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刘焱刷关键词排名推选火7星细心:伟大出自平凡刷关键词排名推选火7星细心,奋斗成就最美!亲爱的各位网友刷关键词排名推选火7星细心,战友们刷关键词排名推选火7星细心,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吴一笛:这里是由河南省公安厅为您带来的2021“最美基层民警”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吴一笛。
刘焱:我是主持人刘焱,本次访谈河南警方视频号、快手号,抖音号,和平安中原官方微博同步直播。欢迎各位观看。
吴一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大力选树宣传公安队伍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根据公安部的相关活动安排,河南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2021“最美基层民警”推选活动。
刘焱:那么经过多轮评选,“最美基层民警”的最终结果已经隆重揭晓。究竟是哪十位民警获得了“最美基层民警”的殊荣,他们有哪些独特之处和闪光点。
吴一笛:接下来,我们将十位“最美基层民警”一一请进我们的发布厅,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别样的警察人生。
刘焱:首先走进演播室的这位民警,他的身影曾感动了万千网友,公安部新闻发言人称赞他“心中装着人民,脚下充满力量”,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认识一下这位网友眼中的“超级英雄”
主持人刘焱:欢迎您,旭恒!
杨旭恒:您好主持人,广大网友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郑州新密市公安局的杨旭恒。
主持人刘焱:首先要恭喜旭恒在年前举行的“全国公安最美基层民警评选”中成功当选,这也是我们河南民警连续第三年在此项评选中载誉而归,那么刚刚拿到了全国的最美基层民警,这次又不负众望荣获了全省公安最美基层民警的荣誉,我想知道在您的理解中,“最美”二字代表了什么?您觉得什么样的民警能称得上“最美”?
杨旭恒: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民警,从警十年来,先后在刑侦、治安、社区民警等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但不管干什么,我都尽力去做到最好,在我看来,“最美”二字不仅仅在于别人对你内在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肯定,更在于你自己对待工作、对待人生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奋斗的人生最美丽,我想,“最美”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在我身边,还有很多努力工作、敬业奉献的战友,很多值得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对工作的认真,对警察这份职业的热爱都深深的感染着我,我想,每一位忠诚履职、勇于担当,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民警,都是“最美”的!
主持人刘焱:说的真好,其实算起来,那场洪水已经过去半年多时间了,现在还会经常想起那几天的事情吗?
杨旭恒:说实话,真的不想去回忆,但有时还是会不自觉的想起,毕竟那场灾难带来的痛苦挺多的,有些是精神上的,还有些是肉体上的,像我的胳膊和腿还会时不时出现麻痛的现象。虽然还有这种疼痛,但想想自己能够活着回来,而且还帮助了那么多人,心里已经很知足了。
主持人刘焱:我看了很多关于您的报道,注意到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天您第一次被困在水流中的时候,曾用手机拍了一段小视频,发给了自己的妻子,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杨旭恒:那天,在转移救助群众时,我们被困了,随时会被洪水冲走,情况十分紧急,我赶紧用手机借着微弱的信号第一时间向我们的组织报告,请求救援!接着又用手机拍下视频发到工作群,又转发给了我的妻子,我想如果真的有意外,也算是给家人做好了最后的告别。
主持人刘焱:还好不是最后的告别,但在这之后,你却遭遇了更大的危险,被洪水冲走,整整失联了十个小时。妻子是什么时候知道你落水失踪的消息的?
杨旭恒:其实,我妻子知道的挺晚的,当晚搜救我的时候,我的战友并没有告诉她,直到第二天一早,大家都觉得凶多吉少,准备去通知家属时,传来了我活着的消息。
主持人刘焱:可以想象当时战友们激动的心情,听说在妻子来到医院看你时,你只是告诉她你生病了,为什么选择隐瞒那晚的险情?
杨旭恒:我想既然我活着回来了,就没必要让家人再担心了,后来媒体来医院采访时,才瞒不住她了,对她说了那天的经历。
主持人刘焱:那妻子埋怨你了吗?
杨旭恒:她当时偷偷哭了,但她没有说埋怨的话,只是默默的照顾着我,后来她说她挺后怕的,怕我扔下她和孩子。
主持人刘焱:经历了这样一场生死考验,有什么最大的感受?
杨旭恒:这次生死考验,让我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也更加坚定信心,危难时刻我不但要冲上去,更要活着回来。我要永远对得起“人民警察”这个光荣的名字,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和头顶的警徽。
主持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感谢杨旭恒带给我们的感动!也祝愿旭恒在未来的日子能收获更多成绩,带给我们更多“最美”的感动!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认识下一位最美民警。
主持人刘焱:欢迎您,王警官!
