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新知Pro,作者 | 柠檬,编辑 | 月见
再过二十天,一年一度的国考将拉开帷幕。
近两年受到疫情等影响,进体制内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视为“香饽饽”。据国家公务员局官网公告显示,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超过200万名考生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此前在报名期间,西藏邮政局的招录岗位上了热搜,招录比高达20813:1,十余个岗位招录比超过1000:1,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公考形势一片大好,但公考行业里大小玩家却频频受挫。2021年10月公考培训机构导氮教育暴雷,拖欠上亿学费,不少学员称,导氮教育提出分期支付方案,但期限结束也没有见到退款,且不少网点已经关闭。有内部工作人员向媒体爆料称公司已经于今年6月份出现资金问题,退费困难,甚至部分工作人员连工资都拿不到。
据公考培训的龙头企业中公教育披露的三季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累计净亏损近9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刷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亏损峰值,引发投资者质疑。对此中公教育在回复深交所的公告中表示,第三季度线下面授开班数量下降超过70%,同时疫情对编制考试计划的影响,也让中公教育大受打击,多省联考提前,教师、综合、医疗等板块招考计划变动或考试推迟,导致第三季度培训人次下降60.88%,收入更是下降近70%。
中公教育在亏损,依靠线上发家的粉笔公考却抓住机会大肆扩张,据官方公众号“粉笔星球”披露,2020年粉笔教育总营收逾40亿元,而据媒体报道,2018年粉笔营收仅9亿,这也就意味着粉笔公考平均年增速超过210%。
三季度作为中公既往营收确认的关键报告期,前三年的平均净利超过9亿,此次出现巨额亏损,全年整体盘面不容乐观,而对赌完成后的首个财年业绩如此“变脸”,也让投资者难以接受。
中公教育第三季度的惨淡业绩与国考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线下疫情迟迟受影响,线上又被新入局者冲击,曾经固若金汤的市场份额,是否会迎来新一轮洗牌?公考培训一哥的“好日子”还有多久?
01 “幸存者偏差”式盈利2013年,中公教育率先推出协议班模式,“不过包退”的口号吸引到大量考生。
在对深交所关注函回复的公告中,中公教育披露了协议班和普通班的具体报班人数,2021年第三季度,近六成学员选择了“协议班”,贡献近七成的营收,仅公务员培训业务中,协议班客单价近5000元,而普通班客单价却仅在2000元左右。
据公开信息显示,中公教育的协议班课程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虽然考试过关率并不高,导致退费率也较高,但依靠高昂的客单价,也能够覆盖成本并实现盈利。
2015年之前,公考培训一哥的名号还在华图教育手上,2004年正式开启公考培训业务,两年后市占率就达到全国第一,2014年登陆新三板后估值一度达到百亿,然而对A股的“痴迷”让华图的重心不再是扩张。
2015年底,中公教育已经反超华图,成为市占率第一的公考培训机构,直营网点和营收远超华图,2017年起,中公教育开始大力推广协议班模式,到2019年,超八成营收源自协议班,双方差距越来越大。
除了能够吸引学员,“协议班”对中公的意义更加深远。一场考试从考生报班开始备考到最终成绩公布,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甚至一年,巨额学费在退回到考生手中之前,中公能做的还有很多。
从历年财报数据中能够看到,2020年中公教育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高达425.59亿元,而同期营收仅112.02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中公教育利用滞留学费投资的金额几乎是全年营收的4倍,投资收益超过2亿元。
这种“不过包退”的上课模式引发多个公考机构模仿,为吸引更多学员报名,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中公教育甚至联合上海贝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理享学”运营主体)推出小额贷款服务,然而在中公老师的介绍中,这项服务是与浦发银行合作推出的“助学贷款”。
传统的“协议班”需要提前支付学费,60天左右的课时,需要5-6万元的学费,考试成绩出来后才能够申请退款,退款期限在30-45个工作日内,而通过办理“理享学”,学员可以享受“0元学”,即办理业务后无需提前付费,考试过在约定期限内0息偿还贷款即可,但如果逾期,则需要根据6.6%的年利率支付利息,甚至会对个人征信产生一定影响。
这种模式对于想报班但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如果没上岸,拿到退款后及时还款,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甚至能够“白嫖”到课程。
“没想到人生中第一笔贷款发生在教育。”小风表示,在报名时,中公的老师再三保证不会产生额外费用,如果考试没有通过,考生仅需提供准考证,后续中公会直接和银行对接还款。
然而现实却并与此相差甚远,考试之后,考生需要面对的可能不止是失败,还有退费难的问题。“说好30-45个工作日能够退款,实际上面试名单出来后还要等拟录取名单,总之就一直拖。”据小风透露,据大量报班的朋友反馈,中公退费的困难度是目前几家主流公考培训机构中最高的。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中公教育的投诉超过3000条,超过九成投诉内容均与协议班退款难相关,而同为公考培训老牌企业的华图,累计投诉量才510条,对公考培训“新势力”粉笔的投诉更是仅不到300条。
