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信途科技给大家谈谈近些年有哪些科创产品推广,以及科创项目有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有哪些适合大学生科创的项目
楼主的想法不错,不过还是要选择消费者所喜欢的去做,比如说,开一家创意礼品店。在店里顾客不仅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创意产品,而且具有吸引力,新颖的创意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欢,综合性的经营内容,能够给经营者带来多点收益,同时,顾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喜欢的创意产品,比如说定制喜欢的杯子,服装,抱枕,手机壳等等实用性强的产品
一周科创要闻(9月13日-19日)
【1】 科技 部、国开行:力争专题债为 科技 成果转化提供融资100亿元以上
9月18日, 科技 部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重大 科技 成果产业化专题债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围绕重大 科技 成果转化、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等,加强对重点 科技 创新地区、重点 科技 创新项目的金融供给,通过共同组织实施重大 科技 成果产业化专题债等工作,引导 社会 资本支持 科技 成果转化、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和 科技 型企业发展壮大,力争通过发行专题债为 科技 成果转化提供融资1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方向为:重大 科技 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百城百园”行动,国家重大能力平台建设,创新联合体建设。
点评:创新驱动发展,科创离不开金融支撑。上一次国开行发行专题债的主题是“抗疫”,没想到 科技 成果产业化也有了专题债,这将是一场惠及各地高新区、 科技 园区、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创新联合体的 科技 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及时雨!
【2】证监会:扩大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试点范围
2021年9月17日,证监会公布《关于扩大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试点范围的公告》,为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支持优质红筹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证券上市,助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具有国家重大战略意义的红筹企业申请纳入试点,将不受行业限制。
根据2018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行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 汽车 、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红筹企业,纳入试点范围。
点评:红筹企业,是指注册地在境外、主要经营活动在境内的企业。此前由于中国国内证券市场对企业盈利要求的限制,一些企业不得不选择赴海外上市。近年来,随着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多层级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以及创业板、科创板注册制试点推进,中国 社会 对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重视,中国 科技 创新的产业氛围向上和配套金融服务提升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回归A股,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把A股作为IPO首选地。
【3】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
9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刊发关于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要以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为手段,以提升基础能力为支撑,强化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能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 社会 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方案提出合理设置国家和地方能耗双控指标,优化能耗双控指标分解落实,同时要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对国家重大项目实行能耗统筹,坚决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鼓励地方超额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推行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
点评:“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立了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以降低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由于各地能源禀赋不一、能源消费情况地区差异很大,此次新政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等举措,务实且直切要点,我们同时更期待中国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托起更美好的未来。
【4】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9月16日,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1.05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将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2021—2030年完成1.1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点评:高标准农田具有规模化、地力肥沃、生态友好等特点,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土地产能,同时达到节水、节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效果,还将利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5】工信部:发布《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
9月16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对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关部署,要求相关企业落实安全的保护责任,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全面加强安全保护,保障车联网安全稳定运行;强调要加强智能网联 汽车 完全防护、车联网网络安全防护、车联网服务平台安全防护和数据安全保护,加快车联网安全标准建设。
点评:车联网是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与 汽车 、电子、道路交通运输等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近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风险日益凸显,事关生命安全,亟须健全完善保障车联网网络和数据安全,这对产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是极大的挑战,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应对和贡献智慧,产业才有更广阔的空间。
【6】税务总局: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9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在允许企业10月份纳税申报期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基础上,2021年10月份纳税申报期再增加一个季度优惠。
公告所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实际发生支出数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进行加计扣除;调整优化了研发费用中“其他相关费用”限额的计算方法,让企业最大限度享受优惠政策。
点评:企业是最重要的研发投入主体,研发有可能失败、研发费用有可能“打水漂”,因此对企业来说,研发投入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项风险投资。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年中国财政部门不断加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财税上予以倾斜,这对科创企业是重要利好,也是形成良好科创氛围和健全科创体系的重要举措。
【7】工信部:发布《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收集平台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9月13日,工信部发布《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收集平台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漏洞收集平台备案通过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开展,采用网上备案方式进行。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收集平台是指相关组织或者个人设立的收集非自身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的平台,仅用于修补自身网络产品、网络和系统安全漏洞用途的除外。
点评:工信部7月13日发布《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对“白帽”黑客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此次升级对安全漏洞收集平台的管理,将为发现网络安全和漏洞信息提供更多途径,也将推动收集非自身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的平台合规化。
【8】广东:印发《广东省深入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
9月1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入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提出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根本,强化资金配置能力,引导信贷资金向重点领域倾斜,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打造功能互补、内外联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搭建境内外资金跨境流通桥梁。
