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刷关键词排名丩首选金手指壹陆(关键词霸屏一天见效)

时间:2023-11-08 信途科技新闻资讯

试论《毛诗笺》文意训释的语义构成

白如

提 要 文意训释是传统的随文释义类训诂著作中常见的训释类型。与词义训释相比,文意训释对具体语境的依赖程度更高,但这些训释并非随意而发,其内部语义结构亦有规律可循。以《毛诗笺》为例,其文意训释的语义成分可以分为“客观词义信息”和“语境信息”两大类,这些语义成分的组构方式则有“添加”“转移”“整合”三种类型,分别对应文意训释与被释词客观词义之间“相合”“相交”“相邻”三种关系。这也说明,古人对于典籍中语词意义的理解虽然会受到不同层次语境信息的影响,但总体上仍围绕客观词义展开。通过对文意训释的内部语义结构进行分析,可进一步加深对典籍训释材料的理解与认识,亦可为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提供参照。

关键词 文意训释 语境 《毛诗笺》 语义构成

在传统的随文释义类训诂著作中,有不少承载较多语境信息、记录语词言语义的文意训释。而与之相对的词义训释则可适用于不同的言语环境,亦可作为语词的语言义纳入到辞书之中。现代语言文字之学创立以来,不少学者就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的理论概念进行过辨析。黄侃先生(1983:189—190;192)的《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辨析了“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的异同。王宁先生(1996:88—94)沿着这一思路,在《训诂学原理》中明确提出了“词义训释”和“文意训释”这一组概念,同时也关注到词义在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下的不同特征。此外,冯利(1983)还对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的区别方法进行过探讨,孙雍长(1996)、李亚明(2004)也对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的理论概念进行过申释与阐发。这些研究都为我们从理论层面了解文意训释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中所涉及的例证多为举隅性质,对于文意训释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考察,且仍有一些问题可继续深究:文意训释的内部语义结构是怎样的?其中的语境信息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文意训释与被释词的客观词义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都是本文所想要探讨的问题。

《毛诗笺》中文意训释的数量非常丰富,据我们的初步统计,《毛诗笺》中共有文意训释566条,占全部2355则训释条目的24%。且这些训释多以义界为主,更便于语义分析的展开。本文就以《毛诗笺》的文意训释作为研究材料,对其内部的语义构成成分及语义成分的组构方式进行分析,挖掘潜藏在训释表述背后深层的语义结构及其内在规律。

1 文意训释的基本特征

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是训诂学中一组相对应的概念。这两类训释皆可用于典籍的传意,都具有文献的说解功能,但二者的基本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

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二者与客观词义之间的关系:“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而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王宁 1996:60)受到语境制约作用的影响,无论是文意训释还是词义训释,其说解对象都是被释词的某一义位,而非其全部词义。这里所说的“客观词义”,也是以义位为单位的。

客观词义是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而训释则是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与呈现。词义训释对客观词义的表述是较为忠实的,但也有完整呈现和部分呈现之别。当词义训释为被释词的同义词或是对被释词时,训释词与被释词在语义上接近于等值关系,这类训释可以视为客观词义的完整呈现。而当词义训释是被释词所属义位的某一个义素时,训释词则只是部分地呈现出客观词义的某一特点。

(1)《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行,道也。”

(2)《周礼•春官•典瑞》:“以朝宗觐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秋曰觐。”

(3)《尚书•舜典》:“乃日觐四岳群牧。”孔安国传:“觐,见也。”

(4)《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毛传》:“二尺曰正。”《毛诗笺》:“正,所以射于侯中者。”

例1中的“行”表示道路之义,《毛传》所使用的训释词“道”与被释词“行”在此义位上属于同义词。故该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的完整呈现。例2和例3中的“觐”字,均表示诸侯在秋天时朝见君王之义。《说文•见部》:“觐,诸侯秋朝曰觐,劳王事。”而郑众和孔安国的训释均只着眼于其中的一个义素:训释词“秋”强调“觐”的时间特征(特征义素),而训释词“见”则强调“觐”的类别意义(类义素)。例4中的“正”表示箭靶的中心,《毛传》说明了“正”的形制大小,《毛诗笺》则说明了“正”的位置特点,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正”这一名物进行说解。以上三则词义训释均是对客观词义的部分呈现。

