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信途科技给大家谈谈农村小学寄宿推广方案,以及寄宿制小学管理新方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关于地源热泵补助费用----两部委制定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
对纳入示范的城市,中央财政将予以专项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每个示范城市5,000万元,具体根据2年内应用面积、推广技术类型、能源替代效果、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切块到省。推广应用面积大,技术类型先进适用,能源替代效果好,能力建设突出,资金运用实现创新,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每个示范城市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8,000万元;相反,将相应调减补助额度。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城市示范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面积迅速增加,部分地区已呈现规模化应用势头。为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更好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级示范。开展城市示范,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技术标准等配套能力建设,形成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有效模式;有助于拉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市场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
二、示范城市申请条件、申请程序及审核确认
(一)申请示范城市应具备的条件。申请示范的城市是指地级市(包括区、州、盟)、副省级城市;直辖市可作为独立申报单位,也可组织本辖区地级市区申报示范城市。
1.已对本地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评估,具备较好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
2.已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
3.已制定近2年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详细说明在今后2年可以实施的项目情况,做到项目落实,并说明项目基本情况,包括工程应用的技术类型、应用面积、实施期限等,并填写《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项目备案表》。
4.在今后2年内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应具备一定规模,其中:地级市(包括区、州、盟)应用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或应用比例不低于30%;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应用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米。
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包括新增的新建(含改扩建)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面积以及既有建筑改造中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面积,具体将根据不同技术类型应用面积计算确定,计算公式为: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0.5+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面积×1+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建筑应用面积×1.5+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建筑应用面积×1.5。地源热泵包括土壤源热泵、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技术。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指2年内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与新建(含改扩建)建筑面积之比。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等标准、规程或图集基本健全,具备一定的技术及产业基础。
6.优先支持已出台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的城市。
(二)示范城市申请程序。
1.申请示范的城市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编写实施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送省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2.省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各市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和初审后,择优选择备选城市,并于每年5月31日前联合上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申报截止日期为8月31日)。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示范的地级市原则上不超过3个。
(三)示范城市审核确认。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对各地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综合考虑项目落实程度、今后2年内推广应用面积、技术先进适用性、城市能力具备条件、机制创新实现程度等因素,选择确定纳入示范的城市。对于逾期上报的城市示范申请,将不予受理。
三、中央财政支持城市示范的方式及有关要求
(一)综合考量,切块下达。对纳入示范的城市,中央财政将予以专项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每个示范城市5,000万元,具体根据2年内应用面积、推广技术类型、能源替代效果、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切块到省。推广应用面积大,技术类型先进适用,能源替代效果好,能力建设突出,资金运用实现创新,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每个示范城市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8,000万元;相反,将相应调减补助额度。
(二)创新机制,放大效应。各地应创新补助资金使用方式,立足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可综合采用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资本金注入、设立种子基金等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及配套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项目的资金原则上不得低于总补助的90%,用于配套能力建设的资金,主要用于标准制订、能效检测等。
(三)分批拨付,追踪问效。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根据城市申报应用面积等因素测算补助资金总额,按测算资金的60%拨付补助资金;后两年根据示范城市完成的工作进度拨付补助资金。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各地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建立考核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示范城市进行检查,对没有完成申报应用面积或节能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将相应扣减财政补助资金,对城市示范开展较好的省市,下一年度将予优先支持。
四、城市示范技术及管理保障措施
各地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实施城市示范作为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技术标准,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应用规模,提高应用水平。
(一)加强规划引导。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太阳能及浅层地能资源分布和可利用情况进行充分论证或评估,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指导技术应用。对浅层地能热泵技术,要切实把握不同热泵技术推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坚持适度发展,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性和对资源的非合理利用。各地在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工作中,应统筹考虑可再生能源应用。
(二)完善技术标准。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大力推动有关太阳能光热技术及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应用的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贯彻和执行。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研究制定相关的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程及工法、图集。
各太阳能光热产品生产企业应积极开发标准化、通用的太阳能光热系统组件,提高建筑一体化应用水平。各浅层地能热泵设备生产企业应积极研发高效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泵设备。
(三)加强产品设备质量监督。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规范太阳能光热及浅层地能产品、设备建筑应用市场,强化市场准入,研究建立相关应用产品、设备的认证标识体系,加大对产品、设备性能的检测力度,确保产品质量。