王安定:您好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漯河临颍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的王安定。
主持人刘焱:安定今年43岁,但警龄已经有21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半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警察事业,而且你一直干的都是刑警,是不是觉得自己在侦查破案这方面特有天赋?
王安定:天赋真的谈不上,我觉得就是多想一点和少想一点的区别,就是遇到瓶颈的时候,多坚持一刻和放弃的区别,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曾经有一个持枪抢劫案,可用的线索非常少,我们已经侦查了很长时间,秘密排查了几十个人,一直没有结果。我还不死心,再往西平那边去看一下,绕了一圈回来仍然是没有进展,在我们准备撤退的时候,我看到路边有一个人形迹可疑,手里提着一个袋子,但是特点和犯罪嫌疑人并不符合。我就在想,到底要不要去排查他。我想还是再坚持一下吧,我们就跟着他,来到了树林边,他看到我们接近后,就掏出了手枪。
主持人刘焱:然后就出现了刚才视频中面对持枪歹徒那惊险的一幕,当时手臂还负了伤,对吗?干刑警这么多年,类似的危险时刻还不少吧,有没有害怕过?
王安定:我面对危险,面对犯罪嫌疑人,我从来没有害怕过,没有退缩过。但是有一次我是真的害怕了,甚至是悲观绝望了。那是我在昆明参加了一个七天的刑侦培训班,回来我急于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战,就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凌晨三点多的时候,我在追捕犯罪嫌疑人的小道上,突然感觉到胸口剧烈疼痛,我感觉情况不好,立即用手机搜索了一下确认应该是心脏的问题,然后拨打了120,拨打完120我就晕倒了。等我醒来的时候,是在医院的手术台上,隐隐约约能够听到我家人的哭声,然后我的眼泪也不自主的就流下来了。后来我躺在重症监护室里面,家人不能探望,身上插满了管子,我看到窗户外面下着雪,看到我的血压,在仪器屏幕上,低压40高压60,心肌100%梗死,永远回不到正常人的状态。当时我的心情差到了极点,我曾经绝食过一天,绝望至极。后来我知道我的妻子是把六岁的女儿一个人放在家中,和我的父母赶过来,我妻子穿着睡衣,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我的领导、战友和同学每天都有人来探望我鼓励我。我就想我不能让我的女儿没有父亲,不能让我的父母没有儿子,不能让我的妻子没有丈夫,我不能就这样离开刑侦工作,我要锻炼,我要康复,我还要正常生活,还要继续从事我热爱的刑侦工作。我不敢做剧烈的运动,我就一直做有氧运动。三个月以后我就发了一条朋友圈,再踏征程,从头开始。我就继续开始了我的刑侦生涯。
主持人刘焱:身体已经出现了这么严重的状况。你为什么还留在坚持要留在刑侦位上?
王安定:我在刑侦工作上非常有经验了,每破获一起案件,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喜悦感,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在那次出院一年多以后,有一次,在和犯罪嫌疑人的斗智斗勇中,刑警的天性让我忘记了医生和家人的嘱托,工作到了凌晨三点多,我再次晕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但是我不后悔,破案过程中的惊心动魄,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药,是最有效的强心剂。
主持人刘焱:谢谢安定的精彩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刑警的真性情!但还是想请您好好的保重身体,只有健康起来,才能更好的去享受破案的喜悦。
王安定:好的,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刘焱:再次感谢安定,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走近下一位“最美民警”。
主持人吴一笛:欢迎您,王警官!
王祖新:大家好,主持人好,我是虞城县公安局户政管理大队民警王祖新。
主持人吴一笛::您是一名户籍民警,却在救助寻亲和破案追逃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这个转变是如何做到的?契机是什么?
