宗姑娘家人也在打探李白,这样郎才女貌,一见倾心。不过李白家徒四壁,没有彩礼,宗姑娘笑道一首《梁园吟》足矣,后来成亲之日,高适杜甫送来的贺礼也是每人的一首诗,这真是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话。可见有时候古人的婚姻观也很前卫,没有麻烦的繁文缛节。

古代才女们如何用诗词挽救婚姻?

古代有“诗教”的说法。《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说,经过《诗经》的学习与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古代许多才女用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词挽救一段段即将失败的婚姻,何尝不是家庭与伦理的“诗教”?

说起诗“救”婚姻,西汉时期善鼓琴、精诗文的卓文君有最高的知名度。“当垆卓女艳如花”的卓文君收到丈夫司马相如一封13个字的信,内容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她立即悟出一行数字中少了一个“亿”,“无亿”即“无忆、无意”,明白丈夫有弃妻纳妾的念头。于是,她回了一首千古绝唱《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从此,两人携手到老。而“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也传颂至今。

与卓文君相比,东晋才女苏蕙的锦绣《璇玑图》又堪称一绝。房玄龄等著《晋书·列传》第六十六章说,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写文章。“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但野史说,窦滔流放时,另寻新欢。苏蕙得知,将千百首情诗浓缩于840字,并花了数月,在一块八寸见方的手帕上,以回文体(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绣成《璇玑图》,送给夫君。窦滔纵读、横读、斜读、正读、反读……均可成诗,且字字情、句句意,尤其是“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感动得窦滔潸然泪下,最终夫妻重归于好。

唐代范摅的史料笔记《云溪友议》也记录了两位才女用一首诗把丈夫重新拉到身边的事。“真诗解”条谓: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长时间在陈颖(今河南许昌一带)游学,结果因长得帅、学问好被官员看中,准备招他为婿。已有妻室的南楚材答应下来,派家仆回去取“琴书”等,并转告妻子“他求道青城、访僧衡岳”,不学点真本事绝不回家。南楚材的妻子薛嫒,“善书画,妙属文”,她知道丈夫“不念糟糠之情、别倚丝萝之势”后,就对着镜子画了一幅“写真”,并写下“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一起寄给丈夫。南楚材收到妻子寄来的“写真”及诗文,幡然醒悟,从此“夫妇遂偕老焉”。

其实,古代诸多女性以其不凡的才能对抗封建社会中的婚姻伦理,借助一首首“字字珠玑、情深意切”的诗词表达她们对爱情的忠贞,演绎了多少令人赞叹的爱情绝唱。可以说,这些才女以自己的睿智才华表现了女性独立的人格尊严,抒发了她们对爱情、亲情的热爱,也使我们看到了古诗词的神奇力量。

注定是一桩悲剧,丈夫出轨,女人用了哪首诗挽救了婚姻?

光阴缱绻,将冗长的历史悄悄掩去,兴衰荣辱,到头来只剩得史书里几行泛黄的字痕,风花雪月,到最后被定格在时光深处只剩下一声唏嘘。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便是如此。

卓文君在遇见司马相如前,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只可惜丈夫早逝,她成了寡妇,之后便回到了娘家——富甲一方的卓家。而彼时的司马相如,也正是郁郁不得志,落魄回家乡成都,后被好友接济至临邛县之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那一日,卓父邀请司马相如到家中赴宴,而卓文君此时正悄悄躲到屏风后偷偷打量着司马相如,就那么惊鸿一瞥,那个男子就入了她的心,对于这一切,司马相如了然于胸,即兴演奏了一曲“凤求凰”表白心意。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卓文君为爱私奔,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之事。在成都,面对家徒四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生活艰难,最终两人没有办法只得回到临邛县,卓文君当垆卖酒,卓父最终心软给了丰厚的嫁妆,这才让两口子的生活得以改善。

就像童话故事结尾总停在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一样,世人常常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美化,而忘记了后来发生的一切,不是才子佳人幸福一生,而是至疏至远是夫妻。

