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华社发
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
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吹风会,请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国务院研究室国际司司长宋立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政府工作报告吸收300多条意见
向东介绍,《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从多个渠道听取和征求了几千条意见建议。
第一是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直接听取意见和建议。今年1月下旬,总理先后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教科文卫体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的座谈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面对面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是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报告初稿经过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修改以后,按程序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军群部门、部分企业等单位,大范围征求意见和建议。各单位共提出修改意见3000条,其中有300多条意见在起草过程中予以吸收。
第三是利用媒体平台来征求意见。在“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中累计收到网民的建议近百万条,建言量排名前5的话题分别为为群众办事、保障救助、教育、宏观经济、住房。汇总精选了1100多条有代表性的建言,报告也进行了吸纳。
政府工作报告出现76次“稳”
如何解读就中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提出的多方面政策措施?向东表示,“稳”是今年报告的一个关键词,全文共出现76次。此外,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其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接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
“今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爬坡过坎。”向东说。
他表示,报告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对今年政府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安排,提出了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把握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是今年报告的一个关键词,全文共出现76次。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焦点
01 财政赤字率下降对预算支出强度有何影响?
财政部长答南都:财政支出强度不会下降,反而会有较大提高
报告提到,202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拟下调到2.8%左右。这个调整对全国一般预算支出强度会不会有影响?昨日,在部长通道环节,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向财政部部长刘昆提问并得到明确回应:通过统筹财政资源,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支出强度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比去年会有较大提高。
刘昆表示,今年赤字率适当下调,这是保持财政可持续的重要举措。今年的赤字率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预算下降0.4个百分点,资金规模减少2000亿元,但通过跨年度的调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度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是去年的6.6倍,这个资金量就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财政的支出强度是有保障的。
02 给企业减税降费,为何财政收入还会增长?
国务院研究室答南都:交的税比减的税规模还要大
既然给企业减税降费,为何中国财政收入还会保持较高增长?昨日,国新办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吹风会后,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由于减税降费市场主体活力越来越强,新增社会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交的税比减的税规模还要大。
刘日红表示,减税降费促进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了,数量上也有所增加,就意味着我们的税源在拓展,交的税就多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常说的“放水养鱼”。
对于今年的新举措,刘日红说,“2022年中国减税退税是2.5万亿元。”
解读
GDP预期增速 为何定为5.5%?
向东介绍,今年5.5%左右目标的设定,首先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经济如果不稳,就业、收入都很难稳得住,一些风险隐患也会水落石出。今年实现5.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有基础,经济运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区间。
其次,也考虑了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过去两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5.1%。在疫情前的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6%—6.5%,当年实际增长6.1%。“十四五”规划虽然没有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但要求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这些因素,把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符合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长水平,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发展共识。
第三,如报告所说,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去年我国GDP达到114.4万亿元,在这个基础上实现5.5%的增长,相当于5年前增长7.4%、10年前增长10.5%;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9万亿元,与世界上排第11、12位的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接近。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容易的,要付出艰苦努力。
CPI涨幅目标 为何设定为3%?
向东表示,去年居民消费价格全年平均上涨0.9%,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保持基本稳定,与市场供给较为充裕特别是猪肉价格走低有很大关系。
向东说,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全年平均上涨0.9%,为经济恢复、民生改善营造了好的物价环境。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CPI能保持基本稳定,与市场供给较为充裕、农业再获丰收特别是生猪生产形势较好,猪肉价格走低有很大关系。
据介绍,目前我国工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数量保持在高位,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供给有保障,为今年CPI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向东说,“但近期国际能源等价格高位上涨,加大了向国内输入传导的压力;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不排除国内部分农产品如蔬菜等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
据悉,2020年对2021年的翘尾影响为-0.1个百分点,但去年价格对今年的翘尾影响有0.9个百分点。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比去年有所扩大,但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报告将今年CPI涨幅目标设定为‘3%左右’,充分考虑了影响物价的各种潜在因素,留有一定余地,也与去年目标一致,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向东表示。
财政赤字率 为何设2.8%?
向东表示,今年将财政赤字率从疫情防控期间的3.6%调至2.8%,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没有改变;二是适当调低赤字率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三是今年将赤字率调回至3%以内,释放了我国经济和财政运行稳健的信号。
向东表示,今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
同时,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退税减税规模约2.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还有去年结转一部分专项债资金今年可以继续使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比去年增加300亿元。向东说,“总体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是比较大的。”
向东表示,“适当调低赤字率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据了解,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向东强调,“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随着经济逐步稳定恢复,将及时回调赤字率水平,为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复杂困难局面留出空间。”
“今年将赤字率调回至3%以内,释放了我国经济和财政运行稳健的信号,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向东说。
城镇调查失业率 为何控制在5.5%以内?
