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途科技今天给各位分享现代产业创新推广方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科技创新驱动现代产业发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和分享本站。
如何推进技术创新,切实提高制造水平
三、依托企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你好,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同时,加快装备升级改造,以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为重点,争取掌握一批具有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落实并完善财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金融、新能源,提高制造水平、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投入。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推进产业聚集与升级的方式如下。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提高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改进工艺流程,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一,增强国际竞争力、节水。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节能环保,加快建立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管理程序、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研发、健全机制,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二,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重点任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四是着力推进精益制造,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整体推进电子信息。三是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继续做好“三网融合”工作,加快形成先导性、应用与准入政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支柱性产业。二是完善市场培育、节材技术和工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先进制造。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三是加快突破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支持扩大节能环保,统筹推进20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重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物产业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有哪些方法?
企业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就是班组,班组能够落实企业管理的规定,班组能够完成生产任务指标,班组可以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谐稳定的人际氛围也要靠班组来维护,班组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发挥及经营效益,因此,企业创新的重要保证,就是加强班组的管理创新。
通常情况下,班组创新应与企业创新融为一体,其创新过程与企业创新大径相随。创新过程主要是把一个设计思想、设计方案转变成某种实用技术或产品的过程。通过对众多成功企业经验的总结,创新过程应包括五个阶段:寻找创新机会,提出创新构想,确定创新技术,实施创新方案,创新成果展示与扩散。
寻找创新机会
所谓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否定,对新事物的探索。企业之所以要对原有的事物予以否定,是因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协调并受到某种威胁。正是这种不协调和威胁为创新提供了契机,进而促进了创新思想的生成。
企业的不协调和受到的威胁既可以存在于系统的内部,也可以来自于系统的外部。
就企业班组内部来说,引发创新的不协调现象和威胁的可能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障碍。这种卡壳环节,既可能是某种材料的质地不理想,且始终找不到替代品,也可能是某种工艺加工方法的不完善,再或是某种分配政策的不合理,可能影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不断困扰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2)企业出乎意料的成功或失败。企业意外的成功和失败,往往会把企业从原有的思维模式中驱赶出来,从而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例如老产品经过精心改进之后,虽然理论上结构更加合理、性能更趋完善,质量更加优异,但销量却没有获得预期令人满意的增长;又如派生产品的销售额出人意料地超过了企业的主营产品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产生创新的意念,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
就企业外部来说,引发创新的不协调现象和威胁的因素有: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社会人文环境及政治法律制度等。比如,市场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资金的市场流向,市场竞争的程度,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企业的引导和约束程度,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社会的文化氛围、民俗习惯,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实施状况等任何一个要素、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可能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提供创新机遇。再次强调,寻找创新机会是企业创新的第一个阶段。
提出创新构想
创新机会的寻找主要是认知领域的内容,这种认知是在原有秩序被打破以后产生的创新意识,形成的创新思想。事实上,任何一个创新思想或创新的观念都应该转变为创新的蓝图、创新的实际构想。
在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管理者们要使创新思想从模糊走向明确,需要从三方面着手:
(1)在发现和观察到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要透过现象分析不协调的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及威胁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企业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并努力利用机会。
(2)对创新所涉及的资源状况展开评估,这些资源包括技术方面(设备、技术、诀窍)、商业方面(用户、特征、期望、销售渠道、潜在市场)、组织方面(受创新影响的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和机构),它们是实现创新的保证。