王祖新:我在户籍管理岗位上工作了16年,近些年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很多信息科技应用在户籍管理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尤其是随着人像识别技术在户籍管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普遍,我就琢磨着怎么能让这项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好2018年时候有家民政救助机构和我联系,请求查找几名长期滞留救助站的流浪人员身份,通过工作我很快帮助救助机构查找到了这些流浪人员的身份信息,令他们可以回归家庭。看到他们能回家,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高兴,同时也有很大的成就感,由此开始我就边摸索学习各种公安信息化技术,边积极参与公安机关和民政部门联合开展的“大爱寻亲、温暖回家”活动,随着经验的积累,寻亲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寻亲成功人数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也逐步探索把这些经验应用到侦查破案中去,2020年以来我先后协助办案单位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56人,其中包括两名潜逃二十多年的命案逃犯。也促使我从“一警专能”,成长为“一警多能”的新时代人民警察。
主持人吴一笛 :那让您一直做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王祖新:每当看到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再次相聚,我会莫名的感动,每当看到一名久抓不获的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我会充满自豪,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崇高理想在那一刻得到充分诠释,我想这些就是支撑我一直坚持做下去的原因。
主持人吴一笛:我们帮您算了一下, 从事寻亲工作4年,帮助1500余名走失人口寻亲成功。平均下来一天要至少成功对比一到两人,而比中率一般是百分之十,也就是说要比对成功一个人至少要比对十张照片,您这四年时间至少比对一万五千多张照片,还是在不耽误日常户政工作的前提下,这么庞大的工作量,您是怎么做到的?
王祖新: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我利用每天中午午休,和下午下班后的几个小时来做寻亲工作,我是这样想的,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每天牺牲自己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多看几个小时电脑,可是对于失散家庭来说这也许就意味着一辈子的分离,对于我来说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能让一个家完整,我何乐而不为呢?说实在的,没有家人和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我也是做不下去的,家里人对十分支持,孩子基本上都是我爱人和婆婆在带,单位领导、同事也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们局里还给我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室,让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我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十几个小时,累的时候想想走失受助人员的渴望眼神,想想案件受害人的失落心情,动力就会油然而生,用自己的百倍努力,换群众的十分满意。
主持人吴一笛:从您的讲述中,我感觉您是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的,那您对自身工作的热爱和坚持源自哪里?
王祖新:我的外公和母亲都是一名人民警察,我的外公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我童年的记忆里就有那一枚枚闪闪发光的奖章,“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我入警后他们对我嘱咐最多的一件事,警服熠熠在身的时候,群众称赞肯定的时候,也是我最感到“最美”的时候。能多让一名走失人员回家,能多让一个犯罪嫌疑人落网,就是我最大的职责和使命。
主持人吴一笛:我认为,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是幸运的,人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特长是幸福的。那么就祝福我们幸运且幸福的祖新,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协助更多的案件侦破,也助力更多的家庭团圆,谢谢你祖新。
王祖新:好的,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吴一笛:再次感谢祖新,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走近下一位“最美民警”。
主持人刘焱:用生命守护生命,欢迎您,张警官!
张士江:您好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公安局北关分局的张士江。
主持人刘焱: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您在抗洪救灾中的英勇表现,十分的钦佩,其实,除了和洪水的斗争,您应该是刚刚结束了另外一场硬仗,那就是新冠疫情防控战,听说整个春节都是在防疫岗位上度过的,是这样吗?
张士江:是这样的,在上一轮疫情中,安阳属于重灾区,其实不光是春节,1月5号就开始吃住在单位,1月17号到2月9号,又在隔离点整整坚守了24天。
主持人刘焱:当时的隔离点具体是怎样一个状况?
张士江:我所在的隔离点原来是一所学校,学生宿舍都安排给了隔离人员,我们执勤人员只能住在教室里,睡行军床,条件比较艰苦。我爱人很支持我,她唯一担心的,就是我能不能按时吃饭,能不能吃上热乎饭。因为我爱人知道,我有胃病。作为一名公安干警,大家平时工作都忙,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胃好的不多。在隔离点,除了执勤外,我还负责一些运送物资和发放饭菜的工作。正值冬天,当时天寒地冻,给大家送完餐后,轮到我们吃的时候,菜基本上就已经凉了。
主持人刘焱:条件确实是非常的艰苦,心里什么感受?
张士江:其实条件苦一点没啥,都能坚持,当时心里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安抚隔离群众的情绪。我们隔离点有个两岁的孩子,一做核酸就哭,妈妈心疼孩子,怕孩子哭,他妈妈就把孩子藏了起来。我知道后,那天意外地发火了,我对医护人员说“一定要严格做到全员核酸,不漏一人,有人不配合找我。”随后,我电话联系了那位母亲,给她讲明疫情防控的严肃性,讲核酸的重要性,她的行为不是在爱孩子。后来每次做核酸,她都会抱着孩子积极配合。还有,当时很大一部分隔离群众来自汤阴农村,他们担心家里的牲畜无人喂养,开始闹情绪,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安心隔离,我就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打,联系社区、联系村委会,帮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
主持人刘焱:经过连日的坚守,张士江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取得了疫情防控战的阶段性胜利,现在回想一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你熬过了那段日子?
