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年6月3日,平海节度使陈洪进上表宋太宗赵光义纳土归降,献所辖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二州,共14县、151978户、18727兵,被宋太宗进封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正在汴梁(今河南开封)朝见的吴越王钱俶[chù]闻之大惧,遵第一代吴越王钱镠[liú]之祖训:“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于6月9日乾元殿上朝时,向宋太宗纳土归降,献所辖杭(今浙江杭州)、越(今浙江绍兴)等13州,共86县、550680户、115036兵,吴越国灭,立国86年。两天后,宋太宗封钱俶为淮海国王。至此,各地割据政权除北汉外已全部并入北宋版图。
那一年,原吴越国辖下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有一燕姓军户人家,家中有一9岁少年,日后将成为名满天下的大画家。
那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市,人口百万,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号称“四水贯都”(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8],全国南北物资源源不断汇通于此,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呈现了当时的繁盛景象。
10年后的一天,翰林图画院待诏高益像往常一样,到天门道码头集市闲逛。看到一个地摊的货物旁摆着几幅山水画,刻画精微,清润秀雅,境界雄阔,画艺高超,便问摊主何人所画,摊主说是自己,高益看着眼前这个落魄的年轻人十分惊讶。交谈得知,年轻人名叫燕文贵,吴兴人,本隶军籍,自小学画,生活穷困,不得已架舟载货来汴梁售卖,因所售非稀缺之物,赠送画作以促销售。
高益感慨非常,回想起多年前,自己孤身一人从老家涿郡(今河北涿州,当时属契丹[10])来汴梁闯荡,也在这集市上卖药,也因销量不好,便在包药纸上画鬼神犬马以促销,观者无不惊叹,遂闻名起来。东京富商孙四皓对他礼遇甚厚,高益为表感谢,献画一幅《鬼神搜山图》,被孙四皓送给姐夫宋太宗赵光义,太宗赞叹不已,遂招入画院授以待诏。高益十分欣赏燕文贵,多次来买画,并向太宗推荐,协助他画大相国寺壁画中的树石,太宗也很喜欢燕文贵的画,遂招入画院,先当学生,20多年后当袛候、待诏。
不禁感叹,人之境遇,首在自身本领过硬,其次还需贵人相助,如千里马之遇伯乐,如燕文贵之遇高益。
【燕文贵何许人?】燕文贵(约967—1044年),又名燕文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人。20岁出头到汴梁街市卖货赠画,被画院待诏高益发现,举荐画相国寺壁画,后入画院,甚得宋太宗赏识。
燕文贵擅画山水、界画、人物。不专师法,自成一家,景物万变,使观者如真临,画史称“燕家景致”。其特点是:细笔描绘,极其精细,且变化多端,不乏放逸之笔;擅于融入界画,将巍峨壮丽的楼观阁榭穿插山水之间,再点缀以舟船、人物,景物万变,如临真境。
存世作品有:《江山楼观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溪山楼观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名的由来】《江山楼观图》应是燕文贵50岁后担任筠 [jūn]州筠阳县(今江西高安市筠阳镇)主簿时创作的,依据是位于画心左上角的燕文贵款署“待诏筠州筠阳县主簿燕文贵作”。最早著录于明代董其昌《容台集》,那时画名尚为《溪山风雨图》。1917年后,被日本收藏家阿部房次郎购得,其好友汉学家长尾雨山用篆笔写成“燕文贵江山楼观图,笙洲藏,雨山署”,正式定名为《江山楼观图》。[9]
【画作概要】燕文贵《江山楼观图》
《江山楼观图》,纸本,长卷,浅设色,横161.3厘米,纵31.6厘米,据说是现存最早的纸本山水画,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描绘的是长江两岸夏季风来欲雨时,人们在山间、汀岸、楼阁、江上行旅、休憩、捕鱼、泊船的场景。
《江山楼观图》采用全景式平远构图,并结合高远、深远之法,横向布局,用水墨画出,以群山、大江为主,山径、树木、飞瀑、溪流、楼阁、梵寺、村寨、水榭、农舍、舟船、小桥、旅人、渔夫等为辅。远景,群山如黛,绵延起伏,山中楼观,宏伟肃穆,大江浩渺,水天一色。中近景,山峰奇伟,山径险要;山泉飞瀑,涧道溪流;栈道蜿蜒,小桥横架;旅人骡马,涉水跋山;风雨欲来,树枝摇曳;村寨农舍,行人暂歇;江岸楼阁,鳞次栉[zhì]比;旅店酒肆,商贾云集;洲渚港湾,舟船停泊;内陆水道,捕鱼垂钓;田野村舍,丘石丛树;放眼大江,浩浩汤汤。