而对于文意训释来说,其训释内容往往是客观词义的具体化呈现。客观词义往往具有概括性的特征,文意训释将来自语境的信息纳入其中,使得客观词义的所指对象从“某一类”具体化为“某一个”,或从“某一大类”具体化为“某一小类”。一些文意训释虽然训释表述不同,但训释者对被释词词义内涵的理解则是一致的,这一特点从以下两组训释中可以看出(例5、例6为一组,例7、例8为一组):

(5)《左传•成公十八年》:“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杜预注:“正,军将命卿也。”

(6)《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设其考,陈其殷,置其辅。”郑玄注:“正,谓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也。”

(7)《后汉书•明帝纪》:“夫春者,岁之始也。始得其正,则三时有成。”李贤注:“正,谓日、月、五星不失其次也。”

(8)《逸周书•周祝解》:“故天有时人以为正,地出利而民是争。”孔晁注:“正,谓敬授民时。”

“正”有官长、君长之义。《尔雅•释诂》:“正,伯,长也。”郭璞注:“正、伯,皆官长。”例5和例6中的“正”均作此义,但因具体语境有别,所涉人物的范围不同,故训释的指称亦有差异。如例5中的“师”“旅”等词提示此处涉及的是军队的相关内容,故杜预将“正”训释为“军将命卿”,也就是军队中的将领,天子任命的官员。例6中涉及的是大宰的职责,所涉人物范围与朝廷官府有关,所以郑玄训“正”为冢宰、司徒等六卿。“正”亦有常法、常规之义。例7中“得正”即谓合乎常法、合乎规范。李贤将“正”的对象具体化为“日、月、五星”,并用“不失其次”说明了“常法、常规”的具体特征。例8中“天有时人以为正”表示人应当以天时规律作为行为的常法和规范。孔晁整合句意,将“正”注释为“敬授民时”。以上例证皆为典型的文意训释。

由于文意训释中含有丰富的语境信息,所以当语境发生变化时,该训释便无法移用,故而文意训释只能出现在文献典籍之中,且表述完全相同的文意训释较为少见。文意训释只有经过提炼、筛选和概括,将临时性的语境信息剥离出去,才能由言语义转变为语言义,进而被纳入到语言的贮存状态。而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的描述,不含有具体语境信息,所以这类训释不仅适用于某一个语境,在其他语境下也可适用。且既可出现在文献典籍之中,也可以纳入到纂集类训诂著作中用于贮存。如例5、例6中的文意训释仅此一例,但与此义位相对应的词义训释“正,长也”,则在《毛传》、郑玄的三《礼》注、韦昭的《国语注》、孔颖达的《左传正义》等文献中皆有用例,亦被收录在《尔雅》《玉篇》《广韵》等字书之中。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将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的特征对比如下:

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基本特征对比表

2 《毛诗笺》文意训释的语义成分类型

明确文意训释的基本特征,可为随文释义类训诂著作中训释类型的判定提供参照。不过仅从基本特征入手,仍会遇到模棱两可、难以决断的情况。只有深入到训释的内部结构中,对其语义构成成分进行离析和描写,才可对训释材料有更为具体的认识。①文意训释的语义成分类型可分为“客观词义”与“语境信息”两种类别。而在多数文意训释中,这两种类型的语义成分并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其呈现形态及组合模式都是复杂多样的。

2.1 客观词义信息

在任何一种类型的训释中,对于被释词客观词义的理解都是训释得以生成的前提条件。文意训释虽然依附于具体语境存在,但其中也会不同程度地体现被释词的客观词义信息。换句话说,客观词义在文意训释中有着不同类型的呈现形态:有一些是被释词的某一义位;有一些是被释词某一义位之下的某个义素。

2.1.1 义位形态

文意训释中的客观语义信息与被释词的某一义位相对应。

(9)《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毛诗笺》:“佽,谓手指相佽比也。调,谓弓强弱与矢轻重相得。”

“佽”为“次”的分化字,《段注》“佽”字条:“此与次音义同。”“次”有相次、顺次之义,此诗中的“佽”正为此义。郑玄训释中的“比”正与此相对应。“比”字的构意象两人相从之形,故“比”有并列、排列之义,与“佽”在此诗中“相次、顺次”的义位相近。《正字通》:“佽,比也。”训释中的“手指”与“佽”形义无关,属于语境信息。“调”即为“协调”义,郑玄训释中的“相得”即与此义位相照应。弓矢之间也要讲求配合与协调,长弓配重箭则力道重,短弓配轻箭则射程远,所以郑玄又在客观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弓强弱与矢轻重”这些语境信息。