向东说,去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1%,已完成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加到1076万人。
向东介绍,今年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加到107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承载数亿人就业创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较多困难。
据了解,报告指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
“当然,调查失业率是对全年而言的,不排除个别月份会高一些,我们将强化工作举措,使失业率尽可能低一点。”向东说。
对于灵活就业问题,“我们将完善支持措施,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在恢复发展中创造更多收入稳定、保障完备、形态多样的就业岗位。”向东说。
增值税留抵税额 为何实行大规模退税?
宋立介绍,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重要的税费支持政策。在现行增值税制度下,如果一家企业纳税期内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就会形成留抵税额。
2019年4月份以来,我们持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制度,对部分增值税留抵税额进行退税。
目前,我国的留抵退税主要集中在增量部分,即退还2019年4月份以来新增加的部分,其中,对先进制造业的增量留抵税额予以全部退还,对其他行业满足条件的增量留抵税额予以退还60%。
报告指出,今年要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从增量和存量两方面入手,明显加大留抵退税力度。这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有利于企业恢复发展。政策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优先安排小微企业。6月底前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为确保政策落实,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做到及时退付、应退尽退。
二是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行业留抵退税问题。
今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后,今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存量,及时退还增量,对完善增值税制度意义重大。
专家解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淼杰谈稳外贸:
今年中国全产业链优势将会更充分体现
南都:今年报告中新增了“创新发展数字贸易”的提法,如何理解?
余淼杰:数字贸易其实就是数字经济的一部分。数字经济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中国经济跟国外对比,我们会发现在数字经济方面,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其他产业,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跟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还是在跟跑。然而在数字经济领域,我们的基础设施,还有规制标准管理,差距很小甚至有的走在前面。因此,发展数字经济,或者说发展数字贸易,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具体来说,数字贸易的发展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数字商品贸易,比如说电子商务;数字服务贸易,比如说软件外包;还有数据贸易,像我们的各种软件商提供的云服务。但从贸易主体来说,都是通过数字来为实体贸易赋能。
但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开放和安全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中,要在开放中加强安全。具体来讲,如果是对方技术开源的话,我们也可以开源,但是我们的用户隐私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
南都:去年中国外贸增长21.4%,规模历史性地达到39.1万亿元,这么高基数上,你是否会觉得今年中国稳外贸压力比较大?
余淼杰:首先我并不认为今年中国稳外贸的压力大。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去年大家一开始也这么认为,觉得外贸的压力会很大,那我其实很早就预判说去年的外贸会是很不错的态势,后来也正是如此。说到今年,我认为总体的出口形势是非常好的,因为现在不只是疫情,地区冲突也会加剧国外产业链的断裂,而中国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大胆判断外贸顺差会超过4万亿人民币。
南都:去年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发展,这对提高大湾区整体的对外开放水平有什么作用?
余淼杰:报告特别提到区域协调发展,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应该说在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起到火车头的作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在某种角度上,其实可以跟海南自由贸易港类比,比如说在个人所得税等方面都有优惠条款,所以毫无疑问,横琴和前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排头兵,通过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对我们进一步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有借鉴作用。
南都:报告今年首次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提到了要有效防范海外风险,为什么?
余淼杰:今年国际形势方面,地区的冲突在升级,合作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在这样的态势面前,我们虽然还是要推动发展“一带一路”,但是关键是要差别发展、有序发展,更为具体地说,应该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因为陆上丝绸之路有太多的地缘政治因素,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太大。另外,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由我国现在的经贸大背景决定的,和东盟国家合作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
提升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保证就业规模不缩减
“报告提到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的方式来稳就业,至少3次提到增加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这是很重要的信息。”张成刚指出,除了“困难”和“稳”,“增加活力”也是需要关注的,活力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只有依靠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提升,才能保证就业规模不缩减。
在稳就业方面,报告提出要落实落细举措,包括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等。“这些细节性的政策,也是目前稳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张成刚表示,疫情期间采取了很多稳定市场主体、为企业纾困的政策,包括减税、降费、失业保险金的返还等,对中小企业的生存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此外,也为重点群体提供就业服务、找工作等采取了多项措施。“接下来,稳就业工作会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在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上,针对2亿人规模的灵活就业群体,报告提出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对此,张成刚指出,在减少用工成本和应对经济不确定的背景下,如今劳动力市场上灵活用工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但与此同时,企业采取灵活用工,要强调维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底线,这也是国家和地方最近相继出台政策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的原因。
“报告中提出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今年就要实行,这个政策是要先解决新就业形态发展中面临的急迫问题,即从事户外工作的外卖骑手、城市即时配送人员等群体面临的职业风险。”在社会保险方面,张成刚表示,目前的一个思路,主要是要放松一些城市对于灵活就业者就地参与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社保户籍限制的放开是长期的过程。不是说短期内每个城市必须放开,而是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根据总体的情况做综合的考虑,但是放开是一个大的趋势。”总体来说,在解决短期急迫需求的基础上,从试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完善长期的规划。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丁境炫 孙朝 宋承翰 蒋小天 李玲 黄莉玲 黄慧诗 见习记者 赵唯佳 陈秋圆 实习生 赵姬 王玮 郭一蒨 张丽缇 崔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