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无法忘记那双眼睛:噙着泪,下颌微微上扬,迎着风,无情柔态任春催,柳一样的坚韧立在窗边,被阳光绘成素描。
福利院全貌。
她是文柳,在铜仁市儿童福利院生活了11年,现系职校音乐专业的学生。
罗芳,文柳在福利院的室友,21岁。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自幼失去双亲后,姐弟三人在福利院居住。憋着“人争一口气,树活一张皮”的劲儿,姐姐考上西南大学,她考上贵州师范大学,弟弟今年参加高考。
李进芳,福利院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北京语言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州一家科研所工作。
杜军宝,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福利院担任辅导员。
……
铜仁市儿童福利院“盛产”大学生,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英雄莫问出路,铜仁娃读书是凶!”
2014年,该院走出第一位大学生,从那时到现在,共有11个孩子考上本科,8个念大专,读高职、中职者更多。
福利院,求学路,人世间。
福利院的荣耀墙。
福利院的书法室。
三个关键词,串起一个福利院孩子前二十年的人生轨迹,没有悲情的渲染,平静的回忆如一条缓慢流淌的河。可突然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天地之间无限宽广,只因谈到从书本中汲取到的浑厚力量,这成为他们人生的新希望。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孩子们坚信,奋进就能拥抱诗和远方。
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2月23日,铜仁火车站。
“去哪儿?”铜仁的哥熟练地按下计价器,微微侧头问道。
“儿童福利院。”我出示手机地图,指了指导航标志。
文柳
罗芳
代泽仙
后视镜里的世界,街景一直在后退。我正设想见面时的开场白,车厢异常沉默,但很快被打破。“那帮小孩挺不容易的。”司机大哥发话,我竖起了耳朵,他没有等我接腔的意思,自顾自地继续说:“我们知道好多娃娃都考取了大学,比一些爹妈管起的,还要强!”
在铜仁人的心里,这帮娃子蛮争气。
碧江区新华中路108号,出租车停在路边。抬头所见一栋5层楼的白色建筑,正是此行目的地——铜仁市儿童福利院。院子挺阔,更阔的是一楼的荣耀墙,贴满了全国各大高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和学生获得的荣誉证书,包括北京语言大学、江苏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苏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等。
“每次从这里经过,我都蛮自豪。”福利院教师黄毅笑语晏晏,他是书法老师,院内设有专门的书法教室,“练字不仅练的是形,更是习心。有些小孩脾气易急、躁、暴,来写几个大字,性子慢慢就沉下来了。”今年春节,师生携手完成了1000余副对联赠予铜仁市民。
黄毅的兴致很高,他说,2019年大丰收,有6个娃娃考上本科,其中5个是一本。“没有家长监督学习,人人读书靠自觉,晚自习时大孩子还会辅导弟弟妹妹的功课。”
在福利院,院长是大家长,97个孩子都是兄弟姊妹。
“罗芳来练字了。”顺着黄毅的话音,我的头往外探,看到一个年轻女孩走过来,微笑着问好。
罗芳,中等个子,齐肩短发,小脸上架着一副眼镜,身穿米色棉服,一开口软软糯糯的,像极了邻家小妹。
“我的老家在松桃。”还差4个月就吹22岁生日蜡烛的罗芳,对家乡的印象并不深刻,“可能是因为我很小就离开了。”
女孩说话的声音是轻的,口吻也淡,仿佛风一吹就把她的话吹散了,但笑容很真实,像三月里绽放的鲜花。她说,父母去世以后,关于他们姐弟仨的归宿问题成为了家族争论的焦点,是留是走? 留由谁照顾? 奶奶那么大年纪了,怎么负担得起三个小娃的生活起居?