在生活得到改善,不为物质忧虑之后,司马相如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以一篇《上林赋》受到汉武帝赏识,被拜郎官,一跃从寒门子弟到朝廷命官。也就是在这时,卓文君发现朝夕相处的丈夫一点点变了,司马相如戏文里所说的那样,功成名就后不再一心一意,而是另结新欢。

面对丈夫的不忠行为,卓文君也曾心如刀绞,在心碎,愤怒之后,平静下来的她提笔写下了一封信,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司马相如展信后,字字句句读来内心纠结不已,提笔写了一封十三字的回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一行数字,唯独少了一个“亿”,“亿”通“忆”,卓文君读后明白司马相如对自己已无感情,悲戚之余,又书一封《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这一次,司马相如读后羞愧难当,同时他第一次惊讶的发现,卓文君竟然是这样有才华的女子,悔不当初,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

卓文君挽救了婚姻,可她与司马相如却也有了难以跨越的隔阂,在往后余生里,性情刚烈的她对司马相如再无亲近之意,两人分房而居直到终老。晚年的司马相如不再受到朝廷重视,赋闲在家时,常常写文做赋送去给卓文君看,他们之间虽然没有了夫妻之爱,但在文学上却也能偶尔共同探讨。

直到那时,司马相如才懂得,自己曾经错过了怎样一个很好的女子,她敢爱敢恨,赤诚热烈,同时才华横溢,只可惜,当初这个随他私奔,一心一意对她的女子,终究在他的背叛里遍体鳞伤,再也没有一颗心对待他,他们的感情,只留下无尽的遗憾,一如今天后人读来,唏嘘不已。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他们却是同白头,心分离。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词的完整意思

《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侯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一:彩虹似的梦的追寻与幻灭

徐志摩家中富裕。其父徐深如办有酱厂,钱庄,绸庄,灯泡厂,在上海,杭州有投资,是沪杭铁路的股东之一,硖石镇商会会长,且徐志摩是家中独子,深受长辈喜爱。家庭对他有影响,他活泼好动,喜欢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对他也有影响。1915年,他在北大读预科(当时先读3年预科,再读5年本科)时,认识了张幼仪,她端庄,善自理,会理财。有人把她比作《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当然,王熙凤的品质大大不如张幼仪。不仅如此,张家更有钱,所以徐家很高兴找到这个媳妇。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为政治,二为经济。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欢,更重要的是,张幼仪的大哥张家敖是中国银行总裁,徐志摩知道而且认识张家敖。以前读书时,张家敖曾视察过徐志摩就读的中学,知道徐志摩的语文好,作文写得好,所以同意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事。二哥张学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民社党主席。

张学励介绍徐志摩认识了梁启超,梁启超深爱徐志摩这个弟子劝他出国深造。于是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学,同行有汪精卫。他先到克拉克大学学历史,一年后取得学士学位。1919年9月份,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经济学,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0年7月份,徐志摩不想读了,到英国剑桥大学找罗素(一位自然哲学家,被徐志摩称为英国的"梁启超"),但两人失之交臂了。因为罗素因反对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遭"解聘",而来中国教书,徐志摩却赴英国找他,未果。当然,后来两人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摩的爱情观深受罗素影响。

进不了剑桥,只有在伦敦大学读政治经济博士,认识了陈西滢,张世昭,林长民(林徽因之父,北洋军阀司总长)。经林长民介绍认识剑桥大学教授迪根生,由此进入剑桥大学,当时叫康桥大学,这样就与康桥发生了联系。

一确立志向: 彩虹似的梦。因为徐志摩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时保守的,但不顽固"。所以他认为在英国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远在大喊大叫的美国人之上。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树立一个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烟与文化之辩》中,他说过:"我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振动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之大。客观上看,英国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羡慕,主管上看,他有个追求:爱、美、自由。同时他最好的朋友胡适也说过"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英国正好符合主客观要求。

二步入诗坛。徐志摩当时留学是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后来弃政从文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也包括当时一些作家,作品的影响。同时由于他喜欢结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尔对他的影响最大。

