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优化关键词排名择火15星,1956年生于山东。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远河远山》《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你在高原》《独药师》等,“张炜中篇系列”八种、非虚构作品《我的原野盛宴》等。
2011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颁奖辞为优化关键词排名择火15星:“《你在高原》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的精神图谱。《你在高原》恢宏壮阔的浪漫品格,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有力地彰显了文学对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百千万和建筑群——读张炜《你在高原》文/马海春阅读之前
一排大书矗在那儿,书脊鼓凸,像连绵群山横亘眼前,让人肃然起敬又望而生畏,对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打开包装我好些日子都没动它,就那么静静地放在书房一角。我甚至不愿随便望过去,但进出书房都能感到那个巨大的存在。它成了一块心事,让我时时感到一种压力。有时候,这感觉就是一种阅读的恐惧。我能够完整地通读一遍吗?我必须读,这是我必做的一个功课。可我还是心里没底,有些打怵,生怕读糟蹋了,或是半途而废。但我必须好好读它一遍,翻过山去……
阅读之前的心理活动很多,几次拿起放下,欲读又止,到了寝食不安的地步。长期读书让我形成了习惯,对于看重的书一定要端正态度,像工作一样认真去读,尽量在一次阅读中收获最大值。因为书海浩茫,好书很多,重读同一本的可能性极小。如果对一部好书读草率了,半生不熟,再想读的时候又似曾相识,最终就会懒得再翻,终于流失。这类潦草失败的教训让人懊悔不及。一次成功的阅读,要能够完全地读进去,读懂了;要能够抓住要害概括得起来,发现宝贝将其攥住:然后能够条分缕析,也就是摊开手掌慢慢赏宝的过程了。读书时,我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一遍就读得充分,留下的笔记起码也是以后的提示、索引,事半功倍。
就这么犹豫不决。其实也是在预热、提气、攒劲,在暗做阅读之前的准备。也许出现这种极端情况的原因,只是因为面对的是这样一位作家和这样一部作品吧。在这之前,我阅读了张炜三十年。在他已经发表的千万字中,我多数都读了,可以说对他有些了解。他的作品不难入读,但领略个中三昧却有难度,因读者而异。他是一个自律甚严的纯文学作家,每一部新作都会提供新的东西,总能或多或少出人意料;他行文严谨,针脚绵密,所以阅读中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漏掉好处……但也正是由于熟悉,好奇之心也就少了;正是由于读他太多,也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怠惰了。因此,我必须一再振作,把自己调整到一个良好状态。
这次长读持续了将近三个月,真是一次马拉松式的精神之旅。每天平均四、五个小时,按部就班像工作一样。要做笔记,这是必须要做的。当然这些笔记并不全是感悟的文字。故事脉络,人物关系,章节标题,一些重要的话和关键词,只要心有所动就随手记下。整部大书的章节标题非常之多,在我看来正是“文眼”,是画龙点睛之笔。前些天刚读过他新出的《午夜来獾》,一本他在香港的演讲集,对他那些布满书中的小标题再次留下深刻印象。似乎觉得他在整理录音的时候,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镶嵌“文眼”,画龙点睛。还有更早一点出版的《芳心似火》,一本思想文化散文,里面的小标题亦是琳琅满目,让人过目不忘……一次长读终于结束,留下了十几万字的笔记。巧的是,读完那天恰是“11月18日”,是作者最后定稿的同一天,只是整整相隔一年。我大为吃惊,寻思一下,觉得这也算是某种“天助”吧,让我在作者徐徐完工的日子里“同步”而读,多少会有助于理解他彼时的心情……
我本打算趁着热劲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但因事不得不停……我很高兴认真通读了这部大书,就像做了一件大事。我觉得获得了很多和很重要的东西,大有补益。我相信每一个认真读过的人也都会承认所得不菲。
