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中心主义 Androcentrism
男性中心主义,意指将理论与实践建基于男性经验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原则,但却 可以概括为全人类的一般经验或不容置疑的普通知识。男性中心主义体现于以理性和理智为知识基础的理念,而强调经验和感性的女性特质(femininity)却被摒除于其知识架构之外。男性中心的学术研究以男性为主要对象,以男性处境为准则,在男性知识体系下,将男性的价值标准与经验作为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予以表现和描述,以男性的视角解读全部的社会历史与社会发展问题,从男性的利益出发解释世界。男性中心主义宣称男女的不同是自然的、必然的,因而女性的低等是其合理的结论。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显著特色是:男尊女卑;男为积极,女为消极;男主动,女被动;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勇敢坚强,女性柔弱温顺;这是一个女性围绕男性、男性拯救女性的世界。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男人主宰一切的历史,就是男性中心的历史。从古至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一直是受压抑的性别,男性的权力大于女性,男性所处的地位高于女性。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标准说明从家庭到工作,从私到公,社会权力一直是掌握在男性手中。西方文明史上,无论是希腊神话中天王宙斯建立的庞大的神族谱系,还是希伯来神话中上帝取亚当肋骨创造夏娃的故事,均象征性地揭示了男权中心文化的存在。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男人的支配权是通过意识形态力量和长久的时间获得的,立法者、牧师、科学家以及哲学家都促成了妇女从属观念的发展和巩固。”
历史上许多重要思想家、理论家的思想或著作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其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
柏拉图认为:女人天生的道德潜能劣于男人,因此她相应地就是个更大的危险, 也许要比男人危险一倍。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认为: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 陷的、发展不完备的形态。他说:“男人天生高贵,女人天生低贱;男人统治,女人被统治。”卢梭在《爱弥尔》中写道:“男人和女人是为对方而存在的,然而他们的相互依赖性是不平等的。没有女人,男人仍然存在;没有了男人,女人的存在便有问题。女人依靠男人的感觉而活,依靠男人对她们的奖赏而活,依靠男人对她们的吸引力、对她们的美德所设定的价值而活……”叔本华认为,每一位处于完全独立的非自然位置上的女人都要直接依附于某个男人,使自己接受他的统治和支配。康德强调理性和客观性,将 “人”等同于男性模式,仅仅在与男性的关系中定义女性,强调妻子对丈夫的服从,排斥 女性的智力与政治权利。
波伏娃
夏洛蒂·帕金斯·吉尔曼是第一个使用“男性中心”(androcentric)这一术语的女 性主义者。她认为,“我们一直称为‘人类本性’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男子特性”。在其著作《男性创造的世界/我们的男性中心文化》(The Man-Made World,or Our Androcentric Culture)中,她详细论述了我们的社会是如何建构在男性中心主义规范 之上的。吉尔曼发现,三大男性特征是构成社会信仰和实践的基础——欲望(不仅指 性欲,还包括拥有并占有各种事物的欲望)、好斗性(征服并统治他人的攻击性),以及自我表现欲(权利标榜意义之上的)。吉尔曼描述了男性中心主义特征是如何被歪曲地认定为人类的共有特性,从而使人类相信其本质在根本上是自私和贪婪的。等级制度和秩序构造是人类社会体制的中心,就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男权中心主义规范的基础之上。
女性主义心理学家桑德拉·伯姆在《性别不平等辩论之转变:从生理区别到制度化的男性中心主义》(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From Biological Difference to Institutionalized Androcentrism) 中将“男性中心主义”定义为“男性特权”、“男性经验”及“男性视角”。她分别从语言、法律及工作等领域探讨了男性中心主义的表现,认为要为女性创造一个正义和公正的社会,必须改变制度,使其不再以男性规范为基础。
凯特·米利特从男性与女性间的支配关系出发,进一步阐述了男性 中心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她在《性政治》一书中写道:男人常常获得权势并在女人身上运用权势,男性通过性政治支配女性,所以,“性别支配是当今文化中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它提供了最基本的权力概念”。人性就是男性,男人不是根据女人自身 说明女人,而是根据她与男人的相关性给女人下定义,没有把她看作自主的存在。
虽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并没有使用“男性中心主义”这一术语,但她准确地阐释了其概念的精神所在,并将之更为全面地整合成了性别不平等理论。根据其理论,男性和女性的历史关系,从最佳意义上讲,并不表现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或者身份的高低,甚至是积极与消极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长河中,男人是作为绝对的主体而存在的,人就是指男人;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和附属体而 存在的,是男人的客体和“他者”。这里的“他者”是指女人相对于男人所处的边缘化 的、陌生人的特殊处境和地位,而这种处境和地位是低于男性的。由于女人一直被界 定为天生的“他者”,现实世界被认为是男性主宰和统治的,两性之间不可能存在平等。
男性中心主义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是,作品往往以男性为中心,男性按照自己的 意愿臆造了“家庭天使”型的女性形象以规范女性。爱情描写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 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女性成为性的诱惑者,英雄的崇拜者,金钱的俘虏或权势的 奴隶,失去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性叙事中被扭曲化,不是“天使”便是“魔鬼”。将女性神圣化是由于她们为男性而奉献或牺牲,把女性妖魔化 是源于对她们不肯服从的厌恶与恐惧。文学评论中也存在着男性中心主义,它从来不像评价男性作品那样公正、平等地评说女性作品,而是采取种种手段和多种词汇贬低、 嘲讽女性作家的作品乃至优秀作品;它把男性作家的情史和性史作为风流潇洒来颂 扬,而对女性作家的生理和心理给予打击。
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价值系统带有大男子 主义的浓郁色彩,拔高男性,贬低女性,甚至抹杀了有些女作家的地位。男性中心文化 严重阻碍了女性的文学创作活动,男性从一开始就篡夺了本属于女性的权力,就开始 任意地书写女性的历史,使人类对女性文化无法获得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随着20 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女性主义者真正对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文化本身 提出质疑。她们认为,颠覆男性中心主义,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建立女性自 己的诗学,是实现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男性中心主义文化 的历史源远流长,对它的颠覆是任重而道远的。
撰写:冯蓓
来源:文化研究关键词(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编辑:艺术学人
声明:本平台支持艺术、学术、文化传播。发布或转载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合作、投稿:yishuxuer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