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岳琦 每经实习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陈俊杰
7月22日傍晚,张维能站在河南省新乡市的一条马路上,目之所及是一片“汪洋”,路边自己队伍里的两辆消防运兵车因为涉水熄火了。这个山东汉子感到很难受,还很丢人。
作为驰援河南雨灾的农民志愿者,张维能其实与消防结缘多年,他20岁出头就做过消防工作,在社会摸爬滚打近20年后,39岁的他又辞去工作在村里自费建起消防站,平日里一边做志愿消防,一边种地。
此次听闻新乡暴雨,张维能带着自己的401志愿队就出发了——8个人,4辆车,1艘小艇。关于投身志愿工作的热情,张维能一直说得很模糊。“我还记得看老电影的时候,当兵的救起来一个人,问这是谁的孩子、谁的父亲,我脑中一直有这种画面。”他说。
401救援队在新乡,图中左一面向镜头者就是张维能 受访者供图
新乡救援,从被困开始大块镇位于新乡市的西北部,22日已有多个村庄被淹,不少村民被困,亟待救援。而那里,也是401消防救援队抵达河南后,被派往的第一个灾区。
据张维能回忆,当天赶往大块镇时,到处都是积水,往哪儿走只能听导航的。本以为路上积水不深,吉普消防运兵车能轻松过去,可由于路况不熟,车子一下开到了水深一米多的地方,结果两辆车子因为熄火被困。
“自己是来救人的,怎么先趴窝了呢?”站在离新乡市政府不远的大路上,张维能看着自己橙色的消防运兵车停在路边,心中五味杂陈。
这是一个不愉快的小插曲,不过好在后边跟着的救援队有很多支,没多久便有人来帮忙。还有志愿者把情况发到群里,联系了4S店来拖车修理。
经过这次意外,401救援队只剩两辆汽车了,可救援还要继续。一路上,很多新乡市民追着车,抓着救援队队员说自己的老家地址在哪,希望救援队去救家人。面对这些急迫的市民,张维能的心情有些沉重,他想,“哪怕我们是为了某个人去的,哪怕只救出一个,也值了。”
怀着这种心情,401抵达了本次救援的第一站。在当地武装部安排的卫滨区,张维能和队友们主要负责在深水的桥洞底下转运老百姓。他们摇着皮筏艇,一趟又一趟地来回划着,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张维能内心感到一些欣慰,“至少还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样重复的转运持续到23日凌晨4点半,趁着间隙,张维能和队友把武装部办公室的两个椅子一合,躺着休息到早上7点——又该出发了。
这一次需要援助的地方是新乡市牧野区,牧野区位于卫滨区的东北部并与其相接。张维能他们赶到的时候,大型救援队已经到了,但大船进不去村庄,401的小橡皮艇反而是灵活的交通工具。
在这里,小型救援队主要负责进村把居民拉出来,或者水慢慢消退的情况下,给不愿意出来的居民送物资,剩下的善后安置工作则由大型救援队负责。到了25日晚天黑的时候,救援已经饱和,村里领导也告知救援队明天不用来了。
“我们的力量太薄弱了。”在救援过程中,张维能发现401的装备短板非常突出,但这又是没有办法的。“那两天我就在网上购船,结果购不到,价格也很高”。
来新乡前,张维能没有预料到新乡暴雨的严重性,和队友们套上仅有的几件救援冬衣,带着二十套救生衣和一艘橡皮艇就出发了,其中救生衣还是去年临沂大雨时准备的,而橡皮艇则太小,在救援中差点被水冲走。
此前有媒体报道,大块镇临近共产主义渠,多个村庄都有河流经过,暴雨后水位迅速上涨漫过河堤,有些地势稍有落差的地方,水流就湍急起来,“你像小船马力小,就通不过去了,还是很危险的。”张维能作为亲历者,想起来也有点后怕。
但当时顾不上那么多。张维能说,之前在新乡帮队伍拖车、修车的4S店都没有要自己一分钱,看到救援证明的很多旅店也都不要救援队伍的住宿钱,这些事都让他觉得要全力救人。
不过,随着救援推进,401装备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先是二十套救生衣基本上用完了,后来小型车和船很难运到真正受灾的地方:积水很深的地方,小车拖着小船遇着深水便走不动,容易被淹;而有时候划着船,距离救援地点还有十几二十公里的路,实在是太远了。
这样坎坷的救援一直持续到25日晚天黑,张维能所在村庄的救援已经饱和,再加上装备所剩无几,救援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张维能和队友们最终在25日全部退回临沂。
值得一提的是,在救援队伍中,张维能的妻子也在。当初去河南救援前,张维能骗妻子说“如果我们到县里开不回来证明,我们就不去河南了”。说到这里,张维能笑了。“等到了红十字会,我当着办理人员的面说,‘你们开不开(证明),我们都去定了。”
401救援队和和大型救援队一起移送受困村民 受访者供图
纪念消防兵老乡,辞职建起民间消防站张维能与消防的结缘早在20年前,那时他20岁出头,在山东石油集团枣庄石油总公司油库做消防。后来他辗转换了几份工作,也曾在上海当过几年保安队长。
