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途科技今天给各位分享学生习作推广方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和分享本站。
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二)基于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前段,课题组对我校三至六年级28名语文教师和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我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方面
A. 忽视习作兴趣的激发
首先,教师对上作文课存在畏难情绪。调查显示,语文老师喜欢上作文课的只占30%。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不会上作文课,在作文教学上下功夫的不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已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熄灭。再者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
B. 忽视读与写的紧密结合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阅读题型的训练,忽视指导学生在写作上的借鉴和提高,这是一项重大失误。
C. 教师指导不得法
在作文课上,很多教师讲给学生的仅仅是作文技巧、结构等理论知识,或让学生背范文,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训练,这就使得许多小学生实际作文能力难以提高。
D. 作文批改形式单一,讲评流于形式。能认真批改的老师仅占57%。不少教师点评十分简单笼统,老生常谈式的语言显得十分乏味,不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方面
A. 学生习作兴趣不高,写作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畏难情绪。
调查显示,非常喜欢作文的学生只占12%;33%的学生觉得作文没有东西可写;30%的学生觉得肚里有话表达不出。
B. 缺乏应有的创作自由
40%的学生希望老师"放手让自己用喜爱的方式写自己想写的内容";59%的学生对老师出的作文题不感兴趣。在现实中,作文不是让学生"以我笔写我心",而是"文题先行"。
C. 缺乏积累,无话可写
首先是缺乏阅读的积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的学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只有9.8%的学生在读书时有摘抄的习惯;其次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大多数学生除了在学校读书,回家就是做作业、看电视、上网等,与外界没有过多的接触,自然就不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再有学生不善于随时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写日记的只占4%;遇到自己感兴趣或惊奇的事,60%的学生选择告诉别人,而不是记在日记本上。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到了一定的阶段,一般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生在作文中对成功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中以鼓励、表扬、评价、竞赛等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刺激诱因;满足学生对成功的需求。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发表欲,让学生体会写作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使青少年时期成为学习最佳期的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兴趣对学生学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写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确实很难写出比较满意的作文;反之,一旦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激发自觉勤学苦练的写作热情,在轻松快乐中写作,写作能力也就日益提高了。
三、课题的界定
1、快乐飞扬是指学生通过在"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的教学方式中感受作文的快乐。
2、习作兴趣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只有激发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爱写,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作文,真正诞生热爱写作的巨大动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小学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难题,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为此进行了大量探索。综观国外作文教学着重于发展学生修改的培养,着重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着重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使写作教学形成全新的格局。在我国,教育界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探索,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关于写作教学的理论或经验。但这些经验还并未被广泛推广。现实中,我们广大教师仍盼望能找到一条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作文快乐的途径。
五、课题理论依据
1、《新课程语文标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2、近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兴趣是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个性积极性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推动人积极地满腔热情地参加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兴趣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有重要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研和学习。
3、以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理论为基础,让每一个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由于小学生在写作时,读书少,写作经验不足,所以写起作文来,一般都会遇到种种困难。长期以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小学语文老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文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小学生普遍感到写作困难,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厌恶写作,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作文教学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清除学生写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写,勤于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精彩的世界,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比如在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篇作文之前,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如:举行跳绳和拔河比赛等。写作时,先在班上进行口头训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让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讲出来,以此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因此在实践性活动中应以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为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掌握了写作材料的过程。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主动性越投入,占有的材料就越多,对客观事物才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才有可能写的具体。
二、做好写作前的积累工作
1、词语的积累
