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4月29日电题:听! 新“徽”答——美好安徽新赶考
新华网记者
一场场令领导干部坐不住的“晒单会”,一次次深入群众和企业的大接访、一项项高质量发展的新对标……面向新征程的赶考路上,“徽”有很多新事儿。
今日江淮大地,经济发展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能级之变令人鼓舞;重大国家战略和科技创新叠加赋能,位势之变令人瞩目;讲看齐、守规矩、正作风,风气之变令人振奋。
如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如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这张考卷,请听新“徽”答!
新状态:改作风 就是抓发展
“一季度GDP增速预计9个市快于全省,7个市慢于全省,进步最明显的前进了6个位次,退步最明显的后移了8个位次……”
4月6日,安徽省辖市一季度工作点评会上,大屏上PPT一页页翻过,“晒”出16个市一季度经济运行、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的“答卷”。
参加会议的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说,六安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底子薄,但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今年前三个月市场主体增幅全省第三,“六安之变靠的是真抓实干的作风和行动”。
改进工作作风,会风是最直接的体现。
2021年末的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初的安徽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也现场采用PPT演示,排名靠前与排名靠后的市县(区),同样被“晒数字”“点名字”,各地领导干部直呼“坐不住了”。
今年开年,安徽省委提出“一改两为五做到”:动真格改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做到对标对表、做到有求必应、做到真心真情、做到求真抓实、做到知敬畏守底线。
虎年上班首日,在以“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为主题的安徽领导干部大会上,现场播放营商环境暗访视频、信访件办理数据分析、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同事项办理时效对比,直面问题,催人警醒。
提前数天公示,企业预约登记,不筛选群众和企业反映问题,不限时现场提出意见……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企业接访下访。
接访不走过场,写信要真管用。第一个月,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深入16个市乡镇、街道、农场、学校,公开接访收取群众信访事项6695件。今年一季度,16个市党政正职都下沉一线接访,接访收取事项被纳入大数据分析、梳理,进行针对性化解、制度性预防。
“必须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较真碰硬、真抓实干,一项一项推动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说。
——落实政府作为法人主体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全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做到“告官要见官、出庭要出声”,通过政府法治诚信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出台《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等文件,提出用2年至3年,推动实现安徽省营商环境70%以上指标达到全国标杆水平、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基本清零、市场主体满意度高于95%等主要目标。
——芜湖市围绕影响企业利润的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等因素提出“1%工作法”,帮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全市企业实现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或比周边同类城市提高1%,展现政府服务100%诚意。
渡江战役纪念馆(2020年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牧 摄
真心实意,就能捋顺群众心意。
看牙贵、看牙难怎么办?老年食堂怎么建?“找保姆难”问题如何解决?停车难如何破解?……这些问题都被安徽省委列入专题会研究,成了民生“大事”。安徽要通过办好“一件事”,推动解决“一类人的事”。
新标杆:慢进是退 不进更是退
4月下旬,安徽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GDP实现一季度突破万亿元大关,多项指标增速快于全国……
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就要拉高标杆创一流、开新局。
“拒绝躺平”“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在安庆市引发了一场关于“觉醒”的讨论。
树立“赛马”中“选马”的用人导向和“发展退位、干部让位”的考核导向,建成全省首个“7×24小时政务服务工作站”,党政干部与企业家利用沙龙围坐在一起谈发展……今年以来,大项目大投资纷至沓来,安庆驶上发展快车道。
与快者比,跟强者争。
推动全面提升18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让流程从繁到简、群众企业办事从麻烦到方便、行政工作低效到高效,努力实现政务服务“凡沪苏浙能做到的安徽都要做到”。
今年4月疫情期间,一则货车司机们点赞合肥的消息刷屏了。拒绝“一刀切”,创新闭环管理让卡友不“卡”,合肥保物流通畅的做法赢得赞誉。
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便利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对标长三角争当“优等生”中,合肥一次次成为“网红”:入选2020年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中国18-35岁年轻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城市。
马鞍山市宁博一体化高新区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这一项目获得安徽首笔“亩均英雄贷”,贷款总额超6亿元,用于产业园低效用地企业搬迁补偿和标准化厂房建设等。
“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动工业制造业提质增效、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新动能……一系列改革创新,为安徽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1年4月13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周牧 摄
创新是第一动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是第一要务。
铜陵有色铜冠铜箔有限公司车间,一张张薄如蝉翼、滑若丝绸的铜箔从机器上一点点分离,下生产线后直接打捆运走,供不应求。“这是铜基新材料高端产品,最细能做到发丝直径的十五分之一。”总经理甘国庆说,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入选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并跑领跑。安徽提出,力争“十四五”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乃至万亿级产业。
工业互联网成为安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等多项政策措施支持下,安徽11家企业入围工信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3。
皖北一度是发展“洼地”,安徽省精准施策,推动皖北争创“皖美”。中共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赋予皖北6市新定位: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蚌埠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宿州、亳州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淮南、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新目标助推皖北地区跨越赶超。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阜阳全力打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产业集群,2021年经济总量及增速居皖北6市第一。
新坐标:心怀“国之大者” 下好“一盘棋”
“我是一名‘战疫老将’,此次援沪没有一丝迟疑,希望用我的经验知识帮助‘邻居’打赢这场硬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张慧说。
“皖”若一束光,用心去守“沪”。安徽作为长三角一员,先后派出近万名医护人员支援上海抗疫,超过4000吨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往上海。
防疫一起扛,发展一体化。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长江经济带发展,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到“一带一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安徽心怀“国之大者”。
——当好区域高质量发展模范生。
步入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该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聚焦“新兴”“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发力。
安徽在与江苏毗邻的滁州等地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从机构设置、规划管理、设施互联、产业协同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高地。
深入推进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积极推进与武汉光谷等重大平台开放合作,汇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创新资源、联合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安徽不断加强与沪苏浙、中部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对接,共谋发展大局。
美丽的新安江山水画廊(2019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保护好长三角生态屏障,让青山更绿,让江河环翠。
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内,一株株红豆杉舒枝展叶。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的宣城毗邻苏浙,森林覆盖率超60%,森林年固碳420多万吨,是全市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的1.5倍,成为长三角的“绿肺”。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安徽承担着区域生态屏障的重任,森林面积约占长三角三分之一,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奔流向东。2021年安徽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守护绿水青山,既要主动作为,也要改革创新。
新安江是浙江最大入境河流,为杭州重要水源地千岛湖提供了超60%的入湖水量。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十年间,仅黄山累计投入超200亿元,实施生态保护补偿项目325个,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新安江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守好“粮袋子”,让中国饭碗装更多“安徽粮”。
麦陇青青三月时。在粮食主产县太和,69岁的种粮大户徐淙祥站在自家麦地边说:“要想多打粮、打好粮,关键靠科技和机械。”他流转经营千余亩地,采用精量播种、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操作,极大节约麦种、化肥等成本,增产效果也明显,去年小麦亩产量达1200斤。
安徽大力推行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两强一增”行动。202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4,占全国增量的5.1%,创历史新高,实现“十八连丰”。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赶考路上,一个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新图景正徐徐铺展。(记者刘菁、李亚彪、杨玉华、姜刚、马姝瑞)
策划:刘菁 刘健 钱彤
监制:李亚彪 周红军
执行:杨玉华 王雷 朱永磊
记者:姜刚 马姝瑞
统筹:汤阳 宋卫义 翟子赫
视频:蔡笑东
海报:刘旭峰
摄影:刘军喜 张端 周牧 江胜 刘勤利
编辑:李东标
新华社安徽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