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近年来,济源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宗旨,在中原大地上奋勇争先出彩,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济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秉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推动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城乡融合聚集强势动能,文化软实力不断转为硬支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改善,幸福生活图景日益呈现。
逐梦新征程,奋斗创未来。“十四五”发展的宏图已经展开,济源人民满怀壮志豪情,慷慨而歌,共同书写新时代复兴路上的光荣与梦想!
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发展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领导者、建筑钢转型优特钢、抢滩纳米材料新兴产业前沿……一个个关键词,记录着极不平凡的过往,浓缩着济源产业发展的万千气象。
由济源市委掌舵,以党的创新理论领航,转型发展之势为动能,“济源号”列车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奋勇向前。
从“五小工业”起家,依靠科技创新赋能,济源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形成以有色、钢铁、化工等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4,白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优特钢占据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钢材用量70%份额,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钢铁、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行业拥有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核心技术和独立知识产权专利281项,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22项。豫光金铅依靠“一院八所”自主创新五次实现中国铅冶炼工艺技术装备的革命性升级,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领导者。
中国白银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真抓,才能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唯有实干,才能托起伟大复兴梦想。一个个郑重承诺,一个个具体举措,彰显着济源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的决心与行动。
政府引导、多方联动,着力打造最优创新生态。实施惠企政策扶持工程、体制机制优化工程和科技创新服务工程。高度重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市场运作,着力构建四级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先进材料研究院建设,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驱动、高位嫁接,着力发展前沿创新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专项行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专项行动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专项行动。
随着济源示范区创新动能持续释放,产业转型成效显著,经济运行平稳健康。从2017年起连续四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更是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
2020年,济源首次入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外贸水平竞争力排第8名。2021年,尽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济源的外贸表现仍韧劲十足,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86.3亿元,同比增长61.3%,高于全国整体增速39.9个百分点,高于河南省整体增速38.4个百分点。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济源严格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增强产业链发展水平,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变,闯出了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子,努力打造出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城乡融合聚集跨越动能城乡融合发展,是济源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
夜幕降临,地处城乡结合处的济源屯水公园灯光闪烁、人头攒动,透着欢乐祥和。这里以前是排污涝河,河两边垃圾成堆,经过综合整治提升,变成了居民家门口的大花园。
从山区到平原,济源到处贯穿着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主线。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城市乡村肩并肩、手拉手,城乡融合发展动能十足。
海拔1470米之上,济源思礼镇水洪池村云雾缭绕,犹如“世外桃源”矗立山间。宽阔的马路、忙碌的村民、安静的古宅……乡村面貌巨变,让村民充满喜悦自豪。村里人审时度势,开饭店、卖特产、当导游,越来越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倚靠绿水青山,留住了越来越多城里人向往的乡愁!
休闲小镇美丽思礼
水洪池村的蝶变,正是济源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一笔。始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径,济源全力推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等方面一体化融合,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索出一套全域统筹推进城乡融合的成熟经验和模式。
乡村发展短板不断补齐,城乡关系更趋协调。2021年,济源城镇化率达到68.7%,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就医就学等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共同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低保并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等公共服务,从根本上为进城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城乡间“无缝连接”。11个镇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公厕、游园、广场等基础设施。
立足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济源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农业招商“三篇文章”一起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着力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城乡发展的新成效,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创造出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文化软实力成为硬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地方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济源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闻名,也为愚公移山精神谱写出新时代的“传奇”。2021年,济源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紧抓文旅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统筹做好灾后重建、产业转型、全域旅游推进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愚公移山
2021年5月11日起,电视纪录片《太行·王屋》连续4天在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并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这一奖项填补了河南省在全国纪录片领域最高奖项的空白。
由济源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排演的豫剧《山路弯弯》荣获“河南文华大奖”。该剧刻画了一个当代基层共产党员的鲜活形象,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王屋老街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济源以此为契机,成功签约相约王屋山、乡村振兴·携程农庄文旅项目,推动王屋山第一洞天文化产业园、那些年·小镇、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重点文旅项目进展;陆续开工建设济源小浪底·荣盛一品原乡项目、中原篮球文化产业园、白银古街等项目;举行“济源之礼”文创产品大赛,并在牡丹园举办文化旅游商品展销会。
下一步,济源将继续贯彻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梳理济源丰富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积极推进太行山、王屋山、沿黄旅游景区提质升级,盘活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新的文化旅游产品。以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白银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扩大济源影响力。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休闲康养、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提升济源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发展特色文化企业和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和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研发一批体现济源特色、济源元素的文旅文创精品,进一步提升济源的文化软实力。
生态优先筑牢发展基础守护黄河,守护家园,这是一代又一代济源人坚守的使命。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济源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让绿色成为济源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永久底色。
秋季是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美的季节,成片芦苇簇成的“地毯”上空,一群群鸟儿不时掠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以来,济源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快自然保护区保护与修复步伐。推沟平垄、推埂平障、拆除鱼塘、清除废弃砂石场,栽植水生湿生植物、花草、乔灌木,建成观鸟塔、巡护木栈道、巡护道路,湿地环境不断改善。
东湖冬韵
在守护好母亲河的同时,济源整体生态环境也得到不断提升。在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持久保卫战中,济源生态环境局联合住建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等部门共同发力,齐抓共管,取得良好成效。
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实现“6降1增”,蓝天越来越多。水环境质量方面,实现“1优3达标”,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为“优”。土壤环境质量方面,持续保持环境质量稳定。在2020年度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济源示范区排名全省第六位,位居八个京津冀通道城市第一名,被评为优秀等次。
今后,济源将继续筑牢沿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持续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黄河清四乱”活动,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济源段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严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产能,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绿色永远是现代化济源最宝贵的底色。济源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好太行王屋青山常在、黄河沁河绿水长流、自然美景永驻的美丽画卷!
民生优先携手共同致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济源完成了一张张民生清单,办好了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不仅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还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落地生根,激发了愚公儿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贡献智慧和汗水的创造热情。
济源是河南省第一个全市范围内免除普通高中学生费用的省辖市,实现了从九年义务教育向十二年免学费教育的提升。而且,农村小学生可以享受免费营养餐,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就近入学。
在济源城区,公交车全部免费乘坐,体现了济源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与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理念。
公园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担当”。在济源的“生态版图”上,家门口的公园已成为济源人民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利”。晨曦初露抑或夜幕降临时,在济源的各个公园,总能看到不少市民迈着悠闲的脚步,欣赏生态美景。
城市夜色
为利用智慧服务补充传统养老需求缺口,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济源以入选河南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实施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施“1621”(建设1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施6助养老服务、开展2项补贴服务、配备1个智能手环)养老服务。目前,已初步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体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发力,10座垃圾中转站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11个镇的生活垃圾统一运至济源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集中处理,初步实现了“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
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也不断提升,济源市妇女儿童医院已投入使用,济源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改造完成,各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已建成投用。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济源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聚焦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每一组数字都体现着温情,每一项政策都表现出关切,每一次改革都预示着希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以民为本的大民生事业中,济源正迈着坚实的脚步昂首前行。
大江大河奔腾向前,时代潮流势不可挡。追逐梦想,新时代“愚公”勇毅笃行;叩问初心,现代化济源任重道远。凭借一往无前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咬定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向前进,济源人民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王屋山云海夕照;左:湖光山色灵秀济源;中:皇家风范济渎庙;右:黄河之水天上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