一天晚上11点钟,徐志摩去拜访曼殊斐尔,虽然只有20分钟,但连任谈得十分投机。曼殊斐尔的美给他极大的吸引力,对她的话言听计从,徐志摩说过"这20分钟是不逝的20分钟",可见给他的印象很深。他曾说过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纯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自然界的杰作。所以曼殊斐尔说:"徐志摩,你将来最好去搞文学,最好不要搞政治。"这对徐志摩触动很大,也是徐志摩开始走向文学创作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16岁的林徽因,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结过婚的。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他说:"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之后两人关系更好,一礼拜一封信。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两脚踏空,心悲凉,用诗抒怀,《春》中写到他看到别人在草丛中恋爱,自己很眼红,感觉自己很孤独。所以开始步入诗坛。

三迷恋自然。剑桥大学很美,古典建筑群,蓝天碧海,鸟语花香,田野里点缀着农舍,一条康河贯穿其中。若分析《再别康桥》,必须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介绍了他每天的生活——划船,看闲书。这便是他的留学生活,但他不后悔,他说,他读了三本书:自然书,人生书,社会书.康桥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国后,他写了第一首与康桥有关的诗《康桥再会吧!》,康桥是其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赖之乡。自然风光陶冶之下,造成了他清高,超脱的英国绅士风度.

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诗集。生前3本,可以概述一生。1925年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写于徐志摩回国后,日子不好过。林徽因与他的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造成他心情很不好。创作上也不顺心。徐志摩有些自傲,讲座的开头经常是:"我是英国留学生,我们英国留学生......"因为过于自傲,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喜欢热情,奔放,夸张的风格,他曾写过一首诗感叹他在日本九州医科大学学习时的艰难生活,其中一句"泪浪滔滔",而徐志摩不知道郭沫若的风格。所以他批判郭沫若的诗不通。他认为:"只有长江,黄河水才会滔滔,而泪怎么会滔滔。"郭沫若很伟大,但他也是个凡人,对之当然不高兴了。同时徐志摩也得罪了鲁迅,因为他经常到处发表文章,论述"诗歌应讲求音乐性"。鲁迅回应写文章批评徐志摩道:"你总是到处啾啾的叫,总是到处跳。"。之后,鲁迅幽默的写到:"我写了篇小文章刺激了徐志摩,就再也没见他来投稿了。"当然,我讲这些情况,只是说明徐志摩在创作上,个人生活上遇到了麻烦。

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诗集。生前3本,可以概述一生。1925年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写于徐志摩回国后,日子不好过。林徽因与他的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造成他心情很不好。创作上也不顺心。徐志摩有些自傲,讲座的开头经常是:"我是英国留学生,我们英国留学生......"因为过于自傲,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喜欢热情,奔放,夸张的风格,他曾写过一首诗感叹他在日本九州医科大学学习时的艰难生活,其中一句"泪浪滔滔",而徐志摩不知道郭沫若的风格。所以他批判郭沫若的诗不通。他认为:"只有长江,黄河水才会滔滔,而泪怎么会滔滔。"郭沫若很伟大,但他也是个凡人,对之当然不高兴了。同时徐志摩也得罪了鲁迅,因为他经常到处发表文章,论述"诗歌应讲求音乐性"。鲁迅回应写文章批评徐志摩道:"你总是到处啾啾的叫,总是到处跳。"。之后,鲁迅幽默的写到:"我写了篇小文章刺激了徐志摩,就再也没见他来投稿了。"当然,我讲这些情况,只是说明徐志摩在创作上,个人生活上遇到了麻烦。

到了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他情绪开始高涨。他和林徽因做翻译,写了第一本诗集,反映了他早期执着的追求,代表作《我要树一棵明星》表带来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当然这是资产阶级诗人居高临下的同情,但是有进步。