大人们辩得激烈,小小的罗芳沉默地看着眼前一切,关键时刻,婶婶一语惊醒众人,“婶婶认为,由奶奶来抚养三个年幼的孙儿很不现实,她提议把我们接到铜仁,接受更好的教育。”
婶婶的家庭负担重,丈夫生病,儿子求学,如果再添三张吃饭的嘴,日子就太难了。就这样,11岁的罗芳牵着弟弟的小手,进了儿童福利院,后来姐姐也被送来。
“婶婶对我说,你现在学习成绩那么好,一定要坚持下去。福利院除了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供你们读书。只要肯学,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
小小的人儿有了清醒的认识“读好书等于有出路”。也是从那时候起,罗芳基本消弭了孩子气的任性,她和姐姐以近乎顽强的方式在学习,“因为我知道,已经没有可以撒娇的对象,读书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可对我而言,这是最好的出路。”女孩是靠着这股信念一路升学,她认为知识的力量就是扎根社会的“原始本钱”;她渴求快快成长,有足够硬的鳞保护弟弟。
姐姐最终考上了西南大学,罗芳在高中时成绩保持在班级前五、年级前十,综合各方面考虑选择了贵州师范大学,现在是大三学生,有读研的计划;小弟罗川今年备战高考。
“我们家,我们仨,终于长大了,成为彼此的靠山。”女孩说着说着就哭了。
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学习氛围超浓!”22岁的代泽仙在评价生活多年的福利院在营造读书环境时,用了“下足功夫”四个字。
鼓励上图书馆,鼓励学外语,不懂ABC就主动学一门技术,总之不能游手好闲。“话说回来,谁也不好意思闲,一个个都飙着劲儿学,哪个脸皮厚的愿意鹤立鸡群啊!”
虽没有5点钟起床背单词,但6点半寝室灯亮,有人披衣而起捧卷而读,实属常景。
代泽仙就读于吉林工商学院。“她考大学的经历说起来都可以拍一部剧了,名儿都想好了,就叫‘黑马女孩’。”
好友的调侃,代姑娘并不生气,她说自己最终能读大学“自是有故事的”。别看她面容略显稚气,语调却带三分老成,“我高一、高二的时候很懵,不知道应该怎么生活。”有些像朴树歌里所唱“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所以她崇尚李子柒的田园牧歌生活,高中没毕业就想回乡下种地。
少年人的叛逆,让中年老师冒了“三昧真火”,一场严肃的对话,让代泽仙醒了。
“骂得很痛,但我知道老师是为我好,她为我的未来担忧。”就一瞬间,固执的女孩再也不愿意“让她看不起我”,既然世人都说我不行,我就行给你们看。
代姑娘对于“距离高考尚不足百日的拼命冲刺”一笔带过,“基础较牢,稍微努力了一下就考上大学”。但帅不过三秒,就被福利院好友刘佩佩当场揭穿,“每天学到废寝忘食。”
黑夜见证了她的呜咽,自然也见过福利院无数个孩子为了梦想追光。无论是罗芳还是代泽仙,亦或是勇于突破自我的刘佩佩,不甘平凡的龙淑江,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控诉命运不公有何用? 活在当下、抓住未来才“不白活一场”,读万卷书是奔赴的方向,直到黑夜散去,直到天边升起启明星。
而有一人,是大伙一致推荐我去采访的追光者。她被公认为福利院“最有出息的孩子”,她的“追光路”感动了很多人。
李进芳,沿河人,在北京语言大学本硕连读,是铜仁市儿童福利院迄今为止,唯一考上研究生的孩子,毕业后在广州一家社科单位任职。
“我走过最远的路,就是从脚下延伸到未来的路。”当李进芳低沉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时,我记录的笔停了下来,决定只当一位倾听者,因为我预感到,她的故事不需要外人引导,就像一条河流,自然而然地把一切带到你的面前。
“我从记事起,脑海中就扎根着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这颗希望的种子是我的父亲亲手种下的,他对我的学习总是管得很严,希望有一天我能乘风飞出小山沟,到更广阔的世界。”
“7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之后5年我在姑姑家生活,初中3年辗转到舅舅家。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敏感而独立的性格就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吧。我一直没敢忘记父亲生前的话语,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没想到的是,命运的选择很快就降临了。”
“初中毕业后,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舅舅建议我读技校,我真的很不愿意,我想读高中,我想念大学。但舅舅无力承担我的升学开支,那时候的我沮丧极了,想呐喊,却喊不出来。舅舅后来决定把我送进福利院,他说,起码能安心念书。”
