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的传统民俗,人死后不能穿着鲜艳的服装下葬,传言这样是不吉利的。而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却要求自己死后穿着嫁衣下葬,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人名叫付三妮,家住河北行唐县庄头村。1996年冬季的一天,天气寒冷,她摸了摸小孙子将要换洗的棉裤,发现还是湿的,就把棉裤放到炉子边烘烤,棉裤很快就烤干了,继而引发了大火。熊熊烈火很快就将房子给点燃,付三妮不幸被烧成了重伤。
图 | 红嫁衣
邻居和亲人发现后,赶紧将她送往了医院,医生进行了全面的抢救后最终还是沉痛地告诉了付三妮的家人:“她的伤势太重了,人不行了,最多只能坚持一两天,你们赶紧准备后事吧。”
亲人们心情十分悲痛,全都守在了付三妮的床前,陪她走完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但令所有人都惊讶的是,付三妮在不吃不喝,全身大面积重度烧伤的情况下,忍着剧烈的疼痛,整整挺了十天。
一般到这种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而付三妮却是吊着一口气,顽强地坚持了这么多天,她是不是在等待什么?
付三妮的外甥女似乎明白了什么,她贴在付三妮的耳边,轻轻地问了一句:“三姨,你是不是在等三姨夫?”
付三妮听完这句话后,努力地睁开了眼,接着流下了眼泪,她那干瘪的嘴唇颤抖着,丝丝地吐着粗气。
图 | 付三妮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付三妮一直不愿离去,是在挂念自己失踪了64年的丈夫崔志尧。
在付三妮和崔志尧的身上,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革命爱情故事。
1914年,崔志尧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庄头村一户传统的耕读之家。崔家虽还有一个长子崔喜尧,但还是对崔志尧抱有殷切的期望。
崔志尧刚出生时,因为一只眼大一只眼小,村里人就给他取了个外号——个半儿。
崔志尧的爷爷、爸爸都曾上过私塾,虽未考取功名,但对于家中后代的教育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这种文化熏陶之下,崔志尧从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文化素养。
崔志尧从小就有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在村头给其他同龄的孩子讲故事。每每这个时候,人们都会称赞:“崔家这个个半儿,从小就不一般,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
在众人的夸赞中,崔志尧慢慢地长大了,成绩在校内也是名列前茅。1927年,崔志尧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保定二师,哥哥崔喜尧则考入了正定师范。
家里出了两个师范生,出来以后就是体面的铁饭碗,崔家上下欢喜不已。
图 | 保定二师
然而,令崔家人没想到的是,崔志尧以后选择的道路,和他们所期盼的安稳相差甚远。
崔志尧从小就性格坚毅,充满正义感。当他看到反动军阀和奸商狼狈为奸,哄抬物价坑害百姓,闹得民不聊生时,还在读高中的他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被压迫的不满。他组织同学发表抗议演讲,鼓动人民群众反对压迫当街砸了奸商的店铺。
这次的反抗行动,盐价被降低了,但是崔志尧也因“煽动群众闹事”的罪名被关押了起来。
得知消息的崔家上下乱作一团,四下托关系找人解救崔志尧,却无奈吃了闭门羹。情急之下,崔志尧的爷爷从地主家借了100块大洋的高利贷,最终才把孙子救了出来。
崔家自此欠上高利贷后,生活一直过得拮据。但崔志尧的爷爷认为,只要两个孙子能够从师范学院毕业,生活就会有好转。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他所想象的那么顺利。
崔志尧考入的保定二师,当时被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后来与湖南第一师范、南京晓庄师范并称为“中等师范的光荣代表”,被后人称为红二师,是我国近代为发展现代教育培养师资创办的第一批师范学院,红色底蕴深厚。
图 | 红二师历史沿革
在学校里,崔志尧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革命思想,为革命奋斗的种子也就此种下。
1929年,15岁的崔志尧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了一名为穷人翻身而斗争的革命勇士。
加入组织之后的他开始频频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保定二师掀起了大规模的对敌斗争,刚刚成立的“反帝大同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势镇压,国民党当局登报宣布,开除二师的五十多名爱国学生学籍。崔志尧作为骨干分子之一,不仅被开除学籍还登上了通缉令。
崔志尧被通缉的消息传到了庄头村之后,崔家顿时陷入了恐慌之中,当初崔志尧被关进监狱,一家人费了好大劲才把他解救出来,如今省府下令通缉,这让他们如何是好?
