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一箭三星的方式将遥感三十五号卫星A星、B星、C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时隔13天,再次圆满完成新的航天发射任务,西昌航天人正朝着决战决胜2021年航天发射任务的目标加速冲刺。
工作人员组织此次任务的长二丁火箭转场
组建以来,从年均2-3次发射任务,到今年首次超过20次任务。近年来,随着核心能力逐步提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连续多年发射次数高居中国航天发射榜榜首。“我们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创造航天奇迹,重要的制胜法宝就是相信青年人才、重用青年人才,在高密度任务中培养锻炼青年人才,为其成长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中心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
工作人员进行长二丁火箭组装测试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沉稳而又洪亮的声音从调度单机中传来,测发大厅内,各系统指挥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在01指挥员张光斌的调度指挥下,紧张有序地开展着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2018年嫦娥四号任务中,张光斌首次担任01指挥员即圆满完成嫦娥九天揽月搭“鹊桥”的重任,现如今39岁的他已是第3次担任01指挥员。
“金牌操作手”宁先举(左)
01指挥员张光斌
“遥测信号正常”“光学跟踪正常”……随着火箭升空,距离发射场不远的牛头山上传来各个测量设备的报告声。出生于96年的唐帆林属鼠,却有着一股牛劲儿,3年前大学毕业后,从繁华的城市来到牛头山上,经历过遥测分系统各个岗位的锻炼,一年多的时间就全面掌握了复杂精密的遥测设备,成长为遥测分系统指挥员。
千里之外的南海之滨,西沙卫星观测站的90后“金牌操作手”宁先举正带领着同事执行建站以来的第100次跟踪测量任务。从2013年至今,他在西沙小岛上已驻守近1300余天,圆满完成了60余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多次成功应急重捕,斩获众多奖项,成为站里最年轻的工程师。
张光斌、唐帆林、宁先举等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缩影。聚焦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中长期科技人才培养规划,为每名科技干部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搭建能力成长平台,吸纳青年科技人才进入航天发射场可靠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建11支科技创新团队和15个技能革新攻关班组;给予青年科技人才充分信任,在高密度任务中为其压重担,将其放在重要关键岗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
西沙卫星观测站
在一项项政策措施的激励下,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中坚骨干力量。“85后”的尹相原34岁走上“01”岗位,现如今已担任数十次01指挥员;“90后”清华学子于新辰从普通操作手做起,一年多的时间就成长为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现如今已圆满完成80次航天发射任务,朝着01指挥员的梦想不断迈进;“95后”周承钰,参加工作以来几经轮岗,在嫦娥五号任务中担任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成为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员……“80后”“90后”已挑大梁担重任,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核心力量。
“青年兴则航天事业兴,青年强则航天事业强。青年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我们将用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为青年人才搭建好能力提升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成长成才的擂台,让更多青年人才在航天事业的沃土中茁壮成长,为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提供强大人才支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