李进芳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她每晚10点半才回到寝室,而后继续学到零点,早晨6点起床,雷打不动,一月如是、一年如是、三年皆如是。黑夜听到了她内心的怒吼与激情,就靠着这股火一般的拼劲,高考被北京语言大学提前录取,从此走上了“梦想的人生”。
“多年过去,我一直庆幸当初来到了福利院,才有往下走的机会。”李进芳感慨道,从沿河到铜仁,从铜仁到北京,又从北京到广州,走了这么远的路,愈发坚信,“对于出身寒门的人而言,路有很多条,其实最有用的就是读书这条。”
她同意我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是希望“哪怕能激励一两个寒门学子”也是好的!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我们福利院从2014年走出第一位大学生,截至2021年底,共有1人读研究生、11人上本科、8人读大专、高职16人、中职11人。”铜仁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童福权说起这张“成绩单”,满是骄傲,“身为大家庭的童爸爸,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更希望他们都能掌握学识与技术,将来离院进入社会,要么靠知识行走天下,要么有一技傍身吃穿不愁。”
为了鼓励大家学习,福利院尽心尽力给孩子们营造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凡是上高中者,每个月提供800元的生活补助;上大学者,在铜仁市内就读,每月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铜仁市以外地区就读的,每月提供1500元的生活补助,另发笔记本电脑。
“蛮好的!”文柳轻声说道。
文柳,人如其名,像一棵生长在沉静湖畔和风依依的柳树。随和却坚韧,当忆起她的童年、她的家庭时,眼眶蓄满了泪水,却始终扬起头颅,没让泪水滴落。而当我们谈起文学、音乐,她的脸上又如春风拂过、垂柳依依,“我现在中职校读音乐专业,福利院发的生活补助,在食堂吃饭是用不完的,我每个月都会把结余攒起来,买了好多书。”
文柳想考教师资格证,却又苦恼着精神食粮储备得不够,她买了很多有关音乐、英语、教育类书籍,这几十本书占满了她床头的小书架。
“看,这是我的藏书阁。”她兴奋地介绍着,“我的梦就是当音乐老师,有朝一日,一定会圆梦的。”文柳握紧拳头给自己打气。此时她的眼睛就不再是汩汩流泉的圆井,而是两轮弯弯的月牙儿。
告别文柳后,我退出房间,重新推开一扇门,几个女孩子都在,边烤火边依偎着说悄悄话。
她们在玩一个游戏:假想人生——“如果当初没有来福利院,我在哪、在干嘛?”
她们选择用“如果……但”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假设性构想。
罗芳说,虽然童年缺少了父爱母爱,却收获了社会的大爱,让她在儿童福利院健康成长,“如果当初留在老家,或许我已经外出务工或者嫁人了。”
代泽仙说,“现在他们经常讲我以前有多么叛逆。确实不懂事,谢谢高中老师和福利院的叔叔阿姨这么多年来一直关心我、包容我、呵护我。如果他们当初放手,我不会读大学,但幸好,是他们抓住了我。”
“如果”说的是“假想原先轨迹”的人生,后面紧随的“但”字却彰显了不屈,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他们不借谁的光,走到今天,此时此刻,就是英雄!
童福权表示,福利院对于孩子按照“四有”素质来培养:有爱、有责任、有担当,到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现在院内有97个孩子,他们都蛮善良,也蛮听话。”
读书,自然涉及到毕业、就业。21岁的杜军宝自去年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福利院担任辅导员。他从一名受助者变成了援手者。换一个角度看待福利院的职责与使命,杜军宝说:“这也是一种学习,更深层次思考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最终归化于爱的力量。”
童福权说,“现在福利院正在积极地对接各部门解决孩子们的就业问题,福利院既然是他们的家,不能说毕业就等同于离院。我们既希望孩子们在找工作上大胆出击,同时也会保持主动进取的姿态为他们争取更多就业的岗位。”
来源:贵州都市报
一审:张珈瑜二审:郭娟三审:施绍根
终审:刘畅
排版: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