方案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外币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达3万亿元,普惠贷款余额3.5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提升,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500家,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到500家;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达到2万亿美元;绿色信贷余额达3万亿元,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点评:建立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资本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对 科技 成果落地、企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有关键性作用,在科创方面方案提出深化科创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技术交易市场和 探索 设立综合性科创金融服务平台,用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撬动科创改革和区域合作。
【9】安徽:打造新能源 汽车 和智能网联 汽车 世界级产业集群
9月13日,安徽省政府出台《新能源 汽车 和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实现整车生产规模300万辆,出口规模60万辆,产值突破1万亿元;全省新能源 汽车 产量占比超过40%,占全国比重超过20%,基本形成“纯电动为主、混动为辅、氢燃料示范”的发展格局;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车—路—云”高度协同的智能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形成布局完整、结构合理的 汽车 零部件产业体系,孵化或引进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打造新能源 汽车 和智能 汽车 关键零部件产业增长极。
点评:安徽的 汽车 工业起步于零部件生产,拥有江淮、奇瑞、中鼎、环新、国轩高科等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此前在 汽车 产业的地位并不突出,但新能源 汽车 和智能网联 汽车 ,某种程度上给了它“换道超车”的机会。大众牵手江淮、入股国轩高科,合肥引入蔚来 汽车 ,最近两年安徽 汽车 产业的发展,已隐约可见此前在显示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模式雏形,期待安徽接下来的表现。
【10】SpaceX 商业载人飞船成功入轨
北京时间9月16日 (美国当地时间9月15日晚),美国太空技术 探索 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与龙飞船(Crew Dragon)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起飞,进入海拔 575 公里的预定轨道,以2.7万多公里的时速飞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
这是全球首个完全商业化、全平民的太空飞行任务。本次任务代号“灵感 4”(Inspiration4),四名机组成员均非专业宇航员,飞行任务的主要目标是为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筹集2亿美元,该医院专门治疗儿童癌症。
点评:SpaceX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2002年创立,先后实现了小型运载火箭、中型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的自主研制、试验和发射,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以及“从1到N”的快速迭代。近年来,SpaceX、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等公司均致力于发展商业航天与航天旅行。中国也涌现出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深蓝航天等民营火箭制造公司。这些来自民间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创业和尝试不断,人类从未停止过 探索 宇宙的步伐,而且参与者越来越多、越来越积极。
【11】鸿海精密和PTT签署协议成立合资企业生产电动 汽车
9月14日,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泰国国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PTT)签署合资协议,在未来5-6年内投资10亿-20亿美元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特区建造一座工厂,并设立研发设施,采用鸿海精密的技术生产完整的电动 汽车 。工厂的建设将需要2-3年,第一阶段的初步生产目标是每年5万辆 汽车 ,未来将扩大到每年15万辆 汽车 。
点评:如果要像智能手机一样在智能 汽车 领域找出一家代工企业,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 科技 集团)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之一。这些年它积极布局电动 汽车 产业,2021年1月它和中国的吉利控股宣布计划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 汽车 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2021年2月宣布携手Fisker打造电动车产品,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正式量产;这一次牵手泰国PTT,有别于此前与 汽车 企业的合作,富士康集团将提供完整技术支持,看来,电动 汽车 行业的OEM、ODM真不远了。
【 12 】矿山鸿蒙操作系统 发布
9月14日,国家能源集团和华为共同发布“矿鸿操作系统”,这是鸿蒙面向煤矿产业而推出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也是鸿蒙操作系统首次从To C向To B领域扩展,在工业领域进行B端商业化尝试。
矿鸿操作系统将从四个方面助力煤炭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是共同打造煤矿工业互联网、建设未来煤矿,有效解决“产业安全”问题;二是通过制定煤矿行业接口、协议标准,有效推进行业适配;三是打磨煤矿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实现工业控制体系的国产、安全可信;四是构建煤矿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推进数字经济和能源经济的融合,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点评:鸿蒙向煤矿领域的延伸无疑为传统煤矿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让人看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工业之间建立连接的新可能。物联网技术方兴未艾,对于传统工业来说,通过物联网实现产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鸿蒙的B端尝试不仅仅是其自身领域的拓展,也为传统煤矿产业一种可能的未来提供了现实参考。
【13】中国“脑计划”正式启动首轮项目申报
9 月 16 日, 科技 部发布《 科技 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根据指南,2021年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国拨经费概算为31.48亿元,主要围绕脑认知原理解析、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发病机理与干预技术、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技术及应用、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技术平台建设等5个方面展开,部署59个细分方向,执行期一般为5年。此外,“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还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每个项目预算不超过500万元,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点评:虽然大脑实体只栖居于人类不大的脑袋内,但是研究大脑并不比研究浩瀚的宇宙简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早在“十三五”期间便纳入“ 科技 创新2030—重大项目”,足见其在 科技 创新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计算机学与生物学等融合交汇,期待脑科学和类脑研究能有更多新发现和新突破。
【14】超过130亿年的宇宙演变模型开放线上访问
2021年9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由日本、西班牙、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法国和意大利的国际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 The Uchuu simulations: Data Release 1 and dark matter halo concentrations (《The Uchuu模型:数据释放1和暗物质光环浓度》),该研究团队通过大量数据计算构建了一个完整可下载的虚拟宇宙,是有史以来最大、最详细的模拟宇宙。
该模拟宇宙包含2.1万亿个“粒子”,横跨96亿光年的空间,建立了超过130亿年的宇宙演变模型。暗物质是星系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而Uchuu的精度足够高,能够让研究小组识别出从星系群到单个星系暗物质光环的所有细节,通过调整模拟的不同方面,能观察到暗物质和暗能量如何在我们的宇宙中发挥作用。
点评:更为逼真、准确的宇宙模型如同“宇宙切片”,是天文学家深入了解银河系构成、了解宇宙的重要方式,Uchuu模型将在数据挖掘、天文学研究中带给研究者更多灵感和启发,更期待开放线上访问能够激发更多 社会 公众对宇宙 探索 的兴趣。
【15】韩国:向谷歌罚款2074亿韩元
9月14日,韩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公正交易委员会14日决定,以谷歌(Google)涉嫌向三星电子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强加自家安卓操作系统(OS)为由,向谷歌征收2074亿韩元(约11.4亿人民币)的罚款。韩国公正委主席赵成旭表示,谷歌限制了移动OS市场竞争,阻碍智能终端OS领域的创新。
韩国公正委指出,谷歌与制造商签署有关应用商店许可、早期访问操作系统的关键合同时,要求必须签署反碎片化协议(AFA,Anti-Fragmentation Agreement),以此使制造商推出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所有终端无法使用和开发其他操作系统。谷歌在智能终端领域滥用支配地位,从开发阶段开始就把竞品扼杀在摇篮里,其限制竞争的行为前所未有。
点评:谷歌这些年陆续在全球各地遭遇反垄断调查、诉讼,收到大大小小罚单,所涉产品从搜索、广告到操作系统、语音助手等等,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 科技 巨头们在引领 科技 创新、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将在全球数字治理的边界中,学会与这个世界更好地共生共处。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科创板开市三周年硬特色凸显,哪些科技股步入了新一轮的成长周期?