2.1.2 义素形态

文意训释中的客观语义信息与被释词某一义位中的某一义素相对应。

(10)《大雅•云汉》:“旱既太甚,黾勉畏去。”《毛诗笺》:“黾勉,急祷请也。欲使所尤畏者去。所尤畏者,魃也。”

“黾勉”表示勉力、尽力之义。尽力做某事往往有着“急忙、急切”的语义特征,《毛诗笺》训释中的“急”就与被释词的这一特征义素相对应。“祷请”为黾勉的宾语,是郑玄在上下文语境的提示下所补充的信息。《云汉》中“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敬恭明神,宜无悔怒”等诗句均提示此诗所写的是周宣王担忧旱情、求神祈雨之事。故可得知此句中周宣王尽力去做之事为“祷请上帝”,其目的是祈求上帝赐雨。

也有一些文意训释并不直接含有客观词义信息,但与客观词义存在一些间接联系,具体分析可参见本文第三部分的内容。

2.2 语境信息

2.2.1 语境信息的语义类型

文意训释中含有来自语境的信息,这是其区别于词义训释的核心特征。不同的训释所面临的语境千差万别,但其语义类型则是可以归纳的。语境对于词义既有制约、限定作用,也有解释、呈现作用。语境信息的两种类型——“所指对象”和“具体义值”也正与此相对应。②

“所指对象”是名词、代词的指称对象,或发出某动作行为、具备某性状特征的主体。张志毅、张庆云(2012:17)指出,义位由义值和义域两部分组成。义域指义位的意义范围和使用范围。“所指对象”可以视为义位结构中的义域范畴。贮存状态下客观词义的义域往往是宽泛的,而当词义从贮存状态进入到使用状态后,受到语境对于词义限定作用的影响,义位的义域就会由广变狭,语词的所指对象也会进一步确定。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的表述,义域的变化并不直接呈现在训释表述之中。但经由语境的提示,读者在理解词义训释时亦可确定其所指对象。如《卫风•考槃》:“考槃在陆,硕人之轴。”《毛诗笺》:“轴,病也。”这一训释是对被释词类义素的说解,属于词义训释。受到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我们在理解这一训释时,可以明确知晓此“病”的所指对象为“硕人”。而在文意训释中,所指对象则显现在训释表述中,所以义域的变化是显性的。(下面例证中加下划线的即为所指对象。)

(11)《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诗笺》:“跋涉者,卫大夫来告难于许时。”

(12)《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传》:“盈,满也。”《毛诗笺》:“满者,言众媵侄娣之多。”

“具体义值”是客观词义进入到言语语境之后,伴随着所指对象的确定,加之语境解释作用的影响,而增加的一些语义要素。这些语义要素的类型与被释词词性类别的语义框架有关,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会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详细讨论。

“所指对象”和“具体义值”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所指对象”的确立是训释者根据文本语境对被释词的语义进行“赋值”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有时训释者在陈述具体义值的同时也会暗含所指称的对象。《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毛诗笺》:“湜湜,持正貌。”“持正”是描写人品行端正的语词,这说明郑玄将“湜湜”一词的所指对象由“河水”转向“人”。而对于一些不便描述特征的语词,训释者确定其所指对象,也就暗含有对语词具体义值的理解。如《周颂•良耜》:“杀时犉牡,有捄其角。”《毛诗笺》:“捄,角貌。”“捄”表示长而曲的样子。③郑玄并未直接对此特征进行描写,而是说明了该词所指称的对象“角”,“角”的形状正有弯曲的特点。正是因为“所指对象”与“具体义值”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所以郑玄的这一训释才能完成其传意的任务。

2.2.2 语境信息的来源

传统经学典籍中语境信息的来源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种类型。言内语境即为上下文语境,而言外语境则是文本之外作者个人及其所处时代、所属学派的学术理念。④就《毛诗笺》而言,言内语境即诗篇文本本身,言外语境则主要体现为以小序为代表的经学义理思想。而郑玄自身的一些阐释理念,也会作为言外语境影响文意训释的生成。