第二本诗集《斐冷翠的夜》(斐冷翠是意大利的佛罗伦撒),进入了创作第二阶段。1924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又叫陆媚,精通英语,法语,北京有名的交际花,18岁时就被外交部看中。她有自己的特点,与林徽因不同,她精通文学,会创作剧本,国画画得很棒,京剧,评剧都会,跳舞也很棒。她的丈夫王赓,清华大学毕业,梁启超的学生,美国留学生,先在普林斯顿读大学,后又考入西点军校少校级别。

陆小曼的父亲看到了王赓的前途,把陆小曼嫁给了王赓。王赓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为何说起他呢?他习惯于美国的生活习惯,星期一到星期六工作,只有周日休息。徐志摩常常到他们家玩:逛公园,到舞场,到剧院。徐志摩可不讲哪一天,一有时间就跑他们家里去。王赓没注意,则说:"小曼,志摩来了,你陪他去玩一下。"(大家知道,一个丈夫如果对自己美丽的妻子爱抚不够,第三者容易插足)那么徐志摩成功地充当了第三者。

王赓是个很疏忽的人,他被调去哈尔滨当公安厅厅长,怕陆小曼吃不了苦,就把她留在了北京,这就给徐志摩提供了机会:一个是交际场上的名花,一个是诗坛热情浪漫的诗人,两人一见,场面可想而知。所以当时闹得满城风雨。这一段婚姻,这一段恋爱,很多人反对,徐志摩的父亲反对,梁启超反对。在英国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时梁启超就反对,而这个时候他对这个得意弟子也批评,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警告他,徐志摩就是不听,他只知执着的追求。

到1925年,北京城闹得沸沸扬扬,桃色新闻不胫而走,他浪漫的生活经历超过了他的诗名,压倒了他的诗名,所以他不得不避嫌,远走欧洲。所以1925年徐志摩第一次回到母校。他是个聪明人,他走了不能把陆小曼留在那个地方。他不放心,他临走前告诉陆小曼:"你给我天天记日记,像对我说话一样,我在欧洲天天给你写信。"(当然是情书)以此来鼓励她。他不仅用信,而且用诗来鼓励她。例如《砌造一座桥》。他要砌造一座爱墙,比刚还要强的墙,来鼓励陆小曼要记住那一个字——在上帝面前的誓言——"爱"字。用诗用信来鼓励她要顶住压力,顶住社会舆论。陆小曼的父母也反对,但王赓有风度,不会拿起手枪,只是劝陆小曼,但是这也没有作用。坠入爱河,九牛也难以拉回来。在这种情况下,陆小曼虽然有诗有信,但最终还是顶不住了,她病了。打了三封电报到欧洲:"徐志摩,快回来,再不回来,我顶不住了。"徐志摩接到电报马上赶回北京,陆小曼又"活"起来了。

这时就要商量结婚的事,不能再拖了。可是这场婚姻徐志摩的父亲不同意。既然要结婚,他提出了几个条件:第一,结婚后,到浙江来。安分守己过日子。他对这个儿媳并不满意。他喜欢张幼仪,不喜欢陆小曼,说张幼仪是赚钱的,陆小曼是花钱的。第二个条件使徐志摩和陆小曼非常紧张,徐父说,必须由梁启超做证婚人。可梁启超是反对的,怎么能作证婚人呢?所以不好做工作,徐志摩只好去找他的好朋友胡适(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的教授,留美学生),请胡适作工作,梁启超才答应去证婚。。梁启超是证婚人,胡适是介绍人,证婚人在婚礼上是要讲话的,可徐志摩不知道他的老师要讲什么话。新婚那天,看见梁启超上来讲话,夫妻两人汗流浃背,两腿发抖。可梁启超是怎样说他的弟子和陆小曼的呢?祝词如下(先是针对徐志摩的):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意志离婚再娶,以后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然后对这一对新婚夫妻说:你们都是离过婚的人,总是要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意志悔悟,祝你们是最后一次的结婚(这个话很有威慑力,梁启超太有名,所以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敢再结婚了)。