写好一片文章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大量的词语。否则写作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源”与“本”,即丰富多彩的词语积累。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教师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积累词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如无论是语文课本还是课外读物,我都要求他们把学过或读过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汇成语句集锦,由他们自己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讨论其意义和用法,逐步掌握并学以致用。对于学生词语积累这项工作我坚持天天检查,并在全班内进行评比交流。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2、素材的积累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素材的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通过写日记,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日记的写作格式、选择日记的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因此在平时我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要求他们每天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可以写成日记,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开始时,我并不限制日记的内容和字数的多少,表达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抄几则格言;记一段妙语;写一件趣事;描写一处景物;可以洋洋千行,也可以寥寥几语,但是必须做到每天检查和批改。在交来的日记中,有不少佳句,但也有的像流水账,马虎应付,但不管怎样,只要学生动笔就给予鼓励,勤写就是一个进步。这样学生们就由老师统一要求写逐渐养成了自觉写的良好习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消除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通过多年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不断增强,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写是不能与读分开的,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肯定不会提高,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本校学生大多数是从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过来的,学生知识面狭小,家庭条件又差,基本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紧抓教材,以教材内容为突破口进行作文教学。小学生作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在教学中我首先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有条理、有层次的叙事能力。例如,《人物描写一组》这一课,我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学习:作者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当加以点拨,并参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动笔写《一个熟悉的人》运用课文中的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学生情绪高涨,写出的作文也能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导航的作用,但它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读到更多的课外读物,我的做法是:首先,每周周末到市图书馆为学生借一些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多读此类对作文指导有益的书籍,并倡导他们互换彼此的课外读物,达到资源共享;其次,每个学期都精心设计好“班级图书角”,为学生订阅读《小学生作文选刊》《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并号召学生踊跃捐书。除此之外,还与其他班级友好合作,定期交换课外读物。平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阅读课外读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课外阅读材料中,既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又从中学到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在作文课中,针对有代表性的优秀文章,我组织全班学生阅读交流并写出读后感,而且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四、教授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
学生写好作文还有一些重要方法,如多观察、多体验、多写、多说等。这些方法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实际观察与生活体验是获取一切知识的门户,也是学生直接运用感官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实际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点滴情趣是培养与训练他们写作基本功的重要方法,这一训练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通过处处观察和体验周围生活的人、事、物,将会得到许多作文的好材料,也将会把文章写得更生动、更细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各种动植物,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生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和亲身体验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无穷乐趣。
多说多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以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多说多写。写是积累,说是提高,只有说与写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要达到多说的目的,首先培养学生敢说、爱说的能力,克服胆小怕事的性格。我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每堂语文课的说话训练让优等生说出读过的文章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受等;中等生可以说出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优美词句等;后进生则不同,他们只要能说出几个好词佳句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其次鼓励学生写好日记,写出身边发生的事,记录文章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或优美的语段,写出读后感或观后感。这样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促使学生养成了爱写的习惯。
五、传授学生一定的作文知识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作文要求也随之不断的提高。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多读多写,还应掌握一定的作文知识。这方面的训练我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每两周一期的黑板报。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每期的板报内容都能熟读背诵,因此我以板报的形式安排了一定的作文知识,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二是通过组织的阅读课借助阅读的文章向学生教授作文知识。小学生最常见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又分为记事和记人。这两类文章小学生都应掌握其写法。于是,利用阅读课,我提供了几篇典型的记叙文,如《这件事真令我难忘》,《一个我最敬佩的人》等。经过一段时间,学生逐步懂得记人、记事的方法。但问题又来了,文章写的不具体,不生动,人物性格不鲜明。为此,结合学生的作文写作实际,开展《怎样使文章写具体》、《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写》等专题供学生讨论和交流。这样一来,例文加讲解,学生作文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
六、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
作文交上来后,我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常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把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如别致的题目,好的开头和结尾,一个精彩的词句等,都给予肯定的赞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写作的信心。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等等,用上固定的修改符号给学生标出来,让学生自己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批改过程中,认真推荐出本班的“代表作”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批改结束,及时讲评。讲评分为简评和详评两种。简评部分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委婉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方案。详评班里的“代表作”,我引导学生讨论,说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修改?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达到取长补短、以优带差、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文教学无固定的模式,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可造就的。只有循序渐进、大胆改革创新,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浅谈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几种方法
