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防科技大学发出通知
要求各单位
认真学习贯彻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
推动会议精神
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今天
小编系统梳理了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点名”的4项科技成就
载人航天、火星探测
资源勘探、能源工程
这些成就背后大部分都有
国防科大科研团队的奋斗
付出和奉献
一起回顾
关键词一:载人航天
为“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去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首舱“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空间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与其它航天器一样都会受到各种太空环境要素的直接影响,气象海洋学院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开发出地球电离层、行星际和火星环境等模型,为时间窗口选择及火箭发射等任务提供了有效支撑,助力“天和入九天”。
近期,该团队持续围绕太空环境预报预警、效应评估和辅助决策开展系列工作,为空间站安全运行和效能发挥不断作出科大贡献。
助力高清“太空大片”传回地球:
去年8月,“神舟十二号”两位出舱航天员与地球同框的太空打卡照“火了”,地球上之所以能收到高清的出舱画面和清晰的声音信号,电子科学学院新型天线技术团队研制的两型天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型天线”:一个是遥测通信天线,一个是图像传输天线。这两型天线分别位于舱外航天服的后下部和头顶上,主要承担了出舱航天员的语音遥测数据和图像无线传输任务,相当于出舱航天员的“耳朵”和“眼睛”。
保障“太空出差三人组”顺利回家: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面,准确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空天科学学院张青斌团队在此次任务中参与了返回态势显示软件的研制与现场调试任务,为搜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了空中飞行管道预测和落点区域预报等重要信息支撑,保障了此次返回搜救任务的圆满成功。
为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提供计算支撑:
“数值风洞”能够在超级计算机上对航天飞行器开展虚拟数字化风洞实验,是高性能计算技术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交叉融合。国际上的航天强国均依托其顶尖超级计算机建成了“数值风洞”,大幅提升了航天飞行器CFD数值模拟能力。
计算机学院与相关单位合作,依托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突破了大规模异构协同并行计算、海量数据可视化、复杂CFD软件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数值风洞原型系统,为我国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提供了计算支撑。
关键词二:火星探测
助力“天问一号”成功着陆:
去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空天科学学院张青斌团队围绕火星降落减速过程的物伞多体动力学问题,建立了各阶段高保真的动力学模型、研发了相关仿真分析软件、评估了多种开伞控制策略。
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降落伞减速系统的设计与研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三:资源勘探
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精度: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第一大国,但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对外高度依赖,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的大战略,但是找到经济上可行的储备就像大海捞针般漫长且昂贵。能源勘探非常依赖于从地震数据中获得的反演模型,此过程需要复杂的算法。如何将“算法”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实现经济上可行的能源储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计算机学院天河应用刘杰研究员团队为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面向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天河超算,构建与之体系架构适配的高度优化算法进一步缩短数据处理周期,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精度,助力建设国家自主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平台,提升油气勘探项目工作效率,为油田企业实现增储上产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该平台先后服务于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单位重点项目实施,以及多所民营油田服务企业的业务实施,为我国油气勘探行业实现软硬件自主创新、突破国际封锁提供了有力保障。
整理 | 颜瑾
综合 | 韩雪 葛林楠 顾莹 辛宏明 张青斌 高莉华
编辑 | 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