在《毛诗笺》中,受言内语境影响而产生的文意训释其所指对象和具体义值均来源于诗篇文本。如《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毛诗笺》:”烂烂,粲然鲜明且众多之貌。”“烂烂”为色彩明丽貌。《广韵》:“烂,明也。”所以此训释中粲然鲜明为客观词义信息。而“众多”之义则来源于前句的“诸娣”。而在受言外语境影响的文意训释中,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信息则被文本之外的语境信息所替换。在此过程中,“所指对象”的替换尤为关键。《毛诗》小序多承载着讽谏教化的政治功能,为了使得诗篇文本与经学义理更为贴合,郑玄常会将被释词的所指对象从文本语境中的具体所指替换为政治范畴中的人或事上,而训释中的具体义值也会随着所指对象的转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13)《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毛诗笺》:“大谓德美广博也。”

从文本语境来看,“硕大”的所指对象当为前句中的“之子”(这个人),侧重其形貌体格方面的描写。而郑玄对于“大”的训释则转向到“之子”的性情品德层面。之所以进行这种转换,是为了照应小序中“君子见沃之盛强,能修其政,知其蕃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的信息。“能修其政”则其德行必值得称颂,所以郑玄此处借“大”的文意训释来传达这一信息。随着所指对象的侧重点发生变化,“大”的具体义值也就从“体型健壮”转变为“美”和“广博”。

来源不同的语境信息自然会对文意训释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力度也会有差异。凌丽君(2010;2012;2014)的一系列文章就详细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语境信息对于《毛传》的直训的影响情况。不过这种影响是就训释的具体内容而言的。从训释的内部结构关系来看,语境信息的不同来源并不会对语义成分的类型及其组构方式有本质的影响。

3 《毛诗笺》文意训释语义成分的组构方式

“客观词义信息”和“语境信息”是我们从《毛诗笺》的文意训释中分析而得的两类语义信息,这种分类是平面性质的。在具体训释中,这两种语义成分的组合方式呈现出立体、多样、复杂的状态,可归纳为“添加”“转移”“整合”三种方式。

3.1 添加

“添加”是指文意训释基本保留训释词客观词义的语义框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具体语境所提供的语义信息。语境信息的分布多与被释词所属词性的语义框架有着密切关联,在不同词性中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

3.1.1 名词

名词的语义成分可以分为“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两种,与此相对应,名词的语义功能也可以分为“指称功能”和“描写功能”两类。⑤

指称功能是名词的基础性语义功能。对于诗中的一些代词,郑玄常常添加其具体所指对象。如《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毛诗笺》:“我,我僖公也。”《小雅•白华》:“之子之远,俾我独兮!”《毛诗笺》:“之子,斥幽王也。”《邶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毛诗笺》:“女,女妾上僣者。”

描写功能基于名词的性质意义而存在。性质意义是指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事物的特征并不唯一,挖掘特征的角度也因人而异,这也就为训释者传情达意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郑玄对于《诗经》兴喻之辞中名物词的训释,就常会根据传意的需要,添加一些被释词临时具有的、带有较强主观意识的特征信息。这类训释有不少是受到言外语境,也即经学义理影响下的文意训释。

(14)《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毛传》:“兴也。自旦及食时为终朝。两手曰匊。”《毛诗笺》:“绿,王刍也,易得之菜也。终朝采之而不满手,怨旷之深,忧思不专于事。”

《毛传》将此句标“兴”,并对“终朝”“匊”两词进行了词义训释,但未就兴喻之义作具体阐释。《毛诗笺》借助“绿”字的说解阐释了兴喻之义。“绿”为“菉”的借字,“菉”为一种牧草,《说文•艸部》:“菉,王刍也。”郑玄在客观词义的基础上,从获取方式的角度添加了“易得之菜也”这一特征,为的是突出此句的兴喻之义,表示整日采菉这种易得之菜,一整天下来却不满两手心。这是因为采菉之人心思不在此,“忧思不专于事”,而忧虑的原因是思念行役之人,以此与小序中“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的说法相照应。

(15)《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言上下察也。”《毛诗笺》:“鸢,鸱之类,鸟之贪恶者也。飞而至天,喻恶人远去,不为民害也。鱼跳跃于渊中,喻民喜得所。”

《毛传》用“上下察也”简要说解了整句的大义,并未明确标兴。郑玄将“鸢、鸱”训释为“鸟之贪恶者也”,“贪恶”为形容人的品质的语词,这里用来形容鸟类,是以其飞而至天来比喻恶人远去。郑玄将人的品性特征添加到对动物的描写上,其实是有意识地将此句解读为兴喻之辞。该诗小序:“《旱麓》,受祖也。”说明此诗的主旨是文王受先祖赐福,天下大治。《毛诗笺》的这一文意训释同样是为此主题服务的。

