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盛赞广东野生动物保护。图为深圳野生动物园。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鼎湖山。 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南都记者 陈冲 徐杰 摄
在肇庆星湖绿道中心湖段阳江关键词排名教程,两名年轻人骑着单车游玩。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10月11日至10月14日,广东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俊光参加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他对南都记者表示,参加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学习到了很多。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广东将以大会为新起点,增强信心,采取更加切合广东实际的行动措施,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广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则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值得与全球分享。
广东已设立1300多个自然保护地
有学者研究表示,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重要作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对此,陈俊光表示认同,他介绍,广东省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建设。已设立了涵盖生态系统较广、保护对象较多的1300多个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数量占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数量的三分之一。
任何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现。1985年首次提出“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一词的哈佛昆虫学家E.O.威尔逊(E.O.Wilson)将物种的灭绝形容为一场“巨大而隐蔽”的悲剧。陈俊光表示,广东完善保护珍稀物种机制从四方面实施多项举措保护珍稀物种,目前,广东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被发现越来越多。据了解,广东正在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迁地保护,譬如筹建广东省中华穿山甲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开展华南虎人工繁育阳江关键词排名教程;而在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上广东也卓有成效,成立了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至今已指导推动17个市建立该制度;健全野生动物保护和执法管理体制上也有很大成效,如组织起草《广东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率先把全面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写入地方性法规等。
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借助COP15和广东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契机,广东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协作机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夯实基础。据介绍,广东提出争取到2025年,要全面建成运行机制顺畅的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基本建立高质量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体系、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
陈俊光着重提到了珍稀濒危植物“一中心三基地”的建设。据介绍,“一中心”是广东省林业局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共建“华南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研究中心”,“三基地”是以保育中亚热带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为主的韶关“南岭基地”、以保育南亚热带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为主的惠州“大湾区基地”、以保育北热带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为主的阳江“北热带基地”。目前,“一中心三基地”完成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68个珍稀特有及重要南药野生植物的重点调查、30个珍稀特有种的批量种苗培育和种群复壮以及珍稀特有种的保育学研究和推广示范。
陈俊光表示,建设美丽广东需要全社会共商共建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广东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滥食野生动物行为的同时,将全面开展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内容的自然科普教育,倡导全社会共商共建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希望全省民众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专家观点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阳江关键词排名教程:
广东经验可融入全世界发展
昆明宣言是一个关键时的关键性宣言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指出,1970年-201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了68%,地球生命力指数平均下降超过一半。2019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全球评估报告表明,包括主流化在内的绝大部分“爱知目标”无法在2020年实现,只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对此,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这两个报告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2020年目标没有实现。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面临巨大威胁,但人类的努力,特别是各国政府的行动努力还不够。如果任由这种威胁持续和人类行动不力发展下去,就会越过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阈值,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未来再要进行恢复,投入将是巨大的,而且恢复的不确定性也很高,最终会导致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这将是灾难性的,许多灾难科幻片的场景就会变成现实。
他认为,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持续和人类行动不力两者矛盾的根源是政治家、民众、科学家之间的保护与发展共识性不够,全球不同区域或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全球经济和软实力不平衡导致的。当前人类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问题,都可以从新冠肺炎全球暴发中看到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的关系紧密的“一体健康”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昆明宣言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就是抓住了深层次的、主要的矛盾。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关键时刻的关键性宣言,将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正向影响。
主流化和系统性变革是未来的行动宣言
任海进而解释,宣言中多次提到了主流化和系统性变革,这两个关键词是未来的行动宣言。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主要有国际、国家和民众三个尺度。国际社会主要是提出目标愿景,即“到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价值被承认、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国家是行动的主体,而民众是参与者与受益者。昆明宣言强调了主流化。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就是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从而避免先破坏后保护,做到防患于未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得以同步进行。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也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由行政命令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转变的主要途径。
昆明宣言中提出“需要强大的政治动力来制定、通过和实施一项兼具雄心和变革性的、能够平衡推进《公约》三大目标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源于认识、立法、体制、资金、技术、能力和外部环境等七个方面,是系统性的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变革才能解决。系统性就要注重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能力导向和效率导向,打通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供给方面的短板。特别是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需求,提出相应目标,在理念目标、技术模式上进行变革性转变,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根据昆明宣言,若各方达成共识,可以对人类保护自然的路线进行一次“总修正”,通过主流化实现系统性变革,就可以按“SMART”标准(目标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来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广东的经验:四个标志性事件
在宣言中,中国经验和智慧均有体现。任海表示,中国在实践中依托“生命共同体”理论凝聚保护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克服利益分歧,遵循“两山论”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可有效化解社会面临的“转型变革”结构性难题。
具体到广东的经验,任海提到了四个标志性事件。其中第一个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56年成立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了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的保护区划,成为全国保护区空间规划的标准。
任海表示,在生态恢复方面广东做得非常好。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初生态环境比较差,1985年启动“5年消灭荒山,10年绿化广东”。这个行动非常有效,广东的森林覆盖率从原来20%左右提高到了现在大概58%,广东省还因此被评为全国的绿化造林第一省。
此外,广东的绿道和碧道建设非常有效,这两种道的建设结合了广东的环境特点和宜居环境,是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廊道这种线,穿上各种绿地斑块(点),与全省的绿化基底相结合,形成了非常好的点线面景观生态格局,
他盛赞广东在终端性的保护和利用做得特别好。大家都知道,广东人有个传统,喜欢吃野生动物,对此广东省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它实施很不容易,因为动了一些养殖业的奶酪,譬如野生动物养殖产业没了,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旗帜,政府作了主流化的变革,引领民俗变革。
任海还表示,广东本土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做得很不错。他介绍,华南植物园通过活体植物库、种子库、离体器官库、基因库、化学资源库这样一个系统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7万多种植物(含部分种以下单元),在迁地保育了广东4000多种本土植物的同时,也为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采写 南都记者 江英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