一说到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可是学习上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每每谈虎色变,畏惧不已。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可每当谈到作文教学时,大凡都是采取漠然的态度,总感觉在此问题上束手无策。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生活的天地不够宽广,自然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记流水帐就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但是,小学作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语文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该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这似乎成了许多语文老师最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最近几年教小学语文的经历和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形,在这里和同行们来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浅见,不妥之处,愿和同行共同商讨、斧正。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乐于写作的最好的催化剂。只有让学生积极了,主动了,乐写了,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挑战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一教学环节,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学生乐于写好作文的关键,也是写作最重要的前提。
1、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激发写作兴趣
现在的学生好胜心其实都很强,而且还极爱表现自己。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而不能抑制其发展。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多多挖掘学生作文上的闪光点,文章里哪怕是一段、一句甚至一词,只要学生用得好,老师都得加以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尝到被人肯定的快乐的滋味后,那么,自然对写作就会多了一份喜悦,少了一份排斥了。同时,多多提供让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像举办班级习作园地,把优秀的段、篇章张贴上去,供学生欣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像我们中小现在举办的幕阜风报刊,还有县、市举办的征文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写作也就不再是我怕写作,而是我要写作了。
2、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只有走近生活,亲身体验生活,才能体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也才能写好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学生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么就会腹中空空,脑中无物,毫无写作之本。因此,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去感受,去体会。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景物的文章时,我便带领学生到学校前面的河堤上倾听潺潺的流水声;到宽阔的田野里欣赏金黄的麦浪,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到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去领会青松的坚韧,白杨的挺拔;到空旷的草地上,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让学生在美景中漫谈,畅游,细细品味,让这美丽景色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尽情放飞。如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会活灵活现,真情实感了。
3、让新资源走进课堂,激发写作兴趣
传统的写作教学,无非是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习作的要求,和提纲式的写作模式,然后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把作文写完整来。这样的作文教学,简直像一滩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而且还紧紧地束缚了学生写作的思维,钳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新资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多媒体,它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让真实的生活在屏幕上再现,深深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应促使学生注意观察,这样写作,那一幅幅生活活泼的图片,那一首首勾起记忆之弦的歌曲,那一场场扣人心弦的画面,便会牢牢地刻在学生们的心上了,那么,接下来的写作,便会思如泉涌了。
二、鼓励学生平时善于积累。
平时,写作课上,每当学生写作时,眼睛呆呆地叮着题目,半天都写不出来一两句话的时候,我便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回答,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像常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可写,学生当然写不出来了。因此,脑中很快闪现了两个应对的词语积累。下面,我以我班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几方面的积累方案。
1、从平时的阅读中积累。
自古文人墨客,对阅读可是情有独钟。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起着很大的影响。但自从电视、电脑等形形色色的媒体出现后,学生们对阅读更是避而远之,有个别钟爱者,也只是翻看一些花俏的漫画、故事书等。因此,作为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多开展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如说故事大赛,比比谁摘抄的好词好句多,名言名著大比拼,朗诵演讲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能从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2、从日常的生活中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书上看到的事情,远及不上自己亲身体验的。例如,指导学生以《第一次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之前,我会布置学生回家跟随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掀起十年之久的今天,新旧教育观念在碰撞中交融、更替。时代呼唤语文教学树立大语文观。尤其是我校的《学校创新性活动开展与幸福教育体系研究》方案的实施,使处于新旧观念交替中的我们愈发感觉到传统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局限性。教学策略、写作策略、评价策略都有不同程度低于现实作文教学脱节。目前国内作文教学开始关注习作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倡导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于文体限制的表达方式,教学形式也更具人性化,更关注学生个人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将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的角度对“作文教学”的教、写、评做系统的研究。
其实在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宁做数学一百题,不写作文三五句”,在对作文的兴趣、选材、观察、审题、修改等方面,很多学生是没有或者不会,多数学生要么写的文章内容不具体,没有过程,要么入题慢,前面一大堆废话,凑字数。后面草草收尾,头重脚轻。而语文恰恰就是作文和阅读这两大块对于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用。小学生作文分数是30分,初中是50分,到了高中就是60分了。我们所学的字词句,都是为了阅读和写作服务的。小学的作文更是为学生一生奠定基础的。
因此本课题的提出与确立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扭转小学生作文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概念化、程序化及抄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等现象,改革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习作的模式化、评价的大套话等陈旧作文教学观,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出发而设计的探索性教改实践研究”。
第二 ,改变作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而出现的惧怕习作的局面,摒弃缺少灵气,缺少个性,给人“千人一面、百部一腔”的感受的文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探索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第三,针对教师评改学生作文惯用的成人处世哲学和经验的语言,以及他们一贯遵从的原则和理论的高度上提出的种种苛求对学生作文带来的压力,我们主张与学生用人性的思想交流,用人性的语言倾诉,用人性的心态欣赏,这样的作文教学,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既然学生的生活空间是色彩纷呈的,那么教师的评语就应该是百花齐放!
