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文脉轴线北端汾流古渡节点上,复建的忠义乡牌坊面向汾江矗立着。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为助力禅城岭南文脉轴线建设工作高质量开展,3月30日,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岭南文脉轴线专题调研工作正式启动。当日,专题调研专家观察团成立并向社会公开招募市民观察团。
本次专题调研是禅城区人大常委会监督推动禅城区中心工作落实的创新性举措。在调研中,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将立足禅城底色,深入挖掘、提炼岭南文脉的内涵和意义;立足监督者本色,监督推动岭南文脉轴线建设打造;立足建言者角色,为禅城建设岭南文脉之城提供前瞻性思考,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贡献人大智慧与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卢浩能
调研启动
为建文脉之城提供前瞻性思考
佛山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肇始于晋,得名于唐,盛于明清,岭南文化积淀深厚。而作为历史上佛山古镇所在地的禅城是佛山岭南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515”发展战略提出,佛山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要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构建岭南文脉轴线。禅城区也提出,打造高品质岭南文脉之城,坚持以文塑城,推动文城相融、文产结合,让历史建筑、文化场馆、特色街区、民俗印记串珠成链,构建“一主多支”的“岭南文脉轴线”,焕发佛山古镇新活力,让城市有信仰、有韵味、有温度,让禅城“最佛山”成色更足。
在市、区对构建岭南文脉轴线提出目标与方向后,禅城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充分发挥人大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启动了“岭南文脉轴线专题调研”,旨在将“监督、支持、服务并重”的理念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助力岭南文脉轴线建设工作高质量开展。
“我们将时刻与区委同心同向,与政府同力同行,从人大职责出发,找准定位,围绕区委中心工作,保障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启动仪式上,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梅表示,本次岭南文脉轴线专题调研,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监督者与建言者的定位作用,监督推动岭南文脉轴线建设打造,为禅城建设岭南文脉之城提供前瞻性思考。
为了充分吸纳专业意见和群众声音,本次专题调研特地成立了专家观察团,成员来自学术界、建筑界、媒体界以及景区运营的专业人士,以从多个领域出发为岭南文脉轴线建设建言献策。同时,专题调研还向社会公开招募市民观察团,以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群众智慧,共同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专题调研启动后,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将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一系列工作举措,包括分层次组织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市民群众进行考察和座谈,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组织开展专家论坛等。
专家论道
在建设中彰显城市“根”和“魂”
从最北端的汾流古渡到南端的东平水轴,禅城区岭南文脉轴线具有丰富的意象,其既体现了佛山的水脉,也蕴藏了佛山城市历史发展的“人脉”与“经济动脉”。要如何建设好这条文脉,专题调研的第一次专家研讨会即围绕此展开。
“佛山古镇的历史积淀就在禅城,禅城应当把文脉打造成城市的‘根’,更要升华为城市的‘魂’。”东方实录研究院执行院长、佛山史研究专家罗一星表示,要建设好岭南文脉轴线,禅城要注重挖掘“两种基因”和“三种文化”。
罗一星认为,佛山古镇是明清时期的“帝国铁都”,是东亚金属文明的重要支点,有着深厚的“铸造基因”。他建议,可在文脉轴线中展现佛山铸造业的辉煌历史。而另一个基因是“民营基因”。他表示,历史上的佛山民营手工业十分发达,以工商立市的“佛山实践”归结为两点,就是城市经济的平等化和地方文化的一体化,两者的共同内核是一个“民”字。因此,“民营基因”也需要体现在文脉轴线之中。
而“三种文化”则是祖庙文化、状元文化和粤剧文化。罗一星表示,祖庙文化既包括北帝信仰,也蕴含了佛山民间自治的精神;状元文化包括了以霍韬、方献夫、伦文叙等士大夫对岭南学术、文化与宗族构建的贡献;粤剧文化则可通过琼花会馆展现和弘扬。“这三种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头部’,在岭南文脉建设中,除了做好场景,还要讲好故事,赋予其丰富的内容。”罗一星说。
“文化营造,既是久久为功,水滴石穿,也是当务之急,需要紧抓快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佛山分社负责人用五个关键词概括专题调研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一是“人文红利”,当前城市竞争已从人口红利、人才红利进一步向人文红利演变,可把人文红利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新的共识,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二是“文化尽调”,让文化尽调融入城市规划之中,成为新标配。三是“文创价值”,让文创成为与科创并列的禅城民营经济创新增长点,在岭南文脉轴线的打造中加以体现。四是“文化鉴赏力”,培养提升政府治理的“文化鉴赏力”。五是“文化反哺”,重视、吸收年轻人对岭南文化的理解、表达和想象力。
佛山市崔氏环境艺术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崔国贤则从景观设计的专业角度对岭南文脉轴线建设给出建议。“除了博物馆的手法外,还可以利用公共景观空间去讲好佛山故事。”在他看来,岭南文脉轴线也是一条城市轴线,把佛山的历史人文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讲故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