(四)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太阳能光热技术及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应用项目的质量管理,在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强制性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对不符合现行有关标准或不能实现项目预期节能目标的要责令改正。北方采暖区新建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应同步推进分户供热计量。要建立项目评估机制,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负责组织对辖区示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进行能效检测,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委托专门的能效测评机构进行抽检。要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指导项目加强运行管理,提高利用效率。
(五)强化技术支撑服务。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依托相关机构,做好太阳能光热技术及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应用项目的技术支撑工作,形成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标准及产品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推动太阳能光热技术及浅层地能热泵技术生产、设计、施工三者有效结合,提高应用水平。要积极培育能源服务市场,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推进太阳能及浅层地能应用技术的推广。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
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建[2009]3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建设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建设局: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为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将以县为单位,实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推广,引导农村住宅、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建筑应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指导开展示范推广工作,我们制定了《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〇九年七月六日
附件: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
农村地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建筑应用条件,建筑节能潜力巨大。为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建筑用能迅速增加,尤其北方地区农村建筑采暖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模式,正逐渐被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模式所替代,农村建筑节能形势严峻。广大的农村地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巨大。在农村地区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节约与替代大量常规化石能源;可以加快改善农村民房、农村中小学、农村卫生院等公共建筑供暖设施,保障与改善民生;可以带动清洁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
二、因地制宜,确定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重点领域
各地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客观实际需要、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推广应用重点。近阶段国家重点扶持的应用领域是:
1.农村中小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结合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农村中小学生活配套设施,推进太阳能浴室建设,解决学校师生的生活热水需求;实施太阳能、浅层地能采暖工程,利用浅层地能热泵等技术解决中小学校采暖需求;建设太阳房,利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方式为教室等供暖。
2.县城(镇)、农村居民住宅以及卫生院等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
三、以县为单位,实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推广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实行以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为单位整体推进,并先行示范,分期启动,分批实施。示范县应满足相关条件,并按要求组织申报。
(一)示范县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较好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已制定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整体规划。
2.已制定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详见附1)。实施方案要详细说明今后两年内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的工作内容,要做到详实具体,项目落实,并说明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技术类型、应用面积、实施期限等,填写《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备案表》(详见附2)。
3.今后2年内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应具备一定规模,新增应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万平方米。对于辖区人口较少、规模较小的县,可适当降低面积要求。
4.以在农村中小学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学校应是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予以保留的学校,具备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校园布局规划合理,建筑保温隔热性能较好,有生活热水、采暖等需求。
5.项目建设资金落实。详细说明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筹措渠道等情况。
6.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建设、运营及服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对在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建筑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鼓励依托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采取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的模式,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实施效果。
(二)示范县的申报。省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省示范县的申报组织工作。县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编写本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应用申报材料,并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省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对申报材料汇总和初审后,择优推荐示范县,并于每年5月31日前联合上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申报截止日期为8月31日)。每年每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示范县原则上不超过4个。
(三)示范县审核确认。财政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实施方案详实程度、建设资金落实情况、示范推广效应等因素选择确定示范县,将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支持重点领域、项目落实情况好、推广应用面积大、推广技术类型先进适用的县。对于逾期上报的示范申请,将不予受理。
四、实施中央财政扶持政策
中央财政对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予以适当资金支持。
(一)补助资金的核定。2009年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补助标准为:地源热泵技术应用60元/平方米,一体化太阳能热利用15元/平方米,以分户为单位的太阳能浴室、太阳能房等按新增投入的60%予以补助。以后年度补助标准将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本等因素予以适当调整。每个示范县补助资金总额将根据上述补助标准、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面积等审核确定。每个示范县补助资金总额最高不超过1800万元。
(二)补助资金的拨付。中央财政将上述核定的补助资金一次性拨付到省,由省级财政按规定拨付到示范县,示范县负责将补助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
(三)补助资金的监管。各地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建立考核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督促示范县严格按照上报的实施方案执行。财政部将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地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没有完成上报工作任务或节能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将抵扣今后该省专项补助资金;对示范效果好的省份,下一年度将予优先支持。
五、切实加强对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管理