《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创造性地全面落实新课标对小学作文教学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促使素质教育的落实,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特研究本课题。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我们在这个课题的试验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验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个性化的实验一定要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作文个性化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个性与各种写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个性。
4、“创造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必须贯穿整个研究的始终。
5、“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使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课题准备实施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做法:
1、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告诫我们,只有解放学生的心灵,关注生活,充盈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写出充满灵气的富有个性的文章。
(2)、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新课程改革理论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制度价值观的关系。要求我们面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加强习作质量的个性化练习,为学生的全面的、发展的人服务
(3)、目前国内作文教学开始关注习作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倡导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于文体限制的表达方式,教学形式也更具人性化,更关注学生个人的感受。在多次参加全国“现代与经典”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中,我们多次听到薛法根在课堂教学的每篇课文中,总不忘记渗透习作,写片段,小练笔,写感想,写体会,模仿写……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习作极具个性化生活化。还有张祖庆老师的《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的习作指导,涵盖了如何让学生的习作从生活中来,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把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人写得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给我们对学生的写作辅导树立了典范。
(4)、《学校创新性活动开展与幸福教育体系研究》中指出: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条件,使在文昌小学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奉献幸福的人格。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提高孩子们的习作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
2、我们的课题准备实施的具体做法是:
(1).课内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的习作。利用课文进行习作指导,抓住文中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欣赏美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学法的习惯。
(2).阅读中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摘抄。针对这一点我们不仅结合学校的“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要求买课外书看,还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受,背诵优美词句。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背过的日积月累、每日一句等。
(3).勤练笔。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心由情动,文随情发。”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情动”,最后到“笔动”。
A、课文仿写法:如学习了课文《山中访友》后,也让学生照着五自然段的样子,和山中的其他朋友打打招呼。
B、小练笔: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可以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如:学了《草虫的村落》后,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C、续写:例如学了《穷人》这课后,展开想象,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一家七口人是怎么“熬”的?
D、写感想:例如学了《怀念母亲》后,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有触及你的心灵深处,写写你自己的母亲。或者结合生活实际写写,六年级上册二单元全部是爱国题材的课文,请根据当前的形势,写写钓鱼岛的作文。或者写写“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
E、写片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时写几句感想体会,或者就某个话题写个片段。这是所有教育专家们的一贯做法。听教学大师们的课几乎每堂课都会读与写紧密结合。
F、配图写话:就你喜欢的人、物、事、景,配上你的图画,写出文章。
D、流动美文:对每天犯错误,尤其是课堂上不听讲的学生多布置一项作文。就是老师命题写一篇600到800字的作文。作文本由老师买来,本子上只写班级,不写学生姓名。学生写作文题的下面一行写作者的名字。作文字数一个都不能少。比别人多的这项作文用三易通单独告知该学生的家长,让家长知道并督促完成。
(4).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说。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是紧密相连的。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别,书面表达可以先想好在书写,而口头表达却需要边思考边讲述,如此看来,口头表达似乎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说,也是我们帮助孩子提高习作水平的举措。
(5)、学会观察: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生活的第一首材料。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是学生养成良好习作的基础。
第一,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抓住特点观察,其次有顺序地观察,再就是在观察中比较分析鉴别。
第二,拓宽视野。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帮助学生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耳朵倾听万籁,敞开心灵感悟生活,让真情在笔尖流淌。
第三,亲近大自然。关注身边的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在观察中感受,这些感受便是珍贵的习作源泉。
第四,开展多彩的活动。各种**活动,升旗仪式,精选干部,野炊,远足,运动会,诗歌朗诵会等。给学生多一些观察空间,多一些交流机会。观察是习作基础,只有在对事物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写好文章。生活就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宝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