近两年,各种“贷”层次不穷,“美容贷”、“校园贷”以及近两年的“培训贷”令人深恶痛绝,2021年10月13日,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培训贷”的收费方式被明令禁止。
据财新报道,有券商透露,据其实地调研,东北地区部分校点采取“理享学”方式确认的收入占比可高达70%。如果“理享学”的套路失效,对中公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的更大。
从上市前的对赌协议,到如今的“幸存者偏差”式的盈利,中公教育的“赌性”标签更明显。
有投行人士表示,对培训企业来说,协议班并不是可持续的业务模型,中公与华图的高退费,都建立在高客单价的基础上,但随着入场者增多,优质的网课竞品闯入,二者所能“垄断”的高端用户“天花板”将愈发明显,如在扩科、本土化、进高校等业务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激进扩张带来的巨大成本恐将继续反噬业绩。
02 粉笔围追,线上难攻1999年,中公教育成立之前,李永新在K12教育和公考培训之间踌躇不决,一边是红海,一边是蓝海,最终,他避开了新东方、好未来等在K12赛道的锋芒,毅然走上了公考培训的道路,成为国内率先进军公考培训的教育机构之一,同时也稳坐国内公考培训市占率第一的位置。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公考培训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竞争格局也相对明晰,据统计,2019年中公教育市场份额高达33%,排名第二的华图教育占据15%的市场,似乎并未出现明显的“第三人”。
2020年,疫情催动线上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学员“被迫”转到线上学习,中公教育第三季度线下班次减少超过70%,元气大伤,反观依靠线上起家的粉笔公考却趁机迅速扩张。
根据艾媒体咨询数据,预计2020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预计达到3.51亿人,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4800亿元,在疫情推动下,在线教育形式将加速渗透。预计职业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并于2025年达到2697亿元左右,在线教育大趋势愈加明显。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公教育七成营收都来源于线下渠道。在2021年半年报中能够看到,精耕线下的中公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1800个直营网点,深度覆盖300多个地级市。
依托于“去名师”化思路,中公教育能够大范围快速复制和推广标准化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保证全国网点都能够保障相同的教学质量,中公组建起超过3000人的规模化专职研发团队,以及超过18000人的大规模教师团队,2021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更是超过8亿元。
依靠标准化运营模式,中公教育在线下市场如鱼得水,统一的教案让教学质量更加稳定,不会过于依赖老师个人素质,但依靠“标准化”建立起的护城河并不稳固。
线下课受到场地等限制,哪怕“去名师”化思路下,对教师个人素质要求不高,一个老师能够带的学生数量仍旧有限,但这一问题在线上教学中似乎并不存在,通过网络,一节名师课能够覆盖数十万学生,授课成本大幅度下降。
在粉笔APP上能够看到,66课时的专项直播课仅需299元,授课教师均为粉笔资深讲师,例如李梦圆,在微博上拥有超过140万粉丝,目前该课程已有近两万人报名。而在中公教育,48课时的专项直播课需要2580元,且并非“不过包退”的协议班。
凭借“0元课”、低价课等手段,粉笔迅速吞下80%的线上公考市场,甚至有业内人士称2020年,疫情冲击下,粉笔趁机用高薪诱惑挖走了不少中公名师,准备进军线下市场。2021年初,粉笔首次公开融资,金额高达25.8亿元,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累计融资金额排名第二,超过新东方以及华图教育,公考培训市场上的“第三人”或许已经出现。
2020年底,在封面新闻的采访中,粉笔创始人兼CEO张小龙透露,目前已累计拥有4200万注册用户,超过663万的付费用户。同时据其官方公众号披露,截至2021年1月,粉笔教育已累计拥有703万付费用户,学员练习次数超过9亿次。
除了粉笔在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大量新玩家的加入更是让公考培训这一细分赛道愈加拥挤。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公考培训市场规模达到122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280亿元。
与K12学科教育的千亿市场相比,公考培训是块小蛋糕,但双减之后,除了素质教育,公考培训已经重新回到各大教育机构的计划表中。
好未来(NYSE:TAL)、高途(NYSE:GOTU)等多家上市教培巨头都宣布试水职业教育,新东方(NYSE:EDU)则已在考研领域深耕多年;据高途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其“公务员考试业务的ROI持续维持在相对的高水平,财经业务的付费人次同比增长近4倍”。当大批K12从业者逃往公考培训,K12的混战故事或许将会再次发生在公考培训。
线上赛道有粉笔虎视眈眈,公考培训赛道也开始拥挤,中公教育的“一哥”地位已不再稳定,第三季度的惨淡业绩与国考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公考培训市场,或许已经迎来新一轮洗牌。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