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下拉刷关键词排名火丿星1(关键词排名想加超人下拉系统)

时间:2023-11-07 信途科技新闻资讯

文◎王海龙

摘要:在元代复古热潮的背景下,诸多书体得到复兴,出现了书史上特有的繁荣现象。赵孟頫作为当时复古思潮的引领者,对传统书体,特别是对魏晋、唐代书法极尽追捧。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材料,了解到自元、明至今天,大部分学者对赵孟頫的行、楷、章草等书体的研究居多,但将其篆书作为个案研究的学者极少。即便在一些论著中涉及了赵氏篆书中存在的某些现象,但也只是把它放在元朝整个时代下篆隶书风特征平面解读的范围内,草草几笔,不仅叙述简略,同时个中观点也存在着颇多争议。

本文由赵孟頫楷书题记出发,对目前能够见到的赵氏的篆书作品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赵氏存世的篆书作品很少,能见到的只有碑额、题记和墓盖等,共计三类,总数为十几种。本文以赵氏的活动年代为根据,将其篆书书风分作早、中、晚三期,通过对赵氏三个时期的篆书作品的整理、归类、对比,分析,尽量还原其复古的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复古思想的意义何在。

关键词

元代、赵孟頫、篆书

正文

本文根据篆书碑刻与墨迹的区别,对赵氏的篆书书风的成因尽量做到追根溯源,以期探索有元一代对小篆书体的继承和演变。

《胆巴碑》跋文

一、一些涉及赵孟頫篆书研究的重要论著简述

近些年来,关于元代篆书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关于赵孟頫篆书相关问题的专门研究还很少。列举数家:

1、傅申先生在1987年版《海外书迹研究》仅对赵孟頫流传在海外的一些书法作品做了简单分析,但未对赵氏篆书的相关问题做详细讨论。

2、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莫家良副教授发表的《元代篆隶书法试论》一文中,认为赵氏篆书的取法对象和字法来源当是《石鼓文》《诅楚文》等秦系刻石,以及李斯、李阳冰、徐铉等有承接关系的《说文》篆文体系。

3、黄惇先生在2005年版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特意列出了《元代篆、隶书家》这一章,介绍了赵孟頫和赵派书家群。

4、中央美术学院2008届蔡梦霞博士论文《元代篆、隶书法研究》,其文章探讨了赵孟頫篆书的复古特征,主要详细介绍了《广福寺观音殿碑》篆额、《玄妙观重修三门记》题记、《六体千字文》和《张总管墓志铭》篆额。

5、台湾大学文学院艺术研究所2010届研究生罗启伦的硕士毕业论文《创意师古把元代书法复古下的篆书发展与诸问题》一文,以篆书为出发点,对“古意”这个问题做了着重研究。

6.南京师范大学2011届研究生江建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元代篆书研究》中,将赵孟頫及赵派书家放在一起讨论,把赵孟頫篆书碑额分成汉篆厚重和流丽精美两类,对其个别作品在用笔、结构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赵孟頫存世篆书、篆刻做作品的搜集与分期

总体上,赵孟頫有很多作品存世,透过他的诸种字体能看出其是一位全能型的书法家,赵氏曾书《六体千字文》百数遍,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目前存世的赵孟頫的篆书作品主要有碑额、题记、篆盖等,整幅的大量书写篆书的作品暂未见到。

根据搜集、整理结果来看,赵氏的墨迹作品主要的有:《六体千字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张总管墓志铭卷》《湖州妙严寺记》《胆巴碑》《杭州福神观记引首》《光福寺重建塔记》《昆山淮云院记》《仇锷墓志铭》;石刻篆额作品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长明灯记》《万寿宫碑》《乾明广福寺观音殿记》《杨之庆碑》《杨氏先莹碑》《张留孙公碑》《程钜夫妻徐氏追封碑》《孔治墓碑》《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定演大师道行碑》。

本文通过大量搜集赵孟頫篆书作品,经过研究、归类、分类,把其作品分为早年(50岁以前)、中年(51~60)、晚年(60岁以后)三个时期进行分析研究,列表如下:

(一)赵孟頫早年的作品

这时期,赵氏的书法作品有《王深及妻宁氏合葬志》和《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王深及妻宁氏合葬志》的碑额,为赵孟頫40岁的作品其整体厚重大气,用笔厚实不乏生动,每个字都成方形有汉代方正大气的特点。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字形偏长更接近小篆体的特点,线条圆劲细腻,起笔轻灵但略显粗糙含蓄收笔稍急促,有明显的粉笔痕迹,如“门”字两竖笔,可见早期作品比较生疏,整体结字安排匀称精美,可见是他刻意安排、精心布局的效果是他早年的佳作。还有值得关注的是,他在此作品中特别运用了大篆的结构富有变化。主要表现在“重”字的“口”处理成圆形结构而在小篆里是长方形的结构,“一”画写为两个“斜”笔而在小篆里是两个弧线组成的椭圆形,“修”字左边单人旁的“撇”笔(在小篆里为“竖”笔)改为“斜”笔。他利用几何形的相间排布,书写上比较放松随意,加上组字元素方圆结合,从而使整个字的构成丰富灵动且饱满,避免了小篆体的板正的弊端,同时也能够看出赵孟頫的创新精神。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二 )赵孟頫中年篆书作品

此时期作品存世不多,有《故总管张公墓志铭》《湖州妙严寺记》《昆山淮云院记》和《定演大师道行碑》,这个时期作品风格趋向多样化,且可以看出这几件作品风格差别明显,体现出了赵氏中年时期篆书风格探索多样性。赵氏中年的书写风格基本成型,笔力厚重凝练,线条控制均匀,接近笔笔中锋,但不失灵活,厚重而不臃肿。不像早期作品那样粗糙随性,更讲究用笔的精细,控制力游刃有余,无论在起收笔,还是转折搭接方面,做的是毫无瑕疵。此时期字形略长,可以推断出他可能对李斯和李阳冰篆书的研究比较密集,效法李阳冰的元素比较多。从气息上看,也能够感受到李阳冰、李斯的书风痕迹。字法来源虽更趋向小篆体,但依然存有大篆的痕迹,例如,中“总”字处理提手旁的两个“横”笔分别为两“斜”笔,“心”底去掉“捺”舒展笔画。

(三)赵孟頫篆书晚年作品

赵氏晚年的篆书作品较多,书法风格完全成型,用笔凝练,结体把握娴熟,书写起来很是得心应手,结构和整体章法安排精心。整体宽博厚实,字体结构带有汉篆结字的风格,线条婉转厚实,笔力钢筋。其晚年篆书包括《帝师胆巴碑》《广福寺观音殿碑》《杭州福神观记》《程钜夫妻徐氏追封碑》《张留孙墓碑》《仇锷铭碑》《光福寺重修塔记》《杨氏先莹碑》《万寿宫碑》《杨之庆碑》《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赵氏晚年作品把汉篆、金文、小篆更完美的结合,作品端庄雅致而丰富有生气。像《胆巴碑》中“敕”字,处理为“束”字“横”笔为两个“斜”笔(小篆里是半椭圆形),“口”横线连接两个弧线,“丿”“捺”笔为两个斜线。“广”字头“横”变为两个“斜”笔。《昆山淮云院记》《杨氏先莹碑》和《杨之庆碑》可以看出李阳冰的影子就尤为明显,线条偏细且转折多为圆转,《广福寺观音殿记》和《万寿宫碑》整体风格则接近李斯的面貌,在转折处整体比较方且含有圆转的笔意。

《胆巴碑》跋文

(四)印章与篆书的融合

在元代这个时期文人制印师法秦汉,很注重篆书的研究与学习,大多数人认为书法是印章的基础与源泉,书法的结字与用笔也影响到印章要具有书写感,从而印章与篆书也联系到了一起。元代文人所用的印章主要可以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赵孟頫引领,以秦小篆风格入印的元朱文;另一类是赵孟頫好友吾丘衍所提倡的,要以汉印为范本的白文印。这两类印的风格不难看出元代书家们对印章要取法秦汉的重视,体现出当时印章的复古理念,也反映了元代篆书不同的书写风格对印章的重要影响。

在元代能篆书者亦能篆印者为数不多,虽然元代早期的赵孟頫、吾丘衍等人多是只篆不刻,但他们积极倡导篆印活动的篆书,例如,赵氏非常倡导对汉魏印章典型质朴的风格的学习,亲手画印文,完成后交给刻印工匠完成印章。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元朱文和仿汉印两类印式的确立,奠定了文人印章艺术的地位。

赵氏的篆书风格受李阳冰篆法的影响很大,加上学习秦代小篆以及《诅楚文》等,使得他的印章风格鲜明,而又不失古法。赵氏着重改变了唐宋以来九叠篆文带给当时印坛带来的陋习,赵孟頫开创的元朱文,形态优美,风格典雅,有浓厚的书写性,影响了元代朱文印章的艺术形式。