第五、走向家庭,在体验家庭生活中写出真情实感。家是一个港湾,是一张小床,家是阳光,是父母温暖的阳光。平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或与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菜,一块儿干干家务活;或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去体会家庭的温馨快乐,去体会家庭中的亲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第六、走向社会,到社会上搜集作文素材。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一双慧眼去洞察社会中的真、假、美、丑。让他们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体察人物的情感,希望他们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6)、自改互改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课标中对第三学段习作教学提出了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所以本学期我们准备把批改与讲评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我语表我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从中体验到乐趣。这时教师并不是没有作用了,我们还要考察学生的批改能力。对学生的批改做一些要求和评价。
(7)、抓教师的作文评价语言:教师的作文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人文性、赏识性、赞美性。不能干瘪无肉、不能生硬。摒弃大套话和用在每篇文章里都合适的格式化语言。摒弃挖苦讽刺的语言。
(8)、提倡教师“下水”: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基本不写文章或者老师自己本身就不怎么会写文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很难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来。我们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写文章。这样,不仅可以体味作文甘苦,不会对学生过分苛求和指责,还能体会写作得失,指导学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语中的,批改学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导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当然。老师的下水文要放在学生的第一次草稿完成之后,如果老师的下水文念早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们打算侧重拔高训练培养一部分尖子生,方向是在写作理通文顺的基础上,要求协作能进行据经引典,旁征博引,尽量展示出已有的知识积累。让作文尖子生批改其他学生作文。对其余的学生,在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做到理通文顺即开篇点题定位准,中间承上续写文。重点段落详细写,结尾照应点中心。第二是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
语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就象佳肴少放了盐,枯燥乏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寻味。所以,我们要做智慧老师,说智慧语言,教智慧学生,写智慧文章。
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 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培养学生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需要。可见,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精心培育才能逐步形成的。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首先在于他能否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他成功的起步,生动活泼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养效提高。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为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思想意识,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参与实践,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多种途径,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思维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把问题的呈现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利用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创造条件。还要利用多种呈现方式,去发展学生思维角度。课标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有图画、表格、图文结合和纯文字叙述等多种呈现方式,这几种呈现形式都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的。学生大多喜欢图画式情境,因为比较有趣、直观,一下子能理解题目意思,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掌握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思维。
四、利用经验,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解解决问题策略。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在整理信息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策略。对于学生呈现的多种策略教师要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加一方面要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去发展思维的策略。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质疑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生活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的另一目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形式上的会利用策略解决问题,更不是将策略作为附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额外任务,是要让学生理解解决同一个问题也不是只限于一种策略的运用,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并且在策略的提升时应与教学思想贯通。
总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怎样?让孩子有兴趣的写作文。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某家长:孩子一提写作文就头疼,半天也写不出来,最后还是我们家长在旁边说一句他写一句,简直就是家长在写作文。
某家长:我家孩子对作文越来越没兴趣,我们家长买书让他读,还给他讲方法,让他抄写好词好句……工夫下了不少,可孩子却越来越怕作文了。
从以上这些家长的话中不难看出,目前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觉得写作文麻烦的状况。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呢?
这是因为他们对写作缺乏兴趣,把作文当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而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便会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最基本的。那怎样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从此爱上写作文呢?