各地要切实履行职责,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建设,确保示范工作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一)加强统筹协调。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部门应对辖区示范县太阳能及浅层地能资源分布和可利用情况、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情况进行充分论证,制定专项规划,指导示范工作开展。在农村中小学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要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相结合,其他项目也要与现有政策充分结合,避免浪费。
(二)强化建设标准控制。示范推广工作要坚持“经济、适用、安全”原则,严禁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超标准建设。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推行标准化应用模式,提出系列应用技术方案,并配套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工法、图集,指导工程建设。
(三)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在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强制性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安全,确保建设与使用安全,设计、施工、监理人员应经过培训,技术水平应满足岗位要求。要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委托专门机构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估。要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指导项目加强运行管理。相关设施建成后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系统安全、高效和长久的运行。
(四)加强技术指导。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依托相关机构,做好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工作,整合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设备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等各方面专业力量,推动与示范推广工作相关的生产、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应用水平。
(五)认真总结经验。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及时总结示范推广工作经验,妥善解决示范推广过程出现的问题,完善相关政策,为下一步全面推广奠定良好基础。要广泛宣传示范推广工作取得的成效,扩大影响,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社会氛围。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
我国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摘 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教师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
等。提出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加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以此提高办学效
益和教学质量,使村级小学走出目前的困境。
关键词:村级小学;办学规模;教师素质;办学条件*
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村级小学[1]。村级小学教师、学生、学校所数占全国相应比例非常高,
都超过半数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村级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村级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
高,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由于长期对村级小学建设的不重视,使村级小学在硬件和
软件方面严重落后,成为基础教育最薄弱的一环的事实。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背景下,村级小学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陷入困境。本文试从该问题着手,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村级小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
村级小学布局不合理,点多面广,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持续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各村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
日趋萎缩。但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所致。“不能让孩子输在
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然而这些都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
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一些乡村的小
路上就会涌来背着行囊进城陪孩子念书的农民。他们放弃了土地,在靠近城区的地方以很低的价钱租上一两间平房住下,开
始跟孩子一起在求学的路上苦拼。”[2]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因为很多流入
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还不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
生一样可以平等的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家长还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下,村级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
在笔者所在县,一方面由于政府规定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入乡中心小学就读;另方面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源逐年减少,
生源不足。近70%村级小学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教学质量更差。学生学习差、学习效
果不理想导致更多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更加失望:招生报名人数更少,转学人数增多。无疑造成村级小学生源的减少、
办学规模的萎缩,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村级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村小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是“年老的+代课的”,他们多是“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的乡村老教师和
代课教师。在四川的一些村小,教师几乎都上了五十岁,多是“撤乡并校”时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被乡、镇学校“抛弃”
了,只有到村小发挥余热。优秀的、年青的村小教师纷纷调往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较好的城镇学校,或外出打工、另寻出路。
1.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在村小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文革”中的中师、高
中毕业生,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
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
太快,而教师培训还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电脑、上网等新知识无法向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解释(也难怪乡村孩子见识
比城里人差多了)。教学技能呢?城里使用电脑、实物投影教学,我这个县级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师还没见过这些东西。”[3]
因此大多数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
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
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教师工作负担重,但责任心不强。村级小学办学规模一般较小,办学条件差,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少。但为了使学生
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甚至复式班教学。同时以“民工潮”为背景,农村家长为
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把本应由家庭、
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
担。
村级小学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但村小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
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借口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村小办学条件差等原因,
认为农村孩子成绩不好,落后于城镇同龄孩子是理所当然。许多教师都寻找门路到更好的地方,留下的多是些自怨自艾、牢
骚满腹,不安心工作的教师。部分老教师也不思进取、觉得大势已去,得不到名利,抱有混几年退休的思想。
(三)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
尽管近20 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还差得比较远,乡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越
来越大了;信息社会把原本就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4]。但由于对农村教育经费