三、赵孟頫篆书复古的意义

从唐代的李阳冰以后,很少有正统篆书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从唐代末至期到元初的370余年间,篆书大家也只有徐铱、徐楷、郭忠恕、党怀英等人。究其原因其中一方面是书法字体发展至唐宋时期,朝廷追求文字的实用和传播,因而行、草、楷各书体己进入比较完备的现象,特别是楷书、行书在繁盛的经济环境下有助于书写和识别,各个社会阶层也都争相使用,然而篆书的文字相对于楷书、行书对于普通大众很难识别,篆书也仅适用于特定情况和特殊场合,缺少群众基础,所以很少有人使用篆书这类古体书法,因此篆书便进入了被人忽视的境况,迟迟的得不到应有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篆书的结构比较复杂、笔画繁多、字法和结构严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性情的随意挥洒,故在宋代也进入了冷落期。

所幸的是两宋时期关于收集金石铭文、收藏金石古玩的风气却十分盛行,金石学科的兴盛为古文字学研究带来了生机,这一时期留下了很多著作,例如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郭忠恕的《汗简》,赵明诚的《金石录》,王厚之的《钟鼎款识》,欧阳修的《集古录》等,这些著作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使元代的文人书家对金石和文字学的研究得以盛行,并能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有名望的篆书家,大都在文字学、篆隶和印章方面有著述,代表性的著作有赵孟頫的《印史序》,吾丘衍的《学古编》和《周秦石刻音韵》,周伯琦的《说文字源》,应在的《篆法点画辨诀》。这些篆学研究著作引领元代篆书创作进入文人书法的轨道上来,促进了元代篆书艺术的发展。

在这种全面复古的环境下,促进了赵孟頫研习传统古文字学和金石学著作,使他对书法全面性有了认识,进而是他对小篆有了无尽的热爱,因而促成了其篆书取法的广泛性。赵氏的取法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他通过不断的探索临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因而,在其影响下,元代篆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篆书名家也层出不尽。

另外,赵氏确立了元代篆书要恢复古法、崇尚古法的思想,为篆书的学习创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赵氏把元代篆书引进了学习秦汉正统书法的正确道路,为后来篆书的延续指明了道路。当今篆书的混乱期,书家们纷纷追求风格化,从而偏离正统篆书的轨道。

《淮云院记》

现能见到的元代以前篆书书法大都是碑刻拓本或者后世翻刻拓本,看不到当时书者书写时的“挥运”状,从中也很难窥探小篆笔法的发展脉络,以及在这个传承过程中笔法的演变,导致现在后学者去追膜秦小篆和李阳冰小篆笔法也只能望其盔壳,想穷尽其研就带来很大困难。赵孟頫作为正统小篆的继承者,并且有留世的篆书书法墨迹,恰巧填充了这个空缺,通过赵孟頫留存的墨迹范本为后世去探寻小篆从形成到发展,笔法的样态便有迹可循,赵孟頫的篆书在整个篆书发展史上起到了一个连接、贯通的作用。所以,即便今天来看,赵氏的思想和作品依然为大家在对篆书艺术的学习和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赵孟頫的篆书艺术引领了元代主流的审美倾向,后来的明朝清初的篆书家们都将这种精致的文人书风作为篆书艺术的至高追求。可悲观的是在后人学习篆书的过程中,笔法被逐渐的简化和一味追求字形结构的不同,而忽视了篆书艺术那种特有的书写意味,失去了正统篆书婉转而通达、精细雅致的特点。于是,明代和清初的篆书艺术并没有太多的突破,反而朝着呆板、僵化的方向发展。像赵孟頫这种,既学习传统又勇于创新突破的书家,在鼓励后人学习篆书、创新风格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赵氏在篆书上的大胆突破,为后代篆书新局面的形成埋下了一个伏笔。

【文章摘自:《今古文创》2021年05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tukeji.cn/xintu/62698.html

相关文章

现在,非常期待与您的又一次邂逅

我们努力让每一次邂逅总能超越期待

  • 效果付费
    效果付费

    先出效果再付费

  • 极速交付
    极速交付

    响应速度快,有效节省客户时间

  • 1对1服务
    1对1服务

    专属客服对接咨询

  •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

    不断升级维护,更好服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