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落实好国家战略,找准自身坐标定位,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这成为摆在盐城干群面前的重大课题。
空间大,是盐城在众多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非常独特、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何化空间优势为发展优势?盐城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市场、大基地需求,创新发展思路,与上海、常州、苏州携手高起点规划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全力打造长三角最佳的产业转移、创新转化、功能拓展的新空间。
这一创新之“风”,吹动长三角一池“春水”。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江苏省发改委也大力支持,常州市委市政府、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积极响应,上海临港集团、光明集团等企业热情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正成为各方携手实施国家战略、共同打造的长三角一体化实践样板。
如果说盐城左手高高擎起的是“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那么右手紧紧握住的一定是“黄海新区”,这是盐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创新“法宝”。
“聚力打造5条规模较大、龙头突出的地标性产业链,着力发展8条特色显著、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培育突破10条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潜力产业链,形成‘5+8+10’产业链梯次培育格局……”盐城的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战略空间上,更体现在抓产业发展的智慧上。“我们聚焦细分领域,梳理排出晶硅光伏、风电装备、不锈钢、动力电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地标性产业链,精密结构件、印制电路板、石油机械等优势产业链,光电显示、工业互联网等潜力产业链,全面构建产业生态,大力提升发展韧劲。”盐城市工信局负责人说。
入选重点产业链名单的23个产业链,都是发展潜力较大,具有较强市场增量空间的产业链。其中,晶硅光伏产业规模从2014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70亿元,是省内光伏产业发展最快、集聚度最高地区;动力电池产业链的SKI、比亚迪、蜂巢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已建成产能30GWh、在建和签约产能106GWh、规划产能50GWh,2025年有望突破200GWh。
海棠为媒、文旅搭台、数字唱戏。盐南高新区去年举办的海棠文化嘉年华暨大数据产业大会,成为盐城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
盐城一直心中有“数”。数字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实、前景好,集聚了东山精密、康佳电子、立讯精密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千亿元、三年实现总量翻番。位于盐南高新区的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区,是盐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也是江苏唯一的部、省、市合作共建园区。
数字赋能成效明显。盐城全面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工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超过60%,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获批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试点,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新增省星级企业上云数1000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盐城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盐城切实提升数字产业规模能级,做优做强盐南大数据产业园,打造全国大数据产业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大数据产业基地。
作者:李园园
编辑: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