张士江: 在隔离点工作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18号,一个7岁的小男孩被确诊为阳性。当时,有一些工作人员慌了神,既心疼孩子又担心事态变严重。为了镇定大家的情绪,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那天的情形,我现在仍感觉就像昨天刚刚发生一样。当我们一起面对党旗宣誓的时候,大家的声音都是哽咽的,我看到,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是湿润的。后来,大家都把党徽佩戴在了白色的防护服上,虽然群众们看不到我们的脸,但看到防护服上的党徽会更加安心,他们安心配合,我们抗击疫情也更加有信心。不止在防疫战线,在防汛救灾,在日常公安工作中,只要我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就会时刻激励我,必须发挥党员民警的先锋带头作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冲锋在前,做好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主持人刘焱:冲锋在前,用生命守护生命!谢谢张士江警官,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党员民警,在危难来临时的无悔抉择!无愧于最美民警的称号!再次感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走近下一位“最美民警”
主持人刘焱:宁博,您好,又见面了!
张宁博:主持人好,广大网友大家好,我是周口扶沟县公安局民警张宁博。
主持人刘焱:和宁博也是老朋友了,去年在主持全省公安英模报告会期间,宁博是我们报告会的主角之一,虽然没有办法亲自上场,但通过战友的讲述,宁博面对尖刀、挺身而出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全省,感动了万千观众。我注意到,你现在说话的语速特别慢,这个是受伤情的影响吗?
张宁博:是这样,和受伤以前相比,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了很多,说话比较迟缓,也请大家谅解。
主持人刘焱:没关系,您慢慢说,说到您的身体,这也是网友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恢复的情况怎么样了?
张宁博:我目前仍正在康复中,康复效果很好。刚出院那时候我走路都很吃力,现在行走基本上恢复正常了,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但还是存在一些后遗症,医生说我右眼偏盲。
主持人刘焱:完全看不到吗?以前的视力怎么样?
张宁博:基本看不到,以前是5.0的视力,还有就是记忆力也没有以前好了,许多事情都想不清楚,记不起来,表达能力也不好,我自己也能感受到,有时候虽然自己心里很清楚,但是就挂在嘴边说不出来,这些情况可能会伴随我终身。其他还好,已经比刚受伤时好太多了,医生说我再经过几个康复疗程就能够重新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了。
主持人刘焱:身体上承受了这么大的伤痛,后悔当时的选择吗?
张宁博:不后悔,危险关头,总要有人往上冲!就在来郑州之前,在排队做核酸的时候,我还被群众认了出来,说:“你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啊。”群众纷纷让我加队,让我优先做核酸。我当时也很感动,我只是做了每个警察都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群众极大的尊重与认可,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如果遇到群众有危险我还会义无反顾的冲上去。
主持人刘焱: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打算呢?
张宁博:我之前一直在农村基层派出所工作,到现在有八年多了。局党委也非常照顾我,准备让我从事一些相对较轻的工作。无论在哪工作,我都会像以前一样,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主持人刘焱:非常质朴的语言却最能打动人心,让我们衷心的祝愿宁博能够早日康复,重返岗位!宁博,加油!
张宁博: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关心!
主持人刘焱:感谢张宁博的分享!我们上半场的访谈暂告一段落,请大家欣赏一首精彩的原创诗朗诵,下半场的访谈稍后继续,我们一会儿见。
主持人吴一笛:欢迎您,刘所长!
