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全站仪后方交会建站常见的操作步骤:
1、输入架设仪器点的点号(有的全站仪这个步骤放在最后)、编码及仪器高;
2、输入第一个后视点的资料(点号、编码、棱镜高、XYZ坐标),照准第一个后视点测量角度和距离;
3、输入第二个后视点的资料(点号、编码、棱镜高、XYZ坐标),照准第二个后视点测量角度和距离;
4、计算出架设仪器点的坐标,显示交会误差。对准后视,确认建站完成;
大同小异,步骤都是这几个,各种品牌的全站仪操作的步骤的顺序由区别而已。我找了份后方交会的计算原理放到这里来:
后方交会计算原理
一、 已知参数:
A点(20515.6960,12164.6580)、B点(20546.1240,12497.4690)
A-架仪点平距:La、B-架仪点平距:Lb
二、 求解方位角:
1、Aab=tan-1((Yb-Ya)/(Xb-Xa))= tan-1((12164.658-12497.469)/ (20546.124-20515.696))=84°46'34”
2、 Lab=√((Xa-Xb)2+(Ya-Yb)2)=334.199=c
三、求解夹角:
1、C点处夹角c、A点处夹角a、B点处夹角b
2、C=cos-1√((C2- a2-b2)/2ab):由余弦定理公式得
3、A=sin-1 (La×sinC)/Lab):由正弦定理公式得
4、B=sin-1 (Lb×sinC)/Lab):由正弦定理公式得
四、 求解方位角:
1、La边方位角a、Lb边方位角b
2、a=Aab+A
3、b=Aab-B
五、 求解坐标:
1、C点处坐标:(由点A处推算)
Cx=Xa+La×cosa、Cy=Ya+La×sina
2、C点处坐标:(由点B处推算)
Cx=Xb+Lb×cosb、Cy=Yb+Lb×sinb
然后进行平差计算出C点的坐标。
计算简图如下:
我估计很多人没有看懂,哈哈。如果没有弄明白一些基础的东西,比如夹角和方位角、平距和斜距等,还有三角函数,那确实很难看懂。由这个计算的推导能得知,后方交会的精度还是和测量的斜距、水平角、垂直角有关系,也就是三个测量的最原始的数据,其他的所有数据都是根据已知坐标和这三个原始数据得出来的。
其实没看懂就没看懂吧,懂得用就行。后方交会建站的时候如果提示“图形不对”或者“计算错误”那是因为两个后视控制点到架设仪器点的夹角过大或者过小。我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技术文章,说这个夹角是180°的时候精度最高,我没看懂,我的理解是夹角在30°-120°就没有什么问题。我的这种判断是实际工作经验来的,我当时用的是笨方法:
我把仪器的指标调校得非常好。架设仪器,用已知点建站,然后测量了很多点的坐标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测量出来的点做两点后方交会建站,交会出来的坐标我拿来与仪器点的坐标比对,发现夹角在30-120度之间的时候,交会出来的坐标最接近甚至等于仪器点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