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陕西百度关键词自然排名技术,是第9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2022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主题是 “恢复关键物种陕西百度关键词自然排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陕西百度关键词自然排名技术,旨在吸引人们关注一些最严重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状况。
值得关注的是陕西百度关键词自然排名技术,去年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均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进展,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恢复栖息地植被;藏羚羊数量恢复到7万多只;东北虎豹种群数量提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人工促进修复,逐步恢复了雨林生态系统。今年2月,国家林草局完成283种最受关注野生植物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第一次调查有可比性的5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有36种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占67%。
2021年10月21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拍摄的黑颈鹤。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首批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取得新进展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目前,5个国家公园均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新进展。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恢复栖息地植被、建设大熊猫廊道等8.4万亩,对重大项目、民生项目进入国家公园开展生态影响评价和专家论证,实施最严格保护。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分属69个自然保护地、13个局域种群的1340只大熊猫连成一片。
2021年8月25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大邑区域,大蒜坪管护站巡护队长张学良在安装红外相机。 新华社发(陈居伟 摄)
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白水江片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地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是国家生态安全“两屏三带”重要区域。新华社发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东北豹种群数量达到60只以上,东北虎幼崽存活率从试点初期的33%提升到目前的50%以上。
架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远红外相机于2021年9月18日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虎影像(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架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远红外相机于2021年9月27日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豹影像(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头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总量逐步增加,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藏羚羊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启动生态大数据中心三期项目建设,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评估。
走进三江源“野生动物”王国。2021年4月20日,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整合20个自然保护地,打通了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解决了人为割裂、保护空缺等问题。通过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及受干扰次生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风光(2021年9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拥有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总面积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七分之一,是海南岛森林资源最为富饶的区域,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这是2020年9月4日拍摄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天池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巡查监管,提升保障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的能力。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现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
2021年5月1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附近群山云雾缭绕(无人机照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整合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 (新华社发)
2020年12月1日,武夷断裂带峡谷内云雾缭绕,村庄若隐若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照片,武夷山(福建),2022年1月19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护林员在巡山(无人机照片)。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以良好的生态,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在这背后,离不开一群“巡山人”——武夷山国家公园护林员的默默付出。寒来暑往,他们每月至少巡山12次,每次巡山需要跋涉10多里的山路,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溪水,协助完成森林管护、防火、宣传等各项工作,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大山。 新华社发(周义 摄)
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发展中心副主任孙鸿雁表示,5个国家公园保护了我们近23万平方公里的保护面积,保护了全国陆域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0%的种类。现在,5个国家公园里面主要的旗舰物种的生态状况是持续向好的。
国家林草局完成283种最受关注野生植物全面调查
2022年2月10日,由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的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全面完成。本次调查于2012年正式启动,是继1997年至2003年第一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之后,又一次全国性野生植物资源的数量化调查。
本次调查在31个省(区、市)全面开展,由保护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专业部门组成调查队伍,对我国最受关注的283种野生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情况、生境特征、受威胁程度和就地保护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调查。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野生植物,左上为长蕊木兰,左下为大树杜鹃,中间为大理铠兰,右上为保山茜,右下为矮马先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调查结果显示,与第一次调查有可比性的5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有36种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占67%。这主要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就地和迁地保护网络得以不断完善。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种群数量
根据现存野外植株数量,可将283个调查物种划分为3个等级。一是野外未发现的物种,有3种,包括屏边三七、小花金花茶和拟豆蔻。二是野外仅存1-5000株的物种,共98种,如普陀鹅耳枥仅存1株、云南蓝果树11株、光叶蕨103株等。
就种群数量而言,通常认为在自然状况下,拥有5000个以上成熟个体的种群才是可以稳定存活的物种,上述98个物种已经低于这个界限,占调查物种数的34.6%,而且这些物种分布零星或者极为狭窄,严重濒临灭绝。三是5000株以上的物种,共182种,这些物种较仅存5000株以下的物种而言,基本可以稳定存活,但仍需加强保护。
二、群落面积
各调查物种所处群落面积相差悬殊。面积在100公顷以下的物种共有115种,占调查物种数的40.6%,其中贡山三尖杉、百山祖冷杉等25种面积小于1公顷,滇南黑桫椤等25种面积不足10公顷。所处群落面积101公顷到1000公顷的物种共54种,主要包括长序榆、柄翅果等散生且极少成片的物种。所处群落面积在1001公顷至10000公顷的物种共48种,所处群落面积在10001公顷以上的物种共63种。
三、就地保护状况
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独立的调查单元,对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状况的调查表明,30种野外种群完全纳入就地保护,61种野外种群的80%以上纳入就地保护,上述就地保护状况较好的调查物种共91种,占野外有分布调查物种的32.5%。有140种野外种群就地保护率在50%以下,占野外有分布的调查物种总数的50%,其中27种野外种群完全未纳入就地保护,42种纳入就地保护的野外种群不足10%。
2021年9月27日拍摄的腾冲北海湿地(无人机照片)。 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腾冲市东北部。保护区内山清水秀,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观光价值。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四、天然更新状况
调查表明,116个调查物种野外无幼树、136个调查物种野外没有幼苗。104个调查物种幼树、幼苗均无,占283个调查物种的37%。
五、生境人为干扰状况
对调查物种及其生境的人为干扰状况调查表明,78.96%的野生植物种群及其生境面临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干扰方式主要包括采集、放牧、开荒、工矿开发、工程建设等,其中17.28%的野生植物种群及生境受干扰程度为强,28.84%受干扰程度中等、53.88%受干扰程度较低。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状况喜忧参半。可喜的是,与第一次调查有可比性的5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有36种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占67%。这主要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就地和迁地保护网络得以不断完善。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还面临着较大的威胁,98个调查物种野外数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115个调查物种群落面积不足100公顷,部分物种天然更新缓慢,濒危程度高,极为脆弱;108个调查物种面临由人为干扰造成的生境退化和破碎化,有42个调查物种因市场需求过大导致资源过度利用;有69个调查物种的野外种群完全未纳入就地保护或低于10%,存在保护空缺。
下一步,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将充分利用本次调查成果,通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统筹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鼓励人工培植,加强监测监管,加大拯救保护科技研发力度,全面提升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水平。
综合:南都记者 冯奕然
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