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秦楚翘 记者 彭婷婷)又是一年315,中国商报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北京同仁堂等老字号贴牌现象普遍,消费者反映,“难以分辨何为正品”。对此,记者联系相关商铺询问,但家家都说“自己是正宗的”。
真假难辨 消费者很是困扰
中国商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北京同仁堂”关键词发现,相关店铺有十多家,如北京同仁堂连锁店、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北京同仁堂健康旗舰店、北京同仁堂自营总店、同仁堂品牌老店、同仁堂工厂总店等,店铺图标样式也各不同,消费者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某电商平台截图
“最近换季,想购买些同仁堂的养肝排湿茶喝,但家附近没有实体店,就想在网上购买。但没想到网上的同仁堂店铺这么多,可又怕买到假货。”消费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困扰。
在某电商平台的北京同仁堂企业总店,记者询问客服其产品是否是正品,该客服表示,“我们每个产品都有北京同仁堂防伪码,认准防伪码。”
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北京同仁堂的投诉问题也不在少数,其中涉及虚假宣传、价格虚高、售后退换货难、欺骗消费者等。企业“品牌授权泛滥、万物皆可贴牌”,无疑是在透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事实上,只要产品质量合格,按要求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等信息,这种贴牌模式也是没问题的。”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贴牌产品关键还是要确保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严格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有关规定,畅通售后服务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合理诉求。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若产品品质把关不严,贴牌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医药等食品是人饮用、食用的,必须在生产源头严抓,有高标准、严要求。若企业不珍视品牌的价值和意义,为扩大生意来源而随意推出并非企业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最终可能会因为品质问题或者其他一些负面问题,影响到品牌声誉。”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
陷负面旋涡 经营面临挑战
近年来,北京同仁堂频陷负面消息旋涡。
2021年10月,北京同仁堂原总经理高振坤被双开,并引发同仁堂高层“大洗牌”。据统计,高振坤离任后,同仁堂先后有多位高层离职,涉及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职工监事等多个职位。
北京同仁堂原总经理高振坤被双开,曾因“过期蜂蜜”被问责
同时,北京同仁堂近年来也多次被曝出药材不合格、生产违规等。2019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撤销了授予同仁堂集团的中国质量奖称号,并收回证书和奖杯。通告指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因更换标签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和使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受到行政处罚。
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同仁堂旗下涉及的四家企业分别为北京同仁堂银川药店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重庆建新药店公司,被查出的不合格产品包括白矾、地龙、杜仲、炙甘草等。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上“黑榜”次数高达七次。
2016年,同仁堂被曝“阿胶造假”事件,本应用驴皮熬制的阿胶检测出猪和牛的DNA;山东、四川等多个省市抽检发现同仁堂的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产品不合格,同仁堂在山东淄博的药店因销售劣药被处罚。
更早之前,2013年1月,北京同仁堂总统牌破壁蜂花粉片,就被爆出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甘露醇;5月,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爆汞超标五倍,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朱砂超标,成分含量分别是17.3%和0.72%,远超国际标准。
反映在业绩上,北京同仁堂业绩增速也逐渐放缓。2015年-2018年,北京同仁堂扣非净利润增幅为16.44%、4.85%、9.75%、0.22%。2019年,其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双双出现负增长,降幅分别为6.56%和7.74%。2020年,北京同仁堂营业收入128.26亿元,同比下降3.4%。同仁堂方面称,2020年业绩下滑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企业延迟复工、严控人员、车辆流动等防控措施为各项经济活动带来负面影响所致。
此外,北京同仁堂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表示,近年来,该企业在经营方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还是吃老本,新品开发极少。
不过,面对业绩下滑、质量问题频出、创新力不足等困境,同仁堂也在积极自救。2020年,同仁堂健康旗下公司北京知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年轻消费群体,在北京开设了知嘛健康线下门店,销售适合年轻消费者的保健食品,并推出咖啡、奶茶等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