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1月23日讯 据厦门网报道 昨日厦门如何做关键词排名优化,代省长赵龙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现厦门元素厦门如何做关键词排名优化,多处提及厦门发展、厦门经验、厦门项目。
回顾2021年工作时厦门如何做关键词排名优化,报告中提及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提速、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外溢效应不断释放、福厦高铁建设提速、厦门新机场全面开工、厦门18个营商环境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海丝中央法务区落地厦门、厦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提速等诸多厦门的建设发展成果厦门如何做关键词排名优化;谋划2022年工作中厦门如何做关键词排名优化,报告对推进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建好福厦泉科学城、海丝中央法务区,加快建设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厦门国家物流枢纽、厦门新机场,做大做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推动厦门植物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等重大项目提出新期望。报告还指出,支持厦门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厦门团代表纷纷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现的厦门元素,既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厦门对全省发展所作的贡献,又对今年厦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凸显了厦门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关键词1
高质量发展
建好福厦泉科学城 打造沿海科技创新走廊
今年,我省要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报告提出,要着力补齐我省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建好福厦泉科学城,打造沿海科技创新走廊,筹建半导体、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突破9000家。福厦泉科学城是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科学城、泉州时空科创基地的统称,其中,厦门科学城以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为依托,打造“科、产、城、人、用”高度融合的区域创新高地。
高质量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宁德时代扩产能、厦门钨业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建设。
高起点培育经济新动能,着力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建设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2
改革开放
扎实推进厦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
报告提出,今年我省要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改革攻坚上有新突破,深化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深化政府效能考评改革。
今年要在扩大开放上有新作为,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区提质,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协调联动。扎实推进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持续办好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推动出台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实施方案,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建好海丝中央法务区等标志性项目,推动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扬帆出海。
在激发内需上有新举措,坚持投资消费一体发力,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推进轨道交通连片成网,加快福厦高铁等建设,加快昌福厦高铁、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等前期工作;推进高速公路网提质增效,加快厦门第二东通道建设;推进形成相互协调、干支结合的机场群布局,加快厦门新机场等建设;推进全省港口布局优化、配置高效、功能整合,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做大做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福州国际深水大港,加快建设海沧等港区后方铁路通道。
关键词3
祖国统一
促进厦金率先融合发展 建设共同家园
报告提出,今年我省要凝心聚力服务祖国统一,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深化经贸合作,突出以通促融,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福建样板。项目化推进与金门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先行论证实施福建侧项目,促进厦金、福马率先融合发展,建设共同家园。
深化同等待遇,加大惠台利民政策知晓、兑现、落地力度,落实以惠促融。深化交流交往,持续办好海峡论坛,发挥文博会等活动作用,吸引更多台胞以及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着力以情促融。
关键词4
高品质生活
支持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报告提出,今年我省要凝心聚力促进共同富裕,让群众增收渠道更加多元、让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让健康福建惠及更多人民、让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有力、让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兴盛,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
全省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以上;新建、改扩建20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前教育学位4万个、义务教育学位6万个,推进部省市共建厦门大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生育二孩、三孩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支持厦门、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好第三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等活动,推动厦门、平潭、泰宁等影视基地联动发展。
关键词5
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福建 推广筼筜湖治理经验
报告提出,今年我省要凝心聚力打造美丽福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大力推广筼筜湖治理等经验,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持续系统推进闽江、九龙江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海域海岸带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
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带动闽西南协同发展。
关键词6
平安建设
深化“近邻”党建模式 打造和谐社区
报告提出,今年要凝心聚力建设平安福建,强化社会治理,强化安全责任,强化风险防控,着力实现安全发展。
深化“近邻”党建模式,打造和谐社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得到更优的服务。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让治理能力深达每个基层、各个角落。
做好疫情防控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坚定不移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突出科学精准、快严实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报告亮点
创新
着力补齐我省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建好福厦泉科学城,打造沿海科技创新走廊,筹建半导体、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突破9000家。
开放
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区提质,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协调联动。推进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持续办好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推动出台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实施方案,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
融合
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福建样板。项目化推进与金门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先行论证实施福建侧项目,促进厦金、福马率先融合发展,建设共同家园。
文化
生态
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大力推广筼筜湖治理等经验。持续系统推进闽江、九龙江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海域海岸带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
民生
凝心聚力建设平安福建,强化社会治理,深化“近邻”党建模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得到更优的服务。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让治理能力深达每个基层、各个角落。
【数据】
2021年
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8810亿元,增长8.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743亿元,增长11.3%;进出口增长3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40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9元,增长11.2%。
2022年
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出口增长8%,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
【同步】
计划报告解读
推动厦门培育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昨日,省发改委向大会提交了福建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中有许多重要项目与厦门有关。
今年我省要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厦门软件园三期(西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5G、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应用,建设福州、厦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持续推进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福州国际深水大港、湄洲湾南北岸重点港区等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群。加快推进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等一批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一批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文旅经济,打造以福州、厦门、武夷山为核心的三大文旅经济集聚区,推进福州、厦门、三明、泉州、龙岩等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今年还要大力挖掘内需潜力,推动福州、厦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补齐民生短板,加快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
促进外经贸量稳质升,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拓展中欧(厦门)班列、“丝路海运”“丝路电商”,建成“丝路海运”信息化平台,高水平筹办第四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以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圈建设为引擎,带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弘扬特区精神,支持厦门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深化山海协作内涵,健全完善都市圈和协同发展建设推进机制。
预算报告解读
支出3809.62亿元
重点保障六个方面
昨日,省财政厅向大会提交了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2年预算草案报告。今年省级四本预算安排支出3809.62亿元,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保障: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支持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支持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支持建设平安福建。
今年,我省将强化资源统筹,保证财政支出强度,支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强化精准施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在七成以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社会保障等领域短板。(厦门日报特派记者 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