第一步:老师把学生领进兴趣的大门
家长们可以想一想:我们上学时哪门科目学的好呢?是不是也喜欢教这门科目的老师呢?实践证明:
我们在中小学学习的时候,喜欢某个科目很大原因是喜欢这个科目的老师。我们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那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因为最初孩子对于学科的兴趣很大原因来源于对这个学科老师的兴趣。同样,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先要喜欢教作文的老师。基于这一点,学而思选择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文老师,这些老师授课活泼,和学生互动性强,跟学生有共同的语言,愿意去了解学生。正是这些老师,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文原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例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我们的老师也对动画片情有独钟,乐于和学生谈论相同的人物,分享其中的情节,这样,老师尊重、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快乐写作。
第二步:参与感和亲近性是保持兴趣的原动力
孩子对作文没兴趣,觉得写作文太难,是因为孩子头脑空空,没有什么可写的,无处下笔。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看似是学生没有素材,其实是孩子的素材源没有被打开,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写在作文中的。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成功的作文课堂,应该是帮助学生打开素材的大门,让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让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学而思的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这样做的。在学而思作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对生活的亲近感。课上结合实际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游戏),让孩子实际参与,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情。另外,在课上教师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去引导,让孩子对生活产生亲近感,明白如何从生活中择取事例,这就打开了孩子素材库的大门,让孩子掌握了选材的方法。这样,在活动中、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不用胡编乱造,每篇习作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文课变得快乐起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他们都盼望多上作文课,爱上写作文。
第三步:让成功体验促进兴趣的萤火虫教育方案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只愿意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因为这样会让他有一种成功感。在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成功是使孩子产生学习兴趣、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孩子一旦获得成功,就会有兴趣、有信心继续学习,实现下一个目标。写作文尤其如此,可能孩子在写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是有自己的“闪光点”,就像萤火虫一样,虽然它的光很微弱,但它能够凭借这点微弱的光让人们发现它。如果孩子的这些闪光点能被老师发现,那么孩子就会努力扩大这种亮点,让自己更亮,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发表的机会,他们就会树立自信心,更加努力学习。学而思的作文课堂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以肯定性的评价,另外,学而思还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展示平台,推荐学生的优秀作品到一些知名刊物上发表,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公布在作文网上……这些激励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而这种成功的感觉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进一步成功的喜悦,并将这种成功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这种对写作的兴趣还可以带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学生把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时,这种转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学习兴趣,走向成功的过程。只有当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的情感时,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进入最高阶段,才能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有了“兴趣”这个强大的基石,相信您的孩子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作文的自评自改 课题计划
“指导学生自评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课题实施方案
作文教学难,这是不争的事实。难在何处?语文教师用一大堆理论与模式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本身就有问题。作文是学生张扬个性、舒展心灵、表达思绪的过程,但是教师指导的缺场势必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将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把教师应有的权利(抑或说是责任)也一并交给学生,这就值得商榷了。针对以上的具体情况,我们重点进行了作文自评方法的实验和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难题。传统做法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自己在这次作文评改中有哪些收获,就不再研究无人问津了。
“精批细改”的方法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评改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积极性逐渐消失,创造性自然泯灭。久而久之,教师越改越累,越改越烦,而学生却养成依赖、怠惰的习惯。既然语文教师不辞辛苦,学生又何必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作文修改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学生作文模式化、脸谱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积极、乐观的投入到作文评改中来,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实施目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以后,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即培养学生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习惯,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因此我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评改自己的作文。这就是作文自评方法,所谓作文自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借鉴优秀作品,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比较。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作品的作文评改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找出作文中的问题,准确修改,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体现。本方法重视“评”──“逐条评”、“综合评”、“说一说”等,在会评的前提下去改,使“改”的目的更明确,“改”的行动更自觉。因此评是改的前提,改是评的归宿。
三、课题研究方法
作文自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重在实践,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
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通过作文指导、修改的反复实践,发现规律,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具体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作文评改时,教师精心准备,采取“简要总评──逐条引评──综合评价──自己修改──互改交流──编辑成集”这几个环节进行。
