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志于学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与姓颜的女子未婚交合而生下了孔子,是在尼丘山向神灵祈祷后才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下凹,所以起名叫丘。字仲尼,姓孔。
儒家圣人孔丘
孔丘刚出生不久,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东部,孔子无法确知他父亲的墓在哪里,因母亲对他隐瞒了这件事。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就把灵柩暂时停放在五父衢的路旁,大概是出于慎重而没有马上埋葬。陬邑人概父的母亲告诉了孔子他父亲的基地,然后他才把母亲的灵柩运往防山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带,季氏设宴款待名士,孔子前往赴宴,阳虎排斥他说:“季氏款待的是名士,不能让你参加。”孔子于是退出去。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盩子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祖先在宋国败落。他的先祖弗父何当初本来是宋国的继承人,让位给弟弟厉公。等到正考父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鼎上的铭文说:‘第一次受命时曲身而受,第二次受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走路时靠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用这个鼎煮面糊,煮稀饭,以此糊口度日。'他的恭谨节俭到了这种程度。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当国执政,但必定会有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丘年少而喜好礼仪,大概就是要成为显达的人吧?我马上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做老师。等到孟盩子去世之后,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就去向孔子学礼。这一年,季武子去世,平子继位。
孔子家境贫寒而且地位低贱。等到成年后,曾经做过季氏的门下小吏,负责管理仓库,出纳钱粮计算得清楚准确;又当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繁殖得很好。于是被提升为管理营建的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叫他“长人”,觉得他跟常人不同。因为鲁国再次善待他,所以返回鲁国。
孔子拜见老子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君说:“请让我和孔子一起到周去。”鲁君给了他一辆车,两匹马,一个僮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见到了老子。
告别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别时赠送财物,仁德的人送别时赠送言辞。我不够富贵,就盗用仁德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你送行,这些言辞是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靠近死亡,这是因为他喜欢非议别人。博学善辩,见识广大的人常常危及自身,这是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做子女的不应该只想到自己,应该一心想着父母,做臣子的不能够只顾及自己,而应该一心想着君主。”
孔子从周室返回鲁国后,门下的弟子渐渐多起来。
三十而立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向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弱小而且地处偏僻,为什么能够称霸呢?”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家虽小,但志向远大;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公正。曾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来的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跟他交谈了三天,就让他主持国政。凭借这些而奋发进取,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称霸还小了些。”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和邱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又共同攻打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后,逃到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发生内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接近齐景公。和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就认真学习起来,三个月尝不出肉味,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景公说:“好啊!真要是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很多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
另一天,又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的要点在于节省财力。”
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圆滑善辩,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高傲而且自以为是,很难把他们作为臣下来驾驭;推重丧事,竭尽哀伤之能事,不惜破产来追求厚葬,不能使这种做法成为风气;到处游说求取官禄,不能让他们治理国家。自从大圣大贤去世以后,周室已经衰微,礼乐制度残毁坏也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过分讲究仪容服饰,制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的礼仪,刻意追求举止行走合乎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都学不完,一辈子也弄不清楚。国君想用这些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引导百姓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子贡
此后景公只是很有礼貌地接见孔子,不再向他询问礼仪的事情。有一天,最公对孔子说:“给你季氏那样高的待遇,我现在做不到。”只用上下卿之间的礼节来对待孔子。
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听说了。有一天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回到鲁国。
四十而不惑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在乾侯去世,定公继位。定公继位后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桓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季桓子挖井时得到一个陶罐,里面有个像羊的东西,去问孔子,并且说“得到一只狗”。
孔子说:“据我所知,是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物是夔和罔阆,水中的怪物是龙和罔象,土中的怪物是雌雄不分的坟羊。”
吴国讨伐越国,摧毁了越国都城会稽,得到一节骨头,其长度就占满了一车。吴国派使者问孔子:“什么骨头最大??”孔子说:“大禹把群神召集到会稽山,防风氏来晚了,大禹就杀了他,暴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占满一车,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
吴国使者问:“谁是神呢?”