华熙生物,这三年来,公司的业绩一直在稳步提升,利润也在不断提升。根据公司最近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华熙生物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29.36亿元,同比增幅51.62%;净利润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30.49%。而华熙生物2019-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78亿元、26.33亿元、49.48亿元,同比增长48.66%,39.63%,87.93%。业绩增长平稳,证实了公司经营状况良好。
逐浪数字智能化变革,这家研究院如何助力大湾区走上科创“快车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锚定航向,万亿GDP佛山制造业转型开启加速跑。7月27日,佛山召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大会,提出30条举措,真金白银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其中,单个企业最高扶持1亿元的措施,无疑为佛山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作为较早集聚佛山的科研院所之一,成立以来,佛山广工大研究院勇担 科技 自立自强使命,积极 探索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路径,在企业服务、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佛山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走上 科技 创新的“快车道”。
把脉问诊开良方 助力壮大佛山机器人产业集群
佛山是全国万亿GDP城市中制造业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但佛山的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数字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20%,与全省以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对于佛山制造业而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佛山必须坚定不移走的一条大道。
一直以来,研究院紧跟佛山战略部署,立足自身定位,为佛山做大机器人产业集群贡献力量。
成立初期,在市、区 科技 、工信等部门的指导下,研究院组建专家团队踏遍佛山五区,走访调研维尚家具、兴发铝业、新明珠陶瓷等200余家本地企业进行把脉问诊,并形成佛山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报告、企业智能工厂改造报告等数十份数字化转型产业分析报告,为“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转型赋能。
研究院还拿出资源整合的看家本事,搭建了广东省机器人工程中心、广东省半导体创新中心等细分行业的6大省级技术服务平台,整合清华大学、港科大等科研院所及汇博机器人、佛山固高等孵化企业的专家、技术资源,组团服务佛山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据统计,研究院已累计服务中富电梯、法恩洁具、万和电气等佛山本土企业1200多家。
位于佛山南海的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已集聚32家机器人企业。
机器人企业是支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目前,由南海区 科技 局指导、研究院运营管理的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已集聚32家机器人企业,重点针对佛山家电、建材、机械装备等领域机器人应用需求,打造“一核多园”机器人产业生态圈;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建设全国首家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超市,为机器人供需双方提供B2B一站式服务,解决机器人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
攻克技术难题 解决佛山制造业转型需求
随着各行各业对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迫切需求,研究院还组建了一支集算法、软件、机械、控制传感系统设计于一体的智能装备研发团队,在图像和机器视觉技术领域进行积极 探索 。
研究院智能装备研发团队助力佛山制造业企业技术转型升级。
去年,这支团队提出了“基于多领域应用的AI智能相机技术研发及推广服务平台”的项目立项,将立足佛山的小五金、家电、纺织、陶瓷、铝型材等传统制造行业领域,汇聚了海康机器人、杭州滕聚、沃德普等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和华中 科技 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资源,解决缺陷检测、尺寸测量、形状测量等多个方面的视觉检测需求。
“现在很多制造业对于产品质量检测还是采用人工检测的方法,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检测结果不完全可靠。”研究院人工智能事业部负责人李泽辉介绍,该项目所研发的AI智能相机能够代替人工检测,在物体识别、物体计数、尺寸测量、条码/二维码识别等功能上具有稳定性好、测量精度高、不间断运作等特点,而且一次投入后长期工作成本低于人工成本。“我们算了一笔账,如一间2000多方的家电生产基地,拥有诸如电饭煲、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产品,十几条生产线起码需要20名以上的检测人员进行质检,按一年8万元/人的人工成本,利用AI智能相机检测的话起码可以为企业节省上百万元的成本。”李泽辉说道。
在电饭煲上进行标签二维码测试,识别速度仅需0.1s/pcs,识别率99.99%;对电冰箱前外壳进行缺陷检测,检测速度快至1s/pcs,检测精度0.1mm,检出率99.9%……目前该项目研发进展顺利,已与相关企业合作试运行,有望在年底正式投产并推出市场。
联合培养产业工匠 为创新佛山提供人才储备
最高获400万元扶持,“一事一议”领军人才上不封顶……为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此次大会持续加码补贴力度,无疑对大量高层次人才前来佛山发展具有强劲的吸引力。
作为湾区人才科创高地,研究院也在人才培养方面给出了一种参考模式:包括与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高校持续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建立一批专业涵盖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企业技术骨干、项目总监为主的校外导师团队,并提供企业化实践项目,由导师对人才的科研方向、论文开题等进行较为全面的指导,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产业工匠。目前已向地方输送人才1800余名,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佛山广工大研究院联合高校及企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储备。
在研究院入驻企业芯珠微电子,其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主要是进行人工智能硬件加速等广东省 科技 厅项目的研发。张景龙、王艺航等研究生在参与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信息安全专用芯片及产品研发设计的课题项目中,已完成AI加速器等板块的硬件架构设计、FPGA板级验证等,同时撰写并获得了数个相关专利和著作。
“研究生都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这些研究成果帮助企业完成项目前期的方案设计和验证,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芯珠微电子负责人詹瑞典对研究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赞不绝口。
构建产业生态 打造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圈
经过8年发展,研究院围绕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半导体、人工智能、3D打印、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产业生态,打造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圈,已连续五年获评国家级优秀(A类) 科技 企业孵化器,成功孵化高 科技 企业220余家(其中29家获高企认定),累积产值超30亿元。
在数字经济方面,半导体产业处于关键环节,而研究院在这一领域也取得突破,目前依托广东省半导体创新中心,已引进及孵化佛智芯、阿达智能等20余家半导体相关企业。其中,佛智芯已建成国内首条板级扇出型封装示范线,已申请国家专利80余项、授权27项;慧迈材料 科技 研制出国内第一条完全国产化的PI膜生产线,制造成本仅为进口产线的10%……
此外,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研究院已引进创业团队23个,孵化 科技 企业20家,培养创新人才近700名;在智能装备领域,已孵化35家企业,培育6家高企……
“目前,佛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态势喜人、发展迅猛。我们将乘势而上,利用现有的平台优势和产业资源,赋能数字经济新发展。”研究院负责人表示,研究院将继续紧跟佛山战略部署,争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平台,助推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文/王晓婷)