3.1.2 动词

动词的语义框架往往由“动作行为和关涉成分”组成。(于屏方2017:120)关涉成分也即与动作行为相关联的语义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工具、手段、原因、地点、时间”等。动词的词义训释所突显的关涉成分是内化在被释词词义范畴之内的语义信息。如《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毛诗笺》:“饯,送行饮酒也。”这则训释所体现的关涉性成分“送行”(表原因)和“饮酒”(表方式)均为“饯”词义内部的语义信息,故为词义训释。而动词的文意训释所突显的关涉性成分则是语境所赋予的、临时性的、被释词词义范畴之外的语义信息。如以下几则训释材料(划横线者为所添加的成分):

(16)《小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毛诗笺》:“发,发矢也。”(添加动作的对象)

(17)《鄘风•载驰》:“许人尤之,众穉且狂。”《毛传》:“尤,过也。”《毛诗笺》:过之者,过夫人之欲归唁其兄。(添加动作的对象)

(18)《小雅•彤弓》:“我有嘉宾,中心贶之。”《毛诗笺》:“贶者,欲加恩惠也。”(添加表情态的成分以及动作的宾语)

(19)《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毛诗笺》:“采之者,采其叶以为藿。”(添加动作的对象及的目的)

(20)《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诗笺》:“跋涉,卫大夫来告难于许时。”(添加动作的主体、目的、时间)

(21)《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毛传》:“抗,举也。”《毛诗笺》:“举者,举鹄而栖之于侯也。”(添加动作的对象以及相关联的动作行为)

3.1.3 形容词

形容词的释义模式一般都是“(适用对象)+性状的说明描写”。(符淮青 1996:139)有一些形容词本身意义较为宽泛,进入到语境之后,所指对象得以确定,文意训释便在客观词义的基础上添加这一语义信息。

(22)《小雅•无羊》:“旐维旟矣,室家溱溱。”《毛传》:“溱溱,众也。”《毛诗笺》:“溱溱,子孙众多也。”

“溱”字从“秦”得声,属于真部字,与其同声符的“蓁”“榛”皆有众多之义。“蓁”为草木茂盛之貌。《说文•艸部》:“蓁,艸盛也。”“榛”表示丛生的树木,《说文•木部》:“榛,木也,从木秦声,一曰菆也。”故《毛传》“溱,众也”的训释属于词义训释。因“室家”与“溱溱”相连,所以郑玄依据言内语境增加了其所指对象“子孙”。

随着所指对象的确定,形容词的意义特点也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文意训释也会随之增加一些语境信息所赋予的意义特征。

(23)《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毛诗笺》:”烂,烂粲然,鲜明且众多之貌。”

“烂”为色彩明丽貌。《广韵》:“烂,明也。”训释中的“烂粲”“鲜明”与其客观词义相对应。但“烂”并无“众多”之义。此处因前句提到“诸娣”,知其所指对象为众女子,所以郑玄据此增加了“众多”这一语义信息。

3.2 转移

转移是指训释者未对被释词客观词义本身进行训释,而转向描述在具体语境中与客观词义相关联的语义内容,这种关联关系包括“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这两种关系均是在具体语境中建立起来的,并非客观词义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相似关系”是指文意训释与客观词义之间存在相似的语义特征,但文意训释的所指对象常由客观词义所指的“物”转移到小序中所提及的“人”上。这种情况多见于《诗经》兴喻之辞的说解。

(24)《伐木》小序:“燕朋友旧故也。”

《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毛诗笺》:“丁丁、嘤嘤,相切直也。”

郑玄的训释引自《尔雅•释训》:“丁丁、嘤嘤,相切直也。”郭璞注:“朋友切磋相正。”“丁丁、嘤嘤”皆为拟声词,“相切直”与此客观词义并没有直接联系,但伐木声与鸟鸣声之间彼此应和与朋友之间相互回应、彼此切磋的状态有着相似特征,而这种特征是存在于语境中的,并非“丁丁、嘤嘤”本身的词义内涵。

(25)《湛露》小序:“天子燕诸侯也。”

《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毛诗笺》:“杞也棘也异类,喻庶姓诸侯也。”“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毛诗笺》:“桐也椅也同类而异名,喻二王之后也。”