整幅画面既山水辽阔、气势雄浑,又精工细微、景物万变。宫宇楼阁,刻画精微,人物繁多,生动逼真,尤其是树枝摇曳摆动、行人撑伞疾行、货船收帆停泊、钓翁蓑衣斗笠,令人仿佛听到风雨之声,将风来欲雨的天气变幻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出燕家景致的独特艺术魅力,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6]
【构图布局】总览全图,长宽四比一的横式构图,大体可分为三段景观:左段山峰路径、中段山水交界、右段大江汀岸。
左段。群山层峦起伏,山峰奇伟险峻。
最左端一座山峰,山顶凹处,山泉瀑布潺湲垂落,消失于云雾缭绕的山谷之中,再现时,已是湍流如注,曲折兜转,飞瀑愈发湍急、喷涌,飞速注入山脚溪涧之中。溪涧在山岩、巨石间蜿蜒曲折向右方流去,涧道中乱石散布,两侧山石上树木丛生,虬曲挺劲。从山顶出现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阶小径,几乎倾斜成60°,两侧岩石壁立,向下隐没于云雾之中,几不可见,险峻异常。
右侧一座大山,更加雄壮崔巍,峰首几乎突破画面顶端。左侧山腰处闪现一条木制栈道,沿山腰走势一路蜿蜒曲折向下延伸,两侧巨石峭壁、深谷巨壑,树木丛生,山风阵阵。栈道在山脚处,通过一座木桥,跨越溪涧。一队商旅正在通过木桥向左行进,大约七八个人,三四匹骡马,有人执鞭骑马,有人挑担步行。
木桥右岸石坡上生长着几株大树,其中三株柳树挺拔茁壮,在山风猛烈吹拂下,枝条俱向右侧飞舞。山径右前方的左手边,是一处山坳,地势略微平坦,一座村寨背靠大山而建。寨门用高大木墙垒起,寨门外左右两座小山岗成为天然的屏障。三人正向村寨内走去,最先一人已经进入寨门,随后一人挑着担子躬身前行,最后一人形象最鲜明,弯着腰,上身前倾,左腿在前,右腿在后,手中的雨伞在身前撑满,似乎要被大风刮飞了。村寨四周、院中树木茂密高耸,院中可见四间屋舍,行旅之人在此歇脚、吃饭、住宿。[8]
穿过村寨,山径平坦,溪水和缓,来到一座小桥前,山径在此分成左、中、右三条岔路。左路有一座小桥,桥上一人牵着毛驴驮着货物过桥而来,后面一人扛着包裹,两人似要向山中行进。小桥左方,山石树木后,有一座屋舍坐落林间。中路直行,山径开始向上方弯转,一人赶着骡马攀援而上,前方栈道迅速陡峭起来,蜿蜒曲折,向左消失于小峰之后,不知通达几重天。右路踪迹难觅,可以想见的是,它必能通往中路栈道对岸山岗顶上的一座草亭。
中段。草亭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应是为了休闲赏景而建。站在草亭之中,极目远眺,大山大水、亭台楼阁尽收眼底。
从草亭向正前方望去,一条大江,浩浩汤汤,向右滚滚奔腾而去,与天相连。对岸群山绵延悠长、此起彼伏,向右逐渐低缓伸入江水之中。远山被云雾笼罩,如梦如幻。
从草亭向左前方遥望,群山之间、江水之畔,一组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屹然矗立,在云烟雾霭中,宛若天空之城,不知是哪位达官显贵、隐者高士的娱乐、清修之所。楼阁宫宇随山势高低错落,若身处楼宇最高层,放眼四望,风景必与草亭不同。[12]
从草亭向右前方看去,江畔建有一座座水榭楼阁,鳞次栉比,小桥、连廊衔接彼此,旅店、饭馆、酒肆、茶楼、商铺,不一而足,供行旅之人、南北商贾交易、休息、吃饭、娱乐。洲渚旁停泊着两艘较大的帆船,用于运货载客,帆布已经收起,帆索在大风中摇曳,江上来人从此上岸,山中旅客在此登船。
洲渚右侧的陆地出现一个缺口,江水不断冲击江岸、涌入内陆,形成一条向左下方延伸的水道,狭窄且浅,仅容小舟进出,弯转处,一个渔夫正在撑网捕鱼,水道尽头一叶孤舟,一人一竿,蓑衣斗笠,静静垂钓,悠闲惬意。水道继续向下,穿过一座小桥,与近景处的高山泉溪汇合,终于在巨石、坡岸间形成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连贯水域。水中、石岸上建有很多水榭、楼阁、屋宇。岸上树木,三三两两,或挺拔,或虬曲,随风起舞,增添了世外桃源的气息。
沿水道小桥向右行进,穿过一座狭长蜿蜒的木桥和隐没难寻的石径,到达一处半圆形的小港湾。港湾入口处停着两只渔船,港湾内停着两艘帆船,一艘帆船船篷顶上,两个船员正在忙着什么。江水穿过帆船旁的小桥继续涌入内陆,形成一个不大的水塘。[2]
右段。小桥右岸,江边又见一处较具规模的水榭楼阁,在树石环抱中宏伟庄严。继续向右是大片陆地,房屋村舍密集散布,山坡起伏,树木三五成群,郁郁葱葱,人们在田野间、庭院内劳作,好一派热闹、繁荣的田园景象。
【技法风格】1、全景式构图,大山大水,南北兼备
燕文贵生长于江南湖州,后到北方汴梁进入画院。《江山楼观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既有江南的丘陵连绵、烟雨霏霏、清润秀气,又有北方的高山巍峨、广阔寂寥、雄浑苍劲。画面采用平远构图,表现出江水辽阔,树木和沙洲的形态,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湿润墨法的运用,均属于董源的江南山水画风;画面左部的主峰气势雄伟,用笔断错转折而断续来勾勒轮廓线,并在山石上施以尖细斜砍的短皴来描绘粗砺的岩石肌理,与范宽的北方山水画风相近。
