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因湾堰筑坝而命名的村落。这里自明初起,拦水筑坝,从东黄山引流,开塘积水,湾堰蓄水,陂塘容水。六百多年时间,延续着兴修农田水利传统。这里依山而建,保留着自古而来的立体水利场景,走进巢湖苏湾,有个地方叫湾塘堰。
邻于东黄山山岗上,巢湖苏湾有座村落因湾塘水而来,故称为湾塘堰。
离开苏湾境内G312国道,行于山道,望见东黄山群岭,在箍子山与鹞子山一侧洼中分布几处村落,其中有座湾塘堰。
山脚为三洋陂水库,水库上为湾塘,塘上为湾塘堰村,村落再往上为鹞子山水库,汇集鹞子山一带山水。
随着水源流动,形成由高到低的阶梯状水利工程。湾塘堰所在,也因湾塘而得名。
湾塘堰村顺山而建,是座小村落,主要以何姓为主。元末明初,祖籍咸阳何氏先人南迁庐江后,再辗转东黄山脚下,何氏先祖旺公择大何村落户。
后旺公子嗣以大何为祖地逐渐向外扩散,形成十地居住群,又被何氏族人称为十份何。湾塘堰邻于大何,被称为十份何中大份。
处于江淮一带的湾塘堰,自元末明初,荒于战火。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外迁人口,补充人丁,恢复生产,完善农备物资,兴修农田水利。
巢湖地理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冷暖空气交锋区,夏有雨水不断,容易淹涝。东黄山一带,山岗丘陵交错,中部隆高,地表涵水不及平原带,雨后高温容易干旱。
明初洪武开始,官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至明万历年间不断加强。到清时延续了明重视兴修水利传统,营造陂塘。清康熙年间,有记录巢湖当时农田水利后场景“依阜傍垅,深山穷谷,岂无莽土,勤勉之农,朝开夕垦,竟成沃壤。”
塘堰,即为拦水蓄水工程中,以山坳谷口驻堤,以积水洼地形成为塘或堰,蓄水为陂。三洋陂,为早期水利特征地理名。
山沟溪涧,分级驻堤截流,一级级拦水形成坝堰。湾塘堰早期村户何氏成为了这段堰陂水利兴修主要参与建设者。
巢北民间有句俗语,“人靠田吃饭,田靠塘产粮。”表明了东黄山下到滁河一带为传统农业经济区域。尤其是东黄山里,历史上半隐居的户村,多自给自足,保水产粮成为养家命脉。
清道光年间《巢县志》对于山区丘陵用水记载,“春初缺水则难下种”“夏初缺水则难种秧”“六七月缺水则难结实成熟”,可见蓄水围堰对于坡地置田重要性。
《巢县志》对塘堰有记,“可蓄鱼”“可长菱芡茭笋”“冬干水涸,取塘底浮泥可以肥田”,扩大了湾堰对实际农业生活的功能作用。
走进湾塘堰,静静村落。近岭之间,有着王道与土半小山,环在东黄山里,不远处明巢高速正建设中。
湾堰陂塘,旧时水从村中过,一座立体农田水利,表现出先人智慧。虽如今被现代农业设施代替,但古老的拦坝蓄水旧痕仍在。想象古时,在湾塘水坝上,湾塘堰农家人悠悠踩着木制水车,或在秧田里牵牛耕作,呈现着农耕旧景。
文/图:杨钧
编辑:刘峥嵘
审核:王蕾、章媛
【来源:巢湖发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