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外有青山映城,内有花团锦簇。阳春三月,从城市出发,沿着绵延90公里的龙泉山脉,127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的公园城市特色生态景观铺陈开来。深丘峡谷、花海林麓、湖光山色,顺应地貌差异就地打造的多维度景观,兼顾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让龙泉山森林公园成为久居城市的成都人踏青赏花的好去处。
而这还仅仅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居于公园,开窗见绿,在第44个植树节前夕,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获悉,2021年,成都共有309万人参加各类义务植树活动,累计履责1183.4万株。这些新绿,也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名片。
三个关键词
看2021年公园城市为幸福加码
“巩固”:自然生态本底持续巩固
在过去的2021年,备受关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获批设立。成都全域增绿行动已实施增绿项目2888个,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1%,未发生森林火灾。全市记录高等植物4459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00种,9427株古树名木完成挂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茅。
“构建”:公园绿道体系初步构建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和“百个公园”示范工程持续推进,2021年成都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新建成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公园30个,打造“金角银边”示范场景200个,新建社区花园70个,新增绿地面积1800公顷。
“转化”:林业园林价值创新转化
此外,成都还积极推进花卉苗木、竹林竹艺、生态旅游等优势生态产业“建圈强链”,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5家、林业专业合作社971个,青白江木材加工贸易园区成功创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021年林业产值达970亿元。“户外经济”“首店经济”“周末经济”等新消费新业态迅猛发展,打造新金牛公园、天府艺术公园等场景品牌120个。
四级林长制
6804名林长加快推进全域增绿
成都是首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近年来,成都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先行试点,建立林长组织体系,将全面推行林长制与河(湖)长制社区治理等,有效统筹、有机贯通。
去年,成都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行建立林长制是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的要求,是建设公园城市的有效抓手,是压实生态保护的根本举措。要求在成都全市设立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目前,成都已明确市级林长29人、县级林长392人、镇(街道)级林长1662人、村(社区)级林长4721人。同时,为加强重点生态区工作统筹,市级层面创新设立4个跨区域的重点生态区林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组织责任体系。
各级林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增绿、护绿、用绿”上下功夫。以全面提升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重点,持续实施“五绿润城”示范性工程,加快推进全域“增绿”。同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森林、湿地、公园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的整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系统实施科学“护绿”。此外,结合区域特色,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一县一特色、全市一体系”思路,创新开展科学“用绿”。大力推进生态资源保护和发展,实现“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
图片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供
四个新做法
为生态城市建设贡献“成都经验”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成果,与积极推进建立林长制密不可分,而在此过程中,成都采用的创新性做法,也为全国的生态城市打造贡献了“成都经验”。
突出生态共治、林园一体。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明确成都林长制责任范围包括森林、林地、湿地、公园、绿地、绿道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城乡林业园林资源保护全覆盖。
突出工作共推、整体联动。有机贯通林长制与河(湖)长制、社区治理等工作,系统构建“市统筹、区(市)县主责、镇(街道)运行、村(社区)落实”的整体运行机制,加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整体联动格局。
突出形态共融,注重价值。把全面推行建立林长制作为“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依托良好生态本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培育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林盘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突出参与共建、绿色发展。针对成都林业园林资源保护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鲜明特质,创新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行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探索“市民林长”“村民(居民)自治+林长制”等全新模式,激励社会主体参与共治,形成绿色发展新风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