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能够兴云致雨造福天下,负责监守山川并按时祭祀的就是神,守卫社稷的是公侯,都隶属于王者。”
吴国使者说:“防风氏的职守是什么?”
孔子说:“汪罔氏的首领监守封山、禺山,是盩姓。在虞、夏、商时期叫汪罔,在周代叫长翟,现在叫做大人。”
吴国使者问:“人的身高是多少?”
孔子说:“憔饶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高的不超过三尺,是最矮的。最高的也不会超过三丈。”
于是吴国使者说:“这真是了不起的圣人啊!”
孔子周游列国方向图
季桓子有个名叫仲梁怀的宠臣,和阳虎有嫌隙。阳虎想驱逐仲梁怀,公山不扭阻止了他。这年秋天,仲梁怀更加骄横放肆,阳虎把他抓了起来。季桓子发怒,阳虎就把季桓子也囚禁起来,跟他订立盟约后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更加轻视季氏。季氏凌驾于鲁国公室之上,他的家臣掌管了国家大权,所以鲁国从大夫以下的臣子都不守本分,背离了常道。所以孔子不愿意做官,退回来研究整理《诗》《书》《礼》《乐》,弟子越来越多,直至很远的地方,无不前来向他求教。
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生在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处奔波,也难于实现他的理想。在他五十六岁那年,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参与国政。可是只有三个月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他只好辞职。
孔子任大司寇
接着孔子先后到卫国、陈国、宋国,但都容不下他。他在宋国与弟子练习礼节,宋国的司马对他的这套礼节很厌恶,想杀掉他,把孔子吓得慌忙逃出宋国。
孔子又来到郑国,他的弟子们都失散了,只剩子贡一个人还跟在他身边。
孔子心情十分忧郁,自己孤独地站在城东门下。有一个郑国人瞧见孔子的这副模样,便对子贡说:“东城门底下站着一个人,我看他的脑门有点像尧帝,他的脖子很像皋陶,他的肩膀很像子产,他的个子虽然很高大,但是腰以下却比大禹短三寸。我看他那憔悴颓丧的样子,活像丧家之狗!”
子路
子贡听了这个人的话,觉得这是侮辱孔子,就赶忙对孔子如实说了。孔子却毫不在意,欣然地笑着说:“他说我像这个像那个,那倒未必。他说我像丧家之狗,可是说对了啊,说对了啊!”
孔夫子有一次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卫国卫灵公有个夫人,名叫南子,她听说孔子到了卫国,很想见见他,就派人去与孔子说:“天下各方的君子,凡是愿意与我的君主以兄弟相称的,必定来见见我,而我也很高兴会见他们。”
孔子婉言谢绝了她的邀请,不想见南子。可是南子不肯,又派人去请,孔子没法,只好去拜见南子。孔子进了她的门,向她施了礼。南子隔着帷帐,向孔子答了礼,满身佩带的珠宝发出一阵叮当声。孔子说:“我一向没有来拜见你,今天见了,以礼作答吧!”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些天。有一次,卫灵公同夫人南子乘着一辆车,还有宦官陪侍。孔子坐在后面的一辆车上。他们张张扬扬地从街市上走过,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孔子看到卫灵公这个样子,很有感触地说:“人们是这样喜好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还没见过重视德行像重视女人这样的人呢!”
孔子对卫灵公的行为很厌恶,便很快离开卫国走了。
孔子又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魅想害死孔子,就先把大树砍了。孔子只好离去。弟子说:“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赋予我传播德行的使命,桓魅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与七十二贤人
孔子到了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然而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狼狈得像一只丧家之犬。”子贡据实告诉孔子。孔子高兴地笑道:“那人形容我的相貌,这无关紧要。但他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说得真好呵!真是这样啊!”