崔家上下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崔母得知儿子下落不明,心里十分悲痛,为此大病了一场,离开了人世。崔父也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
而这个消息对于在崔志尧身上寄予了厚望的爷爷来说更是晴天霹雳。他连夜写信给在外地上大学的大孙子崔喜尧,希望他能回家,安安稳稳继承家业,不要像弟弟崔志尧一样惹是生非。
自从崔志尧被通缉以来,爷爷开始萎靡不振,早已不是之前雷厉风行的模样,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临终前,他把大孙子崔喜尧叫到床边,告诉他自己已经卖掉了家里的五亩良田,还清了高利贷,以后可以过安稳日子。
图 | 二师革命先烈
爷爷本想着,自己将高利贷的事情处理好之后,虽然家里只剩三亩地和一头骡子,算不上富裕,但生活还算过得下去。但他没想到的是,大孙子崔志尧的性格,竟会如此地脆弱。
崔家两兄弟虽是同一个父母生的,但性格却大为不同。崔喜尧是崔家的长子,自幼就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家庭突发的变故让他不知所措。爷爷去世后,他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这让他感受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然而,令他崩溃的是,家中唯一用来耕作的骡子,在一天清晨突然跑出了棚子,跌入了一口大水井中淹死了。
在当时,没有机器的协作,农户家里的累活、力气活都得靠着牲畜,如今骡子死了,今后的农活该怎么办?生活又该怎么办呢?
崔喜尧坐在打捞上来的骡子旁边,眼神恍惚。家里拿不出钱买一头新的骡子,可不做农活就没有收成,一家人都等着吃饭呢。
巨大的压力使他感到了绝望,这天夜里,他在骡棚里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图 | 骡子
第二天,崔家人在骡棚里发现了崔喜尧的遗体,这下,崔家是彻底绝望了。崔喜尧的媳妇接受不了这破败的家庭,当即就选择撇弃襁褓中的婴儿,逃回了娘家,而崔喜尧的奶奶因为家里接二连三的变故,整日以泪洗面,急火攻心,最终得了偏瘫。
崔家的快速破败,让邻居们议论纷纷:“崔家这下恐怕是要完咯。”
直到有一天,在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走进了崔家,他跪倒在偏瘫的奶奶面前,嚎啕大哭:“奶奶,孙儿回来了,是孙儿不孝…”
这个男子便是崔志尧。
当时,国民党已经撤销了对他的通缉,因此他回到了家乡,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还在庄头村学校应聘当了一名教师,为青年、农民宣扬革命思想。
奶奶考虑到崔志尧性格不安分,况且年纪也不小了,就托媒人给他物色了一个媳妇。奶奶知道他眼光高,普通的女孩他瞧不上,于是千叮咛万嘱咐媒人在说亲时,一定要找漂亮贤惠的。媒人按照她的要求,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女方是行唐县贾素村的,名叫付三妮。
当时的付三妮17岁,正值年轻漂亮的年纪,付三妮长得也很出众,娇滴滴得像一朵花儿一样。媒人看到她的第一眼就知道,付三妮绝对是嫁给崔志尧最合适的人选。
图 | 崔志尧
当时的媒人都是尽往好了说,她对付三妮的母亲说:“崔家是书香门第,有房有田,家境殷实。这个小伙子排行老二,既聪明又稳重,还是保定二师毕业的高材生,现在是一位教师,想要结亲的都踏破了门槛。要不是你家三妮长得漂亮脾气又好,换个人我都不敢登门去给人小伙子说呢。”
因此,当时付三妮的家人认为,自己家是高攀了崔家,为了女儿出嫁能够有面子,母亲特地给三妮做了一身布料上乘、龙凤呈祥的红色嫁衣,为的就是女儿在出嫁那天漂漂亮亮、风风光光。
两家人共同商议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农历的八月十八作为两人结婚的日子。
结婚当天,付三妮穿上了母亲亲手为她做的嫁衣,满怀憧憬地坐上了去往崔家的花轿。可当她跨入崔家大门之后才发现,这个家和媒人口中说的,大不相同。
一个偏瘫的奶奶、不能下地干活的父亲、几个年纪尚小的小叔子、整天在地上爬的小姑子、还有一个还在襁褓中就被大嫂遗弃的小侄女。眼前的景象让她感到天旋地转,头脑发昏。
付三妮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要面对这无法接受的一切,但她现在已经无法反悔了,硬着头皮和崔志尧完成了婚礼。
新婚的夜晚,崔志尧看着闷闷不乐的付三妮,不好意思地说:“你嫁给我,以后怕是要吃苦了。”付三妮没有说话,接着,崔志尧感叹了一句:“你穿这身嫁衣,真好看。”
这句话让付三妮感到羞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温暖。虽然家庭条件不如人意,但是好在丈夫是个性情中人,还是个老师,自己也知足了。