投入的不足,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依然不容乐观。许多村小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甚
至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奇缺,买必需的办公费用的钱没有,买基本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的钱更没有。不少的村级
小学学校用地狭窄,没有学生活动场地;桌凳破烂;没有基本的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最为严重的是危
房特别集中。如在四川仅一个宜宾市现有危房学校481 所,其中村级小学就有351 所,占有危房学校总数的72.97%,D
级危房面积占村级小学危房面积的68.08%,这已严重威胁着师生安全[5]。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已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我国
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
二、村级小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
村级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
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
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村级小学教
育,才能使村级小学走出目前的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 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专家们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不同规模学校中使用率的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合适规模是每校24 个教学班,不能
低于每校12 个教学班。10 名以下的“微型”的小学校,生均费用远远超过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6]。而目前我国过于分散
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
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
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并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
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
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
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
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二)加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村级小学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村小办学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那
么如何切实提高村小教师队伍的数量的质量?以笔者看来,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特别是随着大批老教师退休、离岗和“普九”需要,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及相应的培训量都是十分巨大的。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村级小
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
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7]通过改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多方面调动村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
农村基础教育。对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师进行优待,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
地区青年教师去任教等。
2.提高村小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为了解决村小教师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狭窄的问题,政府和教
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村小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
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村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
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村小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
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意识到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而提高对
农村孩子教育的责任感: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村小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
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
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改善村级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
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
因为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
一名空话。为了保证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于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采用“喷
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直接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
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4]。通过对村级小学的危房改造、
校舍建设、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等,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家骥.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18
[2]李峨.跨越城乡教育差距 乡村父母进城陪读[N].中国青年报,2002-10-22(5)
[3]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9-1(3)
[4] 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6.50
[5] 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N].教育导报2003-1-17
[6] 刘惠林.中国区域教育投资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434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农村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编制不足, 负担偏重。按照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师
生比为: 小学1: 23, 初中1: 18, 高中1: 13.5), 而农村中小
学师生比一般都在小学1: 27, 初中1: 19, 高中1: 21 左右,
近年来, 初中、高中学生数的增加正处于高峰期, 小学相继
开设了英语课、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 增加了六年级, 而教
师总数并没有较大增涨。由于教师缺编严重, 部分学校只
好采用加大班额和提高教师工作量等超常规办法, 以解燃
眉之急。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教学效率差成为
相当普遍的问题, 部分学校难以开足开齐所有课程, 新课
程改革得不到全面落实, 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2.年龄结构偏大, 老龄化严重。以某镇为例, 全镇40
岁以上的在职中老年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0%, 其中50
岁以上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30%, 占中老年
教师总数的50%, 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数分布在地属偏远、
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最薄弱的小学。他们一般承担着几门,
甚至近十门课程, 工作负担重, 时间长, 收入低。加之几十
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 多数积劳成疾, 重病缠身, 工作心有
余而力不足, 难以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3.思想观念守旧, 缺乏创新意识。在广大农村中小学,
教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 传统陈旧
的教育教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大多数中老年教
师, 年龄老化的同时心理老化, 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 平
时不注重业务学习, 不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对新的教
学方法和前沿信息反应迟钝, 抱着得过且过、推天度日的
思想。由于学习研究的传统氛围不浓厚, 一些青年教师一
走上工作岗位就经历了“一年棱棱角角, 二年方方正正, 三
年圆圆浑浑”的“三年变奏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便产
生了“三十不学艺”的惰性思想, 随大流而动, 不注重吸收