郑玄此处的训释挖掘出了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并将其转嫁到人物类型的特征上,从而点明名物所喻指的具体对象。“杞”“棘”果实不同,前者果实为枸杞,后者为酸枣。郑玄着眼于这一差异,故言二者“异类”。⑥庶姓诸侯与天子的姓氏不同而且无亲属关系,这种关系特征也是“异类”。“桐”“椅”均为高大的落叶乔木,类别相同但名称有别,“二王之后”即夏朝、殷商的后代。《毛诗正义》:“二王之后,其尊与诸侯殊绝,故知荐俎礼物多於诸侯也。”郑玄言“同类”着眼于二王之后与天子同有尊贵地位,“异名”则指二者所属朝代不同。其实从文本来看,“杞”“棘”同为灌木丛,“桐”“椅”的差异也较小,《段注》:“《诗》言‘椅桐梓漆’,其分别甚微也。”训释中的“异类”“同类异名”均是郑玄为义理说解而挖掘的特征。

“相关关系”指文意训释的训释内容从客观词义本身转移到被释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所指对象或其特征上来。

(26)《邶风•北门》:“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毛传》:“摧,沮也。”《毛诗笺》:“摧者,刺讥之言。”

“摧”有折损、毁坏之义,《说文•手部》:“摧,挤也。一曰挏也。一曰折也。”《段注》:“《诗》:‘室人交遍摧我’,《传》:‘摧,沮也。’此折之义也。”在此诗的语境中,“摧”表示室人言语上对“我”的“讥刺、打击”。郑玄的训释所描述的是“摧”这一动作的发出者,而并非指明“摧”这一动作本身的特征。

(27)《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毛诗笺》:“奔奔、彊彊,言其居有常匹,飞则相随之貌。刺宣姜与顽非匹偶。”

“奔奔、彊彊”均形容鸟飞行之貌,高亨(1980:70)《诗经今注》:“奔奔,《礼记•表记》引作贲贲。奔、贲皆借为翸。《玉篇》:‘翸,飞貌。’翸翸,犹翩翩。又解奔奔,跳行貌。……彊彊,《礼记•表记》引作姜姜。彊、姜皆借为翔,回环飞也。又解彊彊,鹊鸣声。”其说可从。《鹑之奔奔》一诗从文本上看内容与小序基本吻合,小序:“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诗人选取“鹑”“鹊”这两种鸟来起兴是颇有深意的,这两种鸟都有成对出现的习性特征,以此来讽刺宣姜与公子顽不合礼教的行径。但是就“奔奔、彊彊”这两个动作本身而言,则不具有训释中所体现的意思。郑玄是将“鹑”“鹊”的习性特征转移到了形容词“奔奔、彊彊”之上。

3.3 整合

整合是指训释者将上下文句或经学义理中的信息打包并附加到了被释词之上,或说明被释词在语境中的言外之意。

(28)《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毛诗笺》:“反覆,谓不以正罪见罪。”

《小明》一诗的小序为“大夫悔仕于乱世也”,基本与诗文内容相符。此诗共有五章,前两章与此章中均有类似表达:“岂不怀归?畏此罪辜。”“岂不怀归?畏此谴怒。”皆表示远行之士因为害怕身陷囹圄而不敢归乡。“反覆”一词本表示重复、翻来覆去的意思。郑玄整合整体诗义,将“反覆”理解为“不以正罪见罪”,也就是随便加罪的意思。

(29)《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毛传》:“瓦,纺砖也。”《毛诗笺》:“纺砖,习其有所事也。”

《斯干》中给女孩纺砖来玩耍,象征其长大后从事纺织女工之事。郑玄此处并未对“纺砖”一词本身进行训释,而是就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说明。

有时文意训释也会对被释词的修辞意义进行阐发。如《谷风》中的“匍匐”一词,诗人在运用该词时就有夸张的意味在里面,所以郑玄训释时并未说明其词义信息,而是就其修辞意义进行说明。

(30)《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毛诗笺》:“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

“匍匐”为爬行义。《说文•勹部》:“匍,手行也。”《说文•勹部》:“匐,伏地也。”此处“匍匐”后接动词“救之”,文句中含有勉力、尽力之义。郑玄是将上下文中所含之意整合到了“匍匐”一词的训释中。

