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纪念主题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3月22日,惠州市气象局在中国气象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召开媒体座谈会。会议介绍了该基地建成以来的发展成果。
2019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龙门县位于广东三大暴雨中心带上,年均降水量2161.7毫米,年平均气温21.0℃。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雷暴、高温、寒冷等。龙门县气象局1962年建站,科级建制。在上级气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龙门局工作推进有序,成效显著。
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014年开始谋划筹建,2016年龙门主站开始正常运行,是我国首个热带季风区云降水物理观测系统,2019年入选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序列,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中心主站位于惠州龙门,子站包括:新丰、河源、佛冈、帽峰山、南海、恩平、阳江、海陵岛、阳春等。主要观测设备有:多波段毫米波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垂直探测雷达、X/C波段双偏振雷达、微雨雷达、2DVD雨滴谱仪、视频探空仪、激光云高仪、云凝结核计数器、微波辐射计、气溶胶粒径谱仪等。试验基地共71人,其中正研10人,副研20人,35岁以下青年人才30余人。同时与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德国马普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均有合作。
试验基地研究团队遵循“观测分析—机理研究—数值模拟”发展思路,与国内外学者一道,在云雷达和双偏振雷达数据分析、融合与反演方法,云降水微物理和动力特征分析,华南强降水触发机制和发展机理,双偏振雷达资料同化应用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改进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研究,共同推进研究型业务发展。依托试验基地共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累积获得科研经费支持超过4000万元。基于试验基地观测资料,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核心论文20余篇,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研究成果。
未来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将以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为起点,瞄准广东省野外观测研究站和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力的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同时还要与高校科研院所还有业务部门开展更密切的交流合作,形成“观测试验—科学研究—模式改进—业务应用”完整生态链,打造更高层次的科学创新平台。
2018年助力龙门县全域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龙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6%,其中南昆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8.3%,南昆山负氧离子最高可达13.6万个每立方厘米。2018年,龙门县气象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要求,以气象服务龙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入手,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技术优势和垂直管理体制优势,为提升龙门生态旅游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建成2个生态气象观测主站和6个负氧离子监测站,构建龙门县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网,其中1个生态气象观测主站设立在龙门县气象局内,另1个设立在南昆山。观测主站布设有大气负氧离子观测仪、大气电场仪、自动太阳辐射观测仪、能见度观测仪等仪器。通过生态气象关键技术研发,提供精准预报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产品,打造生态气候旅游资源品牌,建立生态气象服务联动机制,优质生态气象服务成功助力龙门县全域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为全省第一个全域“天然氧吧”。2018年,龙门县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全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亿元,分别增长12.4%和22.8%。2020年,龙门县成为全国最受媒体关注“中国天然氧吧”。
2021年被命名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近年来,借助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和龙门“中国天然氧吧”的建设,努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行业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做好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每年组织开展“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及“12.4”法治宣传日期间的科普宣传活动。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寻求更多样化的科普形式和渠道。2021年广东省龙门县气象局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命名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软件和硬件建设,打造更加智慧化、科学化、多样化的科普基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钟宏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钟宏连(署名除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