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念兹在兹。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次作出深入阐述和科学部署。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总书记对山东的殷殷嘱托。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四年来,山东砥砺深耕、勇探新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今天,大众日报推出“齐鲁春潮起·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大型全媒体报道,重磅纪实、党媒联动、专家说、大事记、观好品等融媒产品,为你打开齐鲁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其中党媒联动报道,大众日报与河北日报、湖北日报、河南日报、福建日报、贵州日报等十一家省级党报联合开展。各家媒体记者走进神州大地田野阡陌,倾听各地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奋进故事,用文字、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请看报道——
【大众日报】
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代表——
“棚二代”品牌越来越响
视频加载中...
□ 大众日报记者 刘一颖 视频拍摄 高田
雨水过,采收忙。2月25日清晨,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一辆辆大货车从这里出发,满载着新鲜蔬菜驶向北京、河北、天津等地。
近年来,有着“鲁西小寿光”之称的耿店村,一座座高标准大棚陆续建成,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百多名“棚二代”返乡创业,打响了“棚二代”、“耿店”品牌。“为了让返乡青年回得来、留得下、发展好,我们从提升‘家业’、扩大产业入手,让‘家底’更实、产业更旺。”全国人大代表、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说。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点赞耿店村“棚二代”回乡创业。这一直鼓舞着、鞭策着耿遵珠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总书记说,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我们通过直播带货等途径,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去年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耿遵珠介绍。
给蔬菜大棚插上更有力的科技翅膀,是耿遵珠近年来投入心血最多的事情。去年,蔬菜大棚智能化程度更高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温控、无土栽培等技术有了新突破。生态有机、无公害品牌不断发展,辣椒、黄瓜、西红柿、芸豆、茄子等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截至2021年底,村里新建、改扩建大棚40多个,全村大棚数量已超700个,户均4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6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
“去年,我们搬进了村里统一建设的新住宅楼,实住面积120平方米,三室两厅,还有电梯,和城里小区没什么两样。”85后返乡“棚二代”耿星亮说。和他一样,即将搬进新房的还有71户,年轻人占比95%。
把青年人留在乡村,更重要的是产业的振兴、发展的机会。离村子不远的“棚二代”创业园,正在建设标准化蔬菜加工车间,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净菜可达3万余吨,有效延长蔬菜产业链条,利润收益也将大幅提高。
“去年,山东首家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在我们村揭牌,成为培养农村干部队伍、乡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耿遵珠说,截至目前,学院已开展农技、电商等专题培训10余期,培训人数近千人。
在耿店村未来的发展图景里,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概念跃然纸上。“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技能培训,让青年一代在家乡找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耿遵珠说。
“去年,我们与周边10个村联合组建成了耿店新村。”担任新村党委书记的耿遵珠,心里还有一个大更大的梦想,“下一步,我们将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成立耿店新村联合社,带动共同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河北日报】
石家庄市灵寿县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代表——
乡村致富,要玩转“特色产业+”
□ 河北日报记者 周洁 视频摄制 桑珊 高洁
走过一道山,还是一道山。2月底,车子碾着未化的积雪,沿蜿蜒曲折的山路向太行山深处缓缓前行。一条山路的尽头,就是石家庄市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
走进屋内,窗明几净亮堂堂,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腌肉面,71岁的村民李学亮脸上笑意满满:“谁能想到,俺老汉也能住上电梯小洋房,供暖、医保不用掏钱,过年还发米面油,好咧很!”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以前是人均收入不到800元的国家级贫困村。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阜平,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激发了贫困山区乡亲们的精气神。在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的带领下,车谷砣阔步走上脱贫攻坚的大道。
“土里有金子,就看你咋挖!”陈春芳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搂不住话匣,“我们种过菊花,开不了花;种过寿桃,卖不出去;后来,改种山上的野生猕猴桃,一下子火了。去年,每斤卖10元,很多城里人慕名而来,地头就被抢购一空。”
小小猕猴桃,成了“摇钱树”。“亩产5000斤,纯收入能到三四万元。”陈春芳盘算着,“今年再扩大规模,在沟域打造2000亩的猕猴桃产业带,开春了就种。”
看到采摘园、农家乐赚钱,周边山区游遍地开花,竞争越来越激烈。“游客来咱村主要是采摘,产业链短、二次消费少,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陈春芳有了更多紧迫感。
一年来,车谷砣村认准了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农业+旅游+康养”等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兴起:靠千年古茶树历史文化博出位,嫁接培育200棵茶树苗,筹建古茶文化园;充分利用野生中草药材资源,与中医院合作,建设高标准医养结合院;对村民旧宅进行整体设计,修建具有太行山特色的民宿……2021年,车谷砣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
“一个村富不算富,整个沟域富了才叫富,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最近,陈春芳又忙活着联合沟域其他4个村,按照一沟一产业、一村一特色思路,打造“中国•车谷砣全沟域生态旅游度假带”。
【福建日报】
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党总支书记林华忠代表——
得天独厚旅游资源走出深闺
□ 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拍摄 罗扬 吕琳 剪辑 吕琳
2月23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党总支部书记林华忠忙着走家串户,收集乡亲们的建议意见,完善关于推进国家渔港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建议。
不远处传来海浪声声,红砖绿树交相辉映,现代化渔港展露新颜。从一个“报纸订不起、电话装不起、煤油灯点不起”的传统落后渔村,到如今的现代美丽渔村,澳角如何华丽转身?