2、燕家景致,界画大师
宋初,以“北宋三大家”(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占据山水画坛主流,三家师古人、师自然、师吾心,开创各具风貌的山水流派。之后的画家们一味模仿、少有创新,虽画艺精湛,但没有形成自己独特风貌的。直至燕文贵出现,他不专师法,自成一家,景物万变,使观者如真临,画史称其为“燕家景致”,成为继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峙”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高峰。
燕家景致的主要特点:
第一,细笔描绘,工致精微,但不一味细笔,而是变化多端,线条有提按变化,景物有虚实变化,且不乏放逸之笔。技法上采用直笔、曲笔、渴笔、破笔以及浓墨与淡墨相互结合、掺杂运用的方式,不拘于一家之法。比如,继承了李成“毫锋颖脱”的优点,却没有李成的清劲刚强,而是清润雅致、质朴而绚烂,勾、皴、点、染更为浑厚,更适于体现院体画的雍容璀璨,代表了北宋院体山水画早期的风格。
画山石时,用笔细处极细,山石勾勒处亦结合粗笔加以强调,且勾勒石质的线条顿挫转折中兼顾提按,变化多端。用小斧劈皴加小钉头皴表现山石结构,并依山石向背加以晕染,质朴之感扑面而来。[6]
第二,将界画技法融入山水画之中。擅于在群山峻岭间穿插工整雅致、宏伟壮观的亭台楼阁、殿宇梵宫,以及江岸村舍、江上舟船。画中楼观殿宇均用界尺完成,工整细致,体现了燕文贵“本隶尺界”的绘画特点。
第三,景物万变,如临真境。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说:“燕文贵尤精于山水,凡所命意,不师于古人,自成一家,而景物万变,观者如真临焉。画流传至今称曰:燕家景致,无能及者。”比如画中对风雨的描绘,树木枝叶均向右侧摇曳摆动,村寨门口村民躬身打伞顶风行进,板桥上一人把行囊顶在头上挡雨,一人牵驴快步前行,江岸水洼中一人蓑衣斗笠、孤舟垂钓,凡此种种,栩栩如生,仿佛听到风雨声,无不预示着风雨即将大作的情景。[4]
画树木时,远山山石之上全无远树苔点,而范宽《溪山行旅图》远山看似茂密点苔,细看能发现有树干隐于其中。树木用笔细劲爽利,表现出被狂风袭扰,枝叶随风摇曳,给人风雨袭来之感。村寨口村民撑伞顶风而归,树与景融为一体,似乎并不在乎把树画得如自然之景一般,反而将风来欲雨之势表现出来更为重要。
【递藏与钤印】《江山楼观图》有燕文贵的款署“待诏筠州筠阳县主簿燕文贵作”,位于画心左上角。
钤有鉴藏印37枚,题跋题签12处。
有记载的最早收藏者为北宋赵子昼,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明代,太原潘云卿从万金吾处购得此画,1624年董其昌曾借来临摹,并在尾纸处题跋。1642年,明末清初书法家、火器专家韩霖从潘云卿处购得。明清交际,此画散失,董其昌题跋被人割去。后被道士王清虚获得,继而卖给明末清初收藏家戴廷栻,好友傅山将此画流传原委记于跋中。1663年,戴廷栻将此画赠与学者杨思圣,此时殷岳与其随行同观此画并题跋。
之后递藏不明。1894年,清末鉴藏家李在铣以百金购得此画。1906年冬,清末民国鉴藏家完颜景贤购得此画,并于1911年题跋。1917年,华北地区发生重大洪灾,此画被展出义卖。之后被日本纺织业巨头、收藏家阿部房次郎购得,1926年长尾雨山题跋于藏画木盒盖内,1943年阿部长子遵遗嘱将此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还有一位收藏者——郭卫民[1],不知此人年代身份。
【今迹】2021年7月,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大阪市立美术馆珍藏展”,展品包括:北宋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北宋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等。
【参考文献】[1]宁传华(商丘师范学院);北宋燕文贵及其“燕家景致”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8月。
[2]涂小铷;“燕家景致”的承继与衍变——从《溪山图卷》年代猜想说起;美术大观;2016年01期。[8]
[3]涂小铷;承继与衍变——燕文贵与“燕家景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4]孙怡(中国美术学院);燕文贵研究;硕士论文;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