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讲《唐宋词之美》这门课时,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李后主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底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对于未经受哲学训练的大学本科生来说,的确很难。答案是:“流水落花春去也”隐喻时间的无穷,“天上人间”指的是空间的无垠,从过去到现在直到永远,他的悲怆都不会消逝,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竟然都没处安放李后主一颗痛苦绝望的内心。他用有涯之生,与无涯之时空作了惊心动魄的对比,故能成千古绝唱。
诗词是时空的艺术,如果能做到时空搭配得宜,比照强烈,一般来说,写出来的诗词就比较有味道了。但要像李后主这首《浪淘沙》那样时空交织,浑灏一片,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初学者可以分别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入手,去训练自己的诗性的思维。
诗中的时间,不能孤立地存在。当你在诗中举出一个时间时,一定要想着另外还得安排一个时间与它相对比。在学习创作时,要善于运用时间的对比,以增进诗的韵味。
一种常用的对比是今昔对比。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他的《枯树赋》以这样几句话结束: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作者用了东晋桓温的典故:“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
原典通过今昔对比,感慨时光的易逝,原典中的“今”,是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时,原典中的“昔”,是公元335年桓温在琅琊内史任上。
桓温所说的“木犹如此”,只是说树木不知不觉中已长得非常粗大,没有更深的含义,他的“人何以堪”,是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后的感慨。但在庾信那里,昔年的依依与今时的摇落相对比,就有了更深的意蕴。无情的树木尚且有摇落枯萎之日,更何况有情之人呢?庾信的赋写出了对脆弱的生命的深沉喟叹,因此更加动人。
但我们看原典只因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虽然是散文,却不乏动人的诗味,可见这一手法是非常利于产生诗味的。
在很多名作中,都有今昔对比的技巧。比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是一首古体诗,诗中的平仄不能按近体诗的平仄来衡量。
全诗先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总括过去,说在往昔的漫长岁月里,你我难得会面,再写“今夕”重逢。参、商是天上的两个星宿,商又名辰,从我们人眼中看去,它们不会同时出现在天上,故以其比喻亲友隔绝不能相见。
诗人感慨过去的“少壮”,今时的“鬓苍”。过去的老朋友们“半为鬼”,今夕与卫八相逢,各惊尚在,故而“惊呼热中肠”。
“昔别”时卫八尚未成婚,现如今已是儿女成行了。多年好友难得相见,一旦会面,哀乐并来,这样的复杂情绪,就刻画得十分到位了。
诗的最后,更以“明日隔山岳”与今夕“一举累十觞”的快乐相比照,写出了一位饱经世事的中年人对不测的未来的忧惧感。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也是用的今昔对比之法: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诗人借琵琶女之口,说出少女之时五陵年少争奉缠头之资,如今则“老大嫁作商人妇”,常常“夜深忽梦少年事”,在今昔对比的中间,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四句,来作时间上的过渡。
[明]仇英《浔阳送别图》(局部),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诗人有感于“同是天涯沦落人”,寄托其迁谪之悲,也是用的今昔对比之法: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今昔对比往往是七言绝句和小令词的主体结构。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家在荒陂长似秋。蓼花芹叶水虫幽。去年相伴寻山客,明月今宵何处游。——于鹄《寄周恽》 惆怅沙河十里春。一番花老一番新。小楼依旧斜阳里,不见楼中垂手人。——苏轼《戏赠》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七〇
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朦胧。残灯和烬闭朱栊。人语隔屏风。 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去年离别。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
——冯延巳《喜迁莺》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
人生是一段悲欣交集的过程,今昔之比,蕴藏着人生的苦难与成长的记忆,故而易生发出诗性,感染读者。
诗词(以及赋、骈文等美文)中还往往依靠恒久的时间与短暂的时间的对比,来呈现诗性。
屈原《离骚》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日月每天照常升沉,不会有哪怕一刹那的停留,春秋节序万古不易,这是在叙写恒久的宇宙时间;而草木零落,美人迟暮,则是短暂的人类时间,以人类生命的短促与宇宙的永恒作比,自然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李白《将进酒》劈头即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之水不息奔流,是亘古不变的时间的体现,而“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是人类生命脆弱短暂的象征。以是之故,才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杜甫在《兵车行》里写道:“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在十五到四十岁的漫长岁月中,战士由还需要里正给裹头的“娃娃兵”,变成白头的老卒,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战士经历了太多生死一发的场面,而武皇开疆拓土的心意,却像永恒的时间一样,没有任何变化。这样对比之下,诗的批判力量也就无与伦比了。
诗词中时间的修短,一般都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像韦庄的《楚行吟》:
章华台下草如烟。故郢城头月似弦。惆怅楚宫云雨后,露啼花笑一年年。
草、月、露、花的恒久,与楚国的短暂两相对照,就写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喟。
李商隐的《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三百年”指东吴孙皓降晋后,先后定都于建康城的东晋、宋、齐、梁、陈,诗人用“同晓梦”三字,写出了历史的恒久与无情,而朝代已数番变更,哪里有什么龙盘虎踞的形胜可恃呢?