(3)制定一个适合的创新评估标准,以便创新者能正确地分析自己创新项目的必要性、有效性。
确定创新技术
创造出一种使新的构想得以找到一种具体的实现途径就是创新技术的确定。就班组创新而言,创新技术的确定主要途径有以下两种可供选择。
(1)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这种方式需要具备相当的科研开发和研究能力,配备强大的科研队伍和各方面人才。这种方式对于那些,规模大、资金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企业来说更为合适。
(2)引进和学习。是指引进国内或国外先进的创新硬件或软件,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或核心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再进一步开发。采用这处创新技术除了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外,还要有较强的模仿、借鉴能力。
实施创新方案
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阶段就是实施创新方案,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思路问题,而是手段、方法问题,即如何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蓝图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其目标产出是具体的计划任务书以及具体样品。
这一阶段,创新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无形资产,如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实施创意等,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有形资产,包括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员工的投入、财力的投入、物力的投入。
创新成果展示与扩散
创新成果必须要用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检验,如果想要获得可营利性的数量——质量——价格联系。反映创新效果的经济指标有:企业的产出指标、成本节约指标和市场占有率指标,如资金利润率、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率、材料消耗降低率等;反映创新效果的社会指标包括工作条件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反映创新产品物理和化学性能方面的指标更多,诸如性能、成分、寿命、精度、纯度、外观、款式等。上面我们所讲的这三个方面的指标常常是互相补充、结合使用的。
企业创新成果在全社会的转让、推广和销售过程就是创新成果的扩散。扩散过程不仅可以使首先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通过有偿转让专利、技术诀窍,出售技术设备、创新产品等方式获得好处,而且通过创新成果的扩散,可以在全社会进行普及与推广,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当然,创新成果最终价值的体现以及能否被市场、被消费者所接受,在这一阶段就可以得到验证。
班组创新活动的组织
把设计思想变成实用技术的过程就是创新。这个过程也是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将各类创新要素有机结合,组织实施创新的过程。企业系统的管理者不仅要根据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的是组织下属的创新。创新活动的组织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大力营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一个创新的诞生是因为有一个创新的思想产生和实践创新的组织氛围。
促进创新的最好方法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创新、激发创新,树立“无功便是过”的新观念,使每个人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大胆尝试。失败与成功紧密相连。硅谷的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容忍失败”,“失败了没关系”;要奖赏甘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遭遇失败的人。
同样的道理,风险资本家们愿意投资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也不介意支持那些犯过一两次错误、遭遇过失败的企业家。良好的、和谐的组织环境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
(2)制订有利于创新的弹性计划。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也是对既定规则的挑战,这意味着要大量占用计划外的时间和资源。因此,要求创新的组织者必须制订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弹性计划。
在这个弹性计划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时间环境要宽松。创新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如果每个人的时间安排都非常紧凑,时时刻刻实行“满负荷工作制”,则不利于创新思考。据《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一书介绍,美国的IBM、3M以及杜邦等成功的企业都允许员工利用5%~15%的工作时间来培养和启迪他们的兴趣和设想。
②空间场所需配备。创新需要尝试,而尝试需要物质条件和试验场所。要求每个部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制订和执行计划,将会因规定得过死而制约创新。若想使企业员工有时间去思考、有条件去尝试,组织制订的计划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
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行为科学理论中有这样一条,要想使人的某种行为方式得以长期延续,必须进行有效的激励。要调动、激发每个人的创新热情,就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酬制度,否则,继续创新的动力会渐渐失去。促进创新的奖酬制度最起码应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1)对个人成就进行适当鼓励,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物质激励制度。物质激励永远是吸引和激励人才的基础因素。其中,对创新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是一种国外企业广泛运用的激励方式。
(2)拓展创新人员的发展空间,高度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对于许多创新者而言,获薪谋生只是进入组织、为公司效力的诱因,自己的创意能获得采纳和赞赏才有最大的成就感。精神激励后如果使员工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中,从而对企业产生信任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才是成功的。
(3)奖酬制度要既能促进内部竞争,又能保证成员间的合作。
(4)制订可以有失败,但不能有不创新的奖励计划。对成功的创新者报以鲜花和掌声固然重要,但鼓励进取中的失败者更需要远见卓识和过人的勇气。国内某企业推出“科技败将表彰会”,其标准是:“只要你是在奋力革新争取成功,失败了照样奖励”。不久,“败将”变成了“胜将”,成功源于失败。
TRIZ创新方法在企业中都有哪些推广措施?