“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做优地方特色产业”——在村里任职16年的林华忠,道出了澳角村乡村振兴的密码。
澳角村有903户4130人,村民世世代代以耕海牧渔为生。为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2006年开启了现代渔业转型之路:耕耘中远洋捕捞,使海洋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2016年,林华忠带领村“两委”班子,动员所有渔船配套大型冰柜,发展冷链仓储,借力电商直播等平台,让海产品“游”上互联网,远销海内外。
“不到澳角村,等于没去过东山岛旅游!”几年前,一位外地游客的话让林华忠陷入沉思。澳角村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南北两个月牙形海湾绵延几十里,龙、虎、狮、象四座小岛屿镇守东南栩栩如生。“然而,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却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林华忠说。
发展乡村旅游势在必行。澳角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渔港商业区、妈祖文化公园、幸福公园等旅游配套项目,现已拥有渔家民宿40多家,配套游艇10多艘,游客可体验从捕捞、海钓到加工烹煮的全过程。2021年,村“两委”又下大力气,历时5个月,动员村民完成对长期闲置的渔民网具、建筑垃圾的清理工作,推动全村网线下地或重新梳理加固,并建成渔家文化服务中心广场、步行街等项目,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渔村焕发新光彩,年游客量达8万人次。
2021年,全村电商与旅游产业营业额突破4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5万元。
当前,东山县正规划澳角村全方位提升工程。展望这片蓝色海湾,带领全村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林华忠信心满满。
【江西日报】
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代表——
糍粑越打越黏 生活越过越甜
□ 江西日报首席记者 万仁辉
“神山村变化可大了,今年我们正在筹备成立旅游发展公司,以后乡亲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聊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神山村坐落在井冈山深处、黄洋界脚下,曾经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该村长期闭塞落后,有近一半村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迎风踏雪来到这里,看望慰问贫困群众。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总书记和我们亲切握手,还一起打糍粑、吃米果,与大家共商脱贫攻坚之策、鼓励大家走共同富裕之路。”左香云说,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热情的话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也激发了老区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井冈山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崛起,产业为根、立志为本”的特色脱贫道路。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神山村也随井冈山市一道,告别贫困,迈向幸福新生活。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神山村对接大井冈全域旅游,搭上了旅游产业快车。
在各方努力下,进村狭窄的水泥路拓宽成了沥青路,村里装上了路灯,建起了停车场。随着黄桃、茶叶、毛竹、茶树菇等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了2021年的将近3万元。
近年来,神山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和红色培训,让神山村焕发了新的生机。”左香云说,村民们的土坯房翻新改造后,不少人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旅游旺季时,每天进村游客超过1000人,是全村总人口的4倍多,村里每天像过年一样热闹。”
竹制品加工是左香云的“拿手活”。过去一年,销售竹筒和神山竹酒,再加上开办农家乐,为左香云一家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入。左香云说,和他一样,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
从山区变成景区后,神山村步步皆景。如今,游客漫步神山村,总会不约而同在一张“笑脸墙”前驻足许久。墙上,村民们满是笑容的照片,组成了一个爱心形状。“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感谢总书记关怀,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会继续加油,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左香云说。
【河南日报】
新乡辉县市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代表——
越干越有奔头,越干越有劲儿
□ 河南日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通讯员 原志强 视频剪辑 吴志飞
晴暖春日,豫北太行山脚下的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乡村振兴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
“目前,已经有好几家企业跟咱洽谈合作。趁天好,工期可要往前赶啊。”工地上,全国人大代表、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叮嘱项目负责人牛志刚。
“放心,今年完成8座标准厂房建设,承接企业进驻,没有问题。”牛志刚爽快地回应。
眼前这个规划占地2000亩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围绕乡村振兴实施项目,一期重点发展薯品产业,打造从育苗、种植、采收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红薯产业链”。
村里的电商产业园里,村民有的忙着给前一天的近千个酸辣粉和小面订单打包,有的负责把包裹送到来拉货的邮政快递车上。今年前两个月,电商订单已经超过80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村口的服装产业园里,河南禾合服饰有限公司正在赶制一批西装和羊绒大衣。企业负责人张伟告诉记者,除高端定制外,今年公司还拓宽产品范围,打造个性化校服加工品牌。目前,具备年产十万套产能,已收到十余所中小学的近万套校服订单。
裴寨村内,屋顶光伏项目正在整村推进……
产业越来越多,链条越拉越长。这个小山村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流,返乡创业加入乡村振兴的队列。“乡村振兴不是等出来、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拼出来的。”裴春亮说,“我想向总书记汇报:如今在裴寨,人有活儿干,活儿有人干,我们是越干越有奔头,越干越有劲儿!”
