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解词文,较往昔,探未来。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工作报告、政协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最高法工作报告、最高检工作报告以及总理答记者问内容进行分析,纵深观察2013-2022年十年文本,挖掘热词、新词;透视观察十年数据,总结特征、趋势。动态交互的“中国山水”,每日上新,与你一同了解政策方向、工作重心。
3月1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答中外记者问。在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李克强总理回答了13位记者提问,涉及经济、国际局势、疫情、民生等热点话题。
记者会上,总理多次运用比喻,深入浅出地分析政策、解疑答惑,其中经济话题颇受关注。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发现,“经济”“就业”“企业”等是本场记者会的高频关键词,其中“就业”提及次数达10年新高。
提问13次,涉及经济、国际局势、疫情等话题
在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共接受了来自海内外13家媒体的提问,涉及国内经济发展、乌克兰局势、香港疫情及特首换届、中美关系、两岸关系等众多主题。
对于乌克兰局势,李克强总理表示,中方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谈及香港疫情,总理提到,中央政府每天都在关注着香港的疫情,十分惦念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特区政府要负起抗疫的主体责任,中央政府会全力支持抗疫。
在中美关系的表述上,总理用“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择宽处行,谋长久利”表达了对两国合作互益的期待。
在回答本届政府遇到的挑战时,总理提到最大的挑战还是新冠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恪尽职守,用实干来践行承诺。
“经济”“就业”“企业”词频较高
梳理发现,今年的总理回答中出现最多的实词依次为“经济”“就业”“企业”,频次分别为31次、29次与26次,“政府”“政策”“市场”等往年高频词汇,在今年总理回答中也常常出现。
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3年至今的总理答记者问内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有“经济”“政府”“市场”“企业”等,10年出现总频次分别为283次、231次、214次和181次。
自2017年来,总理答记者问内容中“就业”词频一直处于高位,今年被提及次数更是10年来最高。
围绕“就业”,李克强指出,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他还强调,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
此外,李克强总理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们的特长、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那就业的大舞台会绚丽多彩”,还要给灵活就业的“骑手们”系上“安全带”,让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提到“放管服”改革,李克强总理表示,“放”“管”是并行的,“放”不是放责,“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
面对本届政府最后一年的诸多挑战,李克强总理坚信,中国经济一定能够爬坡过坎,实现今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应有的坚实基础。
巧用比喻,总理答记者问频现金句
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巧用比喻,深入浅出地分析政策,生动准确。比如,总理将经济增长比喻为“爬山”,“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将宏观政策的支持比喻为向企业“施肥”,在提到降税降费时,总理称“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说起地方政府在退税中的角色,总理提到,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当然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总理认为,“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生根发芽。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南都京沪新闻中心
监制:戎明昌
统筹:王海军 乔建
执行统筹:邹莹 程姝雯
数据采集分析:王一雪 张雨亭 凌慧珊 唐静怡
设计:张许君 何欣
技术:周炳文 王思逸 何卓贤 吴俊泽 陈艳媚 邓捷敏
数据来源:2013~2022总理答记者问文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