和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
识, 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得不到巩固和提高, 很难成
长为教育教学骨干。
4.综合素质不高, 工作适应能力差。一是教学能力较
低。广大农村小学教学中, 两大基础科目成绩偏低, 学生对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基本技能较差, 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折射出的是, 小学教师队伍知识
结构老化, 教学能力偏低, 教研教改水平较差, 教育教学方
法落后。二是一专多能的教师奇缺, 艺术类教学人才紧缺。
一些学校音体美课程的教学有名无实, 条件较差的学校
“课表有安排, 上课无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面对重要的
喜庆活动, 部分学校或单位尽其所能, 居然处于连一台象
样的文艺节目也拿不出的尴尬境地。甚至有的学校不惜代
价从外地特邀“高人”“装裱门面”。三是对电教、微机、远程
教育设备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掌握不够, 难以共享先进的现
代教育信息资源,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教育手段落后, 教学
效益差。
5.学科专业不配套。根据对某镇重点初级中学调查情
况来看, 该校有教职工68 人, 专任教师56 人, 其中学科配
套的仅有35 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5%; 学科不配套的
教师达21 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如计算机专业毕
业的有4 人, 其中2 人教英语, 1 人教数学, 1 人教信息技
术, 学科配套率仅为25%。为了争取学历达标, 有三分之一
左右的教师学历培训不对口, 学科专业不配套, 成为教师
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专业特长的一大障碍。
6.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达标率低, 分布不均、结构不
合理, 造成专任教师跨专业、跨学段带课现象比较普遍, 教
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1.从源头上拧紧总闸门。首先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
编制管理, 在核定编制时, 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分布区
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 根据实际需要, 设岗核
编, 予以合理倾斜, 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基本需要。
其次, 要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认定
条件, 同时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资格考试, 决不聘用学历不
达标、业务素质不高等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
伍, 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 拓宽教师进出口渠道。大力推进教师公开招聘制
度,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能工巧匠”进教师
队伍, 逐步淘汰现有不合格的教师; 对年龄在50 岁以上,
学历、智力、精力都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老
教师, 可以实行内退的办法, 腾出岗位, 让学历层次高、知
识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同志上, 以加快教育内部“新陈代
谢”,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
3.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和实施“中小学教师
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
实施力度, 大力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
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自
学、函授等途径参加学历补偿教育, 挖掘教育内部资源, 大
力倡导校本培训, 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 建立“以新带旧
(课程)、以青带老(教师), 以低带高(年级)”的反常规培训模
式,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机制, 营造和谐学习氛
围, 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4.优化教育内部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进一步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
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 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变教师单位人为社会人, 形成“人员能进能出, 待遇能高能
低, 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教育内部各
方面的积极因素, 激发教师积极进取的工作责任心。要大
力调整中小学结构布局, 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
差的中小学及教学点, 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以
解决教师紧缺, 资源浪费的问题。
5.对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出台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
优秀教育人才扎根农村教育事业。
6.大力调整师范教育体系。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
需要, 加大对师范类大中专院校布局调整力度, 改革各级
师范类学校的教育体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
方法,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内部管理,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
办学效益。同时, 学校要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不断提升
师范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接受师
范教育, 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
师资人才, 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遍及各行各
业。在教育行业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应。勿庸置疑, 这种现代
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强了生物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
性; 增大了课堂容量;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
习效率; 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在许多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然而,
多媒体这一工具的固有局限性决定了它在辅助中学生物
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弊端, 如运用不当, 也会适得其反。
如何让多媒体更好地辅助教学, 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各界
人士的问题, 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本文就多媒体辅
助中学生物教学的利弊谈几点粗略看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
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
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介绍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时, 把各种自然因素剪
辑成视频画面, 通过对画面的切换, 展示出地震、海啸、火
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自然界的影响, 学生一目了
然, 一看便知。而人为因素影响到自然界, 造成食物链的中
断, 资源的破坏, 可以把收集来的破坏环境的照片和视频
如工厂“三废”乱排的状况引起的水质、空气污染; 乱砍乱
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沙尘暴; 掠夺性的开发导致的部分生
物物种濒临灭绝等现象做成电子课件。这些贴近生活的
画面加上优美的语言描述, 极强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使
学生不仅掌握了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 也身临其境地
理解了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
激发起学生的爱心和环保意识。也增强了其对生物的学
习兴趣。
2.有利于把抽象的生物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好多知识点都是比较抽象的, 如质
壁分离与复原, 光合作用的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 DNA 的复
制,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基本原理如基因三大遗
传规律实质图解等。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具有一定困难。而
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以动画的形式、动态的过程展示
给学生, 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简洁, 就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的掌握知识重点, 突
破难点。
3.有利于把微观世界模拟成直观的宏观世界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
地揭示了各种生命奥秘, 学生要了解生命的本质必须能够
现代信息技术.
很多农村小学学生稀少,要如何保障农村学生的学习呢?
