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评论员 赵志疆
3月10日,郑州正式公布《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会展、教育、体育、医疗等一系列城市名片,打造独具郑州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城市不仅是一个生产场所,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意味着要增强城市的消费功能,城市从生产形态向消费形态转变。
如果选择一个郑州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年份,应该是2011年。那一年,郑州发生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情:一是郑州富士康正式投产;二是郑州有了第一家星巴克门店。两件事情,预示着两种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方式转变。
从“大郑县”到“国际郑”
对于喜欢以“大郑县”自居的郑州人来说,“国际郑”曾经是一个令人喜闻乐见的梗。不沿边、不靠海,一个内陆农业大省的省会,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在不少人眼里,郑州以前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只是一个国际玩笑。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譬如城市面貌、产业结构、消费方式,当然,也包括那些年代久远梗。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中,郑州棉纺路风光无两,一字型排开的国棉厂,是当时郑州繁荣的象征。进入21世纪,几大国棉厂陆续开始改制重组,搬迁改造,老厂房相继作为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被列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富士康落户郑州为标志,郑州迈上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开始,借助富士康代工巨大的进出口流量,郑州建立了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而带动了整个郑州的产业转型升级。
最近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了郑州市最大的产业。作为“空中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郑州跑步进入了“空港兴城”的新时代。
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2018年,新郑国际机场成为全国第12个最高等级机场,全面推行“7X24小时”的全时段通关。
到了2021年,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已经突破70万吨,货运规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6位、跻身全球前40强;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突破54万吨,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5位,出入境货运航班首次突破1万架次,创历史新高。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直接体现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数字上。2011年,郑州GDP为6800亿元。2021年,郑州GDP为1.27万亿元,相比10年前几乎翻了一番。与此相对应的是,郑州10年间新增城市人口400万,其中15岁-59岁劳动力人口的占比达68.11%。
目前,郑州市拥有1260万人,每年净流入40万人。2021年,郑州市消费品市场依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同比增长6.2%,总额达到5389亿元。这是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底气。
现在提起“国际郑”,郑州人早已没有了调侃之意,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自豪。有活干、有钱赚,接下来就是怎么花钱的问题了。
从“吃吃吃”到“买买买”
《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公布后,首先引起热议的话题是“吃吃吃”:方案要求,郑州将推动郑州烩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黄河大鲤鱼、烩面、胡辣汤等特色美食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
相比起各类经济目标的宏大叙事,人间烟火味,总能最抚凡人心。实际上,“吃吃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在很多时候也代表着一种消费文化。
2011年11月18日,郑州第一家星巴克在国贸360广场开业。星巴克正式开门迎宾前,门口的队伍已经排出百米开外,场面比iPhone 4开售还要火爆。蜂拥而至的人群,既是对星巴克及其所代表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是对其姗姗来迟的“报复性消费”。
不得不承认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时候首先就体现在“吃吃吃”上,而这也正是消费升级中的新常态。
目前,郑州已搭建起连接世界的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郑州机场客货运规模保持中部“双第一”;其跨境电商“1210”模式在全国推广,获批建设中东部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此外,郑州也是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城市。
在这一背景下,郑州人不仅可以痛快地“吃吃吃”,而且可以开心地“买买买”。郑州的地理位置,也有一种“中心优势”。郑州连南贯北、承东启西,2小时高铁圈覆盖国内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和市场。
此外,郑州还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12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二。
比如,从零起步,到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起步于2019年的河南博物院文创,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推出1000多款产品,不仅开启了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而且为郑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启发:以文化赋能消费,以本土化的文化品牌进行国际化的商业引流。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搭建丰富多元的国际性消费载体,“吃吃吃”和“买买买”之外,郑州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然,也正在做。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也已入局
除了郑州,其实在国内,不少城市都有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雄心。
2021年7月19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等5个城市被商务部正式确立为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四大直辖市外加广州的组合,并不让人意外。接下来,谁能进入第二批名单,才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悬念的焦点。
早在2019年,西安就印发了《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2021年,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陆续发布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
而就在今年2月18日,深圳印发《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2月19日,长沙印发“关于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纷纷加入这场战局。
就定位来看,长沙依托网红经济,致力于打造时尚之都、快乐之都、活力之都、休闲之都。深圳表示,要提升国际化消费服务功能,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交通网络,实施入境签证便利化,落实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更多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
西安则致力于释放老字号、西安名吃等品牌IP效应,加大对餐饮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其他城市也依据自身的优势,各有侧重。
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务部的考评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从这几个维度综合来看,以上城市都是郑州的有力竞争对手。
在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赛道上,不仅需要拓宽消费场景、优化市场环境、突出文化特色,还要以更加科学的规划、更加贴心的服务来展现活力、聚集人气。一座城市能否吸引海量的消费,不仅要看先天优势,最终还要看服务的态度和能力。
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花落谁家,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