1、创新理论工具的导入
某车辆有限公司成功推广了创新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归纳有以下几点:
①巡回宣讲
TRIZ理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事物,基础理论薄弱,有必要举办一系列的宣讲活动,使广大科技人员认识创新方法,认同创新方法。宣讲作为前期基础理论导入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言而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宣讲毕竟只是纯理论的介绍,无法深入引导设计人员学习和应用。
②带题培训
实践证明,带题培训是创新方法导入的最佳方式,不仅能够让设计人员系统地学习创新方法,而且还能学以致用,在学习中应用相关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为学员打下良好的应用基础。导入创新方法时分为“初级带题培训”和“中级带题培训”两个阶段。
“初级带题培训”由企业内部经过系统训练的技术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挑选了多个课题多位学员参与了学习。这一阶段主要的目的是以了解TRIZ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为主,按照解题流程系统学习了TRIZ理论,为中级带题培训打下理论基础。
“中级带题培训”则精选课题,理论学习和解决问题并重,注重创新方法在课题中的灵活应用,采用科学的创新工具寻找更佳的解题方法。由于学员们都带着平时遇到的问题来学习的,所以学习刻苦,都能将创新方法灵活地应用在课题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和成绩。
中级带题培训结束后,不少学员都能打破惯性思维发散地思考问题,正如一位学员总结的那样:对于设计产品的思维方式“从功能出发”而非“从产品出发”、“从系统出发”而非“从零件出发”,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
集团研发中心将带题培训常规化、制度化,每年都梳理出一定的技术难题,应用创新方法予以解决,并在实践中培训人才。通过学习和交流,对创新方法在企业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提高。
2、建立创新型的精益研发体系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研发流程,如何在现有的研发体系中发挥出创新方法的巨大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企业研发流程的特点,TRIZ理论和工具对也能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找到了结合点,就可以在研发流程中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①商品规划阶段:收集行业发展趋势,运用进化法则,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
②技术可行性分析阶段:跟踪行业先进技术的发展信息,编制先进技术的系统功能图,并对先进技术的专利检索分析,初步判断未来先进技术的解决方案;
③概念设计阶段:编制完整的产品系统功能图,标识出曾经出现的或潜在的技术问题点,分析其中的矛盾,运用创新原理形成解决方案;
④持续改进阶段:依托产品开发时的完整产品系统功能图,不断补充技术问题点,绘制技术问题的因果图和矛盾,从专利查询中寻找参考方案,最终运用创新原理形成解决方案。
这些措施最好有相应的IT支持平台,能够完整地记录产品的系统功能图、技术问题的因果图、已验证的解决方案等,有利于知识的借鉴和重用,减少问题的重复发生,这也正是TRIZ理论所倡导的。
3、健全创新组织和培训机制
只有在企业内建立起了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后,创新活动才是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除了将创新方法和工具融入到研发流程形成创新型的精益研发体系外,还应注重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培训机制,因为说到底,“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调动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至关重要。
①在企业科协下成立TRIZ协会
TRIZ协会担负着导入创新方法和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组织创新方法宣讲、培训初级创新人才、聘请专家培训中级创新人才、组织创新课题活动等。有了TRIZ协会,就相当于有一个家。
②创新资质认证
由TRIZ协会牵头,在企业内部建立创新资质认证体系,对达标的技术人员颁发资质证书,并与一定的经济物质奖励挂钩,对优秀学员还可聘请专业的资质认证机构来统一认证。资质认证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技术人员学习和应用创新方法的热情。
③安排获得创新资质认证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各攻关组
指导攻关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相信企业能够实现创新的良性循环,不断将创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
简述推动实现产业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有哪些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调整,体现了我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迫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对增长与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调整需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些年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区域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格局。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并逐步缓解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各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加快推进“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的生机活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一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税改革不断推进,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结构尚未调整到位,还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实践表明,现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很难避免一些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加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进一步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采取有区别的经济政策,不消除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因,国民经济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履行职责与提供资源相对称的原则,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引导经济活动主体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金融体制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保障金融安全的任务相当繁重。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建设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企业经营效益,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国家计划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协调作用。要抓紧改革和完善规划体制,健全编制程序,完善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机制,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有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资本市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既不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也不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必须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当前的重点是理顺水、电、油、气、土地等价格,深化资金、外汇等要素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要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通过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健全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制度。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水平是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市场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在行业内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平等保护物权,从根本上确认和保障了公平竞争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公有制经济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才能始终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活力。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着眼点,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已经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一步分离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对其他有关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竞争性业务要放宽准入,对垄断性业务要实行国有法人为主的多元化持股。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键是切实落实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第三,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近些年来,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不断增加,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我国对外经济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国际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环境,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结构,重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合理进口国内短缺的技术、设备、资源等产品。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要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完善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对外投资企业要遵守当地法律,参与公益事业,维护企业声誉和国家形象。