刘春霞: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焦作市看守所所长刘春霞
主持人吴一笛:刚才看了您的短片,我对看守所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感觉看守所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您作为看守所所长在工作中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刘春霞:大家传统认知的看守所就是“高墙”、“铁窗”、“手铐”、“脚镣”,让人感觉是冷冰冰的,其实这只是大家客观上的认知,我们在管理中常常采用人性化管理措施,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打造“阳光监所”、“文明监所”。我们不仅仅要保证将违法犯罪人员“一看二守三送走”,更重要的职责是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让他们认罪服法、主动承担法律责任,重树生活的信心。
主持人吴一笛:那么您给我们讲一个比较有温度的执法中的故事吧。
刘春霞:我记得一名女性在押人员李某,因为涉嫌故意伤害被关押,刚入所时她一哭二闹三上吊,对抗管理、对抗调查,期间她丈夫突然病亡,家里只留下了一个即将高考的女儿。李某得知这一情况后心如死灰,她突然安静下来,不吃不喝。我主动找她谈心,当谈到孩子时,李某刷刷掉泪,她说“对不起女儿,不能陪女儿高考,现在也很无助”。找到心结后,我对她说“孩子高考的事我来安排,你配合案件调查”。在李某丈夫下葬那天,我带领民警赶了90多里路来到李某家,一边安抚鼓励孩子,一边找到学校,协调让她住校全力迎考。
李某的女儿考过了二本线,她第一时间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在李某所在的监室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庆祝仪式。看到周围羡慕的目光,听着大家真诚的祝贺,李某的心活了过来,后来,她因认罪认罚态度好被从轻处罚。她离开看守所去服刑时,我记得非常清楚,她小小的个子,把大大的包裹往肩上一甩,脸上洋溢着如释重负的笑容。她大着嗓门说:“所长,我走了,一定不给你丢人,好好改造,俺要早点出来见俺闺女!”
像李某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工作中我们不仅仅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同时更要传递司法温度,让在押人员更好地认罪悔罪。把看守所打造成有温度的法制文明阵地一直是我们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吴一笛:说得真好,不仅要维护法律权威,更要传递司法温度,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 会有越来越多的在押人员真心悔过,遵纪守法。据了解,目前您是全省唯一一名市级看守所女所长,这个岗位责任重大,而且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这个工作对您的家庭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
刘春霞:作为警察,我想大多数民警对家庭都是有亏欠的。当初我们夫妻两地分居,我的爱人在监狱工作,是一名司法警察,为了支持我的工作,照顾家庭,他作出了妥协让步,辞去了他热爱的工作,这些年,他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担任看守所所长后,我要承担的岗位职责更多更重,工作时间更是无法与家人联系,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我爱人来处理,所以,根本无法做到工作和家庭兼顾。其实我们监管民警在高墙内常年都是这种状态,早上上班晚上回家,期间不能与家人联系,顾不了家。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为保障监所安全,民警封闭在高墙内工作,从2020年到现在,我们监管民警累计起来有一年的时间在高墙内封闭,民警回不了家,都无法做到工作和家庭兼顾,正是有民警在岗位上的无私奉献、有家属在身后的默默支持,我们看守所才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我们焦作市看守所荣立了集体二等功,被评为国家一级看守所,疫情期间,我所被评为河南省公安系统抗疫先进集体、全国公安监管部门抗疫成绩突出集体等荣誉,实现了连续15年安全无事故。
主持人吴一笛:这些成绩都非常瞩目,相信监管民警的家属看到这个成绩,会觉得自己的坚守和付出是值得的。刘所长,您对监管民警的工作是如何定位的呢?
我觉得监管民警不仅是执法者,也是心灵的救赎者,用心教育、用爱感化,救赎在押人员也是对其家庭的救赎,这是一份社会责任。每当听到在押人员对我们说“我错了,我再也不违法犯罪了”,我们就觉得所有的坚守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主持人吴一笛:监管民警不仅是执法者,更是心灵的救赎者,您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冬去风霜尽,旧貌换新颜。相信您的用心付出会换来越来越多人的真心悔过,会为社会贡献出更加大的力量,向您致敬,谢谢!
主持人刘焱:祝强,你好!
祝强:主持人好,广大网友朋友们好!我是河南省信阳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祝强。
主持人刘焱:我注意到您是从2016年就开始从事反诈工作,应该算是咱们全省第一批反诈战线的专业力量,也是中坚力量,工作这几年来,您觉得跟其他警种比起来,反诈工作有什么特点么?
祝强: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出差多,抓人难,追赃难。”
主持人刘焱:具体说说看,出差多,怎么个多法?
祝强:对于我们这些反诈民警而言,出差办案再平常不过,有时私下里同事们就开玩笑说,干反诈的,要么是在出差,要么是在出差的路上。多到什么程度呢,截止目前,全国各地我几乎快跑了一半,每年里至少得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基本上每间隔一两周,就得出去一趟。最长的一次出差是三个月,先后到北京、海南、武汉、南宁等地抓人,一个案件抓了150多人;最远的一次出门就是赴印度尼西亚,在那边呆了44天,一共打掉5个诈骗窝点,抓获97名嫌疑人。
主持人刘焱:那抓人难呢?