图 | 新娘
付三妮嫁进崔家的第二天,她就脱下了嫁衣,为了崔家近十口人的吃喝忙活起来。崔志尧白天出去上课,她就当起了贤内助,把崔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农忙的时候,她就跟着丈夫一起下地劳作,直到忙到深夜才回家,有时还要帮忙带小侄女,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日子苦了点,但付三妮觉得有丈夫陪伴在身边就是幸福的,特别是丈夫和村里的普通男人不同,他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每天晚上吃完饭后,还会教她读书识字,这也让原本平淡的生活多了几分情调。
不仅如此,付三妮还默默地支持丈夫的工作。崔志尧当时是行唐县团委书记,他经常深夜去写宣传标语时,付三妮就静静地站在不远处为他放哨;当崔志尧以“读书会”的名义召集革命人士在柴房秘密开会时,怀有身孕的付三妮则将棉被挂在窗户上挡住灯光,自己坐在门口一边纳鞋底一边为他们望风。
付三妮不懂国事,也不懂革命,但是坚信她丈夫一定会为像她一样穷苦的老百姓打出一片天。
他们的感情越来越好,付三妮也从一开始踏进崔家大门的不情不愿转变成心甘情愿。
然而,这样安稳的日子却没过多久。新婚不到一年,付三妮怀孕4个月时,一场革命暴动改变了这一切。
1932年6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推行激进政策,要求北方各地发动革命暴动,建立红色政权。中共直中特委为了贯彻北方会议精神,决定在正定、新乐、行唐、藁城、灵寿五县发动暴动。
图 | 博古
崔志尧接到上级组织命令之后,开始积极准备工作。
然而,因为叛徒的出卖,导致暴动最终失败,随后,国民党反动派随后出动军警对行唐县疯狂镇压,一时间,行唐县被笼罩在浓浓的白色恐怖当中。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崔志尧不得不跟随组织进行紧急转移。
临走之前,崔志尧冒着生命危险回了一趟家,他摸了摸付三妮肚子里还未出生的孩子,哽咽地说:“我要离开一段时间,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你等我回来。”
付三妮强忍着泪水,拿出了一件早已为丈夫做好的蓝布长衫,仔细地给丈夫扣上,故作坚强地说:“放心交给我,我等你回来。”
这样的一句承诺,让付三妮等了足足64年。
崔志尧离开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付三妮的身上,即使怀着身孕,她依旧下地干活,照顾一家老小,甚至在生产的前一天也没有闲下来,从清晨忙到深夜。
因此,她给女儿取了个名字叫“忙妮儿”。
女儿出生后付三妮又当爹又当妈,要做的事情更多了,常常累的直不起腰。但即便如此,她也未曾埋怨过丈夫。相反只要想到丈夫回来,一家三口团聚的幸福时刻,身体立刻就来了劲。
图 | 妇女
忙妮儿虽然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但是在付三妮口中知道了他的大概形象。晚上吃完饭后,付三妮都会把她抱在自己的腿上,给她讲爸爸崔志尧的故事。
因此,忙妮儿会说的第一个字就是“爹”。吃饭的时候,她都会在饭桌上多添一双碗筷,非常期盼地说:“俺等爹回来,等他和俺一起吃饭。”
每逢节日,忙妮儿都会问:“娘,爹爹怎么还不回来,他还会回来吗?”这个时候,付三妮总是会说:“傻孩子,你爹怎么会不回来呢?妮儿别急,你爹今年没有回来,明年一定回来,你爹可疼你了,等他回来了一定给你买花衣裳。”
就这样,在期盼中,忙妮儿一天天地长大,她给未曾谋面的父亲做了许多“见面礼”,小泥人、小花朵、还有几颗放了太久就要融化的糖果。然而这些东西,最终没有送到父亲的手上。
忙妮儿四岁那年,患上了荨麻疹和痢疾,当时医疗条件差,医生诊断后摇了摇头:“这孩子恐怕是要不行了。”
付三妮抱着虚弱的忙妮儿,嗓子都哭哑了。忙妮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忘问母亲:“娘,爹怎么还不回来看俺。”付三妮泣不成声,紧紧地抱着女儿。
忙妮儿终究还是没有等到父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图 | 小女孩
忙妮儿走后,付三妮娘家人劝她:“再找个人嫁了吧,你还年轻,以后老了也有个依靠。”可付三妮看着曾经生活了这么久的院子,还有和丈夫女儿的回忆,她舍不得离开。
她始终记得丈夫临行前托付给她的那句:“我走了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
就这样,付三妮坚强地撑起了崔家的一片天。在后面的日子里,她伺候、送走了多病的奶奶和公公,替几个小叔子张罗婚姻,嫁出了小姑子。
在这些年里,邻居纷纷劝她:“三妮啊,不要待在崔家了,崔家老二不知是死在了外面还是在外面成了家,你等他干嘛呢?”