《家族》印象《你在高原》长达四百五十万字,三十九卷,分十个单元,十本,《家族》是第一本,占三卷。《家族》我读过两遍,初读是在十几年前它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时候。两个本子有所不同,主体没动,但相差十万字,主要是增加了“卷三· 缀章”,而单行本时却只有“上、下”两卷。两次阅读的感觉也不大一样,初次读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作品,二次读却必然要顾虑到后面,因为它仅仅是一部“长河”小说的开头。所以重读时反倒更加小心了——它是后面一切的源头,很多的根据都出自这里,若不读个仔细,后面的阅读就会困难重重,再回头来寻根溯源可就麻烦了。更重要的区别当然在于新出现的“缀章”部分,这非同寻常。我一直不大爱读“家族”类型小说,从开始读翻译外国文学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心理障碍。外国名字长而拗口,还要记住家族中的人物关系,很不习惯,读起来总不顺利。好在这类小说都有个“人物关系表”,可以随时查找。而弄清这些又绝对含糊不得,必须强迫记住,否则的话,人物形象就会模糊,人物关系就会乱套,就会因此而读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警惕,读张炜的《家族》就格外认真起来,因为他笔下的人物不会是脸谱化、类型化的,也没有“人物表”提供帮助,要弄清这些还得靠读者自己识别。“家族”,自然是指主人公宁伽的血缘关系了,父系宁家和母系曲家,各溯三代,一、二十个人物相互交织,形成了作品中最主要的一圈人物关系网络。然后再旁涉挂扯,战友、仆从、同事各色人等,一圈一圈像涡纹荡漾开去,最终形成了庞杂的人物群体。但又不只是血缘关系的“家族”,同时还有一个“精神家族”。前者明显,有姓氏和称呼可助分辨,就像《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家族的人,额上都有一个灰“十”字,一种族徽式的外在特征印记。而“精神家族”却是隐形的,几乎无迹可寻。属于同样精神谱系的人,可能互不相识,并无瓜葛,甚至可能是存在于不同的时代里。但他们却是一些质地相同的人,有着大致相似的理想和追求,有着相似的心灵和命运。他们是一些自觉的精神接力和薪火传递者,前仆后继,是一个民族的真正健勇和希望所在,也是作者所深情讴歌的那些人物……像曲予、宁珂、朱亚等人,就会让人很自然地将他们联系到一起,认作是同样“家族”的成员。在此想到鲁迅先生的话了:“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家族》的故事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是三个板块。它选取了主人公中年回望的角度,“远溯”两大家族历史,重温祖、父辈在战乱年代血与火的斗争传奇;“近忆”主人公自己大学毕业在“03所”工作的经历,反观那段铭刻难忘的真实。两部分之间相隔约半个世纪,时空各异,形成了立体交叉式的穿插叙述。而在这两部分叙事交互进行的同时,还对应出现了又一个板块,即“感情倾诉”部分。这个部分十分奇特,看上去与另外两个板块都无直接联系,“游离”着,但缺了它可是不行;就会使得另两部分真正地断裂开来。“倾诉”,是过来人的中年宁伽一边“远溯近忆”,一边在心底的喟叹自语。三个部分都源出于同一种忆念、同一个心灵,虽形态呈现不同,而本质上却是相融的“三位一体”。所以,在不同的叙事中,都会让人感到“倾诉者”人不在场神在场的效果;如影随形,有时简直就像“旁白”一样,适时道出当事者的某种心音。“倾诉”,是一首深沉的爱之诗,是一曲悠悠无尽的高原长调……具体地化入作品,它像一道跨越时空的长虹,将远与近、父与子的故事命运拉紧连系在一起了;它像一个特别装置,无时不在调剂着叙事的节奏、章法、情绪;它以沉郁凄美的旋律,使《家族》这部交响之作惊心动魄,余音不绝。还要说,这个“倾诉”部分令人激赏,它像后面《海客谈瀛洲》中的“得一词条”部分、像《人的杂志》中的“驳夤夜书”和“自传片段”部分一样,都是匪夷所思的精彩,是作者一次又一次的炫技、绝活优化关键词排名择火15星!关于“缀章”,可以看作是两大家族中一些重要人物的“特写”,是那些人物的更多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是补充,更起到了一些诸如佐证、注解、梳理和引申的作用,对解读不无裨益。它与前面两卷形成了类似于正本和副本的关系,相得益彰,益其丰满而沛然。在形式上,它加强了前后联系,颇有承转功用。它是必要的连缀和装饰,缀而不赘。一部大书开了头,出手非凡,起点很高。它是一棵大树的根柢,它有力地输送、托举,直到枝繁叶茂,高耸参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全书的一个总纲,也是一个浓缩;当慎重地从这里出发,去完成一次阅读的长途跋涉。
比喻 《你在高原》是一部让人心生崇敬的大作品。就像一座气势宏伟的宫殿,它庞大的体量和巍峨外观,它内部的金碧辉煌,都让人震撼,让人感叹不已欲说还难。怎能轻易把捉一头大象或是一条巨龙呢!我试图用“百千万”来说明一些看法和想法,对这部“庞然大作”做一点简单粗浅的概说。所谓“百”,是指作品中塑造了上百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还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次要人物、配角,大约有名有姓出场亮相的有三、四百个之多。在这么多的人物里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有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众生相,知识分子、暴发户、官僚、流浪汉、小市民、民间奇人、思想者、隐士……有战争年代各种正常或变形的面孔,传奇英雄、绅士、政客、叛徒、大家闺秀、苦恋的人、受难者……有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男男女女,不胜枚举。