成立401志愿消防队前,张维能已经在临沂一家教育机构上班,直到2019年,他看到了一条新闻。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遇难人数高达31人,其中牺牲的消防战士有27位,4位来自山东临沂,还有一位是他的老乡,临沂平邑人,名叫康荣臻,1999年3月生人,去世时刚刚20岁。
这件事情给张维能很大的触动。他问自己,康荣臻是为谁牺牲的?“往大来说,是为了国家,可往小了说,不就是为了我们,为了老百姓吗?”这个答案让他觉得自己也该为消防事业做点什么。
回到白彦镇建立消防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当时,平邑县消防大队离村里很远,村里起火后很多人都不会去想打火警电话,“消防队来了,火也烧完了。我感觉能为消防做的这个事情就是建一个消防站,缩短消防救援的时间。”
不知道张维能在给队伍起名上花了多长时间,但据他介绍,401的含义,是希望能延续四位消防战士的精神,继续消防未完成的事业。这时候,消防不再是他年轻时谋生的职业,这个事业花钱费力,带不来收入还需要贴钱。
为了筹备消防站,张维能辞了工作,与妻子拿出往日积蓄,开始了作为农民志愿者的探索。
村中楼房不高,基本二三层,也不存在一些危险品,张维能和妻子的消防基础知识和技能完全够用。其他加入的队员也都有志愿者证和培训学校颁发的救援者证。
两年半时间,401消防队规模扩充到30人,辐射周边几个乡镇,凡是村里有火情,第一时间出队,迅速赶往发生地扑火救人。
渐渐地,志愿消防队在当地传开,有了名气,干实事、不收费,“我们消防队上了两次齐鲁电视台,一次应急管理报,一次看天下杂志”,这个以志愿的名义践行消防战士的精神的401消防队开始被大家看见。
但是,辞职后的张维能发现,救人这件事,没有自己当初想的那么简单。盖屋建站、买设备、队员伙食费......这几年自己陆陆续续已经投入了20多万积蓄,为数不多的种地收入无法满足后期救援工作的需要,消防站运转资金已经开始吃紧。
而当初怀着满腔热情,立下“让这个消防站成为镇上第一个站岗的单位,走上正规化的道路”目标的张维能也渐显疲态。
压力有多方面,救人需迈资金坎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消防站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消防专项规划,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但是,张维能对记者表示,除非乡镇的木材加工厂很多,政府一般不会在乡镇级别设立消防队。
这也导致了张维能的消防站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火灾发生时,县级消防大队会把信息转给张维能,乡镇派出所也会和他联系;但另一方面,张维能的志愿工作因为没有行政职务在审批程序上时常卡壳。
这次驰援新乡,张维能本来打算21号就出发,结果在县城里奔波一天,辗转跑了三四个部门,手续差点没开出来。
而因为定位尴尬,张维能还在消防站建设时栽过跟头。当时,他在镇上租了一块地皮,建了5间房子,但因为违建,第一天建完第二天就被拆了,十几万块钱就这么打了水漂。
资金压力也是压在张维能身上的一座大山。不像大型救援队有企业赞助,这支由农民组成的救援队只能自给自足,这次新乡救援一共花了张维能2000元。这些钱全是作为队长的张维能一个人出的。
在新乡看到401和其他救援队的差距,张维能心里也着急,但补足这种差距有多难?他算了一笔账:要把救援服装、救生衣、绳索、通讯器材全部弄齐,5个人的救援队就需要3万块钱,而没有算进去的,能够真正能起到救援作用的艇将近2万块钱。
消防站内墙上,四张烈士的照片 受访者供图
他知道,401这种小型救援队号召力很小,不会有企业主动上门捐赠。唯一一笔捐赠还是一年前一位网友给自己捐了5000块钱。当时张维能还很忐忑,不知道这笔钱自己能不能收,直到后来和县文明办反复确认才拿下这笔钱,并把后续的消费明细发给捐款的网友才感到安心。
“志愿者发展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一块。”张维能从电视上听到这句话,但他切身感受到此时此刻这种工作推进的困难。
可是,如果没有资金支持,401谈什么发展呢?从新乡回来后,张维能这个想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图物质”的志愿者不得不开始尝试寻求外部的支持。一开始,他想在村里发起捐款,但思前想后还是没好意思向乡亲们要钱。
最后,他向自己曾经的单位开了这个口,争取到了5000元的捐款,希望二次前往一线救援,但政府的人和他说新乡那边情况已经稳定,不再需要他们了。张维能拿着现有的物资,停在了消防站前。
那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没有什么装修,设备也很简陋,四张烈士的照片整齐挂在墙上。
关于投身志愿工作的热情,张维能一直说得很模糊。
“我还记得看老电影的时候,当兵的救起来一个人,问这是谁的孩子、谁的父亲,我脑中一直有这种画面。”他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