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发布会。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在发布会上表示,从通讯网络通道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已占全部发案的60%,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财产安全,有的群众被骗的倾家荡产,有的企业被骗的停工破产,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刘忠义说,一些重点地区人员相互勾连,形成职业犯罪群体,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一些人员受蛊惑蒙蔽,出租、出售银行卡、电话卡、支付账户给诈骗集团,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严重侵蚀了社会诚信根基。
刘忠义表示,从打击治理实践看,电信网络诈骗不是简单的社会治安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随着打击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
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近年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也呈迅猛增长态势。特别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进一步加剧了案件的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打击治理难题。
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迷惑性强,人民群众很容易上当受骗。诈骗集团针对不同群体,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现在已经超过50种,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2021年以来,先通过刷单返利骗取群众信任,后引流至虚假投资平台实施诈骗的案件高发多发,发案和损失均在30%以上,被骗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
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GOIP、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与公安机关在通讯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的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从通讯网络通道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已占全部发案的60%,开始大量利用秒拨、VPN、云语音呼叫以及国外运营商的电话卡、短信平台、通讯线路实施诈骗。从资金通道看,传统的三方支付、对公账户洗钱占比已减少,大量利用跑分平台加数字货币洗钱,尤其是利用USDT(泰达币)危害最为严重。
跨国有组织特征日趋明显。诈骗集团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呈现出多行业支撑、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跨境式布局等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集团头目和骨干往往躲在境外,打着高薪招聘的幌子,诱骗招募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赴境外从事诈骗活动,目前在柬埔寨、菲律宾、阿联酋、土耳其、缅北等国家和地区,仍有大量犯罪团伙向我公民实施诈骗活动。集团头目通过境外聊天软件,指挥境内人员从事APP制作开发、引流推广、买卖信息、转账洗钱等各类违法犯罪,境内境外衔接紧密。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李睿懿透露,各级人民法院坚持从严惩处、全面惩处、准确惩处的方针,用足用好现有法律规定,审结了一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2021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此类案件2.5万余件,6.1万余名被告人被判处刑罚。四川、江苏、北京、河南等地法院审结了“10.18”、“10.30”等重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案件审判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李睿懿
李睿懿表示,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分别于2016年和2021年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2021年和今年又两次下发关于“断卡”行动会议纪要等规范性法律文件。针对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和明确法律适用标准,适应现实斗争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指引执法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