孔子来到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里。过了一年多,吴王夫差讨伐陈国,夺取三座城邑而后离去。赵鞅攻打朝歌。楚国围攻蔡国,蔡国把都城迁到靠近吴国的地方。吴王在会稽打败越王勾践。
有一只隼落在陈国宫廷死了,鸟身被梏木做的箭贯穿,箭头是用石头做的,箭长一尺八寸。陈滑公派使者询问孔子。
孔子说:“隼是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这是肃慎人的箭。从前周武王攻灭商纣后,沟通了跟九夷百蛮的联系,让他们各自进贡地方特产,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于是肃慎人进贡用梏木做箭杆、用石做箭头的箭,长一尺八寸。先王为了显示他臣服远方的盛德,就把肃慎箭分给长女太姬,把她嫁给虞胡公,并把虞胡公封在陈国。把珍宝玉器分赐给同姓诸侯,表示亲上加亲:把远方的贡品分赐给异姓诸侯,让他们不忘记服从王命。所以把肃慎箭分赐给陈国。”
陈湣公就派人试着到旧府库中去查找,果然找到了这种箭。
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正逢晋、楚争霸,轮番讨伐陈国,加上吴国侵犯陈国,陈国经常受到侵掠。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这批人中有些弟子志向远大,只是行事有些疏浅,他们有进取心,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于是孔子离开陈国。
经过蒲地,正遇上公孙氏凭借蒲地发动叛乱,蒲地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带了自己的五辆车跟随孔子。他身材高大,为人贤能,勇敢有力,对孔子说:“我以前跟随先生在匡地遇险,现在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中注定的。我和先生一再遭遇危难,宁愿搏斗而死。”
他跟蒲地人拼命搏斗。蒲地人很怕他,对孔子说:“如果你们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出去。”孔子和蒲地人订立了盟约,蒲地人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
孔子于是前去卫国。子贡说:“怎么可以违背盟约呢?”孔子说:“这个盟约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订立的,神灵不会认可。
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十分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问孔子:“可以讨伐蒲地吗?”
孔子回答说:“可以。”
灵公说:“我的大夫们认为不可以。如今蒲地是卫国抵御晋、楚的屏障,用卫国来讨伐它,恐怕不可以吧?”
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信念,妇女有保卫西河这块土地的愿望。我们所要讨伐的,不过是四五个叛乱的首领。”
灵公说:“好的。”但是并没有去讨伐蒲地的叛乱。
卫灵公年迈,懒得处理政务,又不任用孔子。孔子慨叹说:“如果有人任用我,一年就可以扭转局面,三年就能大见成效。”孔子于是离开卫国。
六十而耳顺
孔子向乐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都没有学习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了,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要领。”
孔子学琴
过了一阵子,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法要领,可以学习新曲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蕴。”
又过了一阵子,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意蕴,可以学习新曲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肃穆深思,心旷神怡,显现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情,说“我体会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这个人肤色黔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远大,好像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不是周文王谁又能够这样呢!”
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再拜说道:“我的老师好像对我说过,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
孔子既然得不到卫国的任用,就打算向西去见赵简子。到达黄河边上,听到窦鸣犊,舜华被杀的消息,对着黄河叹息说:“壮美啊黄河水,浩荡而盛大!我不能渡过黄河,也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贡快步上前问道:“敢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师襄子
孔子说:“窦鸣犊,舜华,是晋国贤能的大夫。赵简子没有得志的时候,靠着这两个人然后才得以掌握政权;等到他得志以后,竟然杀了他们才执掌政2权。我听说,剖腹取胎,杀害幼兽,麒麟就不会到郊外来;把池塘水排干了捉鱼,蛟龙就不肯调和阴阳;倾覆鸟巢毁坏了鸟卵,凤凰就不愿飞翔起舞。为什么呢?君子忌讳作害他的同类。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还知道躲避,更何况我孔丘呢!”