1929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婚后回到了浙江,徐父专门为他们做了一幢房子,给他们住,但因北伐战争被抄家,他们都去了上海。徐志摩回国后,1923年和陈浠滢,胡适等组织了新月社,出现了新月诗派。后来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来也加入了新月社,1926年在上海徐志摩创造了晨刊副刊——《诗说》,成为新月诗派的主要阵地,,发表诗作及其他作品。其中闻一多发表了一篇文章《诗的格律》,提倡"三美",徐志摩是表示同意的,而且两个人通过自己的诗歌进行创作。进行实践,进行"三美"理论的实践。

结婚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关系并没有徐志摩想象的那样好,因为陆小曼的身体不好,后来通过抽鸦片来止痛,最后上了瘾,再加上她喜欢出入舞场,歌厅,剧场,所以一掷千金,徐志摩写诗,稿费不够,就只好到大学里兼课,经胡适介绍到北京教书,到处飞来飞去,按照自己的理想,爱,美,自由去改造,但他失望了。在上海这种情势下,不仅陆小曼陷得很深,如果他自己再呆下去,恐怕也会堕落,他一再劝陆小曼到北京去,他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书,把赚的全部钱都给了陆小曼(因为她花费太多了),还是供养不起。所以陆小曼老是打电报催徐志摩:"快回来,债台高筑呀,快回来还帐......"到了1931年,徐志摩正在北京教书,陆小曼又发电报说家里没钱了,他只好赶回去。其实他们都是爱着对方的。陆小曼最反对徐志摩坐飞机,但徐志摩却喜欢坐飞机,他觉得在天上飞来飞去,恨浪漫。陆小曼担心他的安全,可徐志摩这次仍不听话,他从北京回来不坐火车,而是搭乘张学良的专机(张学良要到南京办事)从北京出发到南京,然后坐火车赶回来。一回家两人吵架。一个说:"你为何不到北京去,害我两处走,上海环境又不好。"陆小曼始终不听,她觉得上海最对她交际花的胃口,认为上海比北京好,还说:"徐志摩你又坐飞机,不让你坐你又坐了回来。"因此徐志摩恨不痛快,拜访了杨杏佛,拜访了赛珍珠(为《中国人》写)想再搭张学良的飞机回北京,但因张学良没办完事,所以没搭成。因为朋友多,他拿到了飞机的月票,坐了一邮政飞机,从上海飞到徐州。这是他头痛,想回,但因林徽因将在北京大学作报告,讲中国古代古典建筑,他想去听,而且约好了梁思成,林徽因在机场迎接他,所以要在徐州加油,坚持要走,结果到了济南当家山,碰上了云雾,飞机撞在山上,机毁人亡。

他死后,很多有名人士都去了,例如梁启超、胡适、郁达夫、沈从文,至于林徽因夫妇更不用说,在这里有几个女人很失望,张幼仪离婚后没结婚,等他回心转意;林徽因在失事现场捡了一片碎片,挂在自己的房间,一直到她1954年去世,说明她心里还是爱着徐志摩;第三个是陆小曼,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她是有责任的,后来戒掉鸦片烟,整理徐志摩的著作,诗作等等;再就是赛珍珠暗暗喜欢徐志摩,但徐志摩无心顾及,告一段落,这个阶段是与理想实现有关系。

第三部诗集《猛虎集》于1931年8月出版,他的诗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已开始绝望。为什么?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有很多东西,徐志摩对很多都不满。资产阶级思想是这样,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写了一首诗——《生活》,表现了绝望,还有一首与《雪花的快乐》相对,名字叫《别拧我,疼!》。矛盾曾批评他,认为"它要算一首浅黄诗"把肉麻当有趣,这说明他的空虚和颓废,走向萎靡,以上是思想创造的介绍。下面讲《再别康桥》是怎样抒情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诗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认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这首诗。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旧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回答者:唐子畏 - 榜眼 十三级 3-26 18:13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你知道吗,李白大诗人曾用一首诗换来一个老婆