(一)简要总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全班作文的简要总评和提示,使学生明确评改重点,集中注意力,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
方法、步骤如下:(1)出示“作文目标”,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作文要求,使学生迅速进入作文情境。(2)教师简要评价初稿,指明优劣所在。例如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语文出版社)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写童年的故事,学生习作中易出现问题的方面是“选材”、“条理”、“儿童语言”等。因此,这一步就要提醒学生:他们的作文可能在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这些方面,下面的评改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逐条引评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各方面的要求,发现自己作文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会评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这一环节的步骤和方法如下:依据“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对重点条目(“简要总评”时指出存在问题的条目)逐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条评价自己的作文。这个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逐条评价。让学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作文各方面的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评价自己的作文,将问题各个击破。例如评价“条理”是否清楚时,就暂不牵扯其他方面的问题,等评价完了“条理”后,再评价其他方面。
2.要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评。“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基本反映了作文的程序,也是评改作文应遵循的顺序。依据“作文目标”顺序评改,有利于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形成评改能力。例如,对前例作文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应按“选材→条理→儿童语言”这样的顺序去评改。
3.评价每一方面时,遵循从“评他”到“评己”,从模仿到独创等规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让学生回顾这一方面的要求。(2)列举正、反例子(包括“病例文”),让学生比较评价,并对反面例子(包括“病例文”)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确怎样符合要求、怎样不符合要求和怎样修改。对“病例文”的评价,可在出示的大“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的符号(如符合本条要求打“√”,不符合本条要求打“×”等),以防“综合评价”时忘记对本条的评价。(3)教师指出学生本次习作中这一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醒学生“对号入座”,检查自己的作文,让学生说一说这方面做得怎样,并提醒学生也在自己的“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符号。例如评价“选材”这一方面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引导学生回顾儿童生活,找出自己最精彩的片段进行交流。②回顾课文《美猴王》《心声》选材的特点;出示一些学生习作中选材成功或不成功的片断及“病例文”,让学生比较分析并讨论修改。③教师概括指出学生本次习作中没注意选材的各种表现,提醒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说一说是否注意了选材,并作上记号。这样,学生就真正知道自己的作文在这一方面做得怎样;如果有问题,也就知道怎样修改了。
(三)综合评价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清楚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以便以整体着眼,改好写得不足的部分;学习评价作文的方法,提高评价能力。步骤和方法是:
(1)指导学生综合评价未修改前的“病例文”。要求学生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优、缺点都要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说,使学生学会综合评价的方法。
(2)让学生运用综合评价“病例文”的方法,将“逐条评价”自己作文的情况综合起来,作出“综合评价”;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以指导。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清楚了自己作文的得失,也就能全面而有重点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了。
(四)自己修改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自我修改的实践,改正作文中的问题,掌握修改的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方法是:提醒学生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逐条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给以具体指导。
(五)互改交流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
步骤和方法是:1.互改。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或自愿结对子交换评改。2.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和为什么这样改。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评自改后仍有问题的作文,还应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并要求在“师评”指点后再进行自改或互改等,直至人人“过关”。
(六)编辑成集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写作的闪光点,培养自信心,激励上进,在编辑优秀作品集的过程中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步骤和方法是:1.精选自己作文中的精彩词语(写出句子在该词语下面加着重号)、句子和段落。2.精选他人作文中的精彩词语(写出句子在该词语下面加着重号)、句子和段落。3.从全班学生的作品中精选优秀作文。4.将上述精选内容抄写或打印在活页纸上。5.班级分成几个写作小组,轮流为每次作文精选的内容写前言、编目录、编页、补白、插图。6.编辑成册,全班交流,存档。
五、课题实施步骤
为确保课题顺利实施,特安排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05.10 ──2005.12):准备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写出实施方案,搜集有关作文评改方面的资料。实施方案要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突出实用性。
第二阶段(2006.1 ──2006.12):研究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最重要,需要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选取优秀的文章作为典范,从词、句、结构、写法、详略、修辞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作文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课堂练笔的优势训练学生写作。在作文自评过程中,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总结及论文。
第三阶段(2007.1 ──2007.6):经验总结阶段:将实践的具体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六、预期目标
1.总结作文自评的得失,写出作文自评法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2.征集作文评改经验的教学论文,编辑内部交流学习的资料。
3.构建初中作文评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作文评改方法。力争使成
