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6日-12日为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重视青光眼随访,防止视功能受损”,随访很重要,也是后期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无数的患者不重视随访,从而失去光明。
青光眼俗称睁眼瞎,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三大致盲性眼病(白内障、青光眼和黄斑变性)之一,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致盲性眼病,眼压长时间升高,导致视功能受损后,视力将无法挽回,即使这个时候眼压降到正常,视力也不能恢复到正常,早期治疗特别是眼压的随访则可以保住现有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青光眼的历史
青光眼与中医“五轮学说”中黑睛和瞳神的异常有关,提出了“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其中绿风内障即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青光眼,早在宋元时期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中首次提出“五风内障”之说,并对病因、症候、治疗,用药等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对后世青光眼的认识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由此可以看出青光眼不是一个单一的病,而是一组有着相似病理生理过程疾病的总称。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其发病的原发危险因素。另外,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也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青光眼的流行病学
综合多个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得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总患病率为1.5~3.6%,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为0.5%〜1.6%; POAG的患病率为0.7%~2.6%,高于PACG。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眼压正常并不能排出青光眼的可能,据日本研究显示NTG(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在POAG中占比高达92%,在我国,这一比例仅达20~30%,这么低的比例与眼压不高、重视不够、检查不全导致的高漏诊率有关。
我国青光眼诊断覆盖率普遍较低,潜在的青光眼病人较多,未诊断青光眼的比例较高,这也是进行青光眼周宣传的意义所在,必须改变现有的防治策略,重心要下沉和前移,从医院走向开放的社区防治,让所有人都参与到青光眼的防治之中。
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青光眼家族史使得开角型青光眼患病风险增加2.1倍,所以具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应当定期进行青光眼的常规筛查。
青光眼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其他健康问题相叠加,如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偏头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白内障等,需要注意的是,血压过低对眼睛也是不利的,尤其在眼压较高的情况下,低血压会导致眼灌注压下降,使神经节细胞受到缺血和再灌注的损伤,从而导致青光眼,平稳的血压更有利于健康。
我国PACG发病率高于欧美,这与我国远视眼基数大有关,远视、短眼轴以及小眼球都是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近视是高眼压症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故重视近视的防控,尤其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控制近视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其他诸如吸烟会导致青光眼发病年龄提前,这也是男性青光眼患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青光眼的治疗
青光眼有两大类治疗方式,增加房水流出和减少房水生成,包括药物、手术和激光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有小梁切除、引流阀/引流钉植入等手术方式。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发展迅速,在我国开展了施氏管成形术、小梁消融术、ECP和Ex-Press引流装置等相应术式,较传统手术来说,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化、效果确切,也是未来青光眼手术的发展方向。
青光眼的随访
有青光眼发生可能的每1-2年随访一次,对青光眼手术者3个月的密切随访是必须的,在这期间正确的使用滴眼液和正确的眼球按摩十分重要,对术后随之而来的早期渗出、中期增殖和晚期塑形都有抑制和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术后第一天随访,术后第一个月每周一次,术后2-3月每半月一次。
小梁切除术至今仍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主流和基本术式,也是青光眼手术的金标准,可以说手术后的管理和随访是手术本身的二期继续,一定程度上来说,术后的随访超过手术本身,因为手术是一锤子的买卖,术后的随访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如果按照10分来打分的话,三分治疗七分随访,密切加强随访,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针对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巩膜瓣缝线等依据术后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青光眼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它、认识它,治疗它,重视青光眼随访,防止视功能受损,如果及时有效的得到正确处治,青光眼患者有生之年都能保持有用视力,与失明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