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观察员 戴之深
五个年头一瞬间。从2018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已连续五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留下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关键词。
念兹在兹,悠悠回响。
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关键词,正成为各地的生动实践:补齐短板、共同发展。
△3月5日,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关键词:脱贫攻坚】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老电影的名字和台词,乡村代课教师一一寻回辍学打工学生的叙事,暗合了一种中国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天地之间的一次“立言”。
2018年3月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这一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举国展开扶贫领域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扎实”之意,深入大地肌理。
2019年,脱贫攻坚战打响。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三保障”为抓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当年实现全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551505人脱贫。
2020年,中国正式进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最后一程。这一年,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创下历史。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中心镇街景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岂止内蒙古,中华大地千军万马奔小康,每一地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共创一部史诗。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中国样本,举世惊艳。
这一年6月,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开通运营,“复兴号”列车在青藏高原飞驰,人们的笑脸和格桑花相映。复兴,复兴,复兴,多少壮志润歌喉。
“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在新华社报道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亮了。色果拉村利用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发展种植养殖业,从后进村变为模范村,书写了美丽神奇土地上的“传奇”。
△特色畜牧业助力脱贫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引述过的《诗经》名句,成为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座右铭。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壮哉中国!伟哉中国!
【关键词:生态保护】
人间草木山川,最知冷暖。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声”远播,山川有感。
这一年春天,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河套春雨行动”,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启动。
这一年秋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这一年冬天,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长江保护法草案。翌年一月,长江重点水域开启常年禁捕。2020年,长江保护法通过。2021年11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给出亮眼数据:长江大保护六年来,全省累计关停化工企业4600多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雄心万丈,慰于葱葱。
△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南通市五山地区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发出赞叹: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确实是沧桑巨变啊!
沧桑巨变,亦是中华大地的回声。
“我出生的地方叫做三明。城里的钢铁厂,美得像花园。”2020年,一曲《三明后生仔》火遍网络。钢铁厂焉能美成花园?三明用事实作了回答。上个世纪末,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三明,拥有钢铁和化工等十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三明市领导这样形容过:一年吃下去的灰尘,相当于吃下一块砖。
“尘”则思变。这样的粗放发展,当休。
总书记的讲话,为三明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培育了信心。
△福建三明
关停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环保升级……三明走上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三明路径。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的当天,现代快报+、内蒙古草原客户端、重庆上游新闻、浙江天目新闻等10省市自治区主流媒体联动推出特别报道《江山如此多娇》,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中国之春。
山川之美,一一在目。这是一次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鉴赏之旅。
【关键词:人民至上】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之所欲,就是过上安宁和美的好日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初心不改,步履不停。
带领全国人民奋发进取,不断站上发展新起点、高平台,享受高品质物质和精神生活,这是一幅壮阔的“奋斗图”。
人民至上,使命铿锵。
2020年,全国抗疫,众志成城。“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成为中国战“疫”始终贯彻的宗旨。各地按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牢记嘱托,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出了优异答卷。江苏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在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做出了江苏贡献。
△2021年7月,南京医护人员在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2020年,江苏GDP达到10.27万亿元,2021年,江苏GDP达到11.64万亿元的高点。
2020年全国两会,内蒙古兴安盟中心血站医生刘亚生牢牢记住了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她回到单位后,制作了一面“科室文化墙”,用文字和照片诠释这八个字的内涵,并和科室医生投身到日常的救死扶伤中。
她的感受,印证着无数基层工作者的爱岗敬业,也关联着各地政府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1亿人……中国数据,中国决心,尽入眼帘。
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不断取得新进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人民至上”在祖国大地上写下新篇章。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发热烈讨论,影响深远。
“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思想的航标灯、行动的度量衡”,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赖应辉委员如是说。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司长骞芳莉则把积极推进“数商兴农”、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努力方向。
新发展理念,如春风拂过中华大地。
云南省昭通市通过转移输出就业、发展产业、引进企业等多种渠道,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收到良好成效。
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新江苏建设的不竭动力。昆山之路、南京“两落地一融合”,备受关注。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发展”说到底是理念问题。
新发展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是国家大计、地方大计。各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认知决定未来大模样,未来可期!
△工业经济
【关键词:五个“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有了最新成果。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这五个“必由之路”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高度概括,直指人心,催人奋进。
新华社报道说,这一重要讲话“在会场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团结奋斗,真抓实干,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五个“必由之路”,长期蕴含于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五个“必由之路”,是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经验。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疫情防控的出色表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再说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保持“红心”本色,不断迈上新台阶。
每个民族、每个人成为抱成一团的“石榴籽”,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是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核。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着眼现实和未来,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所做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朝着宏伟目标不断进发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为中国指明了前行方向。实践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的共识。
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五个“必由之路”做出了精彩的、质朴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