要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进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公平贸易政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努力形成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互利互补的关系。
对外开放越扩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贸利益的问题就越突出。必须始终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善于在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要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建立统筹内外经济的调控和应对机制,更好地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把握关键领域和敏感行业对外资开放的程度,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该如何进行规划和设计?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设计要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和产业比较优势,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综合社会效益。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园区的研究,结合多年实践,总结提出其产业规划的“344587”理念和六大规划要点。
三大原则:在总体上坚持“科技先导、创新思路、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个比重:在产业布局上,在当前优势产业布局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绿色、无公害、有机、特色产品”的四个比重
四个方法:在资金筹措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元投入、滚动开发”四个方法
五个平台:在园区组织建设上,搭建“招商引资、农业高新技术转化、现代农业展示示范、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营销”五个平台
八大体系:在项目选择上,全面构筑“特色主题种植、设施蔬菜、花卉苗木、良种繁育、特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八大产业体系。
我们目前将规划的分为:
一、农业产业园区规划
农业产业园区主要是指以规模化农业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农业园区,既涵盖单一产业类型的园区,又有多产业相互叠加的园区。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深度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园区发展条件研究及SWOT分析、园区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策略、园区空间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园区基础设施工程专项、组织架构和运营、投资时序及实施建议等。
二、农业科技园区规划
农业科技园区是一类以农业高科技示范、辐射推广、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园区,将新技术、新成果、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管理体制应用到园区并进行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深度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主要包括科技要素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园区发展条件研究及SWOT分析、园区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策略、园区空间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园区基础设施工程专项、组织架构和运营、投资时序及实施建议等。
三、都市农业园区规划
都市农业园区一般是以一种或几种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利用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资源,依托都市的经济辐射和市场需求,集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多功能农业园区。都市农业园区规划深度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主要包括都市农业服务半径与需求分析、园区发展条件研究及SWOT分析、园区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策略、园区空间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园区基础设施工程专项、组织架构和运营、投资时序及实施建议等。
四、休闲农业园区规划
休闲农业园区是一类以服务于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为市场导向,以农业资源、农村特色、农村自然景观和天然风光为依托,开展观赏、体验农作、品尝、购物、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等各种旅游活动,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多功能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深度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主要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园区发展条件研究及SWOT分析、园区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策略、园区空间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园区基础设施工程专项、组织架构和运营、投资时序及实施建议等。
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规划
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是一类拥有完善的物流设施、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专业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规划深度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主要包括园区发展条件研究及SWOT分析、主导农业产业链分析、园区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策略、园区空间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加工工艺指导、主导产业商品内容、园区基础设施工程专项、组织架构和运营、投资时序及实施建议等。
六、生态循环农业园区规划
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是一类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为发展理念,构建种养加循环发展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园区,注重生态技术和新能源的引进应用。生态循环农业园区规划深度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园区发展条件研究及SWOT分析、主导农业产业链分析、园区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策略、园区空间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内容、生态循环容量计算、生态循环链条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工程专项、组织架构和运营、投资时序及实施建议等。
七、畜牧水产园区规划
畜牧水产园区是一类以畜牧、畜禽、水产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园区。畜牧水产园区规划深度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主要包括园区发展条件研究及SWOT分析、生态环境分析、园区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策略、园区空间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养殖工艺流程、园区基础设施工程专项、组织架构和运营、投资时序及实施建议等。
相关案例有:
1、安徽省宣城市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发展规划
2、安徽省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概念性规划
如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3、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2、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
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3、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4、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5、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2、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3、落实地方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4、强化部门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现代产业创新推广方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如何科技创新驱动现代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创新推广方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信途科技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