文意训释内部语义成分之间的三种组合方式,其实对应着文意训释与被释词客观词义之间的三种关系:通过“添加”方式生成的文意训释,从中可以离析出客观词义信息,所以这种文意训释与被释词客观词义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属于“相合”关系;通过“转移”方式生成的文意训释,并未对客观词义本身就行训释,而描述的是在语境中与客观词义相关联的内容,所以其与被释词客观词义之间是“相交”关系;通过“整合”方式生成的文意训释,多说明的是语词的言外之意或修辞特点,所以其与被释词客观词义之间属于“相邻”关系。这也印证了高守纲先生(1994:127)的观点:“词的言语义虽然千差万别,但却绝非变幻莫测,无规律可寻,它总是以语言义为基准,在语言义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其浮动变异。”⑦

4 余论

文意训释所处的语境虽各不相同,训释表达也各随语境而变。不过深入到训释的内部语义结构中进行考察则可发现:文意训释其实并非随意而得,无论是其语义成分的类型,还是语义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皆有规律可循。这些内在规律亦可为其他典籍训释的解读提供帮助。

文意训释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被释词的客观词义。关于这一现象,古代学者已有所认识。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有时会使用“非训某为某”的表达来说明《毛传》训释词与被释词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一些例证属于文意训释的范畴。而通过对其内部语义结构进行分析,可将前人已感知到的语义关系用更为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亦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对典籍训释的理解。如《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扬。”《毛传》:“扬,扬光也。”《毛诗正义》:“言举火而扬其光耳,非训扬为光也。”该训释是在被释词之后添加了动作的临时关涉性成分“光”,属于通过“添加”方式生成的文意训释。又如《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传》:“会,甲也。”《毛诗正义》:“传言‘会甲’,长读为义,谓甲子日之朝,非训会为甲。”在武王伐纣这一语境下,“甲子”是与“会集”这一动作相关联的时间要素,故此训释属于通过“转移”方式生成的文意训释。由此可见,对于这两则训释,孔颖达所使用的分析用语相同,但其内在语义关系则是有差异的。

文意训释是对语词言语义的描述,无法直接纳入到语言义的范畴中。而通过对其内部语义进行分解、分类,从中提取的客观语义信息亦可为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提供参照。如《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毛诗笺》:“草草者,忧将妄得罪也。”该训释突出的是“草草”这一心理状态的具体原因“将妄得罪”。将这一语境信息剔除之后,训释中的“忧”正是“草草”对应的义位。《辞源》:“草草,忧貌。”取用的正是郑玄这则文意训释中的客观语义信息。

文意训释中的语境信息虽然不能纳入到语词的语言义之中,但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训释者自身的思想理念也有帮助。如《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毛诗笺》:“裳,昼日衣也。衣以裳者,明当主于外事也。”“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毛传》:“禓,褓也。”《毛诗笺》:“褓,夜衣也。明当主于内事。”郑玄将“裳”和“褓”分别释为“昼日衣”和“夜衣”,皆是从使用时间的角度进行的说解,目的是强调“裳”与“褓”“男主外、女主内”的象征意义,而这一特征并不在“裳”和“褓”的客观词义的范畴之内,郑玄是将男女的社会分工特点纳入到语词的训释之中,带有其个人观念的烙印。⑧

综上所述,文意训释有其灵活性、多样性的一面,亦有其规律性、固定性的一面。前者体现在表层的训释表述中,后者则隐藏在深层的语义结构里。通过对文意训释的内部结构进行语义分析,将其中的客观语义信息与语境信息分而别之,可对训释材料的传意方式及其特殊的词汇语义学价值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向上滑动查看附注及参考文献

附 注

① 这里指的“语义成分的分析”是对训释的语义信息进行分类,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描写,并不是指传统的义素分析。

② 王宁先生(1996:92—94)将文意训释分为“明确指向的训释”和“陈述具体义值的训释”两种类型。此处对于语境信息的分类受到此观念的影响。

③ “捄”之本字为 “觓”,《说文·角部》:“觓,角貌。《诗》曰:‘兕觵其觓。’”亦或作“觩”。声符“丩”“求”皆有“弯曲”的词义特征。

④ “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的类别划分源于西方学者的语境研究。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和1935年先后提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伦敦学派语言学家Firth将语境理论进行了扩展,语境分为来自语言内部的语言语境和来自语言外部的情景语境。在其之后,学者们对语境分类越来越细,但总体不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二分的理论框架。

⑤ 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的提法来自于谭景春(1998),施春宏(2001、2002)将名词的语义成分分为“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其核心理念与谭是一致的。