祝强:真正的诈骗分子十分狡猾,反侦察能力也很强,在网上大量购买手机卡、银行卡、微信号、qq号用于作案,都是一些虚假的信息,很难查到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同时呢又把诈骗窝点设置在境外,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打击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诈骗窝点70%以上都在境外,主要集中在缅北和柬埔寨、菲律宾一些东南亚国家。现在受疫情影响,出国打击又几乎不可能,因此呢,现在的电诈诈骗,抓这些骗子确实太难了。
最后说到追赃难呢,现在的电诈诈骗,已形成了很多产业链,有专门贩卖银行卡的,有专门提供银行卡来洗钱的。诈骗分子在骗到钱以后,第一时通知这些专业洗钱的人,把赃款洗干净,再按照约定,打到他们指定的账户。转钱速度极快,赃款到他们手里后,基本不到半小时,就能洗白,等受害人发现上当受骗后,钱已经早被转走了,我们永远追在骗子的后面,所以追赃挽损也很难。
主持人刘焱:确实挺难的,但也正因为难,警方也是迎难而上,一直在持续加大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但目前来看,电信诈骗案件还是持续高发,您觉得症结在哪里呢?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降低发案吗?
祝强:在我看来,降发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有很多人对于电信诈骗的认知可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电信诈骗的防范打击就是公安一家的事,其实不然,电信诈骗的滋生、蔓延,涉及到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通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监管盲区等等,都是电信诈骗如此猖獗的重要因素。仅仅依靠公安一家的力量来打击治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各职能部门会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有效遏制此类犯罪。
主持人刘焱:诈骗的手法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警方面临的压力也很大,面对繁重的工作,你是怎么保持对待工作的那份热情的?
祝强:反诈工作任务确实越来越繁重,出差也很多,虽然很辛苦,但我热爱这项工作。对于刑警而言,最大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就是侦查破案,尤其是面对这类新型犯罪,所有的侦查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很具挑战性,如果能通过自己的研判,把这些隐藏在网络背后的诈骗分子揪出来,再为老百姓挽回些损失,那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有些辛苦也是值得的。
最后,我们也呼吁广大网友朋友们,多去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去多关注反诈知识,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对于我们干反诈的,最大的心愿就是天下无诈、百姓安宁。我们也好好工作,努力捂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主持人刘焱:谢谢,感谢祝强的精彩分享,各位网友听到了吗?您国家反诈中心app下载了吗?我们一起期待“天下无诈”的一天早日到来!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认识下一位“最美民警”。
主持人刘焱:欢迎您,王警官!
王元顺:您好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濮阳市公安局华龙分局的民警王元顺。
主持人刘焱:我注意到,刚才播放的您那段宣传视频名字叫做刑侦“工匠”,而且我在翻阅您的资料时,注意到您在濮阳当地曾获得过这样一个奖项,叫做“濮阳大工匠”,看来,您身上一定有着和工匠非常契合的气质,那么您是怎么看待“工匠精神”的?
王元顺: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潜心治学追求精益求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实干精神,这和我的个性很像,我就是那种爱较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干啥事儿都想干到最好,做到极致,不留遗憾。我07年从部队转业到华龙区分局刑侦大队,当了一名技术员,这一干就是15年,一开始,我就是一个技术小白,什么都不懂,就跟着队里的前辈们一点一点的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期间,我也自学了很多专业书籍,但更多的还是在实践中去摸索,一步步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
主持人刘焱:从技术小白一步步成长为刑侦老手,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哪起案件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王元顺:印象深刻的案件很多,但最深刻的还属09年的一起入室盗窃案件,因为这起案件是我入警以来第一次荣记三等功的案件,记得2009年9月6日,当时我还是一个经验不足的技术员,刚开始勘查现场时,发现嫌疑人作案时戴着手套,即便是这样,我还是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三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勘查,终于在一花瓶上提取到一枚指纹,并利用这枚指纹比中嫌疑人,案件告破,并带破案件20余起,为群众挽回损失80多万。
主持人刘焱:当时可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知道嫌疑人带着手套,为什么还能提取到那枚指纹呢?
王元顺:因为在作案途中,他们在翻阅现场的一本集邮册时,不方便拿集邮册中的邮票,所以摘掉了手套,就这一摘就下了指纹。
主持人刘焱:三个多小时,最终找到关键性的指纹,认真细致加苦干,这就是匠人精神。我们都知道,刑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您觉得,越来越先进的破案手段,会降低刑警的门槛吗?在侦查破案中,人和技术,您认为哪个更重要?