科技创新
2012年,规划院承担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智能化与规划实施综合评估关键技术”、“国家耕地资源动态监管系统核心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等国家“十二五”科技项目顺利启动,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供需双向调节的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国土资源高分应用示范系统先期攻关”、“陆海观测业务卫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研究”、“城市化地区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及6个标准修订等科技项目按照进度顺利实施,基本完成了相关研究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成果,规划院科技研究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突破。
●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智能化与规划实施综合评估关键技术
该项目属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012年立项,下半年开始实施。该项目旨在面向省级国土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分区需求,突破国土空间分区中多主题集成、基于知识的国土空间分区智能化、空间导向的国土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指标识别等关键技术,研制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国土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技术指南,研制省级国土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研发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和国土规划实施评估信息系统。
项目针对多主题国土空间分区集成技术、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的智能化技术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指标识别技术开展研究,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构建了省级国土空间功能识别指标体系,完成了实施方案编制和专家论证等,并已形成《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区划研究报告(初稿)》。
●国家耕地资源动态监管系统核心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
该项目是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2年立项。旨在通过引进加拿大MDA公司卫星数据预处理核心技术、基于对象和知识的遥感分类技术、雷达新增建设用地检测技术和先进解决方案,突破耕地资源动态快速监管关键技术,根据国产卫星数据特性进行适应性改进和系统集成,解决当前国产卫星数据几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动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效率低和基于雷达数据的新增建设用地自动检测困难等难题,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目前,项目已完成加拿大MDA公司和美国Trimble公司项目合作考察,组织完成了合作研究需求对接,细化了合作框架,基本确立了合作模式,明晰了合作方向,建立了合作研究工作组,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实现遥感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信息解译智能化和提升SAR新增建设用地检测精度,为国产资源卫星规模化处理和数据产品的产业化应用技术奠定基础,且形成的预期成果能较快被掌握,产品化后能够迅速推广应用于全国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效推动土地管理行业的科技进步。
●供需双向调节的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旨在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不同区域、产业、地类的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议,为制定土地差别化调控政策、实施差别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选择国家新近确定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省义乌市和正在推动边疆省份国家战略的云南省开展区域差别化用地政策研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开展产业差别化用地政策研究;选择浙江省金华市、云南省非耕农用地(低丘缓坡)开展地类差别化政策研究,分别提出不同区域、产业和地类的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议。深入毕节市、杭州市等具有改革创新意愿、差别化政策实践基础和典型试点地区进行调研,开展跟踪研究,探索差别化管理实现途径。
项目的实施,为差别化管理政策的实践可操作性提供了经验,为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差别化调控试点提供了支撑,为制定土地差别化调控政策,实施差别化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国土资源高分应用示范系统先期攻关
该项目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研究项目,旨在满足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监测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完成土地资源高分应用示范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专题产品研发、示范应用原型系统基本框架研发及基本软硬件配置,为构建土地资源高分应用示范系统奠定基础。
项目针对GF-1星、G-F2星,结合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业务应用模式,完成了国土资源高分应用专题产品体系与综合指标体系以及示范原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建立了一套包括遥感影像图制作、动态监测、变更调查、质量评价子系统组成的应用示范原型系统,初步打通高分土地产品生产流程,初步解决了GF-1星、GF-2星数据应用部分关键技术,形成了高效稳定的关键技术和算法模块,取得了较好的精度效果。
项目应用02C卫星、资源三号、QB/WV-1/WV-2等国内外同类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甘肃省敦煌市、黑龙江省双城市进行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应用示范,满足了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图生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产品精度要求,可用于示范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业务工作,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陆海观测业务卫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研究
该项目是“十二五”国务院专项规划编制计划项目,旨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整体预案的通知》(发改规划〔2010〕2084号)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为未来10~20年国土资源卫星工程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依据。
项目紧密围绕国土资源现代化调查监管体系建设和发展,制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开展了相关行业规划编制调研、主体业务需求凝练、业务卫星体系设计、地面基础设施能力分析、卫星业务能力建设与部署等重大专题研究,从现状与形势、需求与必要性、总体思路与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建议、效益分析与发展展望等6个方面,编制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报批稿)及需求分析、卫星体系等附件。
项目的实施,明确了未来10~20年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为推动陆海观测业务卫星、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有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工作基础。
