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楼面朝古码头,是樟林古港繁盛的历史见证。 陈楠 摄
“阿兄,到时间开门没?我们来逛逛。”周二下午临近3时,工作人员来为永定楼侨批展览馆开门,镇上两个骑车前来的青年见门一开,招呼了一声,便走进了展馆中。这是潮汕地区第一家镇级的侨批展览馆。
前临古码头遗址,面朝曾经帆舸云集的樟林古港主航道,左侧是曾极为繁盛的新兴街,背可遥望莲花峰,永定楼作为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是当时船工休闲的主要场所,见证了当年的古港盛况,亦与侨批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
当地青年将永定楼侨批展览馆作为闲暇游览的去处,自今年1月20日揭牌以来,展馆成了樟林古港的又一处节假日打卡点,不少研学活动也将地点选在此处。
“让侨批跨越山海,让侨批文化能够影响年轻一代。”这是永定楼侨批展览馆策展小组陈椰、张美生、黄桂华、郑艾、陈博艺五人贯穿始终的策展理念,也是展览背后,众多侨批保护和研究者共同的心愿。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展馆筹备吸引当地侨批捐赠
“历史文献对于历史文化研究而言至关重要,而侨批档案是反映潮汕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景熙是永定楼侨批展览项目的顾问。身为澄海本地人,他深知樟林古港作为汕头侨乡历史见证的重要意义,几年前就将研究的目光投向当地侨批档案的保护和发掘。这与当地政府对樟林古港开展保育活化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们发现,侨批这类历史文献的保护和发掘特别需要当地人士的共情和重视。”因此在策展之初,陈景熙向陈椰策展小组提出建议,可以在当地开展一次“文物文献鉴宝会”,一方面对当地侨批档案等文献资料的保存情况进行摸查,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当地群众更深刻地认识到文献的价值。
这一次“文献文物鉴宝会”的影响远超策展小组的预料。小组成员黄桂华告诉记者,鉴宝会引发了镇里的“大热闹”。新兴街当地学校的校长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其中一位学生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爷爷,于是祖祖辈辈久居于此的老人拿着家里保存完好的新兴街地契来现场“鉴宝”。
鉴宝会的工作人员经持有者同意,现场将征集到的所有文献资料扫描整理,作为重要的研究档案封存,“永定楼要开侨批展馆”的消息也借由此次鉴宝会,被当地村民广泛知悉。不少人将家中保存已久却不知其价值的侨批带到现场,捐赠给了永定楼侨批展览馆。“蓝广芝是我外公,1945年他36岁时过番去泰国,73岁时归国回乡养老,直至80岁仙逝。这些是寄到观海楼,即永定楼给我母亲蓝金燕的。”捐赠人林端南的这句话和他捐赠的侨批最终留在了二楼“樟东侨批”F展厅,同一面展示墙上共计10件侨批档案都由当地村民自发捐赠。
“让村民认识到什么是宝、有没有宝,并不在于让他们认识到其经济价值。”陈景熙解释道:“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历史文献资料即便是‘只言片语’也很重要。”除侨批档案外,展馆展示的侨批文化相关的文物也很多:写批人使用过的桌椅、千字文印架、批局印章……其中也有不少是由捐赠而来。在展馆筹备的带动下,当地居民对于侨批档案及文物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300封侨批展现遥迢汇路
“我们希望立足研学,通过永定楼的侨批展览,让下一代记住长辈的故事。”策展小组主要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陈椰博士告诉记者,抱着这样的初心,这个全员澄海人的团队对此次策展全情投入。
为了做好永定楼侨批展览,筹备之初,陈椰、张美生等团队主要成员辗转考察了福建厦门、泉州等地六个侨批相关的展馆。负责展馆布置之一的黄桂华自己跑到梅州,到3个华侨相关的展馆参观学习。由包括他在内的一批侨批文化爱好者组成的“樟草斋”成员,以及几位熟悉樟林的本地老先生被邀请作为文献征集员,参与此次侨批档案的征集工作。
民间侨批收藏家张美生主要负责展出侨批鉴定、筛选和把关。“质量和亮点是我们策展的重点,永定楼虽小,但要做到小而精,陈列的侨批要‘人无我有’。”张美生告诉记者。
他从此次征集到的1016封侨批文物文献中精心挑选了150封精品,提取了关键词、金句和摘录,形成了初步的稿件,再由陈椰按照6个展馆进行分类。几经易稿,展品也多次补充修改,最终共有300余份侨批档案在永定楼展出。
张美生介绍,在永定楼的展览中,有清末明初一封1.5米长的最长侨批,上书“做人贫而清,较胜富而浊”,足见侨批对后世的教育意义;展馆展出了迄今仅见的潮汕批局牌匾;国内迄今发现的单户存世量最大的林先潮家庭侨批,观展者由此可以领略樟东侨乡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陈椰告诉记者,展示的六个展馆分别为“侨批集萃”“番畔唐山”“侨批艺文”“遥迢汇路”“家国情怀”“樟东侨批”,希望以此来勾连观展者对侨批精神更深刻的理解。
实际上,由于楼高不高,空间较小,永定楼本身要设计成展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的是碎片化展示的方式,尽量去弥补陈展上的不足。”负责布展的郑艾告诉记者,这种“碎片化展示”多用于现代展览,与较为严肃的历史文化展览相结合比较少。作为曾有百场以上布展经验的策展人,他也尝试加入了一些年轻化的展示方式,去表现特殊时期的“暗批”,去展示“遥迢汇路”的不易。郑艾告诉记者,他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让较为严肃的历史文化展览更具传播力,让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都能从中获益。
陈博艺负责永定楼的空间设计。他表示,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量地还原和保留历史古建筑的原貌,不能破坏其原有的架构。
赋予侨批年轻的生命力
“赋予侨批年轻的生命力”的理念不止体现在展览的内容上,负责侨批文创设计的郑艾将这样的理念也体现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上。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由水客的背包设计成的斜挂袋,里面放置了他和团队共同设计的书签、明信片、笔记本等文创产品。
在所有的文创产品设计上,一些侨批历史文化相关的科普都巧妙地融入其中,包括樟林侨乡景点的介绍、侨批印章的展示说明等等。“我们希望这些文创产品的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侨批,理解侨批文化。”郑艾说。
永定楼展馆的一楼入口,复原了侨批局柜台,橱柜内容是为方便信件收纳分类而设的《千字文》,另设有侨批分解示意图及信箱,观众可现场自学书写传统尺牍,寄赠亲友。在永定楼展馆的最后,设置了“侨批修复工作室”,可以由侨批修复专家展示侨批修复的全过程,为现场教学、研究提供便利。在永定楼侨批展览揭牌后,不少研学活动设在工作室开展,学生在永定楼现场参观、观看侨批修复、亲手体验侨批撰写,近距离感受侨批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殷殷深情。
“侨批修复工作室的设置是一个契机,我们希望依托于此,让侨批修复技艺能够逐步提升转型,推动专业化技能培育,”陈景熙透露,“永定楼侨批展示馆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有待我们开展的工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