王元顺:虽然各种技术手段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但并不会降低刑警门槛,相反对刑警的要求更高了,刑警也必须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人与技术的最佳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主持人刘焱:您可以举一个例子,您侦办的哪起案件有体现了人与技术的结合吗?
王元顺:想起去年发生的一起案件,“1.31”案件,被盗价值200多万,被省厅A级挂牌督办,经过侦查发现,嫌疑人善于伪装,作案时戴手套,戴马虎帽,现场留下的物证少,在这种情况下,破案的希望都寄托在视频追踪上,于是调取了中心现场及外围现场海量的视频资料,摆在眼前的是怎样从海量的视频中揪出嫌疑人,我们坐在电脑前,连续看了三天三夜视频,饿了啃一口方便面,困了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看的头晕恶心,我们也没有放弃,最后,硬是从现场的一个黑影,关联到外围现场的一个黑点,再到引向三十公里外的一条条的线,一帧一帧视频,将嫌疑人的踩点、作案、藏匿赃物等过程还原的清清楚楚,在零口供下,将百般抵赖的嫌疑人绳之以法。这些关键靠的都是人的细心、耐心和韧劲儿。
主持人刘焱:相同的技术,一样的手段,放在不同人手中效能却是千差万别,遇到困难时,不放弃不气馁,我想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感谢王元顺警官的精彩分享,祝愿我们的“刑侦工匠”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破获更多的案件!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走近下一位“最美民警”。
主持人吴一笛:欢迎您,王警官。
王沙沙:大家好,主持人好,我是济源市公安局天坛派出所的民警王沙沙。
主持人吴一笛:王警官好,开头惊险的一幕着实让人看着紧张,也说明咱们基层民警也不是简单的入村入户,特别劳心劳力,甚至是危险的,那么您在与群众打交道的14年中,有哪件事让您特别难忘呢?
王沙沙:做社区民警以来,天天和群众打交道,说起难忘的事还真是比较多。在这里,我就讲一件记忆犹新比较难忘的吧。有天我在警务室值班,辖区一村干部找到我,说村里有一居民病危,医院给家属下了多次病危通知书,但后来才知道她心心念的儿子因盗窃被刑拘在看守所里,她想临终前再见儿子一面。我当时就被她的情绪所感染了,当时我就想要帮助这位群众完成他的遗愿。后来我就和村干部一起到办案单位咨询,问清了整个非常严格的出所审批手续。我和局长打电话沟通,局长说这件事要抓紧办,咱们不能耽搁老百姓的事情,然后我就和村干部兵分几路,村干部出具村里边的证明,家属出具医院的手续和证明,当我拿到这个手续想去找我们负责看守所的分管局长签字时,已经十二点多了,局长一直在办公室等着我去签字,当时我心里觉得特别感动。
通过一早晨马不停蹄的忙碌,终于在下午两点让母子在医院见上一面,当时嫌疑人手上带着手铐,村干部见了直接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了他的手铐上。当嫌疑人在病房见到了他的母亲,两个人相拥而泣的时候,这个举动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张某也当场表态:一定会好好改造,重新做人,绝不辜负民警和家人的一片苦心。这件事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公安机关的人性化执法。
主持人吴一笛:用一天时间,跑很多手续,圆一位临终老人的团圆梦,真正做到了急群众之所急,据我们了解,您的两个孩子虽然年纪很小,可是已经都特别独立了,能跟我们讲讲吗?
王沙沙:我家大儿子今年10岁,小儿子4岁,因为我和孩他爸都要上班,疫情防控期间,大儿子在家上着网课,还要照顾弟弟。他还特别懂事,他每次看到我中午匆匆忙忙从单位回家下班回家做饭时,就主动在厨房旁边帮忙,吃完饭后还主动承担起洗碗和收拾桌子的家务。有时单位有事,我回不去就给他们两个点外卖,大儿子就在家照顾弟弟吃饭。写完作业时,他还带弟弟下楼玩。两个儿子特别懂事,让我更放心地在单位工作。
主持人吴一笛:当女警不容易,当警察妈妈更不容易,当警察的孩子,更是不容易。您为了工作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是什么在支撑着你?