●城市化地区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旨在以城市化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用地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分析区域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规划与调控手段,建设产业用地优化配置与调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项目通过开展产业用地综合数据采集整合与建库关键技术研究、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产业用地规划及相关规划协同耦合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产业用地优化配置与调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进行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优化配置和调控技术示范,形成了《产业用地数据采集、整合与数据库建设规范》、《产业用地综合数据库标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标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预警技术规程》和《产业用地规划编制技术规范》5项标准,开发了产业用地优化配置与调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预警系统、产业用地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系统、产业用地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4个软件,并取得软件著作权,建成合肥市市辖区、广州市南沙区和天河区3个示范区,培养了博士生9名、硕士生28名,发表科技论文29篇,并拟出版专著4部。
该项目已完成相关研究,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的中期检查,完成了子课题的验收,该项目成果丰富,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土地调控、调整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决策建议。
●典型区域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及持续利用应用示范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年立项实施。该项目以满足土地管理从数量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需求为宗旨,通过对典型实验区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变化的规律、机制与效应等研究,在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区、中部粮食主产区、西部生态环境敏感地区、西南统筹城乡实验区建立6个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持续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构建服务于国家—区域—基地三级层次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管护服务平台,促进土地资源领域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基层土地科技队伍,为实现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项目已按计划建设了6个野外科研基地,建立了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并初步建成了土地资源综合监测数据库。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与《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修订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旨在结合现行土地市场发育状况及土地管理技术水平与需求,完成国家标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修订,提高规范和指导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有效性,为土地市场管理、国有土地资产评估及其他相关工作和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项目深入分析两个规程在指导土地等别设定、基准地价更新、宗地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分等定级技术工作提出的新需求,修订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针对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价格评估工作提出的新需求,修订了《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修订工作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共处理意见800余条,修订后的两个规程,已报送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征求相关部门和行业建议。
两项国标的修订在指导今后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工作、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宗地评估工作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在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企业融资重组审核等工作中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修订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坚持协调配套、突出重点、技术进步和国际接轨的原则,以国土资源需求为导向,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标准,修订《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项目开展了相关专题研究,选择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徐州市、湖北省恩施市、山东省寿光市就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了试点实验,总结了在河北、河南、辽宁等10多个省份开展的调查试点经验和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并邀数十位专家学者对修订的规程开展多次集中研讨和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已于2012年9月正式颁布实施。
通过该项目实施,将原本适用于城镇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修订完善,形成了适用于城乡的《地籍调查规程》,最大程度地契合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为规范和促进地籍管理工作乃至土地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土地的社会公有制,进一步科学推进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和转变地籍调查政府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的修订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旨在以国土资源需求为导向,以国土资源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借鉴和引进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研制修订《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
项目主要开展了调查评价工作总则、方法与指标研究,分析外业调绘与评价、内业成果编制、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等编制,形成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分析报告、调查评价成果汇总和检查验收规定、滩涂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补充规定等。目前,已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修订送审稿,报送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项目倡导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导的理念,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修订了技术规程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评价,提高了规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G发展提速!重点推进15个行业的5G应用