于是回到家乡陬邑休养,创作《陬操》来哀悼窦鸣犊,舜华这两位贤能的大夫。然后又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
有一天,灵公向他询问用兵打仗的事,孔子说:“祭祀方面的事情我倒是知道,打仗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第二天,灵公和孔子交谈,看到飞行的雁阵,就抬头仰望,注意力不在孔子身上。孔子于是又离开卫国,再次来到陈国。
夏天,卫灵公去世,他的孙子辄继位,这就是卫出公。六月,赵鞅把卫灵公的太子蒯聩送到戚邑。阳虎让太子身穿孝服,让另外八个人披麻戴孝,假装从卫国前来迎接太子,哭着想回到卫国,因为卫国人阻挡,所以就住在戚邑。冬天,蔡国把都城迁到州来。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孔子已经六十岁了。因为卫国太子蒯聩在那里齐国帮助卫国围攻戚邑。
夏天,鲁桓公,整公的庙发生火灾,南宫敬叔前去救火。孔子在陈国,听到失火的消息,说;“着火的地方一定是在桓公盩公的庙吧?”随后证实果然如此。
有一天,子路正在路上行走,遇到一个扛着除草工具的老农,说:“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农说:“你们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我怎么知道。”说完,拄着拐杖除起草来。子路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再去找时,老农已经走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移居蔡国后的第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
孔子准备前去答谢,陈、蔡两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讽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端。如今久居陈、蔡之间,大夫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的意思。现在的楚国,是个大国,前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受到楚国的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一起派遣服劳役的徒众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无法前往,粮食又断绝,随从的弟子生病,个个无精打采。孔子却仍然不停地给他们讲学诵诗,弹琴唱歌。
子路面带窘色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窘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面对窘困仍能坚守节操,小人遇到窘困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子贡气得脸色都变了,孔子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多识的人吗?”
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种基本原则来贯穿所有的知识。”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恼怒,就召来子路问道:"《诗》中讲'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上徘徊”。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呢?”
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修炼不够吧?所以别人不相信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掌握还不够吧?所以大家不放我们走。”
孔子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仲由,假如有仁德的人必定受人信任,哪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如果有智谋的人必定能畅行无阻,怎么会有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来,子贡进去见孔子。孔子说:“子贡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中徘徊”。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
子贡说:“因为先生的学说太博大了,所以天下诸侯没有哪个能容纳先生的。先生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点呢?”
孔子说:“子贡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播种庄稼,但却不能保证一定有收获,能工巧匠制造的器具也未必能使所有人都称心。君子能够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学说,能用一定的方法规范社会,按照一定的次序管理国家,但不一定能被社会接纳。如今你不勤修自己的学说,却想降低标准,迁就别人以希求别人容纳。子贡啊,你的志向不远大啊!”
子贡出来,颜回进去见孔子。孔子说:“颜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中徘徊'。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
颜回说:“先生的学说极其博大,所以天下诸侯都不能容纳。尽管如此,先生还是坚持不懈地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因为不被流俗所容纳,所以才显示出不苟且,不迁就的高风亮节。不能研修和完善自己的学说,这才是我们的耻辱。博大精深的学说已经非常完备却不被采用,这是国家统治者的耻辱。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更能显示出不随流俗的君子风范!”
孔子高兴地笑道:“是这样呵,颜家的后代!要是你有很多财产,我愿意做你的管家。
于是派子贡前往楚国。楚昭王派军队来迎接孔子,然后才得以脱身。
昭王打算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说:“大王派往诸侯国的使者有像子贡这样的吗?”
楚王说:“没有。
子西问:“大王的辅相有像颜回这样的吗?”
楚王说:“没有。”
子西又问:“大王的将领有像子路这样的吗?”
