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澜听涛)
2021年末,中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跟全球中高收入经济体65.2%的占比相差无几。这个节点上,哨声响。
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而这个提法,早些时候也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原文为“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这是一个干脆的休止符,以城市面积扩张为核心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时代即将结束,撤县建市设区也不再是深挖城市发展空间的必选项。
根据2021年城镇化率排行榜,青岛以76.34%的成绩位列第三十五位。是排名前35的城市中,苏州以外、第二个非省会城市。按照中国2040年13.45亿的人口总量和78.6%的城镇化率目标看,青岛仍有提升空间。如今风向已转,青岛该如何发力?
1、“撤县建市设区”
为什么不灵了
县,耕于农;市,强在工商与服务。无论是县改市,还是县并入市成为区,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城市“能动力”——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更易形成规模效应,以“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快速拉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中国城镇化率确实籍此一路跃升,由17.9%升至64.72%。然而也正是在60%的节点上,速度缓了下来。
2018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9.6%,2019年首次突破60%,2020年这个数字达63.89%,2021年64.72%,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下降,以及疫情影响下,城市逐渐暴露出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防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但就本质而言,城市化本身有更深层的顽疾。
比如,不具备产业基础的中小城市扩大规模后,却空有体量没有人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空心化;
再比如,传统农业县设区后,被主攻制造的城市边缘化,没法体现规模优势。
这种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必须要重新思考规律性的东西,即产业、人口、资源的集聚,要合理地参考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仍是以人为本。
截至2021年末,青岛GDP总量达14136.46亿元,常住总人口达1025.67万人。万亿经济体量、千万人口规模之下看青岛的新型城镇化,问题似乎已经若隐若现:
工业立市的青岛已经着手催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相应对优质劳动力的渴求愈发迫切;其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过程中,也势必要推进资金、技术、尤其是人才向乡村的流动。
综合考量下,青岛新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不是简单地在“76.34%”这个数字上使劲儿。
城镇化,为什么不叫城市化?因为“镇”、“乡”、“县”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摊开青岛“十四五”发展鸿图,人们看到了“青潍海陆发展轴”上胶州。
2、对青岛的影响
国家层面按下撤县建市设区暂缓键,对青岛来说,影响最大的是胶州。
从2018年开始,胶州就已经开始为撤县(市)改区作准备,当年审议通过的《山东沿海城镇带规划(2018—2035年)》中,提出提出,适时推进青岛胶州市等县(市)撤县(市)设区。
2019年,胶州市主要领导在媒体访谈中表示,胶州市已经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了相关基础性工作,具体划区进度以上级的统一部署为准。
2020年,胶州市政府为取消与青岛市区名字相同的道路,一次性调整全市89条道路名称,加速融入青岛。
2021年11月,针对政府信箱市民提问“胶州撤市划区还有希望么”,胶州市政府进行回复:
“经胶州市民政局落实,胶州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正按照上级的有关部署,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推进,具体最终结果以上级发布的公告为准。”
之前推进撤县(市)设区,是胶州市通过融入核心都市,提升区域能级。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从产业基础还是战略优势来看,胶州都实力不俗。根据日前由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山东共上榜13座城市,其中胶州位列省第二。
不仅有上合示范区这一重要的国家级战略开放平台,胶州市实体经济的加速壮大,也是GDP增速领跑全市的有力支撑。2021年,胶州市市场主体、在营企业分别突破22万家、6万家,签约引进益海嘉里、海尔中央空调等120个旗舰型项目,56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
对撤县建市设区政策的收紧,其实就是在行政力量促成城镇化与区域产业、人口、资源集聚促成城镇化这两条路径中,选择了后者。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的崛起,叠加海陆空铁的区位优势,以及与高密、寿光等潍坊下属区市的频频组局发展,胶州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的不是行政促成,而是客观实力。
3、“苏南模式”的启示
从“慎重”到“严控”,在强调城市集约化精细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县(市)在产业发展上拿出真功夫。
不管是GDP还是财税榜单,苏南四小龙都位居前列。根据2022年四地的政府工作报告:
昆山综合实力连续17年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202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4700亿元;江阴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九连冠”,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张家港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台阶,预计增长8%左右;常熟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迈上27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6%。
县域经济发达的背后,是产业的实力支撑。如果看四地发展模式的话,会发现制造业发达是突出优势,而对科技创新的全力推进是政府报告给出的未来发展路线中的关键词。因为要保持在制造上的强悍实力,“创新”是根本动力。
因此,不是在行政改革上找方法,而是在如何高质量发展上找路径,这是苏南四小龙给其他区域发展提供的启示。
以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创新力打造新引擎,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也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路:
在日前各区市召开的党代会上,胶州市在报告中提出,要壮大临空经济,锻造现代化上合新区的硬核实力,做强创新平台,发力“四新”经济,建设数字胶州,集聚创新要素。
对莱西市来说,实体经济是优势力量,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新”经济产业链条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也被不断拉长。根据党代会报告,今后五年,莱西市将围绕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石墨新材料、绿色建筑、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力,构建富有莱西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6+1”产业体系。
智能家电、高端化工、食品饮料、高端装备是平度的四大主导产业,党代会报告中,平度市提出要更加突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狠抓十大重点产业链建设,到2026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建成省级创新型县(市)。
“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发出的,其实就是城市要高质量发展的信号。青岛正以实体经济的长足发展、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给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