大家看到这个,一定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这要是放在现在,能评一首诗换来一个老婆,那这肯定可以上头条了。但是不要以为这是假的,这可是确确实实的真事。

大诗人李白最疼爱的妻子是宗氏,她也是名人后裔。祖父是已故宰相在唐宗楚客,到宗氏的时候,家里依然很体面。

那宗氏模样俊俏不说,更是知书达理,温柔娴淑,在方圆百里,她的贤惠与才气是出了名的。宗氏才貌双全,这本来是大好事,可在这方圆百里,却成了愁事。

那宗姑娘心眼奇高,居然对这样利欲熏心的男子非常鄙视,凡是前来求婚的,要么写一幅字,要么做几首小诗。以致宗姑娘后来居然成了“剩女”,那些觊觎美色的人也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说“我看你嫁不出去怎么办?”

李白与宗氏的相遇 那天杜甫也在那时候的大诗人李白老婆许夫人过世已久,又刚刚从长安游历过来。五十多岁的男人,整天形单影只,恰好在梁园一带和诗人高适杜甫等人游玩,有一次高兴起来,众人作诗助兴。轮到李白赋诗,但见醉眼惺忪的他抓起一支斗笔,踉踉跄跄走到雪白的粉壁前。

二眸子放射出奇光异彩,胸中沟壑骤起狂澜,笔酣墨饱,不假思索地在粉墙上写下了“梁园吟”三个遒劲的大字。接着一首大作一挥而就。

网络配图

高适一见,拍手叫绝杜甫也赞美道:“真乃下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众人相视一笑,继续高谈阔论。那天黄昏,宗姑娘恰好游园抚琴后打道回府路过这里的。透过窗户看见墨迹未干的白壁题诗,不由停下脚步。那荡人心魄的歌行体古诗深深吸引了她,见房中无人,便走进去观赏。

诗是怎么样的诗 令宗氏对李白倾心

诗云: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绿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这首诗荡气回肠,借咏梁园古迹,追怀商丘历史上的名人盛事,抒发诗人欲济苍生的豪情壮志。姑娘低吟了一遍,顿觉心旷神怡。这时,守院的僧人进来见刚粉刷的白壁被涂得漆黑一团,很不耐烦,举起抹布就揩擦。姑娘回过神来,惊呼道:“休要动手!”“这面墙我买了,你要妥善保护。我马上派人送来一千两纹银”。

网络配图

僧人不禁目瞪口呆。不过一会儿就见到白花花的真金白银。宗小姐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后来传到李白的耳朵里,李白不由得怦然心动,自己飘零半生,居然没有一个女子对自己如此用心,于是托人打探,哪知道宗姑娘家人也在打探李白,这样郎才女貌,一见倾心。不过李白家徒四壁,没有彩礼,宗姑娘笑道一首《梁园吟》足矣,后来成亲之日,高适杜甫送来的贺礼也是每人的一首诗,这真是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话。可见有时候古人的婚姻观也很前卫,没有麻烦的繁文缛节。

蔡文姬是哪个朝代的人

蔡文姬,是一个才女,她总是高高地站立在那,手拿书卷,目送飞鸿,遥望着北方。白衣飘飘,如凌波的仙子。你知道蔡文姬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以下是我整理的蔡文姬是哪个朝代的,欢迎阅读。

蔡文姬是哪个朝代的人?

东汉末年。

蔡文姬是谁?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蔡文姬便是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环境是毋庸置疑的优越。所以她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作赋,音律也十分了得。

蔡文姬一生的第一个男人:

蔡文姬的丈夫名叫卫仲道。蔡文姬17岁时,嫁给了丈夫,丈夫卫仲道是一个润如玉的翩翩君子,两人夫唱妇随,临窗画眉般的琴瑟和谐,任外面的金戈铁马是多么的纷繁嘈杂。

幸福总是短暂的,丈夫卫仲道的突然咳血而死,蔡文姬很伤心,只好决绝的离去。那个家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心爱的君子已亡,也没有子女可以承欢,留下来只能自取其辱,睹物思人。“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回去吧,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只是她再也回不到以前的那个幸福的家了。

