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周岁”了!
以长三角不到2%的区域面积
贡献了区域近10%经济总量的“大虹桥”
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陈梦泽 摄
昨天,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要全力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迈上新台阶。
李 强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市委书记
● 进一步做强区域核心功能,在聚焦高端、抢占前沿,共拉长板、彰显特色,强化协同、相互赋能上下更大功夫
● 突出总部经济的能级提升、贸易功能的内涵拓展、流量价值的挖掘和创造,更好为南北“两带”服务、为长三角服务
● 做深做透政策制度创新的大文章
● 共同努力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关键基础支撑打得更牢,使交通更便捷、配套更完善、营商环境更一流
● 携手将“大虹桥”打造为“中国的虹桥”“世界的虹桥”,努力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李强指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肩负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创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等一系列战略使命,要进一步做强区域核心功能,在聚焦高端、抢占前沿,共拉长板、彰显特色,强化协同、相互赋能上下更大功夫。携手推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抢抓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集合精锐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和新赛道上抓紧布局。立足各自发展特色,共享优势,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格局,培育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新亮点。推动南向拓展带和北向拓展带协同发展,以数字技术助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以制造业升级为数字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在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协同、研发和产业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协同以及生产、展示和销售协同等方面继续加大探索力度,推动区域发展能级实现整体跃升。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功能布局的核心,要突出总部经济的能级提升、贸易功能的内涵拓展、流量价值的挖掘和创造,更好为南北“两带”服务、为长三角服务。着力引进标志性、引领性的龙头企业总部机构,推动总部机构融合多元功能,向亚太或全球总部升级。积极布局和发展新型国际贸易,着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培育发展数字内容分发、知识产权交易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围绕生活消费品发展免税经济,围绕高端装备打造工业品首发经济,围绕时尚设计做强创意经济,把入口和端口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要做深做透政策制度创新的大文章。加快探索统筹跨境和离岸的政策制度,着力探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机制、与离岸业务相匹配的政策环境、数据跨境流动储存的有效路径,使大虹桥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本土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加快探索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的政策制度,提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畅通完善进博商品的集散链路,共同打响“进口商品采购在虹桥”品牌。加快探索破解市场主体痛点难点的政策制度,从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形成更加完善的制度供给。
要共同努力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关键基础支撑打得更牢,使交通更便捷、配套更完善、营商环境更一流。加快推动交通重大项目落地,打造立体式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优化交通组织,统筹发展不同模式的轨道交通,巩固和放大同城效应。打通内部路网,完善交通布局,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布局建设高品质国际社区,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完善绿地公园生态体系,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这片区域宜居宜业、宜学宜游。要努力成为长三角营商环境质量最好和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共同打响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品牌,协力推进更多事项跨省办理,深化电子证照互认共用,推动流程再优化、服务再升级、效率再提速、监管更友好,力争率先实现跨区域、全链条的“一网通办”。
向下滑动查看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跨三地、联四方,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过去一年,“一核”引领“两带”、“两带”支撑“一核”,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凝聚强大合力,形成了以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虹桥经验”。
“一核两带”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功能布局示意图
会上,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
鲍 炳 章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一年来,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按照“一极三区一高地”的长三角战略定位,把商务区发展放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推进高端商务、会展、交通三大核心功能深度融合,在“四个着力”上凝心聚力、创新方式方法,全力强化集聚辐射,全力强化协同开放,全力强化互联互通,加快形成“一核两带”携手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生动局面。
第一,抢抓发展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一年来,商务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高质量发展机遇。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定义性特征。2021年,商务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注册数量占比是全市平均水平的约2.4倍,创新主体加快集聚,广联达、联影、晶科能源等一大批集成创新能力强劲、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落户商务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新品首发等新业态,构筑了创新发展新优势。努力做深做透双向开放、双向联动大文章。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国际业务总部、国际化研发中心等形成集聚,加快构筑总部经济新高地。国际商务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汇聚专业服务与国际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助力“一核两带”“总部+基地”产业模式不断探索,夯实筑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第二,全面对标对表,始终聚焦《总体方案》狠抓落实
一年来,商务区紧紧围绕“三个一批”确保《总体方案》落实落地。
落实一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目前,《总体方案》明确的29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已落地26项,落地率近90%。比如,前三届进博会期间实施的19项创新政策,已明确作为进博会期间延用实施的常态化制度安排;商务区已成为开立自由贸易账户最为便利的区域之一;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已建成开通,网络性能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功能平台。打造进博会成果的集中展示地,持续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促进“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做大。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集聚了来自90多个国家(地区)的6万多种商品。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已有35家贸易及投资服务机构入驻,联系全球超过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已引进人力资源类企业近60家,获批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推进一批高能级的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沪苏嘉线、嘉闵线等一批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商务区与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路网规划布局更趋完善,便捷度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枢纽西交通平台改造、机场联络线,以及轨交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等项目已经开工,71路中运量公交延伸等重点项目即将开工,区域交通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第三,强化规划引领,以法治保障一张蓝图绘到底