⑥ 《毛诗正义》:“礼有同姓、异姓、庶姓。同姓,王之同宗,是父之党也。异姓,王舅之亲。庶姓,与王无亲者。”

⑦ 高守纲先生在《古代汉语词义通论》中基于语言义与言语义的关系,将言语义分为“体现语言义的言语义”和“偏离语言义的言语义”两种类型,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相似式偏离”“相关式偏离”和“相反式偏离”三种类型。本文此处对文意训释语义成分组合方式的分析也借鉴了部分高先生的观点。

⑧ 关于“裳”与“褓”的象征意义,学者也有不同看法。《毛诗正义》引侯苞《韩诗翼要》云:“‘示之方也。’明褓制方,令女子方正事人之义。”认为“褓”的象征意义在于其形状方正。

参考文献

符淮青 (1996) 《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北京。

冯 利 (1983) 区分词义训诂与文意训诂,《辞书研究》第3期,78—86页。

高 亨 (1980) 《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高守纲 (1994)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北京。

黄侃述,黄焯编 (1983)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黎千驹 (2009) 因语境求义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1—6页。

李亚明 (2004) 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的学理及其应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6期,63—67、44页。

凌丽君 (2010) 言内语境影响下的《毛传》直训训释词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48—154页。

凌丽君 (2012) 言外语境影响下的《毛传》直训分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9辑,94—104页。

凌丽君 (2014) 《毛传》言内言外语境关系辨析及对其训释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89—94页。

施春宏 (2001) 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212—287页。

施春宏 (2002) 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17—25、2页。

孙雍长 (1996) 语境与“随文释义”,《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120—124页。

谭景春 (1998) 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368—377页。

王 宁 (1996) 《训诂学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

于屏方 (2007) 《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张志毅、张庆云 (2012) 《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北京。

引书目录

《毛诗正义》,艺文印书馆,台北,2001年。

《周礼正义》,艺文印书馆,台北,2001年。

《尚书正义》,艺文印书馆,台北,2001年。

《左传正义》,艺文印书馆,台北,2001年。

《后汉书》,中华书局,北京,1965年。

《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7年。

作者简介

白如(1989-),古代汉语专业博士,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诗经》学、语文教材。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向文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信途科技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tukeji.cn/xintu/59186.html

相关文章

公众号关键词排名靠前(公众号关键词回复数量限制)(公众号关键词排名规则)

今天聊一下关键词,聊关键词之前,绕不开官网或者新媒体。首先说说官网吧。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大型的企业越在乎自己的官网,而越是小的企业越不在乎自身企业的官网。按照企业主的话来说,反正就是个小公司,也不...

贵阳网站优化建设(贵阳网站优化哪家好)

网站seo优化公司洛阳香河网站优化公司,专门负责关键排名优化及网站建设等业务公司成立于2016年,长期服务于信息化与电子产。贵阳网站制作,贵阳高端网站建设价格,贵阳企业网站设计制作,贵阳高端网站设计公...

大二网络营销期末思维导图,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思维导图

网络营销思维导图7 是在优酷播出的生活高清视频,于20120519 112848上线视频内容简介基础网络营销课程视频7。网络营销思维导图Xmind模板免费下载由千图提供,更多有关职场实用文档免费下载请...

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的简单介绍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与互联网有关的东西,例如购物扫二维码 那么企业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网络营销推广呢?下面全网天下徐国。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进行网络营销推广呢?一搜索引擎营销搜索 还可以找专业的网络营销公...

东莞网站优化企业(东莞企业如何建网站)

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网站制作推广,企业网站推广,网站推广公司,企业网站优化,seo网站推广,推广网站制作,网站推广优化,深。网站推广大概需要多少钱,网站推广优化多少钱,做网站推广多少钱,网站推广大概要多...

包含品牌网络营销推广方案的核心要点的词条

巨推传媒代运营公司网络营销是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为核心,设计和规划企业产品服务和创意价格渠道促销,从而实现。过硬营销智库分析整理的营销干货,旨在让营销人掌握有价值的品牌营销推广方...

现在,非常期待与您的又一次邂逅

我们努力让每一次邂逅总能超越期待

  • 效果付费
    效果付费

    先出效果再付费

  • 极速交付
    极速交付

    响应速度快,有效节省客户时间

  • 1对1服务
    1对1服务

    专属客服对接咨询

  •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

    不断升级维护,更好服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