清初词人朱彝尊的《卖花声·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下片的“秋草六朝寒”,意思是这秋草从六朝到清初以来一直生长不息,它像历史一样,给人心添上了寒意。末句以年年不变的燕子,每日如是的斜阳为烘托,感慨南明朝廷只坚持了半年多,就因内部的倾轧消耗,不敌清人的铁蹄,而惨遭覆灭。人事的短暂与时间的恒久一旦放在一起对比,就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程千帆先生在他的名文《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中,把恒久的与短暂的时间对立,比拟为哲学中的“一”与“多”的对立统一。他举了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来说明问题: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程千帆先生说:“诗人之所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如此的完美,正因为他以似乎是凝固的、永恒的、超时间的月和不断在时间中变化的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人事上的离合悲欢进行了对比;用闻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月的无限、无情、永恒与其他种种的有限、有情、短暂对比,月代表永恒,是一,其他均属短暂,是多。一始终是控制着、笼罩着多,这就使诗人不能不产生所谓无可奈何之感了。”
恒久不变的时间,象征着无以测度的命运,而短暂的时间所承载的,则是人类的生命活动。人类对时间的思考与感喟,就是生命对命运的回应,也正因此,便有了沁人心脾的诗。
(本文摘自《诗词入门》,原题为《诗词中的时间》)
《诗词入门》徐晋如 著简体横排32开 平装978-7-101-15109-130.00元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解传统诗词写作的大众普及读物。作者久负诗名,深明诗词创作的甘苦,故能将什么是好诗好词,怎样才能写出好诗好词,讲得简明著切,启人至深。书中既有诗词欣赏、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也有进阶的写作技巧。写法上深入透彻,而又浅近明白,适合一切对诗词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作者继《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之后,特针对零基础的诗词爱好者,撰写此书。从诗词的格律、押韵、平仄、属对、粘对、炼句、排布意象、虚实相生、借题发挥等方面,翔实切当地讲解了学写诗词的诸要领。本书还解答了为什么要学写诗词、好诗都被唐人做完了吗、为什么总也写不好诗词等诗词爱好者常有的疑惑。既有诗词理论上的讲解,也有实际的诗词写作指导,堪为初学诗词者指示门径。本书语言通俗,富含知识性,同时兼顾了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对诗词爱好者提升诗词鉴赏水平也颇多助益。作者简介
徐晋如,1976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著名诗人、学者。2016年《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得主之一。1994年由理工医农科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为复系以来第一届本科生,1996年转学至北京大学中文系,1999年毕业。2005年,以同等学历考取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师从岭南大儒陈永正先生。并先后受业于周笃文、张卫东、龚鹏程诸名宿。有《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等著作行世。现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国学院教务长、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名家推荐
晋如此著,意在重续中国文学风雅的传统,意在呼唤诗意、情趣和韵律的回归,当代新诗的创作者,也可藉以收他山之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谢冕 本书继承了中华诗教重视创作的优良传统,从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而及于进阶的写作技巧,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不止是欣赏、创作诗词的必读之书,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读之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 温儒敏 铺设著实的初阶,引向神圣的堂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汪涌豪 徐先生根据从古到今的数量庞大的诗词作品,明确而生动地解释了诗词的结构和作法规则,增强了我们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作品艺术再发现的情怀。我也希望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诗词的友人们都能喜欢上这本书。——大阪市立大学准教授 高桥未来目 录
序/红娟
为什么要学写诗词
好诗都被唐人做完了吗
写出好诗词并不需要特别的天赋
什么是诗词的格律
诗词怎样才能押上韵
《声律启蒙》与声律启蒙
从读写中学平仄
从近体开始学写诗
学诗先学属对
工对的技巧训练
属对的三个要诀
近体诗的粘对
从五律开始,从摹写开始
因联而成诗
炼句与诗的语言
从五律到七律
如何妥帖地排布意象
诗的篇法基础:虚实相生
诗词中的时间
诗词中的空间
七绝的章法
诗意的升华:借题发挥
古体诗的声律
五言古诗的仿作
七言古诗的笔法
词别是一家
奉谱填词
词的分片
词的分句
学词步骤
词的用笔
后记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购买本书(统筹:陆藜;编辑:思岐)