展望未来,商务区将制定一张规划蓝图、发布一份重点产业目录、起草一部发展条例,以法治保障一张蓝图绘到底。
制定一张规划蓝图,打造新空间。近期规划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及2050年,久久为功,逐步建设引领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承载区、全国一流的中央商务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世界著名的国际开放枢纽标志性区域。通过规划蓝图,既确立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的高标准,又强化多节点的连接,一发牵、全身动,把思想认识、要素资源和所有的努力奋斗,统一在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上。
发布一份重点产业目录,汇聚新动能。围绕“开放枢纽高地、融合创新极核”的产业定位,打造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溢出会展经济和数字新经济、生命新科技、低碳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时尚新消费“4高+5新”产业体系,抓住历史机遇,在高起点上高水平谋划产业布局,站上创新高地,拓宽国际视野,实现产业升级。
起草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条例。为《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提供法治保障,营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商务区“操作系统”迭代,为“二次开发”建立新的制度体系。
向下滑动查看
吴 庆 文
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苏州“家门口”的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建设动员大会及协调推进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以来,苏州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编制《苏州行动计划》及“三个一批”清单,全面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核心功能,着力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上海五大中心建设。
一是高标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
聚焦“联通性”,大力推进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南沿江铁路和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启动建设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加速融入长三角轨道交通网,与虹桥协同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深度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与上海港一体化发展,启用太仓港集装箱四期,建成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港口联动发展的沪苏港航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二是高水平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协作区。
聚焦“支撑性”,发挥苏州市在开放平台、产业基础、对外贸易、港口、商务配套等方面特色,积极对接虹桥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谋划建设虹桥-相城苏沪合作商务会展联动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协同上海办好“五五购物节”,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深化与上海在教育、医疗、卫生、文旅等领域的合作,逐步缩小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提升同城化水平。
三是高起点构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聚焦“配套性”,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产业,提升对进博会的区域协同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深化中新、中日、中德和海峡两岸等开放平台建设,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推动苏州自贸区片区创新发展,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以“研发+制造”模式支持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姑苏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协作,全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集群,不断强化国际贸易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向下滑动查看
张 兵
嘉兴市委书记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之一。嘉兴坚定不移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紧扣南向拓展带三大功能定位,突出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全面推进“三区一平台”建设。
一年来,嘉兴制定行动计划,与虹桥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嘉兴开现场推进会。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保持较好态势,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355亿元,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5亿元,全国地级市第7。虹桥“金南翼”建设取得良好进展。
一是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日益成形。
“文商会旅”持续融合。为庆祝建党百年,嘉兴复建1921火车站老站房,推出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开通“南湖1921”上海至嘉兴红色旅游列车,成为红色旅游标杆城市。深入开展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加快建设运河文化带“一十百千”工程,盐官音乐小镇等一批高端文旅项目顺利推进,濮院古镇文化旅游项目已具备营业条件,以高铁新城、红船文化、滨海国际、水乡古镇为特色的“四大商务组团”架构基本形成。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全年新引进超亿美元产业项目73个、实际利用外资30.4亿美元,分别列全省第1、第3。进出口总额达到3784亿元,同比增长24%。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3.0版,构建完善营商环境“北斗七星”格局,成功复制13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常年保持前8。
二是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步伐日益加快。
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平湖润泽信息港一期、乌镇浙江大数据平台等一批数字基础设施项目投运。杭海国际数字贸易新城(海宁)正式开园,京东智能城市(浙沪)创新中心启动运营。
数字贸易加快发展。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嘉兴电子商务产业园被授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嘉兴综保区跻身全国前30名。
进博会溢出效应明显。第四届进博会嘉兴报名注册采购商和采购人数均列全省地级市第1。在嘉兴设立虹桥品汇浙江中心,推动“永不落幕的进博会”走出上海、迈向浙江。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日益提高。
平台布局加快落地。浙江清华长三角院、中科院浙江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等创新载体加速形成。
