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波晚报
一年忙到头,最期待过年,
除了阖家团圆的热闹,
还有发年终奖数钞票的快乐。
这不,元旦刚过,
1月5日早上8点,
宁海桃源街道下桥村文化礼堂长条桌一字摆开,
五六个工作人员坐下,
开始忙着“发钱咯”。
分红当天
村委会主任特意穿了“一身红”
宁海下桥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冬娥特意里里外外穿了“一身红”:红毛衣、红外套、头发也是刚修剪过的,特精神。
“发钱谁不喜欢啊,村民可积极了。”陈冬娥说,提前给村民群发了短信通知,大家伙一大早就在文化礼堂摆起了队。
按照农村户口来算,下桥村有208户村民,500多人,今年分红标准是一人1万元钱,总共发了500多万。这不是下桥村第一次分红,最多的一次是前几年一人3.5万元,去年是2万元一个人。
“外村人讲分红,我们本村人叫‘粮食钱’。”村民王玉燕家里五口人,分到了五万块钱。
她2005年从宁海桑洲嫁到下桥村时,娘家人是不太乐意的。那时的下桥村离城区远着呢,妥妥的从一个农村嫁到另一个农村。
“那时能嫁到宁海城区,顶让人羡慕的,现在人家都羡慕我哦。”王玉燕说,人家开我小儿子的玩笑,说他一出生就是“万元户”。
这笔钱怎么花?王玉燕早就想好了,分成三份,一部分备年货,一部分孝敬老人,一部分留作两个儿子的教育基金。
“每年的粮食钱,不管多少,都是这样安排的。”王玉燕说,关于粮食钱怎么花的问题,村委会主任陈冬娥在大会小会上嘱咐过很多次咯。
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村民,不管是带家人出国旅游,还是给小孩子买钢琴,这个钱都用在家人上面。
改革开放后“三步走”壮大集体经济
几十年前,下桥村是个“编草鞋为生”的穷村,一代代人通过勤劳的双手把这里建成了“块块土地变成方,条条机路通村庄,机路两旁树成行,水渠灌溉连成网”的美丽乡村。
不过,真正富起来还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宁海县城市扩展,下桥村慢慢纳入发展规划中,商贸业发展起来。2008年换届,陈冬娥上任,干了三件大事,奠定了如今的局面。
一是旧村改造,村民新建街面房600余间,部分村民每年租金收入就有10多万元;
二是投资800多万元打造“谢豹月光街”,发展商贸业和“月光经济”,成为宁海有名的步行街;
三是2015年建成绿色综合菜市场,市场整体出租,年租金500多万元,极大地增强了集体经济。
改造后的下桥村
“村花”陈莞葵前些年在杭州开美容院,一个80多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二三十万元,几年下来亏了不少。前两年,她回村用自家临街店面房开了家“漂亮女人美容院”,每年纯利10多万元,再加上分红,一家人纯收入三四十万元。
“我们最多一户9个人,去年分了18万。”陈冬娥说,集体收入这块一部分留作发展基金,一部分给了村民。“土地没有,让他们投资做生意,小河有水大河满嘛。”陈冬娥说。
改造后的下桥村
这钱怎么花村委会主任交代了许多话
每人每年分红一万元是起步价,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突然过起了“躺赢”的生活,会不会膨胀,会不会不知道日子咋过了?
村委会主任陈冬娥这两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足了力气,具体表现在投资100多万元建设谢豹桥文化礼堂。
把年租金100多万元,出租做宾馆的临街五层小楼收回来打造成谢豹桥文化礼堂,一层寸土寸金的店面免费出租给新华书店,二楼、三楼有健身房、书画室,图书馆,练舞厅,免费对村民开放。
“经济上富起来,精神上可不能垮下去。”陈冬娥说,她组织村民成立舞蹈队,越剧社团,读书社,文化礼堂周一到周五每天有课不重样,努力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这个粮食钱怎么用,我们村里也不是不管不问的,村里总共200多户人,家里什么情况,有没有乱花,有没有赌博,我们掌握之后会上门做工作的。”陈冬娥说,她多次在大会小会上强调这个钱怎么花,“置办年货,孝敬老人,给小孩子做教育基金。这是年底见人必须要交代的一件事。”陈冬娥说。
令人羡慕啊!为领头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