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投产的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项目20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
黑龙江炼油厂建厂初期会战(资料片)。
“大炼油”项目中建设的两套2万吨年硫磺回收联合装置,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箱包板材级ABS-747A颗粒新产品,质量指标达到目标产品标准。
现代化的乙烯装置区。
回望来路,唯其艰难方显勇毅。
1962年4月1日,黑龙江炼油厂破土动工,嘹亮的战歌伴着震天的口号响彻荒原,唤醒了这片沉睡的黑土地,拉开了大庆石化的发展序幕。
60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却又恍若隔世。从建国初期,将第一列成品油运出大庆,让“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到形成具有从事炼油、化肥、乙烯、塑料、液体化工、橡胶、腈纶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大庆石化始终切实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责任,不断推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用发展成果贡献国家、回报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推动我国炼油和石化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十载砥砺前行,一甲子为国奉献。60年来,大庆石化累计加工原油2.94亿吨,生产乙烯2108.5万吨、尿素2331.4万吨,实现营业收入9700多亿元,上缴利税1200多亿元……
历史性的抵达,往往意味着开创性的出发。这沉甸甸的数字,就像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企业,是几代大庆石化人的骄傲和自豪。
历史选择了大庆石化,大庆石化也无愧于历史。60年来,大庆石化在艰难中创业,在荒原上崛起,在拼搏中奋进,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登高望远,使命在肩,大庆石化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借鉴60年宝贵的发展经验,锚定建设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炼化企业目标,自信自强、接续奋斗,在发展接力中继续“领跑”……
艰苦创业篇
为祖国炼好油,扛起保障国民经济的神圣职责
大庆石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召唤,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多作贡献,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骨干力量。
1962年,朔风如吼、地冻天寒,首批1581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片亘古荒原,肩负起开拓新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任,起笔一幅慷慨壮丽的奋斗长卷。
1962年4月1日,气势磅礴的炼油厂建设大会战拉开序幕,鼓舞人心的劳动号子撼动着这片黑土地。
这项关乎国运的重大工程得到了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1961年,主抓中央经济工作的邓小平,特批5000万元给正在建设的炼油厂,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老一辈石化人不负重托,仅用一年零六个月就完成了炼油厂的建设任务,并实现试车、投产、产品质量合格、一次收率达到设计要求的“四个一次成功”,创造了世界炼油史上都从未有过的奇迹。
1963年12月6日,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第一列满载成品油的列车从大庆奔赴祖国建设的最前线,新华社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大庆石化炼油厂的诞生注定载入史册,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自主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大型炼油厂,为提前两年实现我国炼油工业“三年基本过关,五年立足国内”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的5年里,继续兴建的炼油二期工程又让延迟焦化、催化裂化和催化重整3套装置挺立在世人面前,“五朵金花”中的三朵在这片土地上光荣绽放,技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的煤油、石油焦、石蜡、苯等产品相继产出,大庆石化成为当时新中国最大的燃料型炼油厂,为我国油品实现基本自给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
新兵打硬仗,全靠红思想。基础薄弱的石化人,用“蒙目练兵”的严苛方式逼迫自己成长,以范春甫为代表的员工能在7座塔和容器、767个巡检点之间操作自如,创造了装置长周期运行1412天的全国纪录,凝练而成的“金花”精神代代传承,成为“三基”工作的雏形和样板。
一代石化人在产业报国使命的感召下,用璀璨芳华照亮民族振兴的希望,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让他们清楚,祖国和人民期盼的未来远远不止于此。
70年代,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粮食和布匹依然需要凭票供应,映衬着国民物质生活的极大匮乏,三年自然灾害的伤痕仍然隐隐作痛,生产化肥、增产粮食的任务迫在眉睫。此时,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批准在大庆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成套引进装置,大庆石化再次出发。
1976年9月,第一批“大庆牌”合格尿素从生产线流出,施入农田可实现粮食增产20%-40%。几十年间,化肥装置产能接连突破纪录,北大荒真正变成了北大仓,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自己的粮食。
也是在70年代,用合成纤维制成的“的确良”服装,让国人新奇而又向往。世界纺织业步入化工时代,大庆石化紧跟时代步伐,自力更生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化纤试验装置——丙烯腈、腈纶抽丝装置,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建设。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是有机化工最重要的基础原料,其生产规模、产量和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1977年9月,国务院批准从国外引进4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其中一套落户大庆石化。