裴春亮回村担任村干部17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他带领村民架桥修路、打井引水、创办企业,将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建设成为如今产业发展完善、村庄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安逸的“全国文明村”。如今,裴寨村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村民人均年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超过2万元,村集体收入连续3年超百万元。
目前,裴寨村正在实施第四个“五年规划”,围绕乡村振兴“量身定制”了10项目标任务,涉及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裴寨乡村振兴产业园、200亩的裴寨智慧农业示范园等产业。
【湖北日报】
鄂州市委书记孙兵代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宏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月初,走进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水产基地旁13个醒目大字映入人们的眼帘。
峒山村春色宜人,青砖、白墙、灰瓦的村居建筑风格与周边山水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紫竹堂、古戏台等景点分落四周,峒山新社区与古村落掩映于绿色之间,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鄂州调研城乡一体化工作。在该市长港镇峒山村,他亲切地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当时,大伙都很紧张。”老党员黄明山回忆座谈时的情景说,总书记走进会议室,挨个与村民握手,让大伙一下就放松了。
时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现任长港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陈又胜第一个发言,介绍村里土地流转和特色种植情况。总书记说,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村民们的意愿;特色种植要搞好市场调查,不能盲目种植。
座谈中,总书记对在场各级干部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古村落要保护好”等系列重要指示。他谆谆告诫:“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我听了深受教育,这三个‘绝不能’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科学指南。此后,村党总支带领乡亲们努力按总书记指示抓落实。”陈又胜说。
“不成为荒芜的农村。”2013年时,因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全村万亩农田尚有千亩土地空闲。此后,全村大力发展多种特色种植业,引进了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元隆生态园等,再也没有土地空闲了。
“不成为留守的农村。”2013年时,村里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多。此后,村里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物能源等产业,吸引全村80%的劳动力返乡在家门就业,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很少了。
“不成为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村里把清代老房子保护起来,整旧如旧,古树、古井也得以保护,留下乡亲们的记忆和乡愁。
现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伍冬说:“我觉得,通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总书记叮嘱的三个‘绝不能’,我们做到了!峒山村经济社会发展很快,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16700元,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900元,已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不仅在峒山村,几年来,鄂州全市上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鄂州落地见效,逐步从‘城乡一体’迈向‘城乡融合’。”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鄂州市委书记孙兵介绍,该市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峒山村和武圣村乡村治理、岳石洪村村庄规划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评选中,朱山东、熊易两座秀美村庄成功夺牌。率先在全省完成第四批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多项改革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广西日报】
百色市田阳区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
“四治”结合,建设新立村
□ 广西日报记者 王艳群
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新立村,曾是贫困落后的石山村。该村的党总支部书记,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罗朝阳,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两次面对面的交流。
每每回忆起与总书记见面的场景,罗朝阳都无比激动。“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让我和村民们备受鼓舞,也让我更加用心用情去谋划新立村发展的新思路。”
十多年来,罗朝阳始终不忘总书记的嘱托和殷切期望,带领大家组织实施建设生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生活在条件极端恶劣的大石山区里158户560名群众搬了出来。通过坡耕地改造,推行土地流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秋冬菜、芒果、香蕉等高效农业,全村159户49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如期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500元提高到145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
经济收入提高了,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十年间,新立村修建了26条总长80公里的通屯及产业道路,实现了全村产业道路硬化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新立村的生产、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立村成为了百色市乡村治理示范村、自治区文明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在带领新立村走向富裕的道路上,罗朝阳不忘建强村党组织,储备好一批优秀年轻村干部、优秀党员。新立村每年都培养出1-3名共产党员,每年都有3-5名入党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他们当中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有致富带头人。