真可谓热热闹闹成一条长长的人物画廊,熙熙攘攘好比那清明上河图。所谓“千”,是形容作品中的故事高度密集,大大小小有上千之多。整体上,全部十本都始终在讲述着同一个大故事,即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寻索,深刻探究了一个东方家族的百年兴衰、苦乐、得失和荣辱,从而给出了某种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象征和隐喻,发人深思。而在每一单元中,又都各有侧重地围绕着一个中心事件,繁生铺陈,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套盒”形式,层出不穷。在这千奇百怪万花筒般的故事大观中,可以说看啥有啥,什么传奇和寓言、爱情和阴谋、忠诚和背叛、理想和奋斗,什么怪力乱神、动物植物……都化作各式不同的悲喜剧轮番上演,以其极强的可读性而引人入胜。所谓“万”,是说书中藏满了心眼儿,有上万个之多。“心眼儿”在这里纯属褒义,是“智慧”的代词。要把几百个人物描绘得不重样儿,把无数的故事讲得花样翻新异彩纷呈,若非浑身手眼满身功夫是玩不转的,必然要凭着高超多样的艺术手段,凭着他样样娴熟的“十八般武艺”。可以说在艺术上,它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学几乎全部的主要技法,更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的熔冶和探索。要实现这样一种豪情壮志,要完成这样一部前无古人的巨制,不处处深思熟虑、匠心细运是难以实现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它实在是一部智慧的大书!直观地看,将《你在高原》喻为“长河”、“群山”都有道理。长河奔腾,跌宕起伏,一泻千里;群山绵连,异峰突起,迢遥逶迤。但这样“线型”的比喻总觉得意犹未尽。“大李子树”的说法更形象化,也更贴切些:有根、有本、有不同的枝桠,每个单元相对完成一个局部,最后总体形成一棵完整的大树。而我想,用“别墅群”作比,似乎更符合我的直观感觉:这是一些形状、色调、风格迥异的别墅建筑,十个单元就是十座楼体,依自然地势而建,参差不齐而又错落有致。近看是各自独立,绝不雷同,而它们又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因而退步打量又是一个巧妙互补整齐统一的建筑群。在楼体之间,草木一色,溪流环回,曲径通幽,将这些散布的楼盘紧密地联系起来,恰如“同一副神经网络和血液循环系统”。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之内,活动着几百个人物,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使整部《你在高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和谐,瑧于完美……
(2011年10月28、29日,于鲁东大学《你在高原》研讨会)
-END-
×张炜|《你在高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人公宁伽是解放后被打成反革命的宁珂的儿子,他无意间得来的一本秘籍让他更加醉心于研究和探寻自己远祖氏族(莱夷人)的历史和演变,而尤能与他分享这份喜悦的,是他的红颜知己淳于黎丽。仿佛家族的遗传,他虽已人到中年,但一直怀揣梦想,对现实不满,渴望逃离喧闹浮躁腐败的城市。为此,他离开妻儿,回到自己的老家创办葡萄园、酒厂,又接手了市里一家面临停办的杂志,将酿酒师、文化学人等朋友邀集一起,聚在偏远的乡村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结果,酒厂、刊物却被查封。在残酷的现实中,宁伽及其朋友们精神上受到了严重打击,武早精神异常,宁伽被关进了拘留所……张炜丨《唐代五诗人》丨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是张炜二十多年来沉浸于古诗学的结晶。择取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隐唐代五位重要诗人,从历史、哲学、诗学、美学、文学史和写作学的角度,深入诗人不同的精神与艺术世界,打通古今,完成了现代时空下的一次深入综合的观照。所论充满独见,具有创造性和洞悉力。比如在《王维二十五讲》中,作家张炜着眼于大文学史观,提出了“大尺度”和“小尺度”的诗学命题,对已有的文学史论构成一定反拨。《韩愈二十三讲》是对生命奇迹的赞叹,可以视为一篇激情四射的美章。该篇揭去了贴在韩愈身上的诸多传统标签,还原其清新生动的面目。
如果说对韩愈是敬惜与深爱,对王维和白居易是清澈的辨析与洞察,对晚唐小“李杜”是喜赏与推重,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则是尤其喜爱。本书中,每一位诗人都得到了复活,他们生气勃勃地走到读者面前,再次展现了作家张炜独特的思想与艺术见解,以及精彩语言所折射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