风卷黄沙,希冀破土,1979年8月5日,3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始动工。1986年6月,由12套装置77项辅助工程组成的乙烯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投产典礼热烈隆重,国务院发来贺电,国务委员康世恩亲自为工程剪彩,大庆石化成为当时我国最早的乙烯生产企业之一,产能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极大地带动了下游产业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开启我国石化工业的崭新篇章。
30万吨乙烯投产后,大庆石化人迅速吸收和消化引进技术,完成了35万吨、48万吨、60万吨乙烯扩能改造。与此同时,乙烯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延伸出的苯乙烯、橡胶等系列产品,助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2007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列为“863”重点攻关项目的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并于2009年9月在大庆石化破土动工。2012年6月30日,项目仅用19个月的有效时间就实现中交,创造了我国高寒地区建设同类装置用时最短的奇迹。这套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工艺包技术的装置,打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技术的垄断,实现了集团公司“做出中国人的威风,做出石化人的威风”的期望。同年8月,新建60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成,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几代石化人梦想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变成现实!
发展创新篇
痴心不改报国志,勇担振兴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历史使命
重要的时间节点,用奋斗标注新时代坐标。
2018年7月7日这一天,必将镌刻在大庆石化转型发展史册上——备受瞩目的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伴随着这一“龙头”项目的启动,大庆石化炼油产能一步跃上“千万吨级”,“油头化尾”发动机发出最强劲的轰鸣声,刻写下大庆石化振兴发展的新高度。
时光追溯,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省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油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石油精深加工,推动“油城”发展转型。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大庆转型发展开出“关键药方”,为大庆石化融入国家新一轮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指明方向。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大庆石化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勇往直前。
新时期的“大会战”再一次打响,在世纪疫情和行业寒冬的冲击下,顽强的大庆石化人凭着忠诚忘我、苦战攻关的壮志豪情,将12套装置及29项配套辅助设施组成的“大炼油”屹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2020年10月全面建成投产,成为大庆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中坚力量。
截至目前,大庆石化累计加工俄油347.33万吨,内部增供化工料和为外部企业提供原料均大幅增长,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为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体部署,大庆石化不断探索国有企业发展新路径,顺应龙江经济发展需要,做大做强炼化主营业务,大力打造“油头化尾、油化相宜”的生产模式,重构产业布局,重聚发展动能,坚持走产业结构更优、体制机制更活、发展后劲更足的转型升级新路,推进企业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
大庆石化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开发为辅,主辅并重”的原则,60年来,累计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开发项目220余项,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1项,获授权专利191项,形成了小粒径PB胶乳、己烯-1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市场开发上,在稳定农夫山泉、娃哈哈、米其林等名牌名优客户化工产品的基础上,推出长期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吨包装塑料集装桶专用料,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G、2820D等一项项新产品的相继研发和放大生产,炼化产品不断向高精尖转型,大庆石化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引领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深水区”。大庆石化聚焦公司治理、活力效率等重点难点,充分用好用足国家和集团公司的政策支持,坚持破立并举,在三项制度改革、合资合作、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方面发力攻坚,与市、区政府达成“以发展思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共识,全面完成“三供一业”及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彻底结束企业办社会历史。至2021年末,改革共涉及人员7600余人,岗位变动5850人,削减三级机构69个,压减定员1200余人,员工总量减少1116人,组织架构更合理,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万物生长的4月,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大庆石化人的上班路上,头顶有丹顶鹤飞过,路旁有野鸭排队散步,人与自然的和谐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大庆石化毗邻全国最大的城中湿地——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60年来,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大庆石化始终秉承“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HSE理念,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累计投资近23亿元,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生产,实现汽油、柴油产品质量的全面提质升级;先后投资近3亿元,进行废水深度处理;投资近14亿元,用于废气达标治理,坚定守护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美丽家园。