楚王说:“没有。”
子西又问:“大王的主管官员有像宰予这样的吗?”楚王说:“没有。”
颜回
子西说:“况且楚国的祖先受封于周朝,爵号只是子男,封地只有五十里。如今孔丘论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法,阐明周公,召公辅助周天子的功业,大王如果采用这些主张,那么楚国又怎能保证世世代代统治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想当年文王在丰,武王在镐,从统治百里土地的君长最终称王天下。如今孔丘要是拥有了封地,再加上贤能弟子的辅佐,这对楚国来讲将来不是好事。”昭王于是作罢。这年秋天,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楚国装疯的贤士接舆唱着歌从孔子旁边经过,说:“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为什么如此不受重视!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算了算了,如今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跟他交谈,他快步离去,没能跟他交谈上。
七十而从心所欲
孔子离开鲁国共计十四年才又返回鲁国。
鲁哀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治理政事的重点在于选择大臣。”
季康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摈弃心术不正的人,这样。心术不正的人也将会转变为正直的人。”
季康子忧虑盗贼,孔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那么即使是给予奖赏也不会去偷盗。”然而鲁国最终没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请求做官。
孔子的时期,周室衰微,礼乐废坏,《诗》《书》残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重新编次《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穆公时期,按顺序排列史事,说:“夏朝的礼制我还能讲述,只是杞国没有足够的文献资料来证实这些制度。殷朝的礼制我还能讲述,只是宋国没有留下足以证明这些制度的文献资料。如果文献充足的话,那么我就能很充分地验证实这些制度了。”考察了夏,殷以来礼制增减的情况后,孔子说:“从那以后即使经过了一百代,礼制增减的情况也是可以知道的,因为不外乎文采和质朴的相互交替。周朝借鉴夏,殷两朝的礼制而确定自己的礼仪制度,真是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礼制。”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出自孔子的编定。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孔子对鲁国的乐官太师说:“音乐的规律应该是可以通晓的。刚开始演奏时,要协调五音,接下来节奏必须和谐,声音必须清晰,做到循环紧凑,连续不断,这样整首乐曲才能完成。”“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才订正了诗乐,使《雅》《颂》都能和原来的曲调相配。”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删去重复的部分,选取可以用于礼义教化的篇章,上采自殷代的始祖契,周代的始祖后稷,中间述说殷,周两代的盛世,下至周幽王、周厉王时期的政治缺失,起始于叙述男女夫妇感情和家庭关系的诗篇,所以说“《关雎》是《风》的首篇,《鹿鸣》是《小雅》的首篇,《文王》是《大雅》的首篇,《清庙》是《颂》的首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上乐曲歌唱,以求符合《韶》《武》《雅》《颂》等乐舞的音调。礼乐制度从此才得以称述,使得王道完备,六艺俱全。
孔子晚年喜好《易》经,对《彖》《系》、《象》《说卦》、《文言》等篇都添加叙说。他研读《易》的时候,把串联竹简的皮绳磨断了三次,说:“再让我多活几年,如果真能这样,我对《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充分掌握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为教学内容,弟子大约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像颜独邹之类多方面受过孔子教诲但没有能够登堂入室的弟子也很多。
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往重从四个方面教育弟子:学向,行为,忠恕,信义。要求弟子严格执行四种禁律: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要求慎重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很少谈利,即使谈利也是和命运,仁德联系起来论述的。孔子授救时,不到弟子实在弄不懂而发急时,不去启发开导他。如果弟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讲授新的内容。
孔子在自己家乡时,谦恭温厚得像个不善言谈的人。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时,却言辞通达明辨,但又很恭谨小心。上朝时,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详和轻松。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端谨。国君命他接待宾客时,表情庄重认真。国君有令召唤他时,不等车驾备好就先出发了。
鱼不新鲜,肉已变质,或者切割得不端正,孔子都不吃。席位没有摆正,就不人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是从来不吃饱的。
在这一天里哭过,就不再唱歌。看见穿丧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小孩,也会为之动容。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不修明德行,不讲求学业,听到正义的事情而不能去学习,不能改正缺点错误,这些都是我忧虑的”请人唱歌时,如果唱得好,就请他再唱,然后自己也跟着他一起唱。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悖乱和鬼神之类的事情。
子贡说:“先生在文献典章方面成就卓著,我们是知道的。先生讲论天道和人生命运的深奥见解,我们就不曾听到了。”
颜渊慨叹说:“对先生的学问越仰慕,就越觉得无比崇高;对先生的学问越钻研,越是觉得坚实深厚。看到它就在眼前,忽然间又转到身后了。先生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和见闻,用礼仪道德规范我的言论和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已经竭尽了我的才智和心力,好像有所收获,但先生的学问却依然高不可攀。虽然我总想追随上去,却总也无法达到那样的境界。”
达巷党人说;“孔子真伟大啊!博学多才而不专一名家。”
孔子听了这话说道:“我要专于什么呢?是专于赶车呢?还是专于射箭呢?我还是专于驾车吧。”
子牢说:“先生讲”因为没被任用,所以才有空闲学了许多技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在大野之地打猎。叔孙氏的车夫组商猎获了一头异兽,认为不吉利。孔子看了说:“这是麒麟。”于是将它拿走了。
孔子说:“河图洛书不再出现,我的命就快完啦!”
