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曾为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具有久远的历史和瑰丽的文化,被誉为“塞外名城”。大同市博物馆就是展示这样一个地方文化的场所,在这里,你可以明显地感到战争与和平、民族融合与冲突的交错与激荡。为了使文物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响应国家“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作者身为大同市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想从馆藏的精品文物中找寻一些文化元素,来传承和发扬文物所在历史社会要表达的精神与文化。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共分成石雕系列、瓦当系列、青铜系列和其它。每种文化创意产品都有它的文字介绍和规模尺寸,根据文物实物的现有造型特点,浅浅设计并试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场景,这些举措对馆藏文物的发展不单单是一个形式上的发扬,更为馆藏文物背后的历史积淀有了展示的舞台。
【关键词】
文物;文创产品;设计
01【大同市博物馆简介】
大同市博物馆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保管、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现为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7万余件。藏品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边陲重镇军旅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称,特别是北魏、辽、金三代的精品文物,在国内独领风骚,享有盛誉。
02【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
在众多的馆藏文物当中,特选取若干件文物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开发的类型分为石雕品、瓦当、青铜器和其它。大同作为“雕刻之都”,作者特在石雕品中又选取了石雕砚台、石雕螭首、石雕力士像、石雕八卦香炉及石雕龙纹柱座,作为石雕技术的一个集中展示;瓦当系列的文创产品选取了平城瓦当、人面纹半瓦当及兽面瓦当;青铜器的文创产品选取了汉代博山炉、忍冬纹兽面铜铺首衔环及龙纹菱花形铜镜;其它的文创产品则选取陶连枝灯和釉陶骆驼及牵驼俑。下面将各个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分别作以介绍和设计说明。
(一)石雕品
1、石雕砚台
砚也可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北魏石雕石砚由灰砂岩制成,方形四足,砚面中心突出边长为12厘米的方形砚池,四周边饰联珠纹和莲瓣纹。砚池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两端有成双的鸟兽作饮水状。砚面对角有莲花座笔插及联珠纹圆形笔舔。周边雕人物图案,有骑兽、舞蹈、角抵等内容。石砚四侧各雕力士、云龙、朱雀、水禽衔鱼等。砚底雕莲花一朵,周边围以小莲花八朵,为北魏石雕艺术珍品。
石雕砚台,如(图1),北魏(386—534),长21.2厘米、宽21厘米、高9.1厘米,1970年大同城南轴承厂北魏窑藏遗址出土。作为具有书香气息的古代生活用品,其周边雕人物图案,有骑兽、舞蹈、角抵等内容也都具有特殊的含义。从中提炼出的图案用在生活中的纸胶带上,如(图2),达到古代文具与现代文具的书香主题交相呼应,给人一种神秘美观的视觉感受和独特的纪念使用价值。
(图1)
(图2)
2、石雕螭首
螭为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于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此石雕螭首,如(图3),北魏太和十四年(490),长85厘米、宽40厘米、高32厘米,1976年大同方山永固陵出土,出土时在永固陵甬道北侧石门前,砂岩石质,呈长方形,螭首怒目圆睁,双耳耸立,鼻孔外露,两腮高凸,张嘴露齿,舌尖微吐,獠牙相对,威猛无比。中部凿孔嵌门柱,后部与壁相连。
威猛无比的石雕螭首可以设计成可爱的卡通造型,根据市面上出售的卡通塑料指甲刀进行再改造,将石雕螭首以立体或平面的形式安置在指甲刀的装饰外壳上,如(图4)。考虑到使用者大多为少年儿童,对文物实物的颜色也加以改进,设计成黄、绿和白三种颜色,清新自然,使用舒适。
(图3)
(图4)
3、石雕力士像
唐代石雕力士像共两件、青石质,力士头戴冠,身披天衣,上身赤裸,下身着大裙,怒目圆睁,周身肌肉高凸,苍劲有力,其中一力士如(图5)右臂屈曲握拳,左手提一长剑,姿态傲然,给人以威风凛凛之感,通高62厘米,大同市左云县出土。用手绘的石雕力士像印刻在磨砂的打火机面上如(图6),能体现使用者的阳刚之气。