大庆石化还承担着周边地区生活用水供给,以及周边工业园区和居民区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标任务。60年来,大庆石化在绿水青山中创造了金山银山,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奋进展望篇
勇毅前行向未来,高质量发展进程彰显新作为
时序轮替中,追梦者的身影始终不变;历史坐标上,奋斗者的足迹始终清晰。
“历史性突破、标志性成就、根本性变革”,大庆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王一民将“十四五”开局之年所取得的成就,浓缩在这三个关键词里,彰显了不同凡响的石化风采、石化力量。
2021年,大庆石化实现营业收入591.33亿元、利润35.21亿元,上缴税费91.42亿元、炼化业务实现账面利润42.92亿元,创造经营业绩新的里程碑。大庆石化用一组组翔实数据、一项项鼎新举措,充分证明,在高质量发展的跑道上既是“冲刺”健将,也是“起跑”好手。
回望过去,它是高点;展望未来,它是起点。征程再起,大庆石化人步履铿锵,奋力书写“赶考”新答卷!
国内外宏观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炼化行业高段位竞争日益升级,能源转型冲击前所未有。大庆石化公司党委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长远,按照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以及集团公司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企业规划,加强顶层设计,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全面推进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炼化企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目标,制定“五大战略”,明确“减油增化”“化工材料特色炼厂”转型、聚烯烃化工基地建设等发展思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需要一步一步推进、一点一滴积累。
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尽管面临生产平稳运行难度大、完成利润任务重、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等困难,但是,如今的大庆石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备充足的支撑条件,这是勇毅前行、夺取胜利的根本力量。
先看有利条件——
从行业特点看,成品油需求将保持增长,基本面转向供需总体平衡,化工产品市场总体处于景气周期,ABS、顺丁橡胶、丁辛醇、液氨等部分产品呈供需两旺态势。
从区域发展看,“油头化尾”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省级战略,页岩油综合利用、龙江区域优化发展方案、新增百万吨乙烯等关乎长远的思路举措超前谋划,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型产业培育成长、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基础更加坚实,地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更深层次融入双循环、构筑新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产业布局看,大庆原油、俄油地域优势明显,油田轻烃等化工原料供应稳定,页岩油上产未来可期,内部互供优势明显,原料品质逐步改善,保障优质高效生产的能力稳步提升。炼化一体的产业布局有效优化了全流程产业链、扩大了规模效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形成了多元化产品体系,竞争实力逐步增强。
再看自身优势——
具有较好工业基础、丰富资源要素。经过60年的发展,大庆石化已经形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生产规模,成为从事炼油、化肥、乙烯、塑料、液体化工、橡胶、腈纶生产,并具备工程技术服务、机械制造加工、生产技术服务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可生产64个品种502个牌号的产品。
赓续了“三老四严、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靠精神而站立,因精神而恒久。大庆石化发展到今天,一个又一个辉煌都是在“苦干实干”的基石上拼搏而来,“苦干实干”已成为石化人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禀赋。
锻造了一支新时代石化产业工人队伍。大庆石化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通过持续推进十百千工程,将形成以800名技师、150名高级技师、40名首席技师和公司技能专家为主体的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属于大庆石化的特色人才方阵。
铸牢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根”和“魂”。大庆石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衷心拥护“两个确立”,以思想伟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蓄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致广大而尽精微”,任何宏伟蓝图的实现、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胸怀全局,又要在关键处落子;既要开阔视野,又要注重细节;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风云激荡一甲子,大庆石化正当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远眺,新时代的集结号角又一次吹响。大庆石化正在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乘势而上、苦干实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朝着建设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炼化企业目标勇毅前行!
记者 张幸福 通讯员 谢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