创新主体加快培育。牵头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和路演中心联合体。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04家。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设立“嘉兴人才日”,新引进海外工程师、国千人才数量均居全省第1,跻身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地级市第5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4%,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
四是江海河空铁联运能力日益增强。
关键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通苏嘉甬、沪乍杭铁路等加快推进,嘉兴机场开工在即,杭海城际铁路、嘉兴火车站等建成启用,今年还将开工建设沪苏嘉(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以及接下来将要签约的金山至平湖市城铁路,嘉兴将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海河联运取得实效。新建成沿海万吨级泊位2个,内河500吨级泊位10个,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嘉兴段)全面开工,海河联运成为全省“四港联动”示范工程。
嘉兴港能级进一步提升。深化嘉兴港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航运合作,开通3条近洋航线、9条内贸航线,以及19条海河联运内河航线。嘉兴港和内河港货物吞吐最均突破1亿吨,嘉兴港在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排名升至89位。
向下滑动查看
曹 发 义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
安徽贯彻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重点任务,在强化高能级开放平台对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提升安徽对外开放水平。
(一)强化高能级开放平台对接
一是主动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1687家单位组团参加第四届进博会,成交额20.83亿美元,同比增幅9.8%。举办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暨新兴产业合作洽谈会,签约32个重大项目,金额132.9亿元。
二是成功举办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沪苏浙作为主宾省协同举办,大会签约沪苏浙投资项目281个、投资总额2417.2亿元,分别占总量的40%、41.5%。40多家进博会参展企业入驻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区参展。
三是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共同发展。启动合肥、上海两地海关“江海一港通”监管作业,实施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累计241个标箱,货值约1.5亿元。设立虹桥进口展示交易中心合肥、阜阳、黄山分中心。
(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
一是共建G60科创走廊。合肥市牵头成立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聚175家重点企业及上下游企业,2021年实现产值200亿元。芜湖、宣城市在松江区分别建设产创中心。
二是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与虹桥枢纽“一核两带”内开发区、龙头企业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2021年项目总投资超1600亿元。
三是加快建设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16家金融机构设立总部级综合基地,30余家总行或分行级金融机构、5家金融企业平台、60余家金融外包企业入驻。四是推进优质农产品展销合作。设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展示交易服务中心,2021年安徽省农产品交易会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专设长三角展区,沪苏浙100余家企业、500多种产品参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一是加快建设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制定实施方案,确定7个方面重点建设任务。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LNG加注站、LNG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揭牌运营“上港集团-安徽港航”芜湖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开通芜湖-洋山共舱暨单点挂靠航线。
二是共建跨区域轨道交通网。加快合马连接江苏南沿江城际等铁路建设,全面开工巢湖-马鞍山段,加快推进马鞍山-扬州段前期工作。
三是推动航空货运合作。全面建设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对接强化与上海虹桥机场业务协作和功能互补。
向下滑动查看
今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一年来的建设成果。
会上,有媒体问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商务区要提升服务长三角的能力,接下来商务区在这方面会有哪些考虑时,上海市副市长、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主任宗明表示: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着力做强区域核心功能、着力推动政策制度创新、着力强化关键基础支撑,深化长三角协同创新、协同改革、协同开放,全面推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主要围绕创新、改革、开放三个关键词。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 陈梦泽 摄
一是做强区域核心功能,带动长三角协同创新。
围绕提升总部经济能级、拓展贸易平台功能、挖掘和创造流量价值,打造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溢出会展经济和数字新经济、生命新科技、低碳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时尚新消费的“4高+5新”产业体系。抢抓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在重点领域和新赛道上抓紧布局。在聚焦高端、抢占前沿,共拉长板、彰显特色,强化协同、相互赋能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区域发展能级整体跃升和创新协同发展。
二是推动政策制度创新,引领长三角协同改革。
通过商务区的先行先试,继续深化《总体方案》29项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下一步对已经落地的26项政策要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对还有3项政策要进一步细化抓紧落地。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实现更加广泛应用推广、更好的创造性落实,探索从政策逻辑到实地操作的路径。重点围绕统筹跨境和离岸政策创新、放大进博溢出带动效应、破解市场主体痛点难点等方面,加强探索和改革力度,做深做透制度创新的大文章,使大虹桥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本土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三是强化关键基础支撑,服务长三角协同开放。
充分发挥进博会作为对内对外开放的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的重大战略平台作用,以扩大对外开放来深化对内开放,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综合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立体式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巩固和放大同城效应。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一步发挥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辐射效应,增强国际教育资源服务能级。推动流程再优化、服务再升级、效率再提速、监管更友好,努力成为长三角营商环境质量最好和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共同打响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品牌。共同努力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关键基础支撑打得更牢,携手将“大虹桥”打造为“中国的虹桥”“世界的虹桥”,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出新水平、新特色和新亮点。
下一步,安徽将规划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城市展示中心和海外高端人才招引基地;加快推进建设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加快打造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积极对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全球数字贸易港。
向下滑动查看
“大虹桥”的明天将怎样精彩?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