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题精讲
文体特点:往往借助叙述某一事物、现象、人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1)读出议论的话题是什么;(论题)
(2)从文中的标志性词语、议论句或抒情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论点)
(3)分析文章的写法(论证方法或写作手法);
(4)把握作者使用的材料(论据)
知识梳理
内容理解考察题型整体感知,确定筛选范围
归纳整合,挖掘信息
如:《陋室铭》的主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例题:
柳子厚《钴潭西小丘记》云:“丘之小不能一亩。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①。’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以兹丘之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②,连岁不能售。”
苏子美《沧浪亭记》云:“予游吴中,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③,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三向皆水,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予谓二境之胜绝如此,至于人弃不售,安知其后卒为名人赏践?沧 浪 亭 者 今 为 韩蕲 王 家 所 有 价 值 数 百 万 矣 但 钴 潭 复 埋 没 不 可 识。士之处世,遇与不遇④,其亦如是哉!
选自(南宋)洪迈《容斋笔记》【注释】①货而不售:想卖却卖不出去。②贾四百:标出四百的价钱。③崇阜广水:高丘广水。崇,高大。阜,土山。④不遇:没有合适的机会。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分)
(1)予怜而售之( ▲ )
(2)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 )( ▲ )
(3)不类乎城中( ▲ )
2.用“/”为下列句子断句(三处)。(3分)
沧 浪 亭 者 今 为 韩 蕲 王 家 所 有 价 值 数 百 万 矣 但 钴 潭 复 埋 没 不可 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
(2)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
4.本文和课文《马说》表达了相近的人才观:洪迈由前人文中记述的“钴潭西小丘”“沧浪亭”的命运变化,联想到“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在于是否有“ ▲ ” (用本文原句填空),韩愈由伯乐相马说起,认为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是“ ▲ ”(用《马说》中原句填空)。(2分)
1. (4分)(1)爱 (2)每天 表示转折,但是 (3)类似,像
2. (3分)沧 浪 亭 者/ 今 为 韩 蕲 王 家 所 有/ 价 值 数 百 万 矣/ 但 钴 潭 复 埋 没 不 可 识。
3. (4分)(1)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
(2)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4. (2分)名人赏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为 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字共三十有四
B.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西蜀之去南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分)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吾欲之南海,何如?(2分)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3分)【答案】
1.(3分)C(A做/雕刻 B边远的地方/目光短浅 C距离 D反而/转头看、看见)
2.(3分)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每处1分)
3.(5分)(1)(2分)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关键词“之”1分),“何如”1分)
(2)(3分)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关键词“恃”“败”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4.选文先提出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和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2分)B
3.(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4.(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译文: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二)12分
1.(1)略微(稍微)(2)开,分散 (3)上下(左右、光景)(4)代鱼(鱼)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1分。
2.C (例句和C选项中的“于”字都是“在”的意思) 评分标准: 3分。17.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
3.①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②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③指满井山水具有和“我”相近的性情品格,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评分标准:共3分。仅写出第一点得1分,仅写出第二点得2分。能写出第三点,即可满分。
(三)(10分)
1. 往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2. D(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 评分标准:3分。
3. 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要准确翻译“孰”和“以”,每错一处扣1分。
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得3分。仅判断,得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译文: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分)
答:
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答案: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 题。(8 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西蜀之去南海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顾野有麦场
C.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D.①贫者自南海还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①子何恃而往 ②吴恂恂而起,视其缶
B.①以告富者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①犹未能也 ②犹得备晨炊
D.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②且焉置土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 分)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译文:
4.结合蜀鄙之僧故事寓示的道理,谈谈你今后在学习上的打算。(2 分)
答:
(二)阅读围绕“学习”来展开议论的语段,完成12-13 题。(4 分)
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①而二螯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①跪:蟹脚。 ②螯:蟹钳。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译文:
2.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寓示了什么道理?(2 分)
答:
鸟 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口官口官 ② 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③,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⑤,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⑥不深山之适⑦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选自《戴名世集》)
【注释】①日:有一天。 ②口官(guān)口官: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 ③盏:杯 ④掬:捧。 ⑤鷇(kòu):初生的小鸟儿。 ⑥奚:为什么。 ⑦适:到。 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去地不五六尺( ) (2)手下,鸣乃已(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人手能及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B. 雏且出矣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C. 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D. 不知其何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译文:
4.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文言文阅读(2分)⑴ 距离(离开) ⑵ 停止 (每词1分)(2分)B (B均为副词,译为“将要、将近”;A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无实义;C前者为介词,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为“比”;D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3分)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辄”“即”各1分,通顺1分)(3分)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注意回避风险,尽量远离祸患。(内容合理2分,表达通顺1分)(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3题。(18分)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侵晓窥檐语( ) (2)可爱者甚蕃( )
(3)芙蕖则不 然 ( ) (4)自夏徂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3.【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 景仰,不受人利用。
4.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译文:
5.【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 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 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4分)
6.【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3分)
答:
(1)临近拂晓(2)多(3)这样(4)往,到.D.B.(1)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2)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5.思念故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时间 喜爱、赞美
6.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
(二)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span>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span>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以天下之所顺 以: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5.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比较阅读文言文(10分)
1. (2分)每小题1分。(1)以:凭借。(2)克:战胜,取胜。
2. (2分)B1
3.(2分)其中四字必译出——域、以、固、威。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2分)每空0.5分。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5.(2分)每空1分。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此题只答后半部分或“以和为贵”得0.5分;只答前半部分不得分)。
一、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20分)
【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B)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啜( ) 逝( ) 故( ) 乃( )
2.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2分)
3.【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分)
答:
4.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译文:
6.【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2分)
答:
7.【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1分)
答:
8.【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2分)
答: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往来翕忽。(2分)
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4分)啜:饮,喝; 逝:游开,游走,离去; 故:先前,原来;乃:于是,就,便(2分)A.之 B.其 C.以 D.而(2分)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鳞竞跃”“呷浪之鳞”(代指鱼);“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一片日边来”(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2分)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一处1分)(3分)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正确、通畅得1分,重点关注“及”“去”“逝”“几何”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2分)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1分)名利(2分)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意近即可)9.(2分)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