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谭梅
盐湖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再创佳绩,清洁能源生产和外输渐成气候,全域游引领和拓展旅游的深度和广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可度不断提升……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随着部省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四个行动方案的出台,顶层设计让“四地”建设的框架、布局和路径清晰可见,而全省上下锚定目标、勠力同心,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今,在青海这片美丽而圣洁的土地上,“四地”蓬勃发展之势已起。
盐湖产业,技术提供新动力
2021年底,青海省地矿测试中心联合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制的“四种氯化物型卤水标准物质”获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证书,成为中国首例盐湖卤水资源有证标准物质。
盐湖卤水标准物质的研制将为青海省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并成功实现了两个“零突破”,既填补了国家在卤水标准物质研发上的空白,也为全球卤水资源评估提供了量值溯源的保证。
据统计,青海有大大小小盐湖一百多个,氯化钾、氯化锂、氯化镁和硫酸镁资源储量均居全国之首,氯化钠和溴资源储量在全国位居第二,这是大自然赋予青海宝贵的资源禀赋。
有优势更要有作为。
大美青海。
2021年,青海盐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碳酸镁示范县建成投运,钾肥、碳酸锂产业稳步发展……
与此同时,一个针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全新解决方案开始推进。全省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开放式创新形式,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界智力潜能,借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盐湖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既是一次尝试,一个开端,也将会是一个里程碑。
技术支撑为盐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劲驱动力,而盐湖产业未来也必将在高效清洁能源利用、新能源汽车、高分子材料制造等更广泛的领域呈现更大价值。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潘玲 摄
当前,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五矿盐湖、青海盐湖工业股份、青海中信国安锂业、金昆仑铝业等一大批机构、企业在青海发展壮大,形成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等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展望未来,青海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产业发展政策、完善盐湖产业体系,强化盐湖化工产业升级和链条拓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发展重点,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新征程上,蓄势扬帆,逐浪前行。
清洁能源,锚定发展新航标
河湟三月,人勤春早。在西宁东川工业园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正在检查生产状况,公司车间一片忙碌。这是一家新能源产品相关材料供应企业,每年的用电量高达20亿千瓦时。如今,这个用能大户只要登录青海电力交易平台直接交易,就可以自主选择更经济优惠的“绿电”。“通过使用‘绿电’多边交易,企业用能成本大幅降低,每年能节省电费几千万元。”该负责人说。
龙羊峡水电站。王国栋 摄
而这只是青海省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技术引领、机制创新,着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一个缩影。
2019年,青海省获批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如今,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双双跃上千万千瓦级台阶,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九成、居全国第一。
海西州6万千瓦光热项目为全国首座商业化运行光热电站,海南州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群装机规模为全球同类型最大,海南州共和光伏园区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光伏园区,全省集中式光伏装机居全国第一……
盐湖风光。 青海盐湖供图
从柴达木盆地到三江源,一排排风力发电机正不舍昼夜地运转,一座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矗立在高原大地,依托丰富的风、光、水、热能资源禀赋,青海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清洁能源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在国家首批一亿千瓦装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中,1090万千瓦项目落地青海;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投运;清洁能源外送能力不断提升;绿电七月,青海继续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
立足青海、面向西北、服务全国,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贡献,这是承诺,也是责任,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坚守!
塔拉滩上的光伏海洋。 王国栋 摄
全域旅游,绽放青海新魅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青海湖到昆仑山,青海壮美山川,大气而磅礴,雪山、草原、森林、湖泊、戈壁……独特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民族文化,成为青海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许多文化旅游资源被誉为“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金银滩、青海湖、茶卡盐湖……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通过互联网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游客;昆仑文化、河湟文化、唐蕃古道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非物质文化共融促进,构建起无与伦比的旅游吸引力;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三江源……每一个关键词,都富含迷人的人文地理历史内涵,让人心驰神往。
据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青海省旅游人数达到3394.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9.98亿元。“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累计接待游客19646万人次,年均增速21.73%;实现旅游总收入2109亿元,年均增速22.68%。
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颜值不断提升。
夏日北山美丽园。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谭梅 摄
如今,全域旅游的发展更是让青海各地将丰富的人文、自然、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旅游产品,形式多样的自驾游、生态游、乡村旅游、民俗游也让青海旅游不断呈现良好态势。生态旅游迈出新步伐,推出精品线路200条,七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
一系列的举措,一步步的规划,让我们看见,以生态保护优先为主导,以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引领的青海,正在盛装绽放、款款走来。
绿色有机,成就高原新名片
作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出高原独有的宝贵物产。中国藏羊之府、世界牦牛之都的盛誉加身,青稞、冷水鱼、枸杞、中藏药材等物产闻名天下。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青字号”特色农产品销量稳步上升。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青海省农产品出口2.4亿元,较2020年增长54.7% ,势头强劲。其中,冷冻虹鳟鱼出口1亿元,枸杞出口2501万元……
王国栋 摄
坚持走“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发展之路,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40%和30%。
绿色、有机,已成为青海省农畜产品的最大亮点和最靓丽名片。
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1.78万亩,干果产量1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认证有机牦牛121万头、有机藏羊325万只,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覆盖到39个县市,认证有机草场面积8000万亩,是全国认证面积最大的省份;
茶卡盐湖成为网红打卡地。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谭梅 摄
水产品年总产达到1.83万吨,冷水鱼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
……
物华天宝、民珍国瑞。“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出高原,把幸福的味道传播到世界。
【视点短评】
立足优势尽展高原特色
曾经是不毛之地的青海塔拉滩,成片成片的光伏板组成一片“蓝色海洋”,一眼望不到边;盐湖丰富的锂资源储量,占我国锂资源储量的83%、全球锂资源储量的60%以上;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风资源、特色资源居全国前列;巍峨的山峰,圣洁的冰川,澄澈的湖泊,壮美的峡谷,奇特的地质,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绝美的公路,珍稀野生动物,中国的天空之镜……是很多人的梦;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青字号”农产品,在电商平台变身“抢手货”的绿色、有机“青海产”……
依托资源,发挥优势,是青海乃至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
立足得天独厚资源禀赋,2021年,青海围绕产业“四地”建设,注重规划引领,强化协同攻关,与国家部委联合编制了四个专项行动方案,并建立省部联合推进机制,高起点起步,高质量推进。
产业“四地”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也是对青海“一优两高”战略的更高要求。
这既是对青海发展的激励厚望,更是对青海发展的政治嘱托。为青海的现代化建设赋予了一种新的更高的历史使命,为青海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好当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上指明了方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变粗放资源利用模式,更高效率地开发利用资源,是当前青海发展的新布局。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青海正走上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青海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之年。青海自当以必胜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坚毅的行动,肩负起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的历史使命。
青海将立足实际,激扬优势,进一步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的生态文明新高地,突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奋勇前行。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