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亚丽
编者按:随着浙江11个地市纷纷进入“两会时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也陆续出炉。
政府工作报告是观察各地政策走向、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2022年,浙江各地政府瞄准了哪些共性、个性发力点?即日起,涌金楼推出“地方两会大盘点”系列观察,带你探寻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和新亮点。
今天推出系列观察第三篇。
为共同富裕先行探路,浙江把今年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机制创新年、改革探索年、成果展示年。浙江11地市新近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同富裕自然也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各地市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优势不一,面对共同富裕这道“必答题”,发力点在何处?涌金君对比分析了各地的“小目标”,看看大家都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扩中”“提低”重点在乡村
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
翻看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涌金君注意到,多地在提到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时,都把目光投向乡村。
这一考量有其现实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表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中仍然有大量低收入群体,未来一段时期,“精准扩中”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农民群体增收,成功跻身于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具体到浙江,尽管2021年我们的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94、领先全国。持续提高整体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减小低收入群体比重,进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依然是浙江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所在。
围绕乡村振兴,各地“解法”不同——
有的为乡村发展设定了明确目标。
比如杭州,目标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4以内;
衢州则在先前召开的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衢州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75以内。
有的为乡村设定了具体发展路径。
温州要深入实施“百亿强村”计划;
湖州今年要抓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启动实施新一轮强村计划;
台州聚焦引导产业入乡村,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农业增产增效,打造以新产业、新农村、新农民为特点的“三新”农村共富模式,筑实共同富裕底板。
丽水的行动更为具体,要加快建设乡村产业富民“一县一平台”,开展十万技能人才共富能力提升行动,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持续释放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各地实现共同富裕的蓝图中,一些与人民群众获得感密切相关的民生建设内容必不可少。
202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就把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列为发展目标之一。
也因此,各地描绘共同富裕蓝图时也格外关注这些普惠性服务,瞄准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社会群体的稳定就业和生活福利等关键点,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嘉兴早在今年初的党代会中就提出,积极促进高品质民生优享,奋力打造“幸福一‘嘉’人”品牌,努力建设“宜业在嘉”“宜居在嘉”“善育在嘉”等新图景,促进高品质成果全民优享。金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有些地方则提升了标准“颗粒度”。比如宁波,计划未来五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到3平方米以上。
杭州也不甘示弱,要在今年大力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全市域布局,让每个西部区县(市)都有优质高中、三甲医院资源支撑。
绍兴则提出2022年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所,新培育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20个。
这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图景,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
实现共同富裕,无论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归根结底都要量体裁衣,结合当地实际拉长板、补短板。
比如,杭州作为数字之城,提出打造共同富裕数智平台。
从过往经验看,借助数字优势来推动共同富裕,是杭州的拿手好戏。以“乡村小脑”来赋能美丽城镇治理,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医学检查检验互认……不少领域已经有成果。
“长寿之乡”丽水,则提出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医疗服务模式,打造“浙丽畲医药”特色品牌,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6岁。
这同样是一个拉长长板的思路。近年来,丽水创新建立“流动医院”巡回诊疗山区模式,让山区百姓不用东奔西跑,就能在家门口看病。2020年,丽水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04岁,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
不同于其他地市,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这次市两会,舟山提出探索海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一直以来,山区和平原对两山转化路径探索较多、也较为成功。2020年,浙江出台首个省级GEP核算标准,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找到一个标准和路径。但在海域,这个探索还是一片空白。
扬长补短,这座嗅觉敏锐的海滨城市,无疑是为了唤醒更多沉睡资源,为当地发展开辟出更多价值转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