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5G融合应用是促进经济 社会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5G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发展模式,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升级,培育壮大经济 社会 发展新动能,特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实体经济主战场,面向经济 社会 数字化转型需求,统筹发展和安全,遵循5G应用发展规律,着力打通5G应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标准融合,打造5G融合应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 社会 各领域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5G应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垂直行业、 社会 民生等方面对5G应用的需求潜力,激发5G应用创新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5G行业应用个性化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奠定5G应用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遵循5G技术、标准、产业、网络和应用渐次导入的客观规律,紧扣国际标准节奏,有重点地推动5G应用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聚焦5G发展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协议标准互通、应用生态构建、产业基础强化等关键共性问题。支持基础扎实、模式清晰、前景广阔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示范引领5G应用规模化落地。
坚持协同联动。加强各方沟通衔接,畅通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作。发挥行业、地方等积极性,出台并落实支持5G应用发展的政策举措。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深度互联和协同合作,形成“团体赛”模式。
(三)总体目标
到2023年,我国5G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打造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深度融合新生态,实现重点领域5G应用深度和广度双突破,构建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双支柱,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5G应用“扬帆远航”的局面逐步形成。
——5G应用关键指标大幅提升。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50%,5G网络使用效率明显提高。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200%。
——重点领域5G应用成效凸显。个人消费领域,打造一批“5G+”新型消费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用户获得感显著提升。垂直行业领域,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电力、采矿等领域5G应用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5G+车联网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农业水利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社会 民生领域,打造一批5G+智慧教育、5G+智慧医疗、5G+文化 旅游 样板项目,5G+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每个重点行业打造100个以上5G应用标杆。
——5G应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联动的机制初步构建,形成政府部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5G应用融通创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100种以上的5G应用解决方案。完成基础共性和重点行业5G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研制30项以上重点行业标准。
——关键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5G网络覆盖水平不断提升,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过18个,建成超过30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一批5G融合应用创新中心,面向应用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能力进一步增强。5G应用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打造10-20个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树立3-5个区域示范标杆,与5G应用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二、突破5G应用关键环节
(一)5G应用标准体系构建行动
1.加快打通跨行业协议标准。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重要事项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化组织合作机制,尽快实现协议互通、标准互认,系统推进5G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加速推动融合应用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5G应用产业方阵行业组织优势,促进融合应用标准的实施落地。
2. 研制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标准。系统推进重点行业5G融合应用标准研究,明确标准化重点方向,加强基础共性标准、融合设备标准、重点行业解决方案标准的研制,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突破重点领域融合标准研究和制定。
3. 落地一批重点行业关键标准。发挥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带动各方进一步强化协作,合力推动5G行业应用标准的迭代、评估和优化,促进相关标准在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
(二)5G产业基础强化行动
4. 加强关键系统设备攻关。持续推进5G增强技术基站研发,巩固中频段5G产业能力。组织开展5G毫米波基站研发和端到端测试,加快技术和产品成熟,奠定5G毫米波商用的产业基础。按照5G国际标准不同版本阶段性特征,R15版本聚焦高速率大带宽应用,R16版本聚焦高可靠低时延应用,R17版本聚焦中高速大连接应用,分阶段开展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导入。
5. 加快弥补产业短板弱项。加大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关键射频前端器件等投入力度,加速突破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带动设计工具、制造工艺、关键材料、核心IP等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加快轻量化5G芯片模组和毫米波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终端模组性价比,满足行业应用个性化需求,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支持高精度、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的5G射频、协议、性能等仪器仪表研发,带动仪表用高端芯片、核心器件等尽快突破。
6. 加快新型消费终端成熟。推进基于5G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超高清视频终端等大众消费产品普及。推动嵌入式SIM(eSIM)可穿戴设备服务纵深发展,研究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设备工程化攻关,重点突破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内容制作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降低产品功耗,提升产品供给水平。
三、赋能5G应用重点领域
(一)新型信息消费升级行动
7. 5G+信息消费。推进5G与智慧家居融合,深化应用感应控制、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等技术手段,发展基于5G技术的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监控、智能音箱、新型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不断丰富5G应用载体。加快云AR/VR头显、5G+4K摄像机、5G全景VR相机等智能产品推广,拉动新型产品和新型内容消费,促进新型体验类消费发展。
8. 5G+融合媒体。开展5G背包、超高清摄像机、5G转播车等设备的使用推广,利用5G技术加快传统媒体制作、采访、编辑、播报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推广高新视频服务、推动5G新空口(NR)广播电视落地应用,提供广播电视和应急广播等业务。开展5G+8K直播、5G+全景式交互化视音频业务,培育360度观赛体验,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推动5G在大型赛事活动中的普及。
(二)行业融合应用深化行动