但付三妮却倔强地说:“我等他,他一定会回来,就算是不见人,我也要等到他的尸骨我才甘心。”
付三妮就这样等啊等,等了几十个春秋,从一个青春貌美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
付三妮为崔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却孤苦无依。小叔子们为了报答这位无私的嫂嫂,共同商议决定将老五家的儿子崔大平过继给付三妮。虽然大家平时也能照顾她,但总得有个孩子在她身边尽孝,为她养老送终。
崔大平的妻子是付三妮的亲外甥女,亲上加亲,所以两夫妻对付三妮格外地孝顺。他们的儿子崔建强出生后也成了付三妮的心肝宝贝,更是一手把他带大,祖孙两的感情十分深厚。
图 | 付三妮和孙子崔建强
在崔建强的记忆中,奶奶付三妮最宝贵的物品就是放在柜子里的红色嫁衣,在五岁那年,自己因为贪玩,将奶奶晾晒在外面的红色嫁衣穿在了身上,和小伙伴们当戏服玩耍。奶奶看见后十分生气,还为此打了他一顿。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才知道奶奶的身上有着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因此,当付三妮躺在病床前久久不愿离去的时候,他们便知道她是在等待自己多年未归的丈夫。
为了帮助付三妮完成毕生的心愿,崔家上下经过商量,决定做一个崔志尧的灵位,然后用红布包着放进了骨灰盒内。
崔建强的媳妇捧着骨灰盒,走到付三妮的面前,安慰着说道:“三姨,我三姨夫早就过世了,大家怕你伤心,才向你隐瞒了,你去到那边,就可以和俺姨夫、忙妮儿团聚了。”
付三妮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划过了两行清泪,她将目光转向了一旁的蓝色包裹,用僵硬的手指了指,崔建强这才想起来奶奶曾对自己说过:
“我百年之后不穿寿衣,你们把我的嫁衣和头饰穿戴上,你爷爷走的时候,我才18岁,他心里还是我年轻时候的样子,几十年没见面,穿上寿衣到了那边怕他不认得我。”
图 | 付三妮的蓝色包裹
因此,崔家女眷们开始为她擦身子,取出了蓝色包裹里叠放整齐的红嫁衣,将嫁衣穿到了她的身上,还为她梳了头,带上了红花。
崔建强的媳妇对付三妮说:“三姨,都穿戴好了,可好看,像一个小姑娘。”
付三妮转头看了看枕头旁的骨灰盒,眼睛里流下了两行热泪,闭上了眼睛。
付三妮的离世让崔建强悲痛欲绝,他明白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与爷爷崔志尧团聚,因此,他踏上了寻找爷爷崔志尧的道路。
可是,因为年代久远,而且资料很少,崔建强找了许多也没有找到爷爷的消息。在奔波各地之后,终于在江西高安几个老人的嘴里找到了关键的线索。
当时,此地有一位教书匠也姓崔,这位崔老师在日寇扫荡团山寺时,勇敢地反抗日军,救下了一位叫闵翠娥的小女孩后,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搏斗,在搏斗中不幸被日军用刺刀刺中了胸口,在火海中壮烈牺牲。
图 | 崔建强
崔建强得知了这个消息,激动不已,找到了已经83岁高龄的闵翠娥。他让闵翠娥描绘出这位崔老师的长相,闵翠娥说:“记不太清了,我只记得他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
这个特征,正是崔志尧的特征,“大半儿”的外号也因此而来。崔建强开心坏了,他再也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地说:“我找到了,他就是我的爷爷崔志尧!”
随后,闵翠娥告诉崔志尧,自己和家人共同把他埋葬了。崔建强跟着闵翠娥来到爷爷崔志尧的坟前,他抱着奶奶的照片跪在坟头失声痛哭:“爷爷,我来接你回家了,奶奶在等你,一直在等你。”
随后,崔建强挖出来了爷爷的遗骨,将其包在奶奶的蓝色包袱里,放入了骨灰盒内,最终带回了家。
2011年6月,崔家人将崔志尧的遗骨与付三妮合葬在一起。自此,付三妮才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丈夫崔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