(图5)
(图6)
4、石雕八卦香炉
石雕八卦香炉,如(图7),金代(1115—1234),口径13.6厘米、腹围51.8厘米、高10.5厘米, 1973年大同市齿轮厂金代闫德源墓出土。闫德源(1094年—1189年),汴梁人,北宋宣和年中为职箓道士,授金坛郎。金灭北宋后,寓于西京路大同府玉虚观。靖康之变后,张虚白的去向不明,他的弟子闫德源辗转来到大同,在此地兴建宫观,广度信众,名声远扬,为世人所景仰,被誉为羽流之宗。其墓中出土的石雕八卦香炉形状为敞口、短颈、鼓腹、龙头双耳、三兽足。腹部中间雕有几何纹,上、下为兽面纹及云纹。造型美观,刻工精致。此款便签和杯垫,如(图8)、(图9),就采用了石雕八卦香炉上的兽面纹和龙头双耳。
(图7)
(图8)
(图9)
5、石雕龙纹柱座
石雕龙纹柱座,如(图10),长19CM、宽19CM、高11CM,北魏,1998年大同东门外云峰大厦工地出土。石雕龙纹柱座造型为带方座鼓状覆盆形,通体浮雕图案。以柱孔为中心,周边内区饰一周联珠纹,外区雕刻一周双瓣莲花纹,俯视如一朵盛开的团莲;腹壁四周雕有两条蟠龙,通身饰鳞纹;方形底座四角分别雕叼蛇雄鹰、蹲猴、卧狮和伏虎线条简约,神态传神。底座四周雕刻忍冬纹。此款文创产品的设计成为一个系列,提炼出联珠纹和双瓣莲花纹作为一个图案或造型,印刻在T恤、化妆镜或雨伞上,如(图11)、(图12)、(图13)。
侧视图
俯视图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二)瓦当
1、平城瓦当
平城瓦当如(图14),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直径约16厘米,大同市操场城二号遗址出土。西汉时期,瓦当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其上刻有文字。“平城瓦当”边轮窄而凸起,当面低凹,中央浮雕“平城”二字,外饰一周凸弦纹和四组云头纹,瓦当图案简洁,设计独特,是珍贵的汉平城建筑遗构。
此文物拥有标志性的图案,简洁的造型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同样是颜色鲜明的红色以凹凸面的造型如(图15),或单纯印刻在生活中使用的化妆镜上。亦或呈现置于顶面的镂空图案,映射出底面的胭脂的平面。在消费者使用的过程中,该文创产品上的“平城”二字,留给人在西汉时期“平城”繁盛景象的遐想。
(图14)
(图15)
2、人面纹半瓦当
人面纹半瓦当如(图16),北魏(386—534),直径20.9厘米、宽约15厘米,2003年大同操场城北魏1号建筑遗址采集。历史悠久的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审美情趣和一定的文化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区域特色的文化遗存。瓦当有圆形和半圆形(半瓦当),半瓦当主要见于秦及秦以前。此人面纹半瓦当为北魏时期,泥质灰陶,半圆形,外饰一周凸弦纹。正面模印人面纹,细眉上扬,长目凸出,鼻梁挺直,蓄络腮胡子,髭须上卷,牙齿毕露,形象凶猛。背面平直,器表涂黑,未经打磨。
根据市面上现有的所销售的折叠购物袋中,选择两款再设计。将正面模印的人面纹进行线条的提炼,再配合色彩绚丽的颜色,整体造型给人霸气侧漏的气势之感如(图17)。
(图16)
(图17)
3、兽面瓦当
兽面瓦当如(图18),北魏(386—534),直径16.3厘米、缘宽2.5厘米,2003年大同操场城北魏1号建筑遗址出土。瓦当,开始制作时是素面的,随着古代人们对建筑欣赏艺术水平的提高,瓦当出现了动物、植物等形象的饰样。此兽面瓦当泥质灰陶,宽边轮凸起。当面磨光,黑亮,是为青辊瓦工艺。模印兽首,额头饰皱纹,双耳直立,浓眉上扬,瞪目狰狞,牙齿相对,獠牙外翻,圆颊隆起,凶猛威严。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在北魏时期,泥质灰陶兽面瓦用作建筑构件比较盛行。现采用现代流行色彩元素将兽面造型提炼,运用在耳机的两侧,与现代工业造型做一结合如(图19),使用者使用过程中有种穿越历史的时间错落之感。
(图18)
(图19)
(三)青铜器
1、汉代博山炉
汉代博山炉如(图20),汉代,高22.5厘米,大同市怀安县出土。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此汉代博山炉由炉盖、炉身和底盘三部分组成。盖镂空,呈山形,深腹,细柄,底盘为圆形,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民间常见的焚香器具。
根据香炉器物镂空造型的特点,想到与生活中使用的香薰灯造型特点做一结合,衍生出“铜炉香薰灯”这一设计方案如(图21)。但在实际的文化创意产品公司的生产部门来看,产品器物造型结构复杂,不管实施设计方案的材质制作,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此外,设计方案的造价和销售对象也有待商榷。
(图20)
(图21)
2、忍冬纹兽面铜铺首衔环