9. 5G+工业互联网。推进5G模组与AR/VR、远程操控设备、机器视觉、AGV等工业终端的深度融合,加快利用5G改造工业内网,打造5G全连接工厂标杆,形成信息技术网络与生产控制网络融合的网络部署模式,推动“5G+工业互联网”服务于生产核心环节。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产品服务等环节,聚焦“5G+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行业,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持续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支持5G在质量检测、远程运维、多机协同作业、人机交互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化应用,不断强化示范引领,推动成熟模式在更多行业和领域复制推广。打造产业生态,推广区域应用,鼓励各地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不断拓展5G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10. 5G+车联网。强化 汽车 、通信、交通等行业的协同,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联系,共同建立完备的5G与车联网测试评估体系,保障应用的端到端互联互通。提炼可规模化推广、具备商业化闭环的典型应用场景,提升用户接受程度。加快提升C-V2X通信模块的车载渗透率和路侧部署。加快 探索 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支持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推动车联网基础设施与5G网络协同规划建设,选择重点城市典型区域、合适路段以及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等,加快5G+车联网部署,推广C-V2X技术在园区、机场、港区、矿山等区域的创新应用。建立跨行业、跨区域互信互认的车联网安全通信体系。
11. 5G+智慧物流。加强5G在园区、仓库、社区等场所的物流应用创新,推动5G在无人车快递运输、智能分拣、无人仓储、智能佩戴、智能识别等场景应用落地。加速基于5G的物流物联网数据接入、计算和应用平台建设,推进端边云协同的物流自动化智能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实现物流行业自动化运输、智能仓储和全流程监控。
12. 5G+智慧港口。研制适用于港口集装箱环境的5G辅助定位产品,加快自动化码头、堆场库场数字化改造和建设。推动港口建设和养护运行全过程、全周期数字化,加快智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广5G在无人巡检、远程塔吊、自动导引运输、集卡自动驾驶、智能理货等场景的应用,助力港口智能化。
13. 5G+智能采矿。加快可适应采矿环境具有防爆等要求的5G通信设备研制和认证,推进露天矿山和地下矿区5G网络系统、智能化矿区管控平台、企业云平台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广5G在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各类矿区的应用,拓展采矿业远程控制、无人驾驶等5G应用场景,推进井下核心采矿装备远程操控和集群化作业、深部高危区域采矿装备无人化作业、露天矿区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
14. 5G+智慧电力。突破电力行业重点场景5G确定性时延、授时精度、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搭建融合5G的电力通信管理支撑系统和边缘计算平台。开展基于5G的工业控制与监测网络升级改造,推广发电设备运维、配电自动化、输电线/变电站巡检、用电信息采集等场景应用,实现发电环节生产的可视化、配电环节控制的智能化、输变电环节监控的无人化、用电环节采集的实时化。
15. 5G+智能油气。开展适应油田油井复杂环境的5G特种终端设备的研发,推进多协议智能数据采集5G网关、监控产品的研制,实现与油气领域通信接口的有效衔接。实施5G在油田油井、管线、加油站等环节高清视频监控、管道泄露监测、机器人智能巡检、危化品运输监控等业务场景的深度应用,为油气采集、管道传输、油气冶炼等环节提供安全高效的智能化支撑。
16. 5G+智慧农业。根据农业农村数字化需求,重点推进面向广覆盖低成本场景的5G技术和应用。丰富5G在智能农业的应用场景,加快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在无人农业作业试验等农业生产环节中的5G应用创新,发展5G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直播等领域应用。加强数字乡村与5G融合应用,提升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利用5G推动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信息消费。
17. 5G+智慧水利。推进5G技术与水利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5G、物联网、遥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提高水利要素感知水平。结合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场景,研究人工智能施工系统顶层设计和模型算法实现,在5G人机协同应用方面实现突破。
(三) 社会 民生服务普惠行动
18. 5G+智慧教育。加快5G教学终端设备及AR/VR教学数字内容的研发,结合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场景化交互教学,打造沉浸式课堂。推动5G技术对教育专网的支撑,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研究制订网络、应用、终端等在线教育关键环节技术规范。加大5G在智慧课堂、全息教学、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综合评价等场景的推广,提升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能力。
19. 5G+智慧医疗。开展5G医用机器人、5G急救车、5G医疗接入网关、智能医疗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加强5G医疗 健康 网络基础设施部署,重点优化覆盖全国三甲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便民医疗点、医养结合机构等场所,打造面向院内医疗和远程医疗的5G网络、5G医疗边缘云。丰富5G技术在医疗 健康 行业的应用场景,重点推广5G在急诊急救、远程诊断、 健康 管理等场景的应用,加快培育技术先进、性能优越、效果明显的智慧医疗服务新业态。
20. 5G+文化 旅游 。突破数字内容关键共性技术,推进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端云协同渲染、三维重建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适配5G网络的AR/VR沉浸式内容、4K/8K视频等应用。打造AR/VR业务支撑平台和云化内容聚合分发平台,推动与5G结合的社交、演播观影、电子竞技、数字艺术等互动内容产业发展。促进5G和文旅装备、文保装备、冰雪装备的融合创新。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培育云 旅游 、云直播、云展览、线上演播等新业态,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文化和 旅游 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文化和 旅游 体验新场景。
21. 5G+智慧城市。加大超高清视频监控、巡逻机器人、智慧警用终端、智慧应急终端等产品在城市安防、应急管理方面的应用,建设实时精准的安全防控体系。加快智慧表计等产品在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部署, 探索 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提高城市感知能力。围绕信息惠民便民,加快推广基于5G技术的智慧政务服务。以社区、园区、街区等为基本单元加快数字化改造,形成一批5G智慧社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全方位数字化社区生活新服务。推动5G技术在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四、提升5G应用支撑能力
(一)5G网络能力强基行动
22. 提升面向公众的5G网络覆盖水平。加快5G独立组网建设,扩大5G网络城乡覆盖,持续打造5G高质量网络,推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新建5G网络全面支持IPv6,着力提升5G网络IPv6流量。强化室内场景、地下空间、重点交通枢纽及干线沿线5G网络覆盖,推动5G公网上高铁,提升典型场景网络服务质量。推广利用中低频段拓展农村及偏远地区5G网络覆盖。
23. 加强面向行业的5G网络供给能力。加快提升端到端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室内定位等关键技术支撑能力,推进面向行业的自贸区、工业园区、企业厂区、医卫机构等重点区域5G覆盖。支持各地结合区域需求,建设5G行业虚拟专网, 探索 建网新模式,形成区域先导效应。
24. 加强5G频率资源保障。继续做好5G基站和卫星地球站等无线电台站的干扰协调工作。推动700MHz频段广播电视业务的频率迁移,加快700MHz频段5G网络部署,适时发布5G毫米波频率规划, 探索 5G毫米波频率使用许可实行招标制度,开展5G 工业专用频率需求以及其他无线电系统兼容性研究,研究制定适合我国的5G工业专用频率使用许可模式和管理规则。
(二)5G应用生态融通行动
25. 加快跨领域融合创新发展。支持电信运营、通信设备、垂直行业、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开展5G融合应用技术创新、集成创新、服务创新和数据应用创新。深化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打好技术“组合拳”,不断培育5G应用新蓝海。打造一批既懂5G又懂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录,支撑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芯片模组规模化发展,促进上下游跨界协同联动。