蔡文姬回家不久,父亲就被人害死,母亲也是刚烈的人,不肯独活,狠心地撒手而去,任凭文姬自己一个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颠沛流离。

因此,这就迎来了蔡文姬人生的第二个男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南下,抢粮抢肉抢财抢衣服更是抢美人,蔡文姬就是这么不幸的被抢走了。到了匈奴,胡人之中有识得蔡文姬的,就把她献给了左贤王,从此开始了她的异域生活。那里没有中原的霁月风光、诗书画卷,有的只是天苍苍野茫茫。对于一个有着绝世才华的女子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锦衣玉食,而是没有一个可以触动自己心灵的人。为了打发时间,她开始背诵曾经读过的书,边背边抄,用自制的笔勾画涂抹,一遍又一遍,不经意间却将故里窗前的那竿翠竹誊在了纸上。而蔡文姬在匈奴,一呆,就是12年。

12年后,蔡文姬终于盼到了东汉曹操派来的使臣,左贤王同意文姬归汉,只是,文姬的两个孩子必须留下来。文姬充满喜悦的心竟如刀绞。一夜夫妻百日恩,和一个共同生活了十二年的人怎么会没有感情?就算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母子连心的骨肉之亲又怎么割舍的开?

我宁愿相信左贤王是爱文姬的!只是碍于曹操的压力,不得不答应让文姬归汉。他留下孩子只是为了挽留文姬。可惜的是,文姬心里明白自己必须走,这不是曹操的请求,而是命令。她无可奈何地抛下两个孩子,跟随大汉的使臣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中国。文姬和孩子离别时的情状不用遥隔千年去想象,只要翻一翻那首猝不忍读的《悲愤》诗,一切都历历在目: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回去的路上,文姬的心中比被掳来时更加的百感交集。来时孑然一身,了无牵挂,如今既有回归故土的欣喜,也有对这段屈辱生活的悔恨,也有对归汉之后的恐惧,更多却是对儿子的不舍与关爱。

蔡文姬回到了东汉,自然迎来了她一生中的第三个男人:

文姬回到故乡,以前那个家早已不在,剩下的仅是一片断壁残垣,曹操怜之,将她许配给了倜傥风流的董祀。此时的文姬嫁过二夫,年近四十,大漠的风沙磨蚀了她的容颜,几次的剧变,更使她的精神有着巨大的创伤。自视甚高的董祀心里自然是不甘的,但这是丞相的命令,不甘归不甘,到底是不敢违抗。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一种痛苦,文姬虽然走进了董祀的生活,却在董祀紧紧关锁的世界面前,无能为力。

对董祀的冷落,文姬不怨。婚后一年,董祀犯罪当死,曹操判其斩首。文姬得知,尝尽了流离失所滋味的她,不愿让这得之不易的安宁生活再一次毁灭,她自己也不确定还能不能再承受一次殇变。没有爱情的生活,虽然算不得美满,但寻常的日子至少可以休憩疲惫的心。顾不得嫌隙,她蓬头散发到曹操那里求情,曹操心软同意了。

事后的董祀开始重新认识文姬,慢慢尝试着走进文姬的世界。原来,这个容颜枯槁的女子,承受了那么多难以想到的.打击与屈辱。她虽然没有反抗过,却一直很坚强,有着强大的内心。但这种人格的强大不是她生来就有的,是她在恶劣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一点点建立起来。具有再强大的内心,都需要有一个人能让她依靠。后来,夫妻二人相掺相扶,看透世事,定居于洛水之上鸟鸣风舞林繁木茂的蓝田,收集旧典,续写《汉书》。

曹操与蔡文姬的关系

曹操与蔡文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两位名人之间又有许多瓜葛,因此,二人历来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有人认为,曹操在霸业即成的时候,不惜金璧玉帛将蔡文姬赎回,二人之间一定存在着难以忘怀的情感;也有人认为,曹操重情义,赎回文姬是对与有“管鲍之交”的老友蔡邕负责任;也有人说,曹操雄才大略,是为繁荣他的“王国”的文化事业才赎回文姬的。