果在较大范围内推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作文自评法,可以贴近学生实际,使他们敢于动笔,易于表达,勤于修改,乐于交流。在参与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悟得方法,习得真知,获得乐趣,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1.让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增加到200万字。学生除了读课本外,还须读更多的课外书。课本上的文章自然要求读熟,课外书也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读懂主要内容。“要想马儿跑,得给马儿喂草。”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摘录好词佳句,充分利用谈天说地的时间,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2.让学生多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炼含蓄的成语寓言,千古流芳的诗文词句,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这么多好词佳句名篇,这么多优质“大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出香喷喷的饭来?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我在班级掀起“读千古美文,塑美好人格”的活动。专门设立一个日积月累本,鼓励学生每天熟记一个成语,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每周会讲一个寓言故事。厚积才能薄发,每次习作,鼓励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并且指导恰当运用,看谁用的优美词句多,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一位学生在描写蜜蜂时写道:看着飞来飞去忙忙碌碌的小蜜蜂,我不禁想起罗隐的诗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运用得真是恰到好处,实为点睛之笔。记得多了,用的次数多了,学生也就运用自如了。
3.让学生多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单靠每学期书本上的八次习作,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的,必须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练笔,每周都写,甚至每天都写,并且适当指导,简要讲评。这样,对学生提高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我不时穿插日记,或学完一篇课文谈谈感想,或仿写一篇文章等等。只要学生写了,我们老师就要认真看,对感受深的或优美的地方画上红线,表示肯定,适当写出鼓励性的评语,并且每天拿到班上读,和其他学生共同分享;课前几分钟进行口头作文,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说一精彩片断,或用一段话描述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场面等等。经此不懈地努力,学生增强了自信,激发了阅读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我认为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着手。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略抒己见,意在抛砖引玉。
一、 激发写作兴趣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普遍学生感到写作困难,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老师不及时医好这块心病,那么写作教学将事半功倍。学生厌恶写作,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比如写《一次活动》,写作之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参观工厂、游览名胜古迹、举行跳绳和拔河比赛等。写作时,先在班上进行口头训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讲出来,让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二、培养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以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多读多写,否则将前功尽弃。要达到多读的目的,除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从中吸取写作“营养”。为了让学生能读到更多的课外读物,我的做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办好借书证,定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其次,每个学期都精心设计好“班级图书角”,为学生订《小学生作文选刊》《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并号召学生踊跃捐书。除此之外,还与其他班级友好合作,定期交换课外读物。平时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读是积累,写是提高,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要达到多写的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具体做法是:优等生可以写出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感受等;中等生可以抄录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优美词句等;后进生则不同,他们只要能抄录几个好词佳句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其次培养学生写好日记。写日记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必为无“米”下“锅”而发愁。日记的内容千变化,长短不限,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可以写。写日记要防止千篇一律,记“流水帐”,应该突出新颖。我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日记,不定期检查,对于做得较好的学生给予夸奖,树立榜样,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则耐心指导鼓励。
三、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每次进行作文练习,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具体步骤是:一是指导审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写什么,怎么写。二是指导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明白为什么写,是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种感情,还是赞美一种精神等。三是指导选材,让学生明白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此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拿出来,从中选择好材料,为写作服务。审题、立意、选材是作文指导的方向,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谴词造句,用上各种写作手法、技巧,谋篇布局等。教师指导方法得当,学生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讲评,我不是采取传统式的教师承包批改、讲评的做法,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文的批改、讲评。学生自己批改、讲评作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师生共议共改、小组合作评改、同桌互评互改、个人自改自评等。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作文中的缺点,学习他人作文中的优点,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改好作文后,再抄进作文本。作文交上来后,我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尽可能用上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把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如别致的题目,好的开头和结尾,一个精彩的词句等,都给予肯定赞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写作的信心。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等等,用上固定的修改符号给学生标出来,让学生自己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批改过程中,认真推荐出本班的“代表作”。批改结束,及时讲评。讲评分为简评和详评两种。简评部分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委婉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方案,防止今后重蹈覆辙。详评班里的“代表作”,我引导学生讨论,说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修改?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达到取长补短、以优带差、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管窥之见。语文教学成在作文,败在作文。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我们语文教师去共辟蹊径。
关于学生习作推广方案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信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