“十四五”以来,罗朝阳继续带领乡亲们重点落实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在原有发展基础上,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努力发展农村电商,做强、做优特色水果和养殖业。同时依托新立村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新立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罗朝阳在他的朋友圈里,经常会发新立村旧貌换新颜的照片。他写道:“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发展,让乡村变成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努力构建“四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新立村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建设善治文明、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的新立村——这是罗朝阳为自己和新立村立下的又一个小目标。“在党的带领下,新立村在乡村振兴中还会有大变化。”罗朝阳充满自信地说,如果有机会,希望总书记再来新立村做客,到时候看到的一定是一个环境更优美、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幸福的新立村。
【贵州日报】
铜仁市石阡县大屯联村党委副书记周绍军代表——
春日惠风,茶树吐出黄金芽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2月26日,周绍军有点忙。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大屯联村党委副书记、大屯村党支部书记,他一边忙着准备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事宜,一边着手梳理跨省支部联建的合作方案。
“这份合作方案很重要,涉及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等多项内容,关系到大屯村茶产业的长远发展。”周绍军话语中充满憧憬。
漫步大屯村茶园,春日的惠风正在催生茶树吐出“黄金芽”。谈到茶产业,周绍军说这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丰收的“子孙产业”。从过去零星种植的600多亩老茶园,发展到如今的23000亩茶园,大屯村在产业兴旺上描绘出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画卷。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殷殷嘱托,化为强劲动力。2016年,周绍军自筹资金260万元,在村里组建了“村社一体”的大屯兆豊茶叶专业合作社,村民以茶园及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范管护,茶园效益进一步提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想进一步壮大,就必须抱团发展。”2018年,周绍军与周边其他7个小村共同商讨,成立联村党委,以“大村联小村、强村联弱村、富村联穷村”模式,共同为茶产业出谋划策。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周绍军说,茶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发挥村“两委”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选配班子时,大屯村把是否能发动种茶、带动种茶作为“两委”班子成员选配条件。他自身带头学种茶、学加工茶、学品茶、学卖茶,并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要成为发展茶产业的多面手。
如今的大屯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在茶产业的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1000元。2021年,大屯苔茶园区年产量达3000吨,每亩单产3000至7000元,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2022年,周绍军又有了新想法:把联村党委模式“联”到省外去。他要把握好东西协作的大好机会,把产业市场化,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陕西日报】
商洛市山阳县安家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宁启水代表——
让年轻干部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 陕西日报记者 秦骥
春回大地,气温渐暖,正是茶树生长的黄金时期,也是春季施肥最佳期。在商洛市山阳县南宽坪镇的黄花岭有机茶园里,全国人大代表、安家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宁启水正在查看今年茶叶的长势。茶产业是南宽坪镇的主导产业,再过一个月,就要采摘新茶了。
安家门村山大沟深,有396户1328人。2019年,村里有贫困人口116户460人,贫困发生率为3%。脱贫攻坚以来,安家门村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不到3000元增长到2021年的9754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21年收入11万元。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几年,大部分乡亲从山上搬下去了。我们利用山上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让搬下去的群众每年都有分红。”宁启水说。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指出,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办法、总结经验,持续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带领乡亲们过上好光景指明了方向。”宁启水说。
2021年以来,安家门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劳务三大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安家门村实现全村脱贫出列目标之后,宁启水也主动卸下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宁启水说:“我们积极选拔年轻人才担任村两委负责人,同时申请上级部门下派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驻村帮扶。这样可以给农村年轻党员提供更多在家乡干事创业的机会,让年轻党员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对于村里新一年的发展,宁启水有自己的期待:进一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培育具有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绿色生态美好家园。
【新甘肃】
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天龙代表——
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乡村
□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见习记者 伊力扎提•依明 实习生 梁莘芮
在马大五德的眼中,近几年家乡的变化就和做梦一样,“生活环境变好了,路也畅通了,我们再也不愁吃水和出行问题了。”
“小时候,村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就是‘靠天下雨’。遇到干旱的时候,得到几十里外去打水。山路不好走,每次出门都得十分小心。”每当回想起曾经的布楞沟村,马大五德很是唏嘘。
马大五德成长、生活的布楞沟村,位于临夏州东乡县高山乡北部干旱山区。曾经是东乡县生态最脆弱、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最贫困的地区,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等困难问题十分突出,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硬骨头”。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布楞沟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坚定了当地群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布楞沟村群众最需、最盼、最急的是什么?是饮水、出行、住房。东乡县从这些方面着手,着力改善当地群众的道路、人饮、梯田、住房等基础设施。