忍冬纹兽面铜铺首衔环如(图22),北魏(386—534),长29厘米、宽16.5厘米,1981年大同县吉家庄公社出土。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汉族传统建筑门饰。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以金为之,称金铺;以银为之称银铺;以铜为之,称铜铺。它是兽面纹样的一种,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用于镶嵌在门上的装饰,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铺首在北魏时期多装饰在建筑和葬具之上,此件器物铺首呈方形,高浮雕状,环为素面。铺首的主图案为一兽面,头上两侧各有一角上扬内卷,两耳竖立,耳部边缘各有四缕鬣毛,额顶饰有五瓣忍冬花纹,双眉上卷,二目怒睁,鼻翼两侧有类似鬃毛的纹饰,其下两侧各有一枚獠牙。五瓣忍冬纹的两侧还各有四个漩涡状的纹饰。整件器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精美而又特殊的铺首造型,让设计者想到利用铺首下面的衔环做些文章。结合生活中的塑料吸盘毛巾架的特点,忍冬纹铜铺首吸盘毛巾架可以设计成具有色彩的塑料材质,考虑到毛巾易沾水的情况,铺首下面的衔环同样为红色的塑料材质。铺首背后装置有吸盘,可以吸附在家中的瓷砖或玻璃上,方便美观,别致耐用如(图23)。此外,铺首形态的衔环可以考虑做首饰吊坠或钥匙扣之类的生活小件来设计如(图24)。
(图22)
(图23)
(图24)
3、龙纹菱花形铜镜
龙纹菱花形铜镜如(图25),辽代(907—1125),直径19.9厘米,征集。铜镜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最早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龙纹菱花形铜镜呈八曲菱花形,中央附半球形钮,镜背两条巨龙绕钮首尾相接,前、后肢伸张,露爪。龙身四周饰八团形状相同的云纹,龙的背鳍、腹甲、鳞片以及细密的肘毛、须发均刻画细致。此款八曲云龙纹铜镜零钱包造型简洁,将镜背上的两条巨龙及龙身四周饰的云纹胶印在皮质的零钱包上,共有粉、蓝、桔、绿四个颜色如(图26)。
(图25)
(图26)
(四)其它
1、汉代连枝灯
陶连枝灯如(图27),汉代,口径12.5厘米、底径32.5厘米、高48厘米,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安家皂出土。战国出现的连枝灯,到了汉代极为盛行,以铜质和陶质最为常见。有些陶连枝灯在夸大放形的灯座上,增加一些人物和禽兽的堆塑,称为贴塑灯具,独具特色。此汉代连枝灯由灯碗、灯柱及托盘组成。灯碗为圜底盘形,口微敛,方唇。灯柱为圆形多层,由下至上逐步减细,在灯柱上部由枝灯及龙首顶灯相间环绕,灯柱中央饰叶状装饰物。灯盘为浅盘宽平沿,在沿上相间堆塑龙顶托盘、鸟落树头、立人等塑像。错落有致,生动形象。
陶连枝灯拼装玩具创意灵感来源于堆塑在灯盘上的生动的动物和人物造型,将陶连枝灯的三个主要部分分解开来,灯盘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物造型分开成个体进行拼装,并且每个人物或动植物都是一个独立的卡通造型,颜色鲜艳明快,是锻炼小朋友动手能力的益智玩具如(图28)。
(图27)
(图28)
2、釉陶骆驼及牵驼俑
釉陶骆驼及牵驼俑如(图29),北魏太和八年(484),驼长29.5厘米、高31.5厘米,牵驼胡俑高20厘米,1965年大同城东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骆驼通体施褐色釉,昂首曲颈,目视前方,双峰高耸,呈站立状,宛若整装待发。牵驼胡俑施青绿色釉,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圆帽,帽边有穗,身着圆领窄袖及膝长衣,侧摆开叉,腰系带,足蹬靴。左手执叉,右手平举做牵引状,侧身仰视骆驼。这一组合器物是丝路文明的象征。
作为丝路文明的象征,这组器物中人物和骆驼各有自己独特的曲线线条,设计者对其加以提炼,用丝路中彩色的丝绸颜色作为曲线线条的颜色,在衣饰中用在T恤的印刷上,可以有远景图案,配合后面古朴的上水泼墨背景,也可以有近景图案,突出展示骆驼和胡俑的曲线动态如(图30)。这件T恤整体展现了丝路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
(图29)
(图30)
03【总 结】
在设计文创产品的过程中,通过挑选馆藏精品文物原型和挖掘文物内涵,使我了解了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并满足生活便利且多彩的现实需要,设计了丰富使用者感观的生活用品,让古代文物的造物精神融汇在人们的日常当中,变成“活的文物”。
【参考文献】
[1] 大同市博物馆:《代地风物——走进大同市博物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8月版
[2] 大同市博物馆:《平城文物精粹——大同市博物馆馆藏精品录》,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