相关部门应该介入,给予那些有孩子的农村家庭一些帮助,让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
求寄宿生的教育研究论文(关于小学教育的)
题目
摘要:正随着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广大农民进城打工逐年增多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学生源大幅减少。大多数村小学因生源太少而自然撤并,集中办学已成农村教育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撤并初小、教学点后住宿生呈低龄化趋势,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学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何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一、当前农村小学寄宿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寄宿生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解决农村寄宿生管理问题对策
寄宿制小学读书活动方案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寄宿制小学读书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指导思想:
为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决定举办以“建书香校园,树纯真心灵”为主题的第届读书节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引导和组织学生读书,吸收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从小热爱读书,渴望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及早掌握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律,利用这种能力去发展自己,贡献社会。同时,让学生在读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活动主题:
建书香校园,树纯真心灵
三、活动时间:
xx年3月23日至4月23日
四、参与对象:
坡头寄宿制小学全体师生
五、宣传口号:(供各班参考)
1、我阅读,我快乐。
2、让读书成为习惯,使书香充满校园。
3、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4、腹有诗书气自华。
5、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6、创建书香校园,享受快乐童年。
7、我阅读我进步
六、活动内容:
开展七个一活动:
1、开展一次“建书香校园,树纯真心灵”的主题班队会。
2、开展“方寸世界蕴书情——书签制作比赛”活动。(全校学生,政教处负责)
3、开办一次读书展示活动。(1—6年级展示书签;3—4年级展示读书卡或小报;5—6年级读书成长册)
4、“讲故事、颂古诗”比赛。
5、“我最喜欢的书”征文比赛。
6、表彰一批“读书小博士”、“书香班级”。
7、建立班级“小书库”、家庭“小书库”。
七、具体安排:
一、筹备发动阶段(3月23日—3月30日)
1、成立读书节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制定读书节总体活动方案。
2、3月23日课间操读书节开幕式,营造氛围,做好环境布置。(宣读读书节活动倡议书;校园挂条幅,让校园充满浓烈的书香。)
3、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宣读读书节活动方案,各班制定班级读书活动计划。
4、调查学生拥有图书和阅读的情况,完善班级图书角的建设:班班有图书角,并取好名称(富有童趣、有班级个性等)各班要推选好图书管理员。
二、活动开展阶段
活动一:开展一次“建书香校园,树纯真心灵”的主题班队会。(3月26日下午班队会)
活动二:开展“方寸世界蕴书情——书签制作比赛”活动。(全校学生,政教处负责)
以培养阅读兴趣和应用佳句名言的能力,激发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的,可以摘录最美或最有意义的名言佳句或者古诗,加上美丽插画(摘录名句必须注明书名出处)。
材料要求:纸质、尺寸一般为a4。请在作品反面右下角注明作品题目、作者姓名、年龄、年级。1-6年级各班择优推荐10份,请于4月10日前送政教处。
活动三:开办一次读书展示活动。(4月23日下午2节课后)
展示内容:
1——6年级展示设计的书签;
3——4年级展示读书卡或者读书小报;
5——6年级展示读书成长册(读书计划、好词佳句、名人名言、精彩片段及心得体会等)
展出及参观要求:
每班展出至少20份(本)书签(读书卡或者报纸、读书成长册),要求美观大方,图文并茂,(读书成长册有摘抄也要有读后感)全体学生统一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参观。由读书节活动领导小组的成员担任评委。
活动四:建立“好书交换站”(教研组长、班主任负责)在班内同学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一个月不少于二次。
活动五:“讲故事、颂古诗”比赛
故事大王比赛(1——3年级)(4月17日)(政教处;语文组负责)
古诗词诵读赛(4—6年级)(4月20日)(政教处;语文组负责)
活动六:“我最喜欢的书”征文(3——6年级)(4月23日)(语文组负责)
活动七:建立班级“小书库”、家庭“小书库”。开展与父母共读一本书活动;开展一次亲子读书活动(语文组负责组织)。
三、读书评比阶段
1、召开一次“讲故事、颂古诗”比赛。
(1)参加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学生参与
(2)时间:4月17日(下午3:40分)
(3)比赛要求:学生参与面广;形式不限(读、说、唱、快板、演等配音,道具、服装等);时限5—8分钟。
(4)主要内容:一至三年级寓言故事、童话等;四至六年级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古诗文。
2、读书小博士评选;“书香班级”验收评比。
(1)开展争当读书“小博士”活动,结合学生阅读书籍、阅读方法、内容、效果、以及读书的数量等,由学生、老师共同评定,根据各班主任上报材料评定。4月23“讲故事、颂古诗”大赛上颁奖。
(2)评选6个“书香班级”(常规读书活动抽查和各项活动总分累计)
组织班级每天利用语文课前1分钟诵读“每日一成语”“每周一诗”、“每天一句名言警句”、“《三字经》的片段”的诵读活动。把诵读活动当作创建“书香班级”的基本条件。(要求各班语文教师制订出读书节期间每天的诵读内容,并加以指导,直至学生能流利地诵读。)
(3)要求各班开展“献一本看百本”师生共建图书角活动,每班人均两本,充实各班图书角的图书数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班级、个人藏书优势,让每个学生动能多读书、读好书。(根据调查学生的知晓率、学生看书情况)
检查落实:
(1)检查早读各班读书情况。
(2)班队会检查、读书展示活动评比。
(3)不定期抽查。
4、读书节读书活动成果展示。(4月23日)
展示内容:1至6年级展示设计的书签;3至4年级展示读书卡或读书小报。5至6年级展示读书成长册。
八、参赛规则
1、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参与比赛评比的'项目均要记载打分;
2、团体比赛各班须多员参与,每项比赛不得弃权;
九、活动要求:
1、学校的一切宣传工具要为本次读书节服务,红领巾广播站开辟“读书乐园”专栏,及时报道信息,把读书节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2、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老师用行动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3、班主任要做好导读工作,认真组织好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每个班级制订相应的创建书香班级的计划,鼓励学生自主制定阅读计划。
(2)在课程安排上做文章。每周在学校安排的国学经典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3)在闲散时间上做文章。早读为规定的古诗文诵读时间。
(4)在双休日、节假日上做文章。推荐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书目,引导大部分学生阅读,吸引少部分学生阅读,让那少数学生在集体力量的召唤下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4、3——6年级语文老师做好对学生摘抄、记日记、写随笔的检查指导;
5、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向教师、学生开放,积极鼓励学生在活动时间去借阅图书、读书;
6、要提高对本次读书节活动的认识,要把它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谈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寄宿生的人性化管理
随着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许多边远的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为了读书,那些边远农村的孩子和一部分留守儿童不得不寄宿在学校,开始过着远离父母的寄宿生活。他们在学校的时间安排、生活方式、自理自律、情感体验等诸多方面与非寄宿生有着很大的差别。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使寄宿生健康、和谐、快乐成长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让寄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能够在学校里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我们结合多年来的管理实践,提出了“全过程管理、全天候服务、全方位育人”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赢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称赞。现就学校寄宿生的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好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实行全天候管理,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
寄宿生一个周在校的时间要比在家里多,他们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时间比父母要长,吃在学校,住在学校,也就是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好比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所以,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成立组织机构,形成管理体系。
为了使寄宿生管理更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门卫制度,巡逻制度、值班制度以及防火、防盗、防汛、防毒、防震、防意外伤害、防传染病等应急预案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学生到校、离校、课堂、午休、晚自习、课外活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实验室以及大型活动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办法,把安全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2、加强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几年来我们不断制定和完善了寄宿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寄宿生一日常规管理》《宿舍卫生公约》《学生就餐纪律》《文明礼仪教育》等,使寄宿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做好考勤登记,落实交接手续。
寄宿生每周五放学时,要由家长潜力后方可离校,从不单独让学生随意离校。
二、全方位服务,人性化关怀
寄宿生生活不仅是寄宿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也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学生的起床、上操、就餐、自习、就寝、物品使用等方面入手,教师既当老师又当保姆,与学生交朋友,建立感情,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幸福的学习、生活环境。
1、加强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合理安排学生学生膳食。
一日三餐,既要科学,又要合理。寄宿生在校的吃住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同时也是每位家长最为关心的事。为了让学生吃好,食堂管理员和厨师按照《食堂管理细则》及食谱进行搭配,想方设法让学生吃饱、吃好。首先要根据实际制定每一周的菜谱;其次是每天采购新鲜的蔬菜和肉;然后是厨师精心烹制,做出可口的饭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美味可口,学生吃得高兴,家长更加放心。
2、完善住宿条件,打造家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住好,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首先要求学生自觉折叠被褥;其次是生活用品摆放整齐;最后,给宿舍里再配上一些学生必备的公共设施,这样安全、卫生、舒适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同时也培育了自主、独立、自理的生存能力。
三、用爱心来教书育人。
教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寄宿生的管理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吃住,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以情动人,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此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总之,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既促进了寄宿生学习和生活的和谐发展,也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农村小学寄宿推广方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寄宿制小学管理新方案、农村小学寄宿推广方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信途科技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