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拒绝容貌焦虑#,不过相较前面的话题(“你有过容貌焦虑吗”),阅读和讨论的人群少了很多。从时趣洞察引擎对关键词#容貌焦虑#的舆情量分析来看,“你有过容貌焦虑吗”这个话题,呈现出持续稳定、定期爆发的走势,足以说明“容貌焦虑“已然成为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心病”。
两个话题的数据对比从本质上来说,“容貌焦虑”不是一个新概念,不过不同的时期叫法不同而已。曾几何时,“容貌焦虑”的主要内容还是“担心自己不够瘦”,现如今,则演变成了多重指标的组合:“白瘦幼”、V字脸、大眼睛、高鼻梁、漫画腿、A4腰……女明星的大眼睛、漫画腿和A4腰现阶段,“容貌焦虑”指涉了双层含义:一是颜值的作用被放大了,二是焦虑的程度被”蓄意”放大了,而 “外表“的作用被过度地强调出来,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原因。深究这个“心病”何以如此,不难发现:社交媒体推波助澜、被带偏了审美意识形态和自我认知的局限是主要原因。社交媒体,容貌焦虑的推手传播学奠基人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和社会学先驱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早在 1948 年《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中就指出:“大众媒体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左:传播学奠基人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右:社会学先驱罗伯特·金·默顿如今的大众传播主要的形态是社交媒体,一方面,媒介体系日趋商业化,社交媒体为了盈利植入广告,促进相关领域的商品消费;另一方面,算法推荐使得个人进入“信息茧房“,你若搜索过与美颜瘦身有关的内容,那么算法接下来会把更多的相关内容推送给你,个人因而可能置于全员皆“白幼瘦”的网络环境之中——充斥着完美身材的社交媒介,如当下短视频平台以及各种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充斥着“标准化”的身体形象,构造出一个泛滥着“白幼瘦”文化的信息环境,个体很容易产生自己就是暗沉肌肤、显老和肥胖的错觉。这样的审美价值体系不断为不符“标准”的年轻群体施加压力,使年轻群体持续对自己的身体自我检视。同时,社交媒体的互动特质使得大量互联网原住民参与到对于他人外貌的评价和审视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符合“完美”审美的形象在社交媒体上得到追捧,获得更多的点赞、评论、转发,获得“颜值能打“的美誉;而在外貌上处于劣势的人群,则可能遭到鄙夷和漠视乃至排挤。插画by Penny年轻人“容貌焦虑”的程度不仅深受环境影响,而且与自身利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当人们深信自己的前途会被外表“拖累”时,自然会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善外表,比如节食、瘦身、整容等,这些都是身体自我管理的积极对策。然而一些无良社交媒体和医美商家联手,将容貌平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使得年轻人投身于内卷化的“颜值竞赛”的同时,对自我的认知也产生偏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中已明令禁止此类广告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理论”可以作为理解这种内卷的工具。个体在后台通过化妆、修图、医美手术等方式将自己调整至最完美的状态,随后将这样完美的自己推至前台即社交平台上,以营造出“瞧瞧我美得毫不费力”的假象,由此引发了其他用户的焦虑,颜值的内卷化趋势明显。正如“自我启发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说的:“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左: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右:“自我启发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要美丽,更要舒服和自由在当代媒介语境下的审美实践中保持理性批判意识,年轻群体才能实现对“美”的选择的自由。驱走“容貌焦虑”,需要有理性的态度和行动。对此,演艺界已经有不少榜样:如在新歌《Rumors》的MV中,说唱才女diva Lizzo身穿垂坠金色长袍和镶钻紧身连衣裤扮演希腊女神,和挺着孕肚的Cardi B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这个重型女孩时刻宣扬“爱自己、爱身体”的理念,不时会上传美照大方展现身材;16码身材的美国超模Ashley Graham也是一个“身体维权者”,她时常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那些因身材而不自信的女孩。日荷混血唱作人Yumi Nu是2021年最火的模特之一,不仅成为登上《体育画报》亚裔第一人,更是出现在Vogue 美国版 9月刊封面上成为封面女郎。左:16码身材的美国超模Ashley Graham右:日荷混血唱作人Yumi Nu《东城梦魇》的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了《东城梦魇》后期的两个小花絮。导演克雷格·卓贝做后期,想把凯特在情欲戏里露出的小肚子P掉,她坚决反对。做海报时试图修掉她脸上的皱纹,她则坚持要求保留真实状态。“他们说‘凯特,真的,不能这样’,而我说‘伙计们,我知道我的眼睛边上有多少条褶,请不要抹去我的皱纹’。”《东城梦魇》的海报与剧照再说回莎拉·杰西卡·帕克,以她的名气和地位,大可找各种医美方法为自己保持青春的容颜,但多年来她从来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年龄,并勇敢面对自己的一切,这点相比一些刻意追求外在美的人,实在更值得学习。
应对容貌焦虑,必须正本清源,端正认知,明白身体不是用来展示或作为资本交换的,树立“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跟别人觉得我外形美不美没有太大关系”的观念。华裔女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道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避免受到大众流行审美的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真正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才是我们的使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与其作品《无声告白》反思大众媒介文化对审美的塑造,既要了解美是多元的,并参与为多元的审美标准鼓与呼,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的身体不够美”这个想法是被社会植入的。变美可能是变好的捷径之一,但也只是“之一“,我们还有其他方式变好,如提升专业水平,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正如伏尔泰曾说过,“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在保持瘦的身材和健康的身体之间,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站在健康一边。你有变美的权利,也有不漂亮的权利。要美丽,更要舒服和自由。撰文—肖练插画—Penny编辑—沈轶微信编辑—李贝妮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