26. 推动5G融合应用政策创新。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和行业优势,开放5G应用场景,加快地方特色应用落地。打造协同效应显著、辐射带动能力强、商业模式清晰的5G应用创新引领区, 探索 应用推广新模式,以点带面、纵深推进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
27. 开展5G应用创新载体建设。依托5G应用产业方阵,以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为创建主体,建设一批5G融合应用创新中心,开展面向应用创新的技术和产业服务。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5G应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建设,完善创新载体运营模式。发挥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区域产业聚集优势,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推动5G技术和应用解决方案成果转移转化。
28. 强化5G应用共性技术平台支撑。面向工业制造、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5G行业应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设重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解决制约行业应用复制推广的技术瓶颈。重点支持建设与5G结合的室外北斗高精度定位、室内5G蜂窝独立定位、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等共性技术平台,提供跨行业的5G应用基础能力。
(三)5G应用安全提升行动
29.加强5G应用安全风险评估。构建5G应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指导企业将5G应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纳入5G应用研发推广工作流程,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并与5G应用同步实施。做好5G应用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督检查,提升5G应用安全水平。
30.开展5G应用安全示范推广。鼓励各地方和企业打造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研发标准化、模块化、可复制、易推广的5G应用安全解决方案,开展5G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推动最佳实践在工业、能源、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落地普及。在5G应用中推广使用商用密码,做好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
31.提升5G应用安全评测认证能力。支持与国际接轨的5G安全评测机构建设,构建5G应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评价体系,开展5G应用与基础设施安全评测和能力认证。
32.强化5G应用安全供给支撑服务。支持5G安全 科技 创新与核心技术转化,鼓励5G安全创新企业入驻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加强5G安全服务模式创新,推动5G安全技术合作和能力共享,鼓励跨行业、跨领域制定融合应用场景安全服务方案。加强5G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发现共享与协同处置。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联动。加强部门协同和部省联动,做好标准、产业、建设、应用、政策等方面有机衔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将5G应用作为行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等重点方向,充分利用相关专项资金,持续引导行业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快5G行业应用发展。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围绕5G应用落地、生态构建、产业培育、网络建设等工作,积极出台并落实政策举措,促进5G融合应用加快落地。支持上下游企业深度耦合、紧密衔接,形成高效有机的合作模式。成立5G应用推广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应用推广中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进行指导和决策支撑。
(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府采购支出向5G应用领域倾斜,率先在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5G应用,加大对5G应用样板项目、示范标杆的宣传力度。依托产融合作平台打造“5G+金融”发展生态,以产融合作试点为载体开展5G应用场景创新的产融对接活动。完善5G应用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5G应用创新创业领域。有序引导各类 社会 资本建立5G应用投资基金,加大对5G重点行业应用和关键产业环节投资。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5G应用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加强协同监管,加快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重点领域5G应用相关法律法规研究, 探索 监管新模式。
(三)培育人才队伍。厚植5G人才培育基础,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精准培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专业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加强共享型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推进5G相关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实施好5G相关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安全技术技能大赛、组织5G相关职业培训和认证,丰富5G人才挖掘和选拔渠道,培育一批既懂5G通信技术又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面向公众开展5G知识科普,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四)推动国际合作。支持建设5G应用海外推广渠道和服务平台,推动成熟5G应用走出去。发挥国际组织协调作用,鼓励企业参与5G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鼓励国内企业加强海外5G应用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或地区提供更为优质产品和服务,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五)做好监测评估。加强政策成效评估和动态调整,建立5G发展监测体系,构建全景化5G网络地图,常态化监测5G应用和产业进展,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
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启动,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的活动启动宣传贯彻科技创新重要的论述,落实地挡住要国务院含有重大的决策部署,重点地展示了重大科技创新的成果,深入地开展科技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充分的去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热情。
科创板基金有哪些?目前可买战略配售基金
; 小伙伴们都知道,科创板的投资门槛高达50万,资产不够的就只能通过科创板基金投资科创板股票了,那么,科创板基金有哪些呢?下面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科创板基金有哪些?
市场上,投资科创板的基金主要有战略配售基金、科创板主题基金。战略配售基金大部分处于封闭期,不能申赎,只有少部分基金已经在场内市场流通,有股票账户的可以适当考虑。
1、科创板主题基金
至于科创板主题基金,很多基金公司都在申报这类产品,大部分产品和战略配售基金类似,普遍有一到三年的封闭期,也就是把钱投了这只基金,这两三年是不能取出来的。
根据基金公司消息,首批科创板基金预计最快在下周即可上市,最慢在四月份也能出现,到时后投资者直接在支付宝、天天基金这些第三方平台搜索“科创板”,即可看到相关基金信息。
2、战略配售基金
战略配售基金是去年的时候就已经出来了,很多大型的基金公司都有这类产品,比如嘉实、南方,这两家公司相应的产品名字为“南方配售”、“嘉实配售”。
这类基金处于封闭期,在场外市场不能申赎,只能在场内市场买卖,有股票账户的可以交易,相关产品还有汇添富基金公司的“添富配售”、招商基金公司的“招商配售”等。
好了,关于科创板基金有哪些就说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近些年有哪些科创产品推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科创项目有什么、近些年有哪些科创产品推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信途科技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