如今,九年过去了,布楞沟村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年,布楞沟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全力打造布楞沟村“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
九年时间,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新房盖起来了,水引来了,路修通了,山也变绿了,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老人能在家门口就医了……布楞沟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底的只有1624元已经增长到2022年的7918元,并在2014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前景。包括我在内的好多乡亲们,都纷纷返乡创业,为村里注入新活力。”原本离开家乡到兰州打拼的马大五德回到家乡后,在当地政府帮助下,贷款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养殖羊,如今年收入可达70万—80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天龙聊起布楞沟村这些年的变化时说:“当年的布楞沟村,路不通,水不通,老百姓的收入低;近几年,路通了,清澈的自来水也流进自家院落;富民产业越来越红火……乡亲们深刻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大家伙儿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自马天龙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他便一直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作为自己以及乡亲们的愿望和奋斗目标。这些年通过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很大改观,但主要是满足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同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通过在新闻报道、网络了解到布楞沟的变化,马天龙认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马天龙也把此次收获的好理念、好办法带回了西坪村,通过教育立足帮扶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要素,帮助制定“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乡村振兴献智出力。
“脱贫并不是终点,脱贫之后还要奔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马天龙说,“今年全国两会上,我关注的重点还是乡村振兴。所以这一次参加两会,我将继续把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带到全国两会上,以新姿态投入新奋斗,以新步伐踏上新征程,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宁夏日报】
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代表——
把宁夏脱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告诉全世界
□ 宁夏日报记者 尚陵彬
全国两会开幕前,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泡”在宁夏移民博物馆里,认真修改自己准备要提出的建议。今年,她准备了两条建议,其中一条建议是将国家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提这个建议,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咱红寺堡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并且能够发展成为致富提升的样板区。”马慧娟说。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马慧娟是宁夏代表团中唯一的农民代表,是全国少有的“农民作家”,也是西海固移民搬迁的亲历者,多年来,她笔耕不辍,用最质朴的笔触告诉世界,在中国、在宁夏发生的这一场伟大变革。
2019年两会之后,马慧娟耗时五个月时间,辗转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的兴泾镇(芦草洼)、吴忠市的红寺堡、灵武市的狼皮子梁三地,实地走访十三户,行走500多公里,以黑眼湾原住户搬迁之后的巨大变化写就《走出黑眼湾》一书。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以黑眼湾这个小小的村庄为基点,通过刻画十四个人物的不同经历,从亲历者的视角阐释移民搬迁政策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讲述了乡亲们搬离宁夏泾源县黑眼湾,逐渐走上小康之路的真实感人故事。
借着履职的契机,马慧娟在红寺堡走访基层群众,看到了更多令人欣喜的新气象:这一年多来,红寺堡以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新建3条枸杞原浆生产线、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百万只滩羊产业生态智慧园区等项目,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红寺堡抢抓“宁电入湘”重大机遇,引进中车株洲所、五凌电力、湘投集团等企业,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和光伏产业园,红寺堡区被国家能源局纳入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通过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红寺堡不仅让昔日的戈壁荒漠变绿洲,还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创建起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永新民宿、西川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柳泉乡永新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这一年多来,在走访基层群众时,我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翻天覆地’,都争着要给我讲脱贫之后的喜人变化,大家的精神面貌真的不一样了。而现在,移民收入比刚搬来时翻了几十倍。最近这两年,大家都格外关注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在红寺堡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镇实现了全覆盖。红寺堡区政府打算将以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老师给乡村喜欢学习音乐、舞蹈的乡亲们授课,让村民们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所以,你问我最想在全国两会上说什么,那就是:现在的宁夏不是原来那个宁夏,现在的西海固不是原来那个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在担任本届人大代表的最后一年里,我想继续讲好宁夏故事,将宁夏脱贫的好的经验做法告诉全世界,让大家看看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力量!”马慧娟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召群 徐超超 王彤彤 策划统筹:梁旭日 刘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