蔡文姬的故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城头变换大王旗。蔡文姬生于此乱世,原本不可掌控的命运,变得更加不可预知。她出身名门,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在蔡文姬年幼之时,父亲因为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今内蒙古境内)。董卓掌权时,蔡邕回到洛阳。年轻时,蔡文姬嫁给了卫道子,但不幸丈夫早亡,膝下无子,她又回到了娘家。此后,天下大乱。她的父亲蔡邕因受董卓提携,在董卓死后被王允一派投入监狱,后死于狱中。

家破国乱之时,蔡文姬跟随着饥贫的难民队伍流亡,遭遇了趁乱打劫的匈奴人,被劫掠到了匈奴。匈奴左贤王慧眼识珠,在衣衫褴褛、失魂落魄的难民堆中,挑出了蔡文姬。蔡文姬戏剧性地从俘虏变成了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开始了陌生的草原生活。在多年之后,蔡文姬日渐熟悉了这一切,也学会了一些匈奴语言,但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内心情感恐怕却是弥久愈深。而每当思乡之时,她就会吹起婉转凄凉的胡笳曲,即使是强悍的匈奴人听了也会莫名伤感。

蔡文姬在匈奴呆了十二年,生下了两个儿子。在这段时间里,枭雄曹操已称霸北方。曹操曾师从蔡邕,在稳坐北方之时,他突然想起了恩师,恩师没有儿子,只有一名被匈奴掳走的女儿。为了报答师恩,曹操派使者带着千两黄金和璧玉前往匈奴赎回蔡文姬。使者的到来,让蔡文姬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母子亲情,一边是故土家园。而最后,蔡文姬选择了国家。“ 文姬归汉”和“昭君出塞”一样,成了日后文人墨客所喜欢的创作题材,一再演绎。汉代这两名女子的一归一出,是中国历史上让人难忘的两个碎片,生动而悲凉。总是沦为历史注脚的女性,却常常要搭上整个的命运去书写。

归汉之后的蔡文姬已三十多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给了年轻的屯田校尉董祀。乱世中的蔡文姬一生三嫁,但每一次婚姻都无法自己做主。而虽然三嫁,却入了《列女传》,这也是少见。《列女传》记载了蔡文姬救夫的故事。董祀犯法当死,蔡文姬跑去向曹操求情。当时,曹操正在招待公卿名士和远方使节,蔡文姬蓬头乱发地出现,向曹操叩头请罪,哀怨凄楚。曹操说:“我虽然同情你,但是文书已发下了,怎么办?”蔡文姬说:“您马厩里有上万匹马,有如森林般众多的勇猛士兵,为什么怜惜跑坏一匹马的腿,而不去救一条即将死去的生命呢?”于是曹操派人追回董祀,并赦免了他。蔡文姬勇敢救夫,挽救了最后一段婚姻。

蔡家原本藏书四千多卷,但在乱世流离中,毁坏殆尽,无所保存,甚是可惜。幸好蔡文姬博学多才,竟能背诵其中的四百多篇文章。在曹操的要求下,她把记忆中的四百多篇文章重新誊写于纸上,没有丝毫的遗漏和错误,而且书法精妙,这让爱书的曹操如获至宝。

人生经历是最大的财富,乱世的辛酸,成了蔡文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她最重要的创作是《胡笳十八拍》,颠沛流离的乱世遭遇孕育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除此外,蔡文姬还写下了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悲愤诗》。而无论曲、诗,都是凄凉哀怨、婉转断肠。在个体的命运中,历史的线索也变得生动鲜活,充满感性。

后来,蔡文姬和董祀隐居蓝田,过起了平静安逸的生活。前半生的流离辗转,使后半生的平静弥足珍贵。如今,关于乱世佳人的故事仍在传说。

关于她曾用一首诗挽救了一段婚姻和一首诗挽回丈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1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