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芽初萌,报春喜啼。地处秦岭北麓的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雪融草清,微风陶陶,处处孕育着生机,憧憬着希望,勤劳朴实智慧的大明人,早早就走出家门,或劳作,或锻炼,或务工。
拉枝、修剪、施肥、松土,广袤的椒园里一片忙碌;扭秧歌、荡秋千的老人,在文化活动广场怡然自得、好不悠闲;行色匆匆的离乡人,简装行囊,辞别家人,带着无尽的思念和不舍,踏上了北上的增收“列车”。
今年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年,为了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镇提升站位,坚持方向不偏、力度不减、靶心不移,从“六个聚焦”维度擎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乡村“硬件”和“软件”同步升级,环境美和生活美二者兼具,富裕大明、人文大明、大美大明、幸福大明、品质大明“五位一体”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建设步履坚定、铿锵有力。
聚焦基础设施“输血”,提升生活质量
“挪了窝后,生活方便多了,吃完饭在楼下广场上和姊妹们跳跳舞、说说话,头疼脑热往南几十米有村卫生室,三分钟就能坐在医生面前。”明惠社区易地搬迁户孙喜云脸上洋溢着笑容笑着说,基础设施提升入片到户,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幸福”。
“看孙堡、说高楼,出门坐车不用愁,交通便利通天边,腰包鼓起花的欢,说水渠、看唐安,清泉不尽水潺潺,乡村美丽有广场,村容村貌变新样……”群众编写的快板无不映射着大明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村庄文化
“变化”是基础设施提升的关键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是变化的核心。白泉村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广场壁画栩栩如生,深化实践养成;高楼村的秧歌社火以文化人、润民富民,传承传统文化;水渠村群众的新居错落有致,整洁如一;毛沟社区红色游、白泉村乡村游、水渠村生态游、里峪口休闲游聚合发展,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转化为大明最真实的生动画面。
聚焦产业发展“造血”,赋能振兴引擎
田园如画,晴川落落。金色的阳光洒在花椒园里,椒农们“抢春”生产,想到去年的好收成,干活更有劲了。
“通过参加技术人员田地培训,去年我家6亩花椒,干椒收了1200多斤,赚了4万多块,由于技术过关,亩地产量较往年提升了20%”,椒农赵秋梅难掩内心的喜悦高兴的说。
花椒变成致富树
在塬区,4.6万亩、人均1.3亩的花椒已成为一种生态,一种记忆,一种乡愁,生态迸发的经济,更让花椒成为了群众的“摇钱树”“幸福树”。“二次赋值”打破“粗加工”壁垒,花椒油、花椒粉等副产品不断向精细深挖,线上“云”带货、整客打包出售,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链条”延伸裂变,不断传递着大明“舌尖上的味道”。
“恐龙蛋”让群众笑在脸上
“盖楼房、娶新娘、上学堂……全靠恐龙蛋蛋来帮忙。”群众增收致富的调侃语,道出了渔池300余亩网红水果“恐龙蛋”的致富密码。
杜湾代加工厂
产业扶对头,致富不发愁。“这次总共为16名员工发放工资2.88万元,咱们代加工基地工资计件发放,上个月工人最高领取3520元,人均工资达1800元。”月初一大早,杜湾村党支部书记陈灵香喜气洋洋去工人王思明家发放上月工资。
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探索“家门口”小微产业辐射农户“零距离”致富,杜湾走出了一条新路,建成厂房150平方米,吸纳脱贫劳动力和留守妇女21人,月加工产品1.3万条的小微企业。
与此同时,孙堡村“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整村推进新型生态农场“绿色”发展的模式和薛马村“支部+合作社+农户”建成的集花椒“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新品种花椒种植基地,让群众稳定致富不再是难事;白泉村、兴国村结合自然条件建成的桶装矿泉水生产线,让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再次腾飞。
聚焦政策兜底“供血”,守牢守住底线
不踩急刹车,留好过渡期,扶上马再送一程。坚决把“四个不摘”要求落到具体行动上。
没有掩饰,动情表达。“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感谢党的恩情,感激党的好干部。”白泉村尚会娃喜极而泣,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低保提档、雨露计划、党员慰问、妇联支持等惠农利农政策叠加,一度让这个飞来横祸的家庭度过难关,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没有落下。
支书抓总、支委联组、党员包户的思路,让“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在快速响应、动态清零的同时,更让困难群众分层分类得到帮扶,技能培训、公益专岗、介绍务工、低保提档,守牢守住巩固脱贫成果底线。2021年,全镇新增低保17户、提档14户,吸收公益岗90人,花椒技能培训1.3万人次,创业就业培训431人。