颜渊去世,孔子说:“这是天要亡我啊!”等到在西南打猎看到麒麟,说:“我的学说到头了!”又长叹一声说道:“没有人能理解我了!”
颜渊
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理解先生呢?”
孔子说:“我不抱怨上天,也不怪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理,知道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人格,伯夷,叔齐就是这种人啊!
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人格”。
又说“虞仲,夷逸隐居纵言,行为合于清高纯洁,自我废弃而合于随机应变。我就和他们不同了,既没有绝对的可以,也没有绝对的不可以”。
孔子说:“不行呵!不行呵!君子就怕死后不能流芳百世。我的学说和主张如果行不通了,我靠什么来名传后世呢?”
于是根据鲁国的历史记录写了《春秋》一书,上起鲁隐公,下至鲁哀公十四年,记载了鲁国的十二位国君。以鲁国的历史文献为依据,尊奉周室为正统,同时借鉴殷代的旧制,上推并继承三代的法统。文辞简约而蕴意广博。吴、楚的国君自称为王,而《春秋》却贬称他们为“子”;践土会盟实际上是晋君召周天子去的,而《春秋》则隐讳地说“天子周王巡狩来到河阳”。以此类推,用来矫正当时的非礼和悖逆行为。这种褒贬的原则和大义,如果后代有英明的君王加以倡导推广,使《春秋》的义法重新通行于天下,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就会感到恐惧了。
孔子编纂《春秋》
孔子任官审案期间,文辞上如果有可以跟别人商议的地方,绝不独自决断。至于写作《春秋》,那么该写就写,该删就删,连子夏等人都不能插手插嘴。弟子们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世人知道我孔丘的是因为《春秋》,而怪罪我孔丘的也是因为《春秋》。”
第二年,子路死在卫国。孔子患病,子贡请求拜见。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前悠闲散步,说:“子贡,你怎么来得这样晚啊?”然后孔子又叹息,口中唱道:“泰山就要崩塌了!梁柱就要折断了!哲人就要凋谢了!”唱着不由地落下了眼泪。
唱过后,孔子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张。夏人死后棺木停放在东面的台阶,周人死后棺木停放在西面的台阶,殷人死后棺木停放在厅堂的两柱之间。昨天傍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本来就是殷人呵。”七天后,孔子去世。
孔子享年七十三年,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
哀公的悼辞说:“苍天太不公平,不肯留下这位老人,使他丢下我一个人在位,孤零零的我伤痛不已。啊!多么悲痛!尼父,我顾不得用礼法约束自己了
子贡说:“国君大概不能终老于鲁国了吧!先生的话说:“礼法丧失就会昏乱,名分丧失就会产生过失。丧失意志就会昏乱,失去所宜就会产生过失。生前不能重用他,死后才来悼念他,这不符合礼法。身为诸侯,却自称"余一人’,这也不符合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