王沙沙:作为社区民警的这14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每当我走在辖区时,迎面群众的一声问候,有时可能就是简单的一句:沙沙,你来了!你去哪呀?沙沙,中午就在我家吃饭吧等等,一句简单、质朴的问候,它让我感到心里暖暖的,说明他们认识我,跟我很熟,我收获的是辖区群众的心,和他们带我亲人般的感觉。今年大年初一,我接到辖区一80岁老人的拜年电话,她在电话中感谢我对她家的帮助,使他儿子现在的精神状态变得很好,这是我收到最好的新年礼物。类似这样的感谢短信和电话每年都会有很多,虽然是一个信息,一个电话,在我心里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主持人吴一笛:发现您虽然工作上利落能干,同时情感上也非常细腻。我觉得有句话特别适合沙沙警官,铁骨柔肠亦红颜,英姿飒爽半边天,您用实际行动证明,女警也能在琐碎繁重的社区工作中撑起一片天,您辛苦了,再次感谢王警官!
主持人刘焱:欢迎您,赵大队。
赵林燕: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洛阳市公安局涧西分局禁毒大队赵林燕。
主持人刘焱:一提起禁毒,大家首先想到的关键词就是危险,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和毒贩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确实是惊心动魄,赵大队从事禁毒已经有整整十四年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这样一份充满惊险和挑战的职业呢?
赵林燕:我是2003年参加公安工作,2007年到长安路派出所担任分管案件副所长,当时辖区内盗窃等侵财案件高发,我经过梳理研判,发现很多案件大多是吸毒人员干的,之后我们把吸毒人员作为打击重点。也是从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到禁毒工作。
2020年底,我到新成立的禁毒大队担任大队长,从事的禁毒工作更全面更系统了,不仅包括对涉毒人员的打击,还包括禁毒宣传、吸毒人员的社区康复,帮教等工作。
特别是我从事禁毒工作14年来,我看到一个个因吸毒而破碎的家庭,一个个吸贩毒人员对社会带来的危害,让我更加坚定要在禁毒岗位干下去,这样才能够减少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我想说的是既然干了禁毒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我不想在若干年后有所遗憾,当然更多是要对得起咱身上穿的这身警服。
主持人刘焱:在您看来,对毒贩的打击处理和对吸毒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哪个更难,哪个更具挑战性?
赵林燕:都挺难的,但难点不一样,对毒贩的打击是要硬起手腕,要斗智斗勇,要不怕牺牲,要冲的上去,而对吸毒人员的帮教要复杂的多,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更需要我们的人文关怀。如何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我印象最深是我们辖区有一个叫赵某的人,多次因吸毒被打击处理,吸到最后妻离子散。为此,我盯上了他,只要他沾一次毒品,我们就打击一次。同时,每次我总是劝他,希望他改好。终于有一天,他来给我送喜糖,说“你看,我改好了,你介绍我在小区物业干上了保安,有了收入,也找了个媳妇,下周结婚,到时候你可得来啊”。我应声到,“去,去,一定去”。现在这个老赵,不仅戒掉了毒瘾,还成了我们的治安积极分子,前段时间有一个盗窃三车案件,抓了十来个人,收缴了几十辆车,就是他提供的线索。通过这个事,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帮教下吸毒人员毒瘾是可以戒除的,还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项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令人可喜的是今年1月1日《河南省禁毒条例》正式实施。
主持人刘焱:十几年的禁毒工作,赵大队付出了很多,倾注了很多心血,也收获了很多心得,在您看来,做好禁毒工作的关键点在哪里?
赵林燕: 禁毒工作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做好禁毒工作:第一是打击,对涉毒犯罪追毒品去向,追毒资来源,一追到底,一网打尽。第二是宣传,主要对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提升大家对识毒、拒毒、防毒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禁毒的良好氛围。第三是帮教,对吸毒人员多关心,多引导,多帮助,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戒除毒瘾,走向新生活。
最后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下代、下下代,在没有毒品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主持人刘焱:听了赵大队的讲述,让我想到了四个字,铁汉柔情,在对毒贩进行打击的同时,他还在竭力关心和帮助一个个深陷毒瘾的人,因为每一个吸毒人员背后,都是一个面临支离破碎的家庭,能够成功矫正转化一个人,就能挽救一个家。真心希望“天下无毒”的那一天早日到来!感谢赵大队,向您致敬,也向所有奋战在禁毒战线的无名英雄们致敬!
刘焱:十位最美基层民警,是河南公安的杰出代表,也是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公安民警的缩影,通过刚才的在线访谈,我们从他们质朴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最美基层民警的最美所在。这美,美在奉献、美在专注、美在坚守、美在尽责、美在忠诚。
吴一笛:最后,让我们祝福十位最美基层民警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永葆初心,砥砺前行,履职尽责,再立新功!河南公安“最美基层民警”在线访谈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