聚焦创业就业“换血”, 激发求进思维
随着镇政府抓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年均1.2万人的务工频次,不仅鼓了群众的“腰包”,还让群众换了脑袋,长了见识,提了本领,变了活法,进而独立创业,实现“花”与“果”的转换。
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标准化养鸡场
2座全自动养鸡场,养殖蛋鸡2万余只,日产蛋1250公斤,年收入超60万元的吕塬村脱贫群众吕尧,从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到2021年全镇脱贫致富创业之星,再到华州好人、渭南标杆、陕西好人是全镇青年创业者的“标杆”。
环境卫生是“门面”,是“名片”,对外是竞争力,对内是亲和力,有着“筑巢引凤”的作用。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保洁员,从事垃圾清扫、转运,没想到也能受到镇村的表彰。我一定起带头模范作用,用心用情用责把辖区环境卫生收拾好。”白泉村最美保洁员杨烈荣说道,言语间是满满的自豪和自信。
干净整洁的巷道
干净的主干道,整齐的绿化带,功能齐全的广场……走进大明,多是惊奇,满心欣喜,往日“厕所修在路边边,柴草放在家门前”的陈规陋习消失了,继而换之的是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家户和睦、邻里和谐景象。
家风家训牌匾
五年来,大明镇以好人有好报为价值取向,坚持道德模范一年一评一表彰机制,注重好人引领和家风家训建设,通过“三推三评三公示”机制,累计推荐好党员、好媳妇、好公婆、大孝子、好家风、最美家庭和致富带头人、脱贫能人500余人,让普通群众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好人有地位、好家风能传承的导向更加鲜明,致富靠双手、小康重实干的共识更加凝聚和积极。
聚焦问题整改“净血”,重整行装再出发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再到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必须慎终如始,持续用力。针对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成立镇村两级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实现镇有机构、村有网格长、组有网格员的三级专班队伍,上下一盘棋,帮扶全覆盖。对于上级反馈问题,不回避、不遮掩、不推诿,挂出时间表、划定路线图、明确责任人,对标对表,对账对人,下势整改,改出新标准、改出新高度、改出新起色、改出新气象。
“你好,我是方寨村群众,我们村的垃圾桶满了,啥时间能清运了?”“你好,近期雨雪天气,垃圾车清运不便,沿路作业量大,已经紧急调运清运车和加大清运循环次数,1个工作日内会得到有效处理。”
“咨询一下,现在从中风险地区返乡需要什么手续吗?……奥,好的,好的,明白了。”“我要投诉,邻居砍树把我家的围墙砸坏了,这怎么处理?……村里来人调解了,已经赔付到位,谢谢你们。”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大明,像这样的暖“心”闻每天都在上演,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许多“急难愁盼”等揪心事、烦心事得到妥善解决,拖住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聚焦作风转变“活血”,保持“严”的基调
目标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一直以来,该镇党委始终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锲而不舍、常抓不懈。
围绕乡村振兴,一方面修订完善了镇机关制度,严格上下班时间,利用每天的全干会,加担子、压责任、提能力,实现安排-落实-汇报-补短等闭环工作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开掘“源头活水”。一方面压实村级党建主体责任,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做实做好学习培训,练就村干部“十八般武艺”,着力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稳住心、沉下身的遍访全村农户,发现问题早干预、早帮扶,无漏洞、无死角、无缝隙;再一方面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制定下发大明镇驻村帮扶队伍管理制度,帮助解决驻村帮扶干部生活问题,落实周安排、周汇报、周研判、周解决“四个周”工作机制,一周一主题、一周一落实,全镇所有驻村帮扶干部都能上联下包、左右对接,躬身入事、多维察事,帮助解决村户实际问题。
希望的田野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在强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心手相牵,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肩上有站位、脑中有思想、心中有宗旨、脚下有方向,围绕“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目标,每个人都在用